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石的审美意境:实景清空景现

英石的审美意境:实景清空景现

更新时间:2025-01-1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英德地区,人们用特殊的文化语境对英石作出了最具权威性的解读。英石包括其他观赏石的审美重点,并不在盲目地追求和模仿一种雕塑或绘画的效果。所谓“实景清”指的就是“虚”与“实”的合理布局。英石的“瘦”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生长的环境有关。但大象无形并不排除英石自身的自然形态。它通过虚与实的结合让英石空灵的艺术美感有了安身立命的根基。由此不难看出,意像在英石中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 邹顺驹

英石产于广东英德,故名英石。但从“英”字表述的意义看,它更像是一个以美学内涵命名的石种。这种巧合,或许是上苍在冥冥中的一种安排,是“造物主”让英石降生在了一个有美丽名称的地方。“英”在汉语中是花的同义语,如“落英缤纷”。所以,我们在美学上可以把英石理解为像花一样美丽的观赏石。不过,这绝非笔者杜撰,在以“瘦、皱、漏、透”闻名遐迩的古石中,英石比灵璧石更瘦,比昆石、太湖石身上的“脂肪”更少……它“眼梢眉角藏秀气,骨骼清奇非俗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名石,简直就像上帝生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姑娘。

鉴赏英石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既能从形、质、色、纹的角度,按照现代观赏石的审美标准去鉴赏它;也能从瘦、皱、漏、透的角度,按照古人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去对它进行鉴赏。在英德地区,人们用特殊的文化语境对英石作出了最具权威性的解读。但是,不管那种鉴赏方式均有各具特色的审美意境,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丰富和发展英石的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鉴赏英石的现代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其实就是把英石当做造型石和图纹石来进行鉴赏。英石和所有碳酸钙质地的石种一样,在造型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它们比任何高硬度的石种都更具有可塑性。除了象形类物外,还会更多地出现一些山形景观石,如峰峦、桥洞、悬崖、岛礁等。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不能去刻意追求这种现代审美模式。因为,“形、质、色、纹”都是在围绕着物质实体创造美。尽管它后来又增加了韵,但精神苍白、风格媚俗仍成了时下赏石的主流。英石包括其他观赏石的审美重点,并不在盲目地追求和模仿一种雕塑或绘画的效果。其重点在于形像本身蕴含的自然美和观赏石特有的哲理意境。现代审美模式不是不可以对造型石和图纹石进行艺术加工。但却不能舍本求末,甚至本末倒置。否则,盲目地追求一种雕塑或绘画的效果,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英石的现代造型要注重“虚实相生”“阴阳相合”。这是由于其形首先是一种“意像中”的形。这种“意像中的形”具有不确定性,即它在“似与不似之间”。其次,很多观赏石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或只有形像的一鳞半爪,造型和画面大部分被淹没在“云遮雾障”之中,只有借助观赏者的想象才能填补形像的空白,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作品。所以,观赏石的造型中含有虚的成分。

在虚与实的矛盾中尤其要把“虚”的审美关系放在突出位置。清代《画筌》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真景逼而神景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告诉我们,建立在物质之上的“精神美学”多么可贵。老庄是中国“精神美学”最典型的代表。其精髓就凸显了一个“虚”字。“虚”也叫“灵虚”,或“空虚”(空也是一个佛学概念)。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别就是“虚”与“实”的差别。以逸待劳、以少胜多、无为而治、无师自通等等,无不反映了“精神美学”中“虚”字的魅力。宗白华说:“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齐白石在旷野里画一只鸟,“与天际群星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在观赏石中,“空本难图”是指造型、画面要给观赏者留下能够产生联想的余地。一方面,不对造型、画面求全责备;另一方面,造型和画面上的“计白当黑”又要生得恰到好处,“神龙见首不见尾” 要合乎逻辑。所谓“实景清”指的就是“虚”与“实”的合理布局。观赏石不需要形式主义的华丽外貌,它追求的是一种“真景”和“神境”,即“自然之真”和“艺术之真”。只要坚持“虚实相生”“阴阳相合”并注重“以虚求实”,始终把英石的“精神美学”放在凸出地位,就会让更多英石好作品问世,让传统名石奂发出现代美的新生机。

接下来,再来看另一种鉴赏英石的传统模式。前面讲了,英石在古代四大名石中是形象最为秀美的一个石种。秀者瘦也,即英石给人最深的美学印象就是瘦。瘦既与古人崇尚的人格魅力“竹韵”“风骨”有关,也与今人“瘦身、减肥”的美容习俗有关。所以英石的“瘦美”既有精神象征,又有物质喻义,无论古今它都占尽了风流。(www.xing528.com)

这种“瘦”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瘦,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而是由天地造就而成的一种大美。英石的“瘦”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生长的环境有关。据说英石的碳酸钙质地中融入了多种矿物元素,不仅能在喀斯特地貌中形成“瘦、皱、漏、透”的奇特造型,而且还会完全裸露在地表,继续受到各种恶劣自然环境的剥蚀。由于英石不能像灵璧石和太湖石那样在水下和泥土中得到保护,“风刀霜剑”的二次侵袭让它更加体无完肤,以致才能“洗尽沉滓、独存孤迥”,为我们留下了秀美苗条、骨骼清奇的形态,留下了灵与肉中最精华的艺术生命。

绝大多敉英石呈现的是一种“瘦、皱、漏、透”的自然状态,缺少现代新派石那种具像特征。“虽为具像”,却不缺意像。英石从“瘦、皱、漏、透”中演绎出来的意像美千变万化,不胜枚举。它对人格魅力的象征,在严酷环境中历尽磨难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它在赏石中将美丑倒置,颠覆了古今的传统美学,以“宇宙加速度”对文以载道的超越等,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深刻的审美意韵。

“虽为具像,却不缺意像”,蕴含着老庄有生于无和大象无形的深刻哲理。但大象无形并不排除英石自身的自然形态。所谓大象无形是指它不会因为状形类物去单纯地取得美感,也不会以唯雕塑美和唯绘画美而哗众取宠。它可以不借助任何世俗的形态去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独特自然美感。

英石为了摆脱自然主义的束缚,创造了很多空灵的供石方式。如“云头雨脚”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它通过虚与实的结合让英石空灵的艺术美感有了安身立命的根基。“云头雨脚”状的英石上大下小,呈现一种“倒山子状”,它在展示方式上呈现出一种逆风飞扬、变化多端的意向美。意向美与具向美均能穿越各自的审美时空,由此岸达到彼岸。例如我们可以从什么都不是的“云头雨脚石”中想象出倒山子状的蘑菇云;再由具像的蘑菇云想象到广岛和长崎民众曾经经历过的苦难;还可借助思想的宇宙飞船神游太空让灵魂出窍,获得更多更新的审美发现。

由此不难看出,意像在英石中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一般意义上讲,意像在美学上比具像更加耐人寻味,也是人们在英石中得到的最大审美享受。但意像与具像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有相反的一面,也有相成的一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假若一块具像的英石中,同时又含有隽永深邃、审美价值极高的意像,那将善莫大焉。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解读英石空灵的美学意境与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不是一回事。英石,也包括其他观赏石,与人工艺术作品之间并不存在孰高孰低之争。它们只有审美特殊性的差异。我们既不能用艺术作品的特殊性去否定或取代观赏石的特殊性,又不能用观赏石的特殊性去否定或取代艺术作品的特殊性。一般而言,艺术作品的“形像靶点”比较固定,观赏石的“形象靶点”比较漂移。观赏石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艺术作品则不具备这种功能。古代英石中的无具像作品尤其如此。它们如同唐诗宋词和有题跋的元代文人画一样,能唤起人们更丰富的意像创造,挖掘出人性中最深层的哲理意境,其深度和难度往往是今人艺术品很难企及的。我们今天能够做到的,就是要保持英石审美传统的那份纯真、对古石的那份敬畏,以及在浮躁环境中的那份清醒。

(作者单位: 中国观赏石协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