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文龙
英石,原产于广东省浈阳县东部的英山,那里全都是“喀斯特”地貌。所以,英石本身就是石灰岩。由于英石,今天之英德市的前身——浈阳,含匡二县因之而改名为“英州”,后又称“府”,称“县”,称“市”,都是因产英石的英山的“英”字而起。(详细资料请阅赖展将先生著《中国英石 》一书)可见一石之成名,对产地是有极大影响力的。
英石是一种沉积岩,一种浅海的化学沉积物经亿万年的沉积而成的岩石。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间有少量的二氧化硅及其他的一些矿物。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外力作用,所以英石就分别有不同的物理构造:层状的,条状的(横条、直条 ),破碎状的、整体状的等等。很多的英石都间有白纹,那便是二氧化硅的杰作了。石灰岩由于长期的裸露、经外力的作用、化学的反应及物理的变化,使得裸露部分的岩石断裂、分层、风化而变成了小块的岩石。在那些小块的岩石中,具有独立审美效果的、可供赏玩的石块,便被人发现并采集回来,作为独石来赏玩;而其中的大部分,则被砌成各式假山,成为园林的景观;又有一些置于盘内,注入清水,放置于庭院回廊,作盆景观看。这些小的石灰岩石块,便是我们今天称之为“英石”的奇石品种了。
在亿万年的沉积过程中,由于沉积物的不同,英石就有了不同的颜色。英石基本上也是以颜色来分类的。传统的英石,有黑英、白英、灰英、花英等。大多数的英石都间有白色的硅质的条纹,纯色的英石是极为少见的,因而也最为名贵。改革开放后,奇石热也伴之而至,英石也因此而进行了大的开发。于是又发现了几个新的品种,有浅红、浅黄、浅青、铁红等,更有一种含有贝壳类化石的新品种,质、色、形俱佳,更为稀罕。至于《云林石谱》所载的绿色的英石,经笔者及很多的英石玩家和采石人员的十多年的探究,终无发现。看来,这是一个历史之谜了。
英石的质地,是根据其风化程度来决定好与坏的。风化程度越少的英石,其石质就越坚硬,石色就更有光泽,表面更润泽。用手轻扣,其音也更清更响,犹如悦耳的铜声。清代的谢堃著《金玉琐碎》,其“英石”栏目有云:“谱言英石为应石。又为音石。盖言其有声。其实真英石无声。有声者,灵璧石也。”他的这个结论,明显是有误的。好的英石,一如灵璧石一样,轻扣之下,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为什么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地区不少,但却以英德出产的英石最为有名?清初广东学者屈大均著有《广东新语》一书,给出了答案,其“石语”篇“大英石”目有云:“自英德至阳山,数百里相望不绝,皆直石之为怪。而英德之峰奇而野,阳山之峰奇而秀。英德之峰少树,阳山之峰多树。树少故其石尽见,见而数百里间似但有石而无山然者。又一似造物者以此地为无用而尽委之石然者。尽以委以石,于是此地之山皆为石之所掩矣。噫,亦大异甚。”所谓多树之山,即山体老化,岩石风化为土,树有土才生长。故多树之山,其岩石风化程度高,石质就不好。阳山的石灰岩风化程度高,石质就不如英德的好,故而多长树木。同理,广西及湖南的喀斯特地貌地区,也由于山体的老化,其石灰岩的质量自然也较英德的差。反之,英德的山体风化程度低,故尽见石而少见树,所以其石质也必然最好。石质好,其表面的峰棱就更突兀和锋利,其石质就更为润泽,其音质就更加清悦。故要知一块英石的好坏,看看它的表色、它的峰崚,用手轻叩几下,即可心中有数了。
英石的特征,明显的与其他奇石品种不同。因其长期裸露于地表,不断地受到自然的物理和化学的作用,所以尽脱皮毛,突显风骨。故英石的表面特征,呈峰崚突兀,嶙峋峻峭之状。古人谓之“刀山剑树”,又有“英石无坡”之说,都是极为中肯之论。由于英石有这样的表征,故给人的感觉是“瘦”和“皱”。瘦显其秀——秀而奇,秀而雄,秀而险。有形有势,凌空拔俗;皱显其嶙峋,显其峻峭,有如云聚云散,又如波涛翻滚逐浪。英石,玩的就是这样的气势,这样的动感。立于杭州西湖边“名石苑”内的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皱云峰”,被形容为“形同云立,纹比波摇”。正是英石的典范。好的英石,给人以清高拔俗,桀骜不驯之感,正是由于它的“刀山剑树”的特征而形成的。
英石的赏玩,自宋代以来,即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赏玩方式。《岭南杂记》一书有云:“英德石,大者可置园亭,小者可列几案。无不刻划奇巧,玲珑峻削,但不若灵璧石扣之铿锵作声耳。入城列肆多卖石者,然无一中玩。必求之收藏之家,方可得米(芾)袖中物,然亦不浅。语云英石之妙,皱、瘦、透也。”从文中可看出,英石古已有放置园亭及几案之玩。今时赏玩英石,大体还是尊古之风,有如下几种玩法。(www.xing528.com)
第一,园林赏玩。这是最为普遍的玩法。从宋代至今,仍是英石赏玩的主流。英石能荣列全国四大名石之中,其主因也在此。英石本身已是富有变化,更经能工巧匠之手,因地制宜的创作,便形成了变化万千、可移步换景的仿真自然山水。使得人们不用出门,即可欣赏如同自然的美好风光,别有一番情趣。由于这种形式的赏玩主要是制作的功夫,而对每一块英石的形、质要求不是很高,无论片状石,纹石(横、直纹),碎石、大石、小石均可派上用场,因而此种玩法,深受各界人士的认同。尤其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的城乡地区,别墅林立,每户都想搞好自家的绿化环境,于是各式园林应运而生,斗奇争胜。英石也由此而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赏玩价值。赖展将先生著《中国英石》一书,其中录有清代邓泰的一首《英石呤》,诗云:“无树无山处,人方见石奇。嶙峋嫌地瘦,突兀恐天卑。即向园林老,仍多磊落姿。佳评传四字,尘外宰相知。”又有清代徐良琛作《英石山》一诗,云:“一尺足千态,奇峰擅此州。谁知五岭外,别有九华秋。水立壁不动,云顽清欲流。移根种庭下,真作少文游。”正好作为此种玩法的写照。
第二,水盘玩法。据有关人士考证,从宋代开始,奇石便有了水盘放置的赏玩方式,有独石布景的,也有二石或多石布景的。其实这种玩法是园林玩法的延伸,只是此式赏玩更加精细和简明,体量也更小。一般是放置在回廊曲槛之处。这种玩法的石块无论形与质都比园林赏玩的为好。此种玩法在我国从古到今,并不算流行,但也不离不弃。倒是邻国的日本和南韩,却几乎是举国一致的玩法。那水盘也由陶盘而瓷盘、石盘、铜盘,而奇石也是各式各样的山形石和景观的奇石。每日赏玩之时,注清水于石上,看那水慢慢的干,石面干湿的变化,水气蒸发的变化,犹如自然界真山水的水气云烟,有聚有散,变幻无常,给人以无限想象。怪不得在我国大陆玩石热潮初兴之际,有台湾的朋友呼吁大陆的玩石同仁,一定要发展水盘玩石法,还谓之曰与国际接轨。殊不知这接的正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叫做归本清源,继承和弘扬古之风尚,却是应该和必要的。
第三,室内独石玩法。此种玩法,古已有之。清代的廖燕有一首诗,名《赠友人英石》,云:“几片英州石,携来尚带云。高斋堪作伴,磊落正同君。”他不但道出了英石可在室内(高斋)与人做伴,还赋予英石拟人化的磊落的风骨。在今天已开发出来的奇石品种中,英石的产量无疑是最大的。但真正可单独赏玩的英石,却为数不多,很可能是可赏玩的奇石品种中最少量的。在广东的各喀斯特地区,都有为数不少的石农在搜采英石。但他们只是为了谋生,根本不去欣赏自己拾来的石有无品位,反正是按重量出售的,于是随便的堆集在一起,有很多可单独赏玩的英石,就在采集、运输、堆放过程中损坏了;又有一部分好的,由于无人去挑选,于是又归入了园林砌筑一类。能进入英石玩家之手的英石,因之也为数不多了。好的英石,是值得细玩品味的,看英石那铮铮风骨,清奇拔俗,磊落光明,气象万千的形象,赏玩者本身油然的生出一种敬佩之心,一种振奋之情,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随着玩石之风不断的劲吹,英石的这种赏玩方式,也会更加大放异彩的。
英石的蕴藏量是极为丰富的。赖展将先生是英德人,他在《中国英石》一书中说:“经探测,英德市计有优质石灰石山80万亩之广,储量在625亿吨以上。”这只是单指英德市而言,若是整个广东省,其储量当为上述数字的几倍。英德市单是一个望埠镇,“就有一万多人从事英石生产,加工和经营活动”,“全镇每年英石(含英石盆景),销量在五万吨以上,产品畅销国内及港、澳、台地区,远销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赖展将《中国英石》)。若按赖先生提供的销售额,要完全开采英德的英石,也要几十万年,何况广东全境呢。如此丰富的藏量,我国已知的奇石品种,即使全部叠加起来,也不及其万分之一。现在全国的采石状况,每一个石种的采掘,都是竭泽而渔,刨根挖底的。很多的奇石品种,都已资源枯竭了。几年以后,绝大多数的奇石资源便会完全枯竭。而玩石的人数却逐年上升,那时,英石便会显示它资源的优势。人们对英石的需求便会不断地增加,英石的价值无疑也会翻番的。
英石的开采,一如其他的奇石品种一样,也是竭泽而渔,刨根挖底的。赖展将先生的《中国英石》一书“采石”栏是这样写的:“采集英石有三种情形;小件采集,即捡拾拳指之大的小件,集成堆后用箩筐挑回来;构件采集,适当要用铁笔撬,用钢锯割,一人扛或两人抬才搬回大路边;大器和中器的采集,动用现代化的工具如电钻、风割机、滑轮、吊车之类进行施工,在山上安营扎寨,无路开路,无桥架桥,不惜代价用卡车装运。目前百段石有4条生产线,青石有3条生产线,双马山有2条生产线,整座英山拥有9条生产线,青石艺青采石场石山公路达12公里之长。”这样大规模的现代化开采,以及“安营扎寨、无路开路、无桥架桥的壮举”,这样可敬的“不惜代价”及“生产线”的创业精神,可以想象的是:经过这样的开采之后,原来非常灵秀的自然风貌变得面目全非,植被破坏了,岩层结构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损坏。这样一来,每开采一个地方,便破坏了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当地的石农们的生活虽暂时得到改善,但之后呢?我国20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由于初期环保意识不足,结果是经济发展了,自然环境却变坏了,于是进入九十年代后,为了改善环保而补交了惨重的学费。经十多年的努力,仍未恢复原来的生态。我想,这英石的开采,包括其他石种的开采,若政府不相应采取一些政策措施,继续这样听之任之,由此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得不偿失的。石道中人,玩石之时,总也得要有一些利国利家利环境的意识及行动,不要让后代咒骂我们才好。
关于英石,自南宋杜绾著《云林石谱》(1133年)以来,差不多九百年了。据笔者对英石的多次考证,及综合一些英石玩家的意见,发现古代有关英石的论述,多有失误或可疑之处。例如,苏东坡的“仇池”石是英石吗?英石有绿色的吗?英石是倒吊生长的吗?英石是“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吗?英石无声吗?英石可分为阴石与阳石吗?这诸多的疑问,有待我们去探讨和发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