◎ 谭贵飞 彭伙强 李晓雪 刘音 陈鸿宇
1.背景
山石盆景是中国盆景艺术的重要分支,其制作的媒介载体、尺度和审美要求都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形式的需求在发生变化,艺术表达形式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因此,在山石盆景制作的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尊重传统山石盆景创作的美学标准和技艺经验基础上,需要充分关注社会发展与生活。壁挂式盆景的兴起,在传统盆景抽象与凝练特色的基础上,将平面与立体结合、写实与写意融合,创造出富有立体感、画意生动盎然的艺术效果[1]。
2008 年,“英石假山盆景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英石主产地的广东英德,地方政府鼓励“非遗进课堂”,尝试将英石假山盆景作为美育和乡土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学教学体系之中。在此背景下,2014 年,位于英石之乡英德市浛洸镇,以培养艺术性人才为特色的全日制省一级公立完全高级中学——英德市英西中学的美术科老师们,在清远市教育局市级重点课题《英石艺术作为乡土美术教材的研究》的支持下成立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将英石假山盆景的制作列入学校第二课堂,结合中学美育教育体系,探索出了适合当代英石山水盆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的新模式——“英石碟景制作”中学美术教学。在“英石园林造景技艺”于2017年评选为广东清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鼓励下,场地、投入资金、交流与展览等方面得到各方大力支持,最终促进形成了“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学校”协同推动的英石碟景艺术创作与美术教学相融合的新模式。
图1 课题组授课课室(李晓雪 摄)
2.课题组传承课程的具体做法
2.1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题组共有9位老师,以英石传统技艺为教学手段,以英石盆景创作为课程载体,开展包含山水审美的常识教学与训练、底图构思和设计、制作实践、交流与点评在内的4个步骤的教学(图1)。山石盆景的美学原理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论一脉相承[2],通过山水审美的常识教学与训练,让学生能欣赏到不同类型的山水画作品和优秀碟景作品,引导学生能分析作品的构成要素、搭配形式等等;底图构思和设计,包括确定主题和布局设计两个环节,这个部分将直接影响作品的最终效果,是英石碟景制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制作实践和交流点评,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按照步骤完成碟景作品,并相互交流制作感受和心得体会,共同进步。
课题组将英德独特的英石历史文化资源和英石特色,与中学艺术教学相融合,让英德本土学校的中学生通过英石盆景技艺的学习,不仅能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加强美感教育,更能通过传承课程认识自己的家乡,增强乡土认同感。课题组通过爱石、治石、赏石、悟石,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美、欣赏美的热情,并期望为英石文化传承培养未来潜在的人才。
2.2课程对象
参与课程的学生以高一、高二的中学生为主,有少部分是初中生。学生自愿报名,从高一中段之后开始以“第二课堂”的形式上课,正式的课堂学习时间为每周一节、一学期约15节。作品制作多利用课外时间,每逢对外展览和参赛创作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
目前(2019年),课题组的学生高一有35人,高二有33人。课题组要求学生一个学期至少要有1件作品,一般学生一个学期都有2-3件作品。英西中学每年5月举办全校艺术节,通过设立盆景比赛来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同时积极参加校外的展览活动,对外展示学生的作品,起到校内外同步宣传的作用。
2.3 课程盆景的研发历程
从2014年至今,课题组老师经过不断地思考,历经不同盆景类型的推敲与探索,逐渐摸索出更适合于中学生课堂操作的英石盆景创作形式。
最初,课题组以传统树木盆景创作为基本内容,并在学校的支持下,课题组在学校建立了树木盆景园(图2),用于课题组的授课和盆景制作实践。但由于树木盆景的维护相对复杂,学生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要求高,且后续维护难,因此转向考虑应充分利用英德本地盛产的英石资源来进行盆景创作。
图2 英西中学盆景园(李晓雪 摄)
图3 早期的英石山水盆景(邹嘉铧 摄)
最初的英石盆景探索始于2014年,充分结合英石特色,以一体大理石盆(后期使用粘合大理石盆)为底座,用水泥粘合堆叠英石块,配合细沙和真实的植物点缀,进行可四面观赏的传统山石盆景营造(图3)。但重量大、不易移动,且大理石底座的成本较高,不利于授课和学生操作。
图4 壁挂盆景(带钻孔和铁丝)(李晓雪 摄)
图5 半壁挂盆景(邹嘉铧 摄)(www.xing528.com)
2015年,课题组确定以壁挂类盆景主要研究方向后,开始了新阶段的创作。这一阶段的盆景介于传统山石盆景和壁挂类盆景之间,以白色瓷片衬底,尝试使用方盘和圆盘,底座为粘合大理石底座(后改进为粘合瓷片盆底座),植物也从真实植物过渡到尝试使用塑料植物。同时,课题组开始使用相对薄一点的英石和背部较为平整的英石,便于粘合操作并增强了整体画面感。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瓷片表面较为光滑,英石与背景衬底的粘合方式从沿用早期的水泥粘合方法,到换成大力胶或在背景瓷片上钻孔用铁丝固定英石,都会导致作品发生脱落现象,效果都不太理想(图4、图5)。
2016年,为处理粘合问题,课题组探索出AB胶[ AB胶:环氧干挂结构胶,PartA和PartB按1∶1比例调和使用 ]进行粘合,英石与瓷盘的粘合问题彻底解决。这一阶段的英石盆景基本奠定了课题组创作的主要基调,即用更加美观实惠的白色圆形瓷盘作为英石壁挂盆景的背景,并附有木制底座,这样缩小了盆景作品的体积,便于移动,并更具备观赏性。同时,增加了绘画背景元素,使得英石山水与绘画、立体与平面、虚与实巧妙结合,更增加了盆景的空间层次。之后的盆景作品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不同材料的应用。如尝试以大理石板作为载体,用石粉制造雪景(图6);个别作品附画框,以提高整体艺术性;或将背景载体换成木板,背景绘画使用胶与丙烯颜料混合着色,回应“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的文化内涵(图7)。
图6 课题组谭贵飞老师作品《轻舟已过万重山》
图7 课题组彭伙强老师作品《江村秋韵》(李晓雪 摄)
图8 课题组彭伙强老师作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图9 课题组彭伙强老师作品《山村春早》
2017年,课题组又尝试用灰黑色英石板作为载体,在石板上粘合石块,使用丙烯颜料在英石板上制造白色背景和其他衬景,以达到英石与背景材料的完美融合(图8)。发展到了2019年,英石碟景与丙烯颜料绘画相结合的形式日益成熟,并且不限于碟景的范围,开始探究英石碟景的外部延伸,更好地表现英德山水风貌,极大丰富了英石碟景的表现力和场景感(图9)。未来更计划与灰塑等其他传统工艺合作,用更加立体、多样的方式展现英石的魅力。
表1 课题组盆景创作阶段简表
(续上表)
3.教学成果和思考
历经多个阶段的盆景创作探索(表1),课题组的教学实践与师生作品通过参加对外交流活动与展览,让英西中学的英石盆景课题组与全新的英石盆景越来越受到关注。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参加英德“红茶英石旅游文化节”展览;2016年1月,英西中学被英德市奇石协会吸收为会员单位,同年5月,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了“英石盆景艺术创作基地”牌匾;2016年5月和10月,课题组成果代表清远市参加“中国文化遗产日”广东云浮分场、第七届中国(云浮)石文化节展览,2017 年 6 月,课题组谭贵飞、彭伙强两位老师代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加“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盆景制作技艺”,并荣获“最佳新人奖”;2017年8月,代表清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学会,参加第十届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同年 11 月,师生作品参加云浮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第八届“云浮石文化节——广东创意石艺精品展”,谭贵飞老师作品《瑞雪兆丰年》与彭伙强老师作品《峰林秋韵》均获得铜奖。2018 年 7 月,谭贵飞老师辅导的学生江志敏同学作品《千山暮雪》,在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2018年广东省中小学生手工艺作品展示活动”中荣获高中组二等奖。一系列活动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
英西中学课题组老师们针对英石非遗传承教育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从艺术基础理论入手,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操作,让英石之乡英德的中学生们在自制英石盆景作品的同时,亲身体验英石文化及英石传统技艺,亲身参与到英石非遗文化新时代的传承表达与创作之中。
经过 5 年的不断改进和更新换代,《英石艺术作为美术乡土教材的研究》课题组的英石碟景制作与教学为英石盆景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同时为英石非遗传承教育和技艺创新乃至其他非遗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可能性,展现了非遗传承在新时代发展下通过钻研与探索之后的潜在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广泛关注以及审美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英石碟景艺术水平与艺术价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英石碟景课题组成员也在进一步思考,英石碟景如何协调人工造型与传统山水意境的关系,如何在人为创作基础上保留住英石石质璞真、自然、灵动之美,如何进一步在教学之中提升课题组教师及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创作水平,以推动英石盆景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这些问题既是英石碟景发展的新机遇,也将是更大的挑战。
[1] 周武忠.活的国画——悬挂式盆景 [J].中国花卉盆景,1988(01):21-22.
[2] 邵忠.山水盆景的立意[J].园林,2005(04):50-51.
注释
部分原文发表于《广东园林》2017年第5期Vol.40总第180期与《广东园林》2019 年第2期Vol.41总第18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