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东坡与珍贵英石的缘分及其深思与抗拒

苏东坡与珍贵英石的缘分及其深思与抗拒

更新时间:2025-01-1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接着苏东坡便用“仇池”给这两件英石作为名字,并为之作序题诗。表明英石的美深深地吸引了大文豪苏东坡,并由此引发了他对英石意境高远的深思和深切的向往。为了确保“仇池”英石不被王诜所夺爱而去,苏东坡明确表态不借。向苏东坡传递,让他主动把英石“仇池”送给他,作为攀附权贵、联络感情的“礼品”的信号。可是,苏东坡坚决不送。苏东坡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想出了明知不可为偏偏要为之的办法来阻止王诜的贪婪之心。

◎ 廖 文

英石是名石。论者自是不少,溯源而上当推宋人杜绾的《云林石谱》。宋代重文轻武,上至皇帝,下用臣民,迷石者众,同时赏石趋于细腻、含蓄、超脱。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浙江山阴人,时风所薰,好石痴石,效法陆羽著《茶经》,历时十数年写成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云林石谱》。《云林石谱》书成于南宋绍兴三年,将有宋一朝的石文化、地理地质科学、博物志提炼总结,含蕴挥发,体现了宋代文人赏石观之精髓。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惟录绾书”,其余石谱“悉削而不载”,足见其权威。《云林石谱》论及: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溪水中。有数种:一微青色,间有白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又一种色白,四面峰峦,多棱角,稍莹彻,面面有光可鉴物,扣之有声……至清代,英石已经位列“四大名石”之一。近千年间,石头还是那块石头,但是人文风韵寄寓其上,英石已经不仅仅是“英石”了。

常人熟知北宋书法名家“米颠”米芾与英石的缘分,但是对于北宋另外一位名人苏轼的英石缘知之较少,不妨和大家一起分享。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苏东坡出扬州通判。有一天他的表弟程德儒送给他一方绿色的英石和一方白色的英石。这两块英石大小差不多,有“尺把见方”。也许是英石所具有瘦、皱、漏、透的形态之美和绿如茵、白而洁的颜色之美的缘故吧,苏东坡一见便情不自禁,爱不释手,很乐意地收下了这两块英石。有一天,他在把玩英石时,突然想起自己前不久曾经做过的一个美梦,他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有人请他到有个高头大门的官府里住。大门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门匾。门匾清清楚楚地写着“仇池”两个大字。苏东坡自己在官府里住着象过神仙般的生活。然而,好梦不长,苏东坡很快就从美梦中惊醒。事后,他把这个美梦告诉了自己的好朋友。朋友说“这仙境是道教十六洞天之一的小有洞天”。于是苏东坡想起杜甫曾经写过的《秦明杂诗》中的“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的佳句。此情此景,苏东坡联想翩翩。接着苏东坡便用“仇池”给这两件英石作为名字,并为之作序题诗。诗中有“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之句。表明英石的美深深地吸引了大文豪苏东坡,并由此引发了他对英石意境高远的深思和深切的向往。

然而,好景不长,过了不久,当朝的权贵驸马都尉王诜听闻苏轼有美石,习文好雅的他向苏东坡提出借英石“仇池”一赏,其实是想夺取英石“仇池”为己有。王诜虽然有文名,但是却有鲸吞之惯,苏东坡是心知肚明的。为了确保“仇池”英石不被王诜所夺爱而去,苏东坡明确表态不借。但是,苏东坡的权位必然不能与王诜相提并论,所以他还是抵挡不住王诜厚颜无耻再三要求“借看”的理由,很不自愿地把英石“仇池”借给了驸马都尉王诜。这个王诜见“仇池”借到手后,很快便暴露出他的真实面目,他要占为己有。他耍出手段,先写首诗送给苏东坡,表明自己对“仇池”英石的喜爱。向苏东坡传递,让他主动把英石“仇池”送给他,作为攀附权贵、联络感情的“礼品”的信号。可是,苏东坡坚决不送。但王诜并不死心,再三索要。苏东坡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想出了明知不可为偏偏要为之的办法来阻止王诜的贪婪之心。苏东坡给王诜写了一首诗,诗中提出“君如许相易,是亦我所欲”。就是说要王诜拿出家里“宝绘堂”里的唐代名家的画作来交换。

王诜也是风雅之士,喜好收藏,在家里修建“宝绘堂”广藏历代书法名画、艺术奇珍,日夕观摩,美于鉴赏。也时常邀约同朝名人雅士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等众多文人雅士,所谓“析奇赏异”,酬诗唱和,李公麟曾画《西园雅集图》以纪胜,传其风流蕴藉有王谢家风气。苏东坡当年也是座上之宾。但是美物入了王诜的手中,他哪里肯出手呢?他不过是想空手套白狼,白拿白要而已。其实,苏东坡只不过是想借此为题,提醒王诜不要夺人之爱。而王诜还是有借无还。无奈之下,苏东坡便不断地向王诜追讨回英石“仇池”,而王诜就不断地耍出各种借口和手段赖着不还。就这样,两人闹来闹去,闹得他们同朝为官的同僚们都很不开心,很不耐烦。于是,有的朋友就讲气话了:说干脆你们两人的东西都不要了,给我算了。还有的朋友说得更不着边际:说干脆你俩谁都不要了,把英石搞碎了,把唐人的画给烧了。当然,这些全是不厌烦的气话。那怎么办呢?后来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王诜有些动摇了,于是苏东坡给王诜写了一首诗,诗中说“盆山不可隐,画马无由牧。聊将置庭宇,何必弃沟渎。焚宝真爱宝,碎玉未忘玉”。王诜看到此诗之后,想到强夺英石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后,只好不情愿地把英石“仇池”还回给苏东坡。于是,这场围绕英石“仇池”而发生的故事便结束了。

英石的魅力从这个故事里可见一斑。但是如果深究,故事里蕴含的英石文化的内涵则可以古为今用,为英石文化的现代化传播和市场化推广带来启示。

英石之名早在南宋《云林石谱》面世前的北宋时期就已经是“洛阳纸贵”了,闹得苏东坡与驸马都尉王诜为争夺英石而撕破脸皮,说明英石的审美特性具有独特价值,英石文化符合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其实中国画与西洋画风格之迥异,除却表面上看的中国画中之人皆为小人,不足以道。而西洋画中人为主角,占尽篇幅。中国画宣扬的超然意趣和西方文艺复兴之后以现实写实价值泾渭分明。而中国画里的山水之“山”,完全可以借由“奇石”作为蓝本。英石之奇绝险峻,高洁清韵,人生卓识,入画自然是一绝,小石头现大乾坤。文人雅士,如何不能为之倾倒?也难怪专门赞美英石之美的诗篇,历代不绝。这在中国四大名石中的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雨花石中“成文成诗”地赞美奇石的篇章中算是出现得较早的之一,在此仅录几首加以说明。一首是北宋苏东坡为赞美“仇池石”而作:

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清以盆水,置几案间。忽忆在颍州日,梦人请住一官府,榜曰仇池。觉而诵杜子美诗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乃戏作小诗,为僚友一笑;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大白,便从鸟道绝峨眉,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另一首是南宋杨万里的七言律诗:

清远虽佳未足观,浈阳佳绝冠南峦。一泉岭背悬崖出,乱洒江边怪石间。夹岸对排双玉笋,此峰外面万青山。险艰去处多奇景,自古何人爱险艰。

这是赞美英德浈阳峡像一座雄奇峻美的英石盆景的诗篇。(www.xing528.com)

其实较早赞美浈阳峡之美的还有唐朝张九龄。他在《浈阳峡》的诗中是这样写的:

舟行榜越岭,窈窕越溪岭。水深先秋冷,山晴当昼阴。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此诗作于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当是较早赞美浈阳峡英石之美的诗之一。

清初朱彝尊写过一首七言绝句赞美英石:

曲江门外趁新墟,采石英州画不如。罗得六峰怀袖里,携归好伴玉蟾蜍……

英石之美,美则美矣。时至今日,如何更好传承激扬英石之美?恐怕仅进行历史文化的简单发掘和园林石景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的艺术审美发展需要英石之美与和谐栖居紧密结合,除却浮躁喧嚣,给人以“石我合一,忘我无物”的审美旨趣。提升英石文化的审美价值,传播英石之美,需要系统地进行文化规划。希望地方政府未来能够进一步汇聚学界智囊、英德乡贤、社会新英,立足本乡本土,从战略的高度上为英德英石文化的发展把脉、定纲,制订面向未来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英石文化圈”“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规划,从制度上确立英德英石文化发展的方向和价值。

古代的英德之地属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但奇美的英石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到了江南、中原等地,说明英石流传之广。更重要的是其中展现了英石的艺术价值,和早在上千年前就已经有成熟的艺术市场。英石北上之路正是有唐以来岭南和中原沟通的重要通道。英德溯北江而上,经韶州梅关大庾岭至于南康贡水,沿贡水会赣江入鄱阳湖,出湖口随大江东去,达淮扬诸州,或仍可沿着京杭运河勾连黄河,西入汴京。这已经是一条绵延数千里的曲折之途。沉重的英石就在船舱和挑夫的肩头之间摇摇曳曳传播四方。把英石作为珍贵的礼品赠与他人,开创了将英石作为珍贵的文化礼品赠送的先河。英石是一种“礼”,雅俗之间,是一种属于全民的文化物产。宋人爱英石,其有千里寄石情谊深重之价。今人恋石,万万不可为了市场而市场,把不可再生的英石资源当做育肥的羊,一刀宰了去。珍重物产,盘活资源,有限开发才是市场培育之道。

著名作家贾平凹写过一篇《说英石》的短文,文末称:“英石的名贵在于它的质朴和简约,在于它的整体的气势和细节的奇巧,如车中的‘宝马’,用不着装饰,只擦拭干净。它所具有的石文化品格,正大而独特。收藏它,欣赏它,宣传它,不仅可以纠正时下赏石趣味的弱化,也是维护和清正中国石文化精髓的一种责任。”何谓见山见水之别,或许,养一方英石,品摩之后,才能悟得出来。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博士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