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秘造型石的地质成因及英石的自然美

探秘造型石的地质成因及英石的自然美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石属造型石,且十分精美。本文就造型石的地质成因及英石的自然美小作探讨。英石是自然之物,她的美是自然之美。(三)英石的自然美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英石的自然美还在于她的不确定性和多

探秘造型石的地质成因及英石的自然美

◎ 朱章友

奇石又称观赏石、雅石,一般分为五类,即造型石、图纹石、矿物晶体古生物化石和特种石。英石属造型石,且十分精美。那么英石的美来自哪里,珍贵在哪里呢?本文就造型石的地质成因及英石的自然美小作探讨。

一、英石等造型石的地质成因

造型石形成变化的形态,通常与岩石内部的不均匀构造及差异侵蚀,强烈侵蚀作用,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剥蚀形成的初始有趣形态,以及各种形态的原生构造等条件和因素有关。

(一)岩石内部的不均匀构造及差异侵蚀

岩石内部的不均匀构造,即岩石中矿物成分或结构的某种不均匀性,导致岩块在地表条件下发生差异风化和侵蚀,从而形成各种变化的形态,岩石自身不均匀性构造是形成造型石的主要条件。

地球所有岩石分为三大类,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通常发育有宏观尺度上的构造差异性,如沉积岩的层理构造、条带状构造、结核构造、泥裂构造等,变质岩的条带状构造,少数岩浆岩的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等。这种不均匀构造,有的表现为层状和条带状的软硬或粗细的差异,有的是随意区块状的差异。在地面风化和侵蚀作用下,较软弱的部分较快被风化和侵蚀,更多地凹进,较硬的部分相对凸出,从而形成千奇百怪的形态,如长江玄武绿。

(二)强烈的侵蚀作用

外动力的侵蚀能力太强或者岩石的抗侵蚀能力较弱,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也能导致岩块的快速侵蚀并形成变化的形态。

即使岩石内部成分、构造均匀、不具有可溶性,在强大水流长期的原地淘磨冲蚀作用下,也能形成各种变化的形态。在南方大江大河的峡谷段最为明显,如红水河上游和长江宜昌以上河段等,这里形成了梨皮石、摩尔石、水冲花岗岩。这几种造型石的构造是比较均匀的,岩体内部不具有可导致差异侵蚀的构造差异性,是强水流的外部条件和复杂的地理因素造成了选择性的侵蚀。

在戈壁地区,风沙的侵蚀对地表附近的石块也有很强的塑形作用,尤其是对不均匀构造的石头造成差异侵蚀留下硬度很大的硅质的部分,形成千变万化的戈壁石。

(三)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

发育原生层理及次生断裂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地下水或地表水的作用下,发生不均匀溶蚀,很容易形成富于变化的形态。

石灰岩等碳酸盐岩是地表分布广泛,并具有微弱可溶性的岩石,出露地表的石灰岩会遭受雨水和地表水流的作用,形成各种侵蚀形态,如云南的石林地貌,地下水对石灰岩的侵蚀作用则更加普遍和强烈。

石灰岩通常发育原生的层理和条带状构造。另外,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体内经常发育与层面高角度相交的断裂,其中细微的裂隙即使没有将岩体完全分割,也在岩块内部形成一定的薄弱面,而充分错动的断裂构造将完整的岩体切割成彼此分离的岩块,有利于地下水的流动和侵蚀作用。

岩体内各种透水界面(断裂、层理)渗透性能的差异,造成溶蚀作用的差异,流动性强、薄弱的部位,溶蚀作用更强,而且这种差异溶蚀的结果,又反过来使得溶蚀作用的差异更强。因为溶蚀形成的空隙越大,地下水的流动性也越大,导溶蚀速度加快。地下水沿着岩石中断裂和层理的长期流动和溶蚀作用使溶隙扩大,溶隙间便留下各种形态的石灰岩,形成千变万化的形态。甚至富含孔洞的溶蚀石灰岩造型石,如广东英石、安徽灵璧石、江苏太湖石、湖南武陵石。

所以,易于形成溶蚀石灰岩形态石的条件,通常是断裂构造发育的区段。另外,其层位通常位于地基浅部,因为地下浅部是地下水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带,有利于溶蚀作用的进展。而在较深部位,即使存在可溶性石灰岩并发育有断裂,但地下水流动性差,溶蚀作用趋于停滞。(www.xing528.com)

由于白云岩可溶性相对于石灰岩要弱得多,因此形成溶蚀造型石的机会要小得多,但仍有少量造型观赏石品种出现,如北京轩辕石(铁锰质白云岩)和广西都安石(沙质白云岩)。其中都安石形态的形成,除流水冲蚀因素外,还兼有溶蚀作用。另外,安徽宿州的莲花石也是白云岩。白云岩中发育的密集裂隙经过溶蚀后,在其表面形成特殊的刀砍状构造。

二、英石的自然之美

英石之美是多方面的,她是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相结合的一种综合之美,这是英石较一般的自然物,一般的艺术品,更具有魅力的原因之所在。英石是大自然的产物,她的美在于自然,妙在天成,风之磨、水之蚀,经岁月的雕琢,创造出无声的自然美。

(一)英石美的本质是自然之物

英石之美在于她是自然之物。地球有近五十亿年的历史人类的出现不过五百万年,人类本来是从自然中产生的,是“自然之子”。可是当人类社会一出现便与自然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从原始人类的敬畏自然到现代人类的改造自然,莫不如此。但在人的心灵深处,始终存在着一种回归自然母体的情愫。现在提出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对人与自然的重新审视,也是人类心灵的一种回归。现代环境美学家卡而松则进一步提出了“自然全美”的命题,意思是凡自然之物都是美的,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同出一辙。

英石是自然之物,她的美是自然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对美的自然意味的追求,对自然的崇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审美理想。“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认为文艺创作若能达到自然之美的高度,便是出神入化之作了。

(二)英石自然美的形式是奇

英石之美还在于她是自然中稀罕之物,从对英石赏析来看,可从立体欣赏、平面欣赏以及平面与立体相结合欣赏这三个方面进行,而这都要把对英石形、质、色、纹等自然属性的考究作为切入点。那么,在自然作用下,英石所特有的常见瘦、透、漏、皱、质、色、纹、韵或其组合就会令人惊叹自然造化的伟大,从而受到一种美的震撼。英石之美,一个“奇”字切中要害,一“奇”惊天下。

在审美实践中,英石和其他观赏石一样,以奇为美是一个普遍的认识,奇到极致便是绝无仅有了。现在全国各地很多收藏、研究观赏石的组织都叫某某奇石协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英石“美”的近义词是“奇”,其“美”的反义词不是“丑”,而是“一般”与“平庸”。

英石的“奇”所带来的美感,一是惟妙惟肖,妙不可言,让人有惊奇的感受。二是“瘦、皱、漏、透、韵”的奇特、奇巧、奇拙、奇丑,给人一种不可名状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的恍惚的独特的感受。

(三)英石的自然美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英石的自然美还在于她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从客观上来说,英石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是在“瘦、皱、漏、透”和质、色、韵呈现上的多样性,同一块英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所以有“一石几看”之说。从主观上来说,对英石的美感受赏析者文化背景和审美水平的影响,同一块英石,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水平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除了特别具象的英石可以众口一致地说它是什么之外,绝大多数的英石,意象的,似与不似,抽象的,天马行空,赏析中的见仁见智已是一种赏石的常态。

英石属造型石,绝大部分为立体赏析,从理论上来讲,欣赏的角度有无限多的可能性,可以达到物移景换的程度。人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在某角度看是具象的造型石,因角度的不同而转换成意象的,或抽象的。英石还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立体意境,人们又称之为意境型英石,一块好的意境石就是一个自然山川景物的缩影,如湖光山色、千峰竞秀、小桥流水、洞天福地等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都可以在小小的英石中呈现。在众多的奇石中,英石是最容易呈现和最贴近自然景观的石种。

英石是经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质遗物,英石从远古走来,历尽了岁月的雕琢,正因为这样,英石的美才显得奇特、珍贵、恒久,让人百看不厌,意味深长。

(本文参考了中国观赏石协会编《观赏石鉴评师培训教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