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覃守胜
奇石,作为一种天然物品,本是不存在什么民族形式的,但把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就产生了民族形式的问题了。要繁荣奇石文化,不研究奇石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不注意民族文化的审美习惯,其结果不言而喻。从这点说,对中华奇石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进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中华奇石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应从哪些方面去探讨?笔者认为应从我国人民长期形成的审美习惯、审美理念和心理状态方面去深入发掘,其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的沿袭或选择而产生的观念,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包含人类群体的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当把目光投向我们的历史源头时,会惊奇地发现在邈远而漫长的历史中,自然形成的奇石文化吸附了人类各种文化动机与行为,它携带着初民们对自然社会和自身认识的痕迹,从根本上带动了人类文化的前进。
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图腾时代出现了色与线的抽象符号,鱼纹、波浪纹、螺旋纹等,并逐渐将形式变化为图案化了。早期多为鱼蛙及各种动植物,他们将其中一种视作本族的祖先,当作神灵一样而加以崇拜,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图案或符号的形成过程追溯过去,就会觉得几乎每一个点和线就像奇石所呈现的纹理一样,反映出它不可言说的观念、想象。
在人类的早期,因不懂得天下万物成长、消亡之理,加之自身力量微弱,自然觉得天地间的日月星辰,山川江海及各种周围一切之物往往有能力决定自己命运的神奇力量。于是各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产生过万物有灵的观念,奇石自然被赋予各种观念而受到崇拜。但由于世界之大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各族群有其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独特的历史过程,又出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政教相分离,至汉武帝以后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内,又一直以儒家学说为社会的主流思潮,其间虽然一度宗教信仰非常发达,亦只占次要地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奇石文化主要受儒、道、释三家观念的影响。从表面看,它们虽然都各成一派,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崇尚大自然,认为“自然是美的,美在自然”的自然观。
一是儒家的基本思想,强调人对自然物的美感与道德感的联系,既要“尽美”,又要“尽善”(孔子《论语·八佾 》),反映了自然物的美感是可以通向道德感的。二是道家的美学思想,最早是以“和”为标准,即由天地阴阳变化所形成的美感高于任何人工制作所产生的美。不仅提出美的产生和存在不能脱离人所生活的自然界,而且充分肯定了大自然的“和”与人类精神的“和”的一致性。庄子标举的“天籁”几乎成为美学最高境界的代称。所谓“无听之以耳听之以心”“以神遇而不以自视”等,都是要在“忘我”的状态下融入宇宙大化之中去寻求“天地大美”,体现自然大道的。三是释家“心生万法”“安闲恬静”“虚融淡薄”“空且静”“重天缘”的思想,是人们从另一方面感悟人生的虚幻,命运的无常,从而激起了一种对人生的眷恋与执着,要超越这虚幻与无常而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平静与解脱。(www.xing528.com)
显而易见,在人们心目中,一切好的事物都是美的,美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感觉,属于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地位的不同,对美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的。严格说来,对于奇石的美,至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标准。那么,世界上是否有绝对的美呢?“绝对的美的规范,照我看来是不存在的,也没有存在的理由……人类的关于美的理解是和历史发展过程的步调一起的,无疑地在变化着的。”(普列汉诺夫)这对我们探讨奇石文化的发展变化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喜爱奇石,源于对自然美的本质认识。虽然每个人的审美情趣都有差别,欣赏的出发点和角度也各有不同。但就奇石文化的美的表现形式的美学价值观来看,“奇”却是共识,但离不开“真”,“奇”也不是离奇,而是意料之外的“奇”。奇石文化的表现形式既体现了个性的自由意志,又在群体中建立了一种平等理想境界与博爱精神——人的生命精神与生命活力的表达。一方面,奇石文化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审美传递;另一方面,奇石文化在时间流程中演进,同时有打断了自然时序的顺向流程,其本质形式应当是现实与审美的统一。
从奇石的根源来看,是客观自然界,是自然物本身,但从它的表现形式来看,又是自然物与社会物的统一。我们不能任意地创造出奇石,任意地用主观情趣来解释它,或者单纯用社会性来解释它,真正灵巧优美的奇石不是雕饰,而是自然天成、巧夺天工,甚至是鬼斧神工的。自然科学依靠推理演绎而求出未知数,奇石文化则仰赖联想、想象去获得美的启迪而进入一种美的精神境界,尤其是造型中的英石。
研究中华奇石文化的表现形式,除了研究人们的审美习惯外,很重的一点,是不能不去研究中国的诗词、书法、绘画,不研究,就不能完整地理解中华奇石文化的表现形式。因为命题是中华奇石文化中人合于天的具体体现,是中华奇石文化表现形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奇石表面并没有直接或明显的寓意,主要是以对自然美的揭示,给人以崇高情操的陶冶。如果缺少一个用诗的简洁言语的命题,过于直露、浅显、像啥就叫啥,那就会大煞风景,更谈不上什么深远意境可言。当然,不能为形式而形式,而是要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去反映表现时代的内容。
诚然,我们探讨中华奇石的民族表现形式,也不是排斥拒绝外国的好的表现方法,不但不排斥,还应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因为中华奇石的民族表现形式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都有一个从普及到提高,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就是不同民族对奇石的欣赏习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国际文化的交流,不习惯的可以成为习惯,而长期习惯的东西也会成为不习惯的,我们探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世人从无意之石中看到有意的人生,从无情之石中引出有情的人生。只要中华奇石被我国人所喜爱,就证明它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广而言之,作为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英石,其民族符号是显而易见的,中华奇石的民族特色,在世界奇石中就是中国的赏石风格,也就是中华奇石文化的民族形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