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苏宁
英石以造型石呈现,瘦皱漏透是其主要特征,又素以“体态玲珑、嶙峋灵秀、俏形状物、妙造天成”而著称。一般我们在赏石中,对山石多冠以 “瘦皱漏透”的美称,对水石的品赏,多以“形质色纹”来表述。人们采用这些相石法,鉴赏的是造型石的外部轮廓和通透的石孔的外部形态,对石孔的成像却少有人注意。在我眼中,奇特造型的英石,不仅美在立体的形态,更美在无言的石孔。一方有形英石的风骨实体,给人一种“摇曳欲坠,曲折多变”的苍劲之感,而有形通透的孔,又给人一种“蕴涵玄机、幽深难测”的灵异之感。我们在赏其“瘦皱漏透”的嶙峋风骨时,更要赏其孔内的成像之美。
一、石孔的成像
英石,在历经亿年中,坚实的岩体在物化侵蚀、挤压、拉伸、撞击中千疮百孔,不雕不刻胸怀透,既是英石品格的写照,也是风蚀多孔英石的写实。英石的石孔,又有小洞、窟窿、孔穴、孔眼、旋涡之分。孔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有形是孔的轮廓,无形是孔的成像。成像是在有形孔的轮廓下,或模糊、或清晰的物像,是天然成形的英石镂空的物相,或似人物的造型,或似动物的躯壳,或呈万物的风姿。石孔又可称为玄妙之洞。玄,幽远也。玄者可指有形之物,也可指无形之物。世上有形和无形是相对的,万物总是在有形和无形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正如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的意思是说:道,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名。无形无名是天地的始原,有形有名是万物的根本。所以应该从万物永恒的始原状态中观察有形(有名)的端倪。“无名”“有名”都来源于“道”,构成“道”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和境界,指的是同一个真理。从有形的深远境界到达无形的深远境界,这就是通向一切奥妙神秘的总门径。石体为实,宛若天成;石孔为虚,象形状物;在面对大自然赐予的奇石面前,我们观其形(神)、赏其色(彩)、品其纹(理)、爱其质(地)、都遵从着一个“道”,即“天然”。天然指自然成奇的石,遵循天然是奇石欣赏的“道”。是遵循奇石天然的造型、天然的色彩、天然的纹理、天然的质地、天然的孔洞的“道法自然”。奇石蕴含着大自然奥秘,深藏着物化成因的密码。奇特的英石,以其外部的造型,告知人们的是岁月的留痕,其石孔告知人们的是地球的演变,石的外形之奇与石孔的内涵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密切联系。石孔的空灵、通透和形态,映衬着石的外形之奇,映衬着英石外形的坚韧和雄浑、苍劲和秀逸之奇。石孔,保留着自然风蚀后原本的形象,呈现出最典型的物象特征,其通透、空灵和惟妙惟肖,令人浮想联翩。一天,我对着一方英石出神,视角停留在石中一孔上。石中的孔眼中,似乎晃动着一个人,下意识地用手去触摸,却穿过孔洞,再细品时,又感觉什么也没有。在这种似有似无中,我看到了孔洞的有形物相,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一种近乎完美的镂空、巧雕及浮雕的艺术剪影,就像一幅幅充满灵性的透视美图不断浮现,令我心花怒放。于是,我上网查阅了带有孔洞的英石图片观赏一番,不看不知道,石孔太奇妙。我称此类的赏析为“剪纸空影”或石孔赏析。
二、“剪纸空影”或石孔赏析
在民间的剪纸艺术中,用纸可剪刻出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等美丽的图案。一旦揭去剪纸后,留下的空白,便形成了“剪纸空影”。“剪纸空影”赏析,是对留下的空洞的赏析。在奇石中表现为“石孔、石眼”。我常常在欣赏剪纸的同时,去欣赏“剪纸空影”,因为,揭去剪纸,留存的部分,像似以一种虚无的手法,表现着实体轮廓的空灵之美。一幅精妙的剪纸,给人视觉上的透空感觉,把剪纸的镂空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英石中的石眼、石孔,正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极致之作。
以“剪纸空影”来赏析石孔,是从对奇石的外在有形的实体,延伸至内的无形虚体的赏析。我们把奇石的外部造型比作实体,把石眼比作虚体,实体是说奇石本身;虚则是奇石中呈现出的孔洞、小洞,窟窿、孔穴、孔眼、旋涡等虚有其表的物象。我们对“剪纸空影”赏析,就是指针对石的孔、眼、洞、穴、涡、窟窿、裂隙等形态的赏析,是对其形态,俏形状物、成像的赏析,或称之为奇石的镂空形态赏析。英石的镂空形态,彰显了石的内涵和深邃。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们谈到英石的石孔欣赏,是在对英石造型欣赏的基础上,挖掘石孔的形象艺术,通过对石孔的欣赏,更好的解读英石的空灵之美,更好地解读石孔怪异的表象特征,更有助于品赏天工对英石的独特创意。当然,我们在欣赏英石的石孔时,一定要结合英石外部造型的整体欣赏,否则,会喧宾夺主、因小失大,失去英石欣赏的意义。英石的自然孔洞的成像之美,是大自然镂空艺术的杰作,我们常常赞叹英石外形的鬼斧神工,其实,英石的内孔更是独具匠心的天工之作。英石中的孔、眼、洞、窟窿、穴、旋涡等,是名副其实的“天工之眼”。石体中形成的“天眼”,浸润着自然风骨的灵光,有的灵秀飘逸,有的怪异奇特,有的形象丰硕、栩栩如生。石孔,在石体中可称之为“眼”,在虚无的剪影中可称为“气”。有眼就有神,有眼的物体,就有灵魂、有生命、有气息的存在。有“气”就有灵性,书法中讲究“气韵通畅”,棋艺中讲究“气眼”。英石中的“石眼和灵气”多以镂空来表露,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以诗表达了对英石孔洞的溢美之情。如清代彭辂的《英石峰次坡公仇池韵》诗中,就有“尚疑嵌空间,隐有灵怪伏”;宋代苏轼的《双石并叙》中的“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清代诗人陈洪范的“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等,都是对英石石孔的奇异、透漏的最精辟的赏析。
三、石孔赏析的分类
英石中的孔、眼、洞、窟窿、穴、涡等形态很多,按其不同的构图形态、石孔的数量、石孔的呈像,仍可分为若干种类。
1.按石孔的构图形态可分为:
(1)文字类:在英石中,我们仍可通过空洞的形态,在镂空的部位,发现文字的存在(可见第114页图四)。这种机遇虽然少见,但仍有可能。对此类石孔的欣赏,可不要计较其位置。因为,石孔成字,实属罕见。不论其字在何部位,都是非常珍贵的。能发现文字,不仅要懂空心字体的构造,也要有镂空艺术的眼光,更要有石缘。
(2)人物类:英石中的石孔,多以镂空后的留白,呈现出人物特征,有的十分具像。此类呈像,以《芥子园画谱》中的简画人物居多,光头圆背的僧人和夸张的人物面像。欣赏石孔时,应注意其人物的位置与比例,不可牵强附会。(见第113页图二)。
(3)动物类:此类镂空后的留白,形似动物。动物类可作为点景,不必在意其位置,但其形态的朝向,要注意与英石的外部造型,有所呼应,力求融为一体,更为恰当。
(4)风景类:除以上几点外,此类石孔呈现出万物形态,或一叶可为一景,或一山可为一景,位置可不计,但注意整体的远景、近景、中景的位置,不可见孔会意,喧宾夺主。
(5)其他。不在以上之列的石孔艺术欣赏。
2.按石孔的数量可分为:
(1)单孔赏析:指石孔独立存在,石体中唯一的石孔。对单孔欣赏,要十分注重其位置的构图。石孔若与主题不搭配,宁弃勿滥。单孔的位置,有助于提升奇石外部造型的欣赏,但不能破坏其整体的构图和形态。这是石孔欣赏中,必须坚持的衡量标准之一。
(2)联孔赏析:指石孔与石孔之间相连,孔孔相连,融为一体,构图时相连的石孔,或俏形成像(见第113页图二),或左右映衬、独特出形。若呈不规则形状的,视其情境,或无题,或配景赏析。(www.xing528.com)
(3)多孔赏析: 指石体中多处出现石孔,或孔孔相连,或单孔存在,或似连非连。若其构图时,呈远景、近景、中景变化的为最好。若一处或多处呈现出形的亦可。若未见其境的,可不考虑。
3.石孔的配景组合赏析
在石界,常常在小品组合石中,采用点景、配景,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多孔的英石中,我们依然可以在品赏其“石内之趣、石中之趣、石洞之趣”时,根据石孔的不同位置、大小、多少及外部造型的需要,进行配景(见第114页图三)组合赏析。英石的配景组合赏析,是指在石孔的空洞处,点缀外景,如石孔在上,似天窗时,可点缀花枝、日月星辰,也可点缀书画、书法等。点景部分一定要起到烘云托月的点睛之笔,以增强奇石的意境,给观者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并从中感悟出有形神韵。下面举例说明(重点为石孔赏析)。
图一:石孔赏析。此石名为《飞龙在天》。若观石中孔洞,看似无形却有形,鉴赏如下:此石的中间部分有三处“剪纸空影”。左侧是一个人物,身体前倾躬腿,双手向前,仿佛捧着什么东西,面向正中间的“雏鸡”。“雏鸡”居中,呈奔跑状,其神态极富动感。右上方雏鸡身后有一小孔,其寓意绵延不断。英石的造型,收藏者命名《飞龙在天》,“剪纸空影”的石孔,整体观之,亦可题名为《飞龙在天待凤出》。南方有鸡比凤之寓意,民间又多以鸡喻凤,如鸡爪称凤爪。
图一
图二:石孔赏析。此石收藏者命名为《孔圣人观日出》。单孔鉴赏如下:此石的右上方有一石孔,孔形如一老者,玉树临风悬空而立。其背对圈外之人,依然沉稳高洁,令人称奇。若论其有形,手触不可得,若论其无,视之有形亦有神。整体观此石,可命名为《山外有人》。结合石孔,题名为《贤者》。
图二
图三:石孔赏析。此石收藏者命名为《倚云峰》。石孔鉴赏如下:两石并立犹如两人,又似山峰。粗细相当、高低齐平,中间相连。上下皆留有空间。石中两处孔隙,上可见青天,下可观飞瀑。用拟人的手法,可题名为《长相依》。有诗曰:“人为山峰意绵绵,相濡以沫亿万年。风蚀瘦骨终不悔,一线飞瀑情相连。”
图三
图四:石孔赏析。石右上石孔如一片梧桐树叶,轮廓清晰,叶尖处如露珠滴翠。亦可作花叶边看。在石孔的背后,可任意增添或文字(静),或花草、兰花等点缀其中,与石合二为一。此品赏法可称为“设景”,或配景组合。底座一处石孔,可不作考虑。
图四
图五:石孔赏析。石体外形英石突兀、钟乳滴垂,内孔如苍天开眼。右下角孔洞有一隶书体的文字“人”。左侧空洞处似一人影,手高举过头。一个是“剪纸空影”的“人”形,一个是文字“人”。似乎寓意着“人”在石壁,洞外擎天。故题名为《擎天》。
图五
图六:石孔赏析。此石多孔,或孔孔相联,或单孔独立。石中部的石孔处,有远景和近景之分。远处如一人背影,中景有两个人物;近景又似两个飞禽相对,欢呼雀跃。整体观赏透着喜气和空灵。题名为“福洞客来勤”。
图六
(注:此论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系河南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观赏石二级鉴评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