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承与发展:英石峰型假山艺术的探索与创新

传承与发展:英石峰型假山艺术的探索与创新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由于缺乏关于英石叠山技艺的历史文献记录,更缺乏对于叠山匠作的一手记录,使得目前专门针对英石叠山技艺的研究仍多停留在审美与艺术风格层面。英石叠山中的峰型假山是对自然真山的传移摹写,更能体现英石叠山技艺的技术水平与匠师能力,因此本文以英石峰型假山为例,着重记录研究英石峰型假山在当下设计、堆叠构筑与施工的全过程。

传承与发展:英石峰型假山艺术的探索与创新

◎ 李晓雪 陈燕明 邱晓齐 邹嘉铧

1.英石叠山技艺概述

岭南地区盛产英石,有着源远流长的英石赏石文化传统。早在宋代,英石就在全国范围内带动了玩赏风潮,并在造园中大量运用。但由于缺乏关于英石叠山技艺的历史文献记录,更缺乏对于叠山匠作的一手记录,使得目前专门针对英石叠山技艺的研究仍多停留在审美与艺术风格层面。加上假山审美也往往具有主观性,缺乏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也使得对叠山技艺水平的评价一直缺乏相对客观的标准。归根结底的问题是没有研究清楚不同石质材料的叠山技艺核心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经验。

本文试通过实地口述访谈多位在英石之乡——英德多年从事英石叠山一线操作的匠师,借助匠师在工程现场实地操作记录、手绘草图讲解、现场动手拆解流程等方式,详细记录英石叠山从获取材料、场地设计到现场假山堆叠的全过程。通过匠师口述技艺结合文献研究,梳理英石叠山技艺流程与技术特征,以期在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真正寻找到英石叠山技艺的核心技术特征与核心价值,为英石叠山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打下基础。

2.英石峰型叠山技艺流程

英石叠山类型根据山型与用石特点主要可分为峰型、壁型、置石三种(图1—图3)。英石叠山中的峰型假山是对自然真山的传移摹写,更能体现英石叠山技艺的技术水平与匠师能力,因此本文以英石峰型假山为例,着重记录研究英石峰型假山在当下设计、堆叠构筑与施工的全过程。英石峰型假山的堆叠过程一般也从骨架开始,完整的技艺操作流程主要包括:相地设计、塑模、选石、立基、分层堆叠、镶石、勾缝、养护、清场等多个步骤。

图1 峰型叠山(陈燕明 摄)

图2 壁型叠山(邱晓齐 摄)

图3 置石 赖展将.中国英德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7

2.1 相地与设计

相地,即察看园址,分析空间环境,以便根据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和分工,正所谓《园冶》所说“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相地时,应尽可能保留自然水源根据场地进行水体设计,疏通水路,还要保留场地古树名木,同时与庭园建筑、位置和室内的视线等相适应[1]。匠师在相地阶段,一般会根据场地平面形状和山石观赏面特征来确定叠山类型与主景假山的位置,整体考虑假山的山水关系。而在相地初始,匠师便在头脑中对选石的造型特征有了基本想法。

以私宅庭院的英石叠山为例,按照假山堆叠位置不同,一般有四种不同的场地平面特征,场地类型不同会直接影响匠师的叠山选石、山型设计与技术手法。第一,带状场地叠山带状场地叠山一般组织成一系列多组的观景单元,其中将分隔出来的最大的空间作为主景,山峰的大小随着空间大小而变化(图4)。第二,靠墙面叠山,要将庭园中做假山的位置正对建筑物,主峰应位于主观赏点视线中心靠左的位置,主峰为整体构图中的最高部分并向内凹进,旁边配套小峰作为衬托,与主峰遥相呼应(图5)。第三,庭园角落处的假山,山势的展开排布一般要根据园路走向来确定,主要观赏面正对建筑物的主出入口或人行方向,山形走势顺园路横向展开(图6)。第四,四面可观的场地叠山,一般在构图上首先要确定最主要表达的主观赏面,主峰、副峰在平面上接近品字形的布局,之后要处理山体背面,为突出观赏面的主次关系(图7)。

图4 带状场地平面构图(邱晓齐 绘)

图5 靠墙对建筑场地构图设计(邱晓齐 绘)

图6 角落场地平面布局设计(邱晓齐 绘)

图7 四面客观景观示意图(邱晓齐 绘)

2.2 塑模(制模)

相地之后,匠师对山型有了初步 想法。有些匠师会根据工程大小手绘勾画草图与客户沟通假山效果。对于大型工程中的假山也会用真实石材雕塑泥按比例缩小做山体模型(图8)。近几年,园林项目更多是借助电脑效果图与业主进行沟通。

2.3 选石

许多匠师在相地阶段已经基本构思好山型与选石材料特点,一般在石场现场选石,也会根据项目需要直接去英德石矿中现场选石、采石。

图8 匠师现场制作假山模型(李晓雪 摄)

选石是按不同叠石风格、景观布置和造型要求对石头进行初步筛选的过程。作为已明确场地要求的相石,要按假山设计的需要对石料观察、分析、研究、归类,挑选最适合场地实际的石头,充分发挥石料的特性(图9)。必须考虑石料符合所叠假山在场地设计、风格、造型、功能、结构、耐压承重、特殊造型及部位(如拼峰、洞口、结顶、悬挑、垂挂、发拱等)对山石形、纹、色、运输、人工搬抬等多方面的要求[2]。有匠人言道,相石像人化妆一样,不是质地好就漂亮,要根据假山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石(图10)。

图9 掰动判断石头硬度(邹嘉铧 摄)

图10  叠山现场图(丘声考匠师提供)

2.4 立基

石头进场后就正式进入叠山现场施工。峰型叠山要首先做好基底。不同假山体量、山石摆放位置与地质条件都会对基底有不同的要求(图11)。根据初期设计的山石排布,要估算整体石组的单方重量以及各支点的地质情况,再决定基石基础的结构类型。基石与下沉坑底部要用水泥粘接,既防止由于场地基础变形导致山石局部下沉发生结构变化而造成危险,又要防止假山歪斜扭曲,确保假山基面的统一性。

图11 假山池底剖面示意 邓建党匠师口述(来源:作者自绘)

2.5 分层堆叠

做好基底之后,就要进入最为关键的堆叠流程,主要分为石头堆叠、压石咬合与固定粘接三步。

英石假山是由不同的石头层次组成,肌理与层次表现对假山的整体造型艺术效果表达至关重要。由于英石石头材质表面多缝隙、棱角,不同石头层次的组合关系还起着叠压、咬合、穿拉、配重、平稳等结构功能。石头层次组合关系一般可分基础层、中间层、发挑层、叠压层、收顶层等,尤其是中间层起着连下托上,自然过渡的作用(图12),一石一式都对整体造型有直接的影响,在堆叠过程中要同时预留植物种植槽。山石组合是一个整体相互作用的系统,在定型之前需要先考虑内部石块的挤压受力关系,每一块石头都受到周围石块的挤压固定,同时又卡紧周边的石头,师傅们称之为“做角”(图13)。

图12 石头叠压固定(丘声考匠师提供)(www.xing528.com)

图13 做角(邹嘉铧 摄)

如果是小型假山盆景,则在山石组合的两块石头粘接面上直接打上水泥,并用钢丝固定(图14)。如果粘接面不平整需使用锤子进行局部的敲击加工(图15)。小型假山盆景中使用净水泥,大型假山粘接则以一包水泥、半斗车砂的配比来调制,水分要控制少,调成黏稠状,确保黏性,并避免水泥渗漏弄脏盆底或下方石头,水泥中可以适当混墨汁来保证颜色与英石接近融合(图16)。在叠山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竹棍支撑来确保结构牢固,最后依靠水泥的黏合,必要时还要使用钢筋拉结与水泥砂浆或混凝土辅助,加强石头之间的咬合及加固。

图14 钢丝固定石头(邹嘉铧 摄)

图15 敲石头(邹嘉铧 摄)

图16 水泥加墨汁(邹嘉铧 摄)

2.6 镶石拼补

镶石拼补是叠山细部加工的重要环节,起到保护缓冲垫层的作用、连接、勾通山石之间纹脉的作用。镶垫石则具有承重和传递重心,增加结构强度的功能。在什么位置需要镶石,主要看大石块衔接处的水泥灌浆孔洞的大小,当孔洞较大处理痕迹较为明显时就应进行镶石处理。选石大小约为缝隙两侧的石块体积的一半左右,要与两侧石块纹路自然衔接,组合的山势应顺应落差。

2.7 勾缝、着色

勾缝着色也是在整体山型完成之后进行细部加工的重要环节(图17)。勾缝需经过洗石、促浆、配色、紧密、干刷、湿刷、养护八道工序[3]。匠师一般运用水、水泥、墨汁调成色浆后直接刷在未干的拼接缝上,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做法,经吸附干燥后可保持多年不褪色,勾缝的色度一般都要与山石色泽接近。勾缝着色后,必须连续喷水养护,才能有效地增加水泥的凝结程度和石山的强度,同时减少水泥缝泛色。

图17 留出山石组合之间的自然缝隙做法(来源《假山工》)

2.8 调试清场

整座假山完成之后,还需要用水泥砂浆或混凝土配强,按施工规范进行养护,以达到结合体的标准强度。水池放水后对临水置石进行调整,如石矶、步石、水口、水面的落差及比例等。所有环节完成后,叠山场地的清场也必须遵守一定的顺序,以保安全。假山施工的清场不等于一般的清扫,还包括覆土、周边小峰点缀、局部调整与补缺、勾缝收尾、植物配置、放水调试等,由此才完成全部叠山过程[4]

3.英石叠山技艺的传承与现代发展

3.1 传统技艺价值观念与经验依然沿用

英石叠山技艺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大型设备的辅助,采石、运输与叠山技术实现水平已经比传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叠山传统价值观念与技术经验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价值观念上,传统风水观念依然影响着英石叠山技艺。匠师在叠山相地定位操作中依然遵循中国风水传统,从主峰的位置到石组的组合关系都注重风水布局,特别在私人园林叠山中更为注重。在技术经验上,传统方式也依然在发挥作用。在采石与运石过程中,在一些陡峭的山体部位,钩机和吊机无法进入的山区,传统的采石与运石方法也在发挥作用,以人力背石并借助传统木架滑车、辘轱起重、滑轮等传统方法解决(图18—图21)。

3.2现代技术促进叠山水平发展

图18 移石图(来源 日本明治刊《竹山庭造传》)

图19 起重机器(来源 明《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图20 轮盘起重(来源 明《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图21 轱辘起重(来源 明《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现代技术的发展极大提升了英石叠山的工程效率。机械动力的发展使采石、运石与堆叠效率大幅度提升,同时也使得叠山从人与石的二元关系,变成人、机、石的三者结合[5]。现代技术的发展也提升了英石叠山体量与技艺水平。大型设备介入使得大型叠山成为可能,一些大型工程可在地下架空的地面操作上千吨的英石叠山,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技艺的发展实际上也影响了英石叠山技艺的造型体现、风格特色以及叠山匠师的技艺水平。

4. 总结

英石叠山作为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艺传承所反映的不仅是技术经验的沉淀与积累,更关系到中国山水文化与造园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英石叠山技艺,由于英石本身的石质材料特性所产生的技术特征、英石不同叠山类型的不同技术特点与不同山型造型的关系,技术发展带来的技艺水平、假山风格变化的具体表现、成因与影响仍需要未来更多的匠师口述与实操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与英石叠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最直接相关的一线操作的叠山匠师,他们习得技艺的经验历程、技术能力与审美水平、匠作传承组织形式等都直接影响着英石叠山技艺水平的发展,而关于英石叠山匠作体系与传承机制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仍有大量的实地口述研究工作需要持续展开。

[特别鸣谢叠山匠师(排名不分先后):邓浩巨 邓建党 邓建才 邓达意 邓帅虎 邓能辉 邓志翔 丘声考 丘声耀 丘声仕 余永森]

参考文献

[1]梁明捷.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2]-[4]莫计合,陈瑜,邓毅宏.假山工[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新世纪出版社,2009,45-50.

[5]冷雪峰.假山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58.

注释

部分原文发表于《广东园林》2017年第4期Vol.39总第17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