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中国英石赏石文化历史渊源

探索中国英石赏石文化历史渊源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石赏石文化一直与中国传统生活、园林生活与文人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却一直缺乏系统的梳理与研究。英德便位于喀斯特地貌山脉分支的末端,得天独厚的地貌环境,形成优质而独特的英石,孕育出源远流长的英石赏石文化传统。

探索中国英石赏石文化历史渊源

◎ 刘 音 高 伟

1. 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在儒、道、释三家主流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传统寄情山水,始终追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园居生活成为中国人居生活的至高理想,园居山水之景是这一理想生活最为直接的物质载体。园居生活中的赏石文化是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与价值观集大成的物质体现,承载着中国传统园林生活对自然的向往和对自我修养的精神追求。英石赏石文化一直与中国传统生活、园林生活与文人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却一直缺乏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本文以历史文献研究结合地方口述史研究,系统梳理英石赏石文化历史源流,将英石赏石文化置于中国赏石文化传统与岭南地域文化的背景之下,重新梳理英石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脉络,探寻英石赏石文化与中国传统赏石文化的关系、与中国园居生活与文人文化传统的关系,从而重新认知与理解英石赏石文化之于中国传统文化、岭南地域文化的重要价值。

2. 英石赏石文化历史脉络

英石的主产地英德,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区划内三分之二的山脉符合喀斯特地貌山脉熔岩特性。从地理上看,喀斯特熔岩地貌起于前南斯拉夫,经过云南石林、贵州、广西中部(桂林山水)等地,其中一条山脉下连至武陵山脉,最后延伸进入广东西北部,在英德西南部英山山脉终止(图1)。英德便位于喀斯特地貌山脉分支的末端,得天独厚的地貌环境,形成优质而独特的英石,孕育出源远流长的英石赏石文化传统。

图1 英德英山前期山脉发展示意图(结合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和中国地势图自绘)

2.1自然崇拜的秦汉之前

英石赏石文化传统源起于中国石头文化源起与发展。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使用打制石器进行各项生产劳动。人们开始了出现对“石”形态美的追求。进入农耕社会,人们因对自然要素和自然现象的恐惧、依赖、敬仰,形成自然崇拜心理,大山崇拜、巨石崇拜和灵石崇拜等均是人们借由自然物象表现对自然敬畏的表现方式。

2.2寄情山水的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一个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高峰期,私家园林异军突起,文人名流隐士出于对“归园田居”“山居”的精神追求[1] ,大兴造园,园林形式更为丰富,更讲究园居满足园主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2] 此时各类石头已开始作为造园重要材料,所用之石已十分讲究,赏石文化注重于视觉感官体验。此时还没有发现记载英石使用情况的历史文献。

2.3 初入诗画的唐朝时期

唐代土地制度改革,朝廷限制豪强大族兼并土地,让更多的高官文人通过官方分配、垦荒等方式获得土地,为造园盛行创造充分的条件。造园历程以及造园相关的叠石技艺与过程、与园林造景相关的审美原则引发诗词创作,而在园居生活之中,园主日常观赏石景、邀请同好游园、雅集等活动,与赏石相关的题诗作画更不在少数。著名的《职贡图》(图2)是唐代外国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向中央皇帝进贡的图画,体现唐代偏好形态奇特的赏石审美取向。

图2 (唐) 阎立本 职贡图 绢本61.5x191.5“台北故宫”藏

2.4 赏石发展的宋代时期

宋朝赏石文化以及相关的绘画、诗词艺术达到鼎盛,这与宋徽宗爱石成痴不无关系。现置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的著名古英石绉云峰(图3)就是北运京城时在江浙一带流失的“花石纲”遗石之一。后人往往自喜于获取一鳞半爪之艮岳遗石或以得花石纲漏网之物而为荣[3],可见艮岳石之价值,也从中可观赏石痴迷的热潮。宋代文人当中,爱英石以米芾苏轼陆游等最为知名,他们创作了大量的诗词,记录他们与英石生活的点滴,并对英石赏石审美标准进行探讨,对后代英石审美标准影响至深。

图3 艮岳遗石绉云峰 赖展将.中国英德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7.

2.5 追求怪异元朝时期

元代赏石艺术整体发展处于低谷,造园活动同处于低潮,关于赏石的记载非常零碎。低迷的环境下,御苑建设多仿北宋东京园林,所用石多为艮岳之石,其中的英石就被灵活使用起来。现存北京故宫御花园御苑赏石中,存有大小不一的观赏英石作品(图4)。元代把玩与宋代相比,奇石品赏大多沿袭宋人观念,但更加追求张扬与怪异。此时与奇石相关的作品记录亦相对匮乏。

2.6 再次繁荣的明清时期

明朝开始,岭南地区在经济上的繁荣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的安定繁荣带动造园活动进入新的高潮,赏石文化与园林叠山置石的风气到明朝后期尤为盛行。上至皇家园林,下至文人私宅,几乎“无园不石”,在明代绘画中,广东绘画史上最早有画迹传世的明代画家颜宗,画下了广东现存最早的古典绘画作品《湖山平远图》(图5)。这幅画直观展现了明代时期岭南地区的丘陵山水风貌,通过与今天英德的山水地貌相比(图6、图7),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也许描绘的正是岭南特有的英石山水风貌。

图4 曲云 赖展将.中国英德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8.

图5 (明)颜宗 湖山平远图(广东博物馆馆藏)

图6 英德望埠镇远山(赖洁怡 摄)

图7 英德冬瓜铺山势(林志浩 摄)

英石在清朝被定为全国四大园林名石之一,朝廷持续甄选精美英石进宫,英石的使用不断增多,记载也更为详尽。而与明人多承袭宋说有所不同,清人赏石颇有新意,其明确提出了峰与石同形的观点,即英石是英德山峰地貌的反映,如广东屈大均《广东新语》所言“大英石:大英石者,吉乎英德之峰也。英德之峰,其高大者皆石,故曰大英石”,为近代地理学的缩影[4]。造园方面,因地域环境和交通因素,岭南地区造园也多用英石。清末岭南四大名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以及福建等园林中,都选用造型丰富的英石作为主景(图8、图9)。

图8 梁园“十二石斋”(刘音 摄)

图9 “狮山” 赖展将.中国英德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5.

2.7 文化碰撞的近代(www.xing528.com)

近代的英石文化发展也多与岭南文化艺术和造园活动相关。在岭南地区近代初期的传统绘画中,番禺的居巢、居廉(并称“二居”)笔下的石多满足“皱、瘦、漏、透”的特点,作为留存数量较为丰富的岭南赏石画作,对研究英石赏石文化与岭南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图10)除传统绘画外,“外销画”盛行拓展了石在绘画中的表现形式,也推动了赏石文化的“外销”(图11、图12)。广州同期远销海外的外销品,如广彩、广绣等,也发现富有岭南特色的山水风貌和园林活动。随着各类工艺品走出国门,潜移默化之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山水文化与赏石文化(图13、图14)。

除了本土绘画和造园的发展,英石对外贸易逐渐增强。18世纪以后,随着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传播,在英、德、法等西欧国家的宫廷、富人花园、官邸中常见以英石为原材料的叠山、石拱门、亭基、喷泉装饰等,例如德国歌德设计的魏玛自然风景园、英国斯道维园林、派歇尔园林、法国丹枫白露园林等[5]。在外交上,英石也曾作为礼物送往国外。

图10 (清)居廉-花卉四屏纸本100x25.5

图11 1914年蓝色蚀花玻璃人物画 广州美术馆藏(刘音 摄)

图12 十三行行商所建花园中的“百花亭”园景(图片来自网络)

图14 广彩开光人物纹灵芝耳瓶 瓶身 广州美术馆藏(刘音 摄)

2.8 多元发展的现当代

改革开放以后,造园以公共园林建设为主重新进入新的高潮。在老一辈的工匠师傅和现代建筑与园林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岭南地区出现泮溪酒家“苏东坡赤壁”(图15、图16)、白天鹅宾馆“故乡水”等许多优秀的园林英石作品,英石传统与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近些年,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重新审视当下生活状态,回归传统文化生活追求,对英石的把玩与观赏在古人基础上有了新的传承与发展。英石盆景和假山除遵循“皱、瘦、漏、透”的基本原则外,在当代造园之中根据场地环境赋予英石以山水意境,满足“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传统山水观念,山中景观多样,多面空间丰富,给人以真山林质感,还原传统以石山见山川的自然精神寄托(图17、图18)。

图15 泮溪酒家壁山“苏东坡游赤壁”建成初期 夏昌世,莫伯治.岭南庭院[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214.

图16 泮溪酒家“苏东坡游赤壁”现状(邱晓齐 摄)

3. 英石赏石文化历史源流及特征

英石赏石文化在中国赏石文化传统背景之下,从先民的自然崇拜、魏晋南北朝的寄情山水,到唐宋的文化高度发展,经元朝低潮至明清进入英石赏石文化发展的巅峰,发展到近现代,英石赏石文化承载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作用。英石赏石文化历经千年发展,凝聚着中国山水文化、园林文化、文人文化传统的精髓,从古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

图17 重庆市清远园假山 丘声武、邓卓献作品 (英德奇石协会提供)

图18 粤剧艺术博物馆假山(郭景摄 影)

表1 英石赏石文化历史源流简表

4.英石赏石文化发展现状与未来

自宋代开始,英石赏石文化与太湖石同样,一直与中国山水文化、园林文化与文人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石的赏石文化研究却由于历史文献与图像资料的片断化与碎片化,一直缺乏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更缺乏一手的记录,因此民间多言英石之美,但相关研究只言片语,也因此无法完整、全面与客观地评价英石赏石文化作为中国赏石文化组成部分的重要价值。

英德地区的英石产业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与市场业态。近几年来,英德地方政府与英石行业也越来越认识到英石赏石文化传统的保育工作,逐步形成对英石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共识,也越发关注英石赏石文化历史研究、英石园林盆景与假山技艺的保护传承等。英石赏石文化作为岭南地区独特的山水风貌与地域文化的缩影,凝聚着中国山水文化、园林文化与文人文化传统的精髓,应该成为岭南地区、中国乃至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重要的保护对象。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69.

[2]徐淳理.美学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园居生存[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3.

[3]朱育帆.关于北宋皇家苑囿艮岳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7(06):13.

[4]丁文父.中国古代赏石[M].北京:三联书屋,2002:100-101.

[5]梁明捷.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82.

注释

部分原文发表于《广东园林》2017年第4期Vol.39总第17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