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展将
英石立足本土,光芒四射,是北江文化的重头戏。
一、基本概念
1.英石
英石在辞源、词典上均有解释,说是产于广东英德的一种石头,用于制作假山盆景。由于辞源、词典受到篇幅的限制,同时编者受到实践的局限,对英石的定义不可能解释得很清楚。其实,英石是产于广东英德的石灰岩内部碳酸钙分化和外部风化,溶蚀等自然力作用经至少一亿多年演化而成的奇石,既可以室内清供欣赏,又可以室外营造园林,还可以制作室内外适用的假山盆景。
辞源对“英”的解释引申为美丽似玉的石头,可见英石的命名经过了人们的一番苦心。
英石名字最早见于南宋绍兴癸丑(1133年)杜绾编著的《云林石谱》,文中专设英石篇。此前,同类质体、特点的产于英德境内的沙口一带的奇石有叫“仇池石”的,也有叫“清溪石”的。北宋神宗熙宁四年至熙宁六年(1071—1073年)米芾任广南东路英州泠洸县尉,他在河中“脱沙”玩的此类奇石叫“河石”。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苏轼任扬州知州,他从表弟程德儒处获得的一绿一白两件英州奇石,在给驸马王诜的诗中称为“海石”(“海石来珠浦,秀色如峨绿”)。
2.英石文化
英石文化应该是从发现、开发、利用英石的那一天起至今沉淀下来的精神与物质的结晶,其丰富的内容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四方面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1)英石本身固有的瘦、皱、漏、透等艺术特征。(2)玩赏历史长,传播空间广的时空特征。(3)文化创意并且走向市场的产业特征。(4)市场文化价值的普遍认同感。由此可见,英石文化比起其他奇石文化的内涵、外延都要丰富。
3.北江
现今的北江,古代叫溱水。它由北江、小北江(今连江,古称洭水)、滃江(古称浈水)组成,自北、东、西流出,汇于英城之后向南于三水境内交汇西江。北江是珠江的重要支流。
4.北江文化
北江文化是珠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包含水域文化、客家文化、宗教文化和英石文化等。笔者认为,北江水域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舜帝南巡经过北江,转折西江;二是唐张九龄开通梅关后,北江成交通运输动脉,经济、人口繁荣自西东移。粤北地区百分之八九十是客家人,生产、生活习俗打上中原文化的烙印。同时,粤北多地群众多数信佛、敬神。因此,大地上寺庙林立。英德市是石灰岩地区,优质石灰岩面积达80万亩之广,绝大部分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此盛产英石。英石的宗源是望埠镇海拔500多米方圆100多公里的英山,其他地区此类石头也叫英石。
英石“绉云峰”,高260厘米,宋代花石纲遗石,现置杭州西湖
英石“龙腾”,高80厘米,清中期进入北京故宫御花园
英石“正直老头”,高170厘米,明朝大臣顾鼎臣因玩此石遭遇丢官丧命,现在美国收藏
5.其他相关问题
古籍中的英石专指裸露地表的无根构件,大者丈许,小者拳指。而埋在地下的连着山体的或脱落山体的则归入太湖石类,或叫“南太湖”“广东太湖”,英德当地石农直截了当称为“假太湖”。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把英石不分地上地下统称“大英石”“小英石”,连着山体的叫“大英石”,散落无根的叫“小英石”。当代刘清涌《奇石大观》把英石分为大器、中器、小件、构件。笔者于1996年主编《英石》则把埋在地下的阴类石和裸露地表的阳类石统称为英石。2007年3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通过评审,批准英德市境内的英石(含阳石、阴石)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样,关于英石的开发史,除了阴类英石归入太湖石而无法考证外,至少可以从正规专业书籍《云林石谱》说起。英石假山盆景这一创意性制作时间可以追溯至清道光年间望埠镇同心村(英山脚下)何氏家族。
二、基本观点
英石文化是北江文化的重头戏。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将英石等怪石列入“文房四玩”;到了元朝,英石则列入四大名石之一;清朝英石与灵璧石、太湖石、黄蜡石一起被定为全国四大园林名石。中国古代英石荣获国字号双桂冠。因此,整个北江流域真正能够拿得出去比拼,成为名牌的莫过于英石文化。
1.北宋四大家中的米、苏、黄酷爱英石。米芾、苏轼、蔡镶、黄庭坚被号称为北宋四大家,其中米、苏、黄三家玩赏英石,他们都演绎出不少酷爱英石的故事。(www.xing528.com)
米芾是北宋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文学家。熙宁四年(1071年),20岁的米芾通过王安石推行的“任子出官试法”科试,补秘省校书郎,授广南东路英州含匡县尉,居职两年。期间,据清《吴绮南风物记》称:“米芾所赏之石出含匡县地。岭秋深水涸之时,于沙坑中取之,谓之脱沙。”米芾任职届满后调广南西路桂州临桂县尉,再调江浙无为军。任无为军时,玩石达到顶峰,一是提倡玩赏英石、灵璧石、太湖石等同类雅石的标准为“瘦、皱、漏、透”四字;二是遇到漂亮的奇石竟然沐浴更衣敬拜它,称它为石兄石丈。因此,米芾得雅号“石癫”。米芾玩石到达如此境界,就是在英州含匡任县尉时打下的基础,就像某间小学校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研究生一样。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四大家之一,治平四年(1067年)他从表弟处获得的一绿一白两件英石,尺把见方,透漏峭崎,清远幽深。得石后把玩不停,浮想联翩,竟做梦梦见“仇池”仙境,又忆起杜甫《秦州杂诗》中“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的佳句。于是他给这两件英石命名仇池。并且写了一首表达爱慕之情的七律:“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苏轼得“仇池”的事迅速传开后,当朝驸马、画家王诜借观后想占为己有,引起苏轼与王诜之间夺石和护石的大战,轰动朝野。
黄庭坚,北宋四大家之一。据《云林石谱》记载,黄庭坚任象州太守时玩英石不惜“万金载归”。意思是说他只要遇见中意的英石便舍得花大钱买下来,用船载运回家。这种疯狂的程度可想而知。相比之下,我们今天偶尔用车子顺便带一两件回家把玩,真是算不了什么。
2.北京故宫是收藏英石的大户。宋徽宗在卞京修筑皇家园林“寿山艮岳”,在江南设应俸局,搜寻奇花异卉、雅石怪石,用“花石纲”组织运输。因埋在土层下的阴类英石当时归入太湖类,到底拉了多少去作园林景石,无从考证。但据史料记载,北京故宫里的御花园和宁寿宫自元、明、清三朝收藏英石27件,占其奇石总量八分之一。
英石“知礼”,高480厘米,现置北京万寿路甲15号院
英石“螭舞乾坤”,规格:84×84×30厘米
3.今天首都北京收藏英石仍然全国首屈一指。江浙一带大小园林,以及天津、上海、山东等省市自古至今都热衷于收藏英石,但是从规模上看今天首都北京收藏英石仍然首屈一指。钓鱼台国宾馆、中央党校、十三陵景区、万寿路甲15号院园林主景均是清一色的英石。2006年4月英德市政府一次性赠送10件英石大器给中央直属机关用于美化宿舍区。
4.广东古今名园无不以英石造景。清末岭南四大名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都以英石独石成景或以英石构件制作落地假山盆景。当代深圳红山公园、南海雷岗公园、顺德顺峰山公园主景百分百英石。
5.西方国家是珍藏古英石的重点地区。如今走进法国巴黎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等,展现在你眼前的一定有中国古英石的倩影。美国、日本有关高校,中国的香港、台湾都因各种途径珍藏了一大批中国古英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几十件古英石中,“正直老头”这件明代古英石记录下古今相距500多年之遥的生动故事。明朝嘉靖年间,朝廷重臣顾鼎臣从广州购得一件柱形英石,规格170×19×19厘米,外形如一铁骨铮铮的老头。一生好玩的嘉靖皇帝知道后要求借阅。顾鼎臣先是答应,终究不肯,得罪了嘉靖。事后由首辅夏言借故将顾鼎臣打入牢房,两年后顾鼎臣被害。试问除顾之外,古今中外曾经有哪位高官因玩奇石而丢官、丢性命的?这个故事记录在哈佛大学的英石画册上。故事还在演绎,当代一位得了肝癌的美国医生查理前来中国治病,看到这件英石后,非常喜欢,从北京购得这件英石回去后,查理在配合治病的同时,每天对石头抚摸,欣赏不已,心情大悦,肝癌竟奇迹般好了。此后,他把此石捐给公益,他要让这个英石的神奇功效惠及大众。这故事在京津玩石同行中广为传颂。现“正直老头”在美国某博物院收藏。
6.英石一如既往保持名人收藏热。英石在古代称为文人石,自然是受文人高官所钟爱之故。当今不少名人如前人一样珍藏英石,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歌唱家宋祖英、电视主持人朱军、作家贾平凹、画家关山月、理论家吴江、书法家启功等,他们都以英石装饰花园或厅室。
7.英石从来都是友谊的使者。古往今来,英石不论于公于私都作贵重礼品馈赠客人,以增进友谊。明代英德县令周希文退休还乡时,英德人民赠送他的巨型英石“马仔”,现存广西富川周氏宗祠,并附《英德石记》碑文记录此事。据《中国赏石大典》称,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陈介祺组织一批英石进京送人,自己留下一件精品“吼天”,退休后几经周折带回老家山东潍坊。1986年广东省援建澳大利亚谊园,用150吨上乘英石营造该园部分景点。1987年广东省领导访问美国,以英石精品贈送给美国沙拉姆镇皮迪博物馆。1996年广东省以英石“鸣弦石”赠送给日本神户和平石雕广场,日方命名《和平之珠·广东》。世界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国家女子足球队,美国富商比尔·盖茨都获得国家或当地政府赠送的英石或英石盆景。
8.英石是入诗、入画、入文的好素材。华南理工大学古建筑学著名教授邓其生刊文高度评价英石:褶皱明快有力,脉纹变化多端,空透灵邃,疏透遒劲,竖立、横置、斜倚均可成景,独放、迭布、群列均宜,造景幅度宽广。不同摆置和组合,易于构成峰、峦、岭、峡、崖、壑、岛、矶、嶂、岫、岑、渚等山形地貌。英石蕴含着许许多多的艺术意境构思的素材,因此素来受到诗人、画家、作家及时的灵感捕捉,将漂亮的英石入诗、入画、入文。从宋朝苏轼开始,经历明、清陈洪范等几十位诗人,加上当代温增祥等诗人,以英石或英山为题材的格律诗词已达百首以上。仅举两例。宋代杨万里从广州至英州视察盐税,为安抚地方官员的埋怨,饶有兴趣地赞颂英石:“未必阳山天下穷,英州穷到骨中空。郡官见怨无供给,赠予贞阳数石峰。”他的意思是说,你们不是埋怨发不出工资吗?眼前有宝还不识,卖掉几块英石不就有了吗?又宋代苏轼从黄州贬惠州再贬儋州时,途中偶遇英石“九华”(规格28×36×25厘米,现存美国),想以100两白银买下,来不及。八年后苏轼奉诏北归路过原地访寻“九华”,前后以《壶中九华》为题写下两首七律赞叹和怀念这件英石。其中“天池水落层层显,玉女虚窗处处通”赞叹“九华”之绝,“尤物已随清梦断”一句流露诗人绝望无奈之情。至于以英石为题材入画的作品比较稀少,因此倍觉珍贵。现存上海市博物馆的明代《牡丹蕉石图》,作者自题“焦墨英山石”,特别典型,嶙峋褶皱的英石与雍容华贵的牡丹搭配适度,浓淡相映,交叠渗化,淋漓混沌。不愧为“舍形而悦影”的写意之法。至于以文章的形式表现英石那就多了,仅说专著也有几十部之多,从宋代《云林石谱》至明代《园冶》,又至清代《广东新语》,再至当代《中国观赏石》等典籍中皆设英石篇幅。在笔者手中英石才首次成书,成为专著的研究课题。2006年6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赖展将著《英石》,2008年1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赖展将著《中国英德石》。单篇写英石的文章更为普遍,2006年5月英德市政府举办以英石为题材的文学笔会,名主编、名作家、名记者云集英德,一批力作发表报端。特别是中国著名作家贾平凹曾在《南方日报》发表《说英石》,用宝马汽车比作英石,赞扬英石“朴实”“简约”。英石也曾用作小说素材。《聊斋志异》“大力将军”补篇中把英石“皱云峰”搬进书中,叙述了广东水师提督吴六奇与浙江海宁绅士查伊璜之间的一段赠石报恩的故事,相当生动。
9.英石形成专业市场。宋代开宝五年(972年),浈阳郡设州制,辖浈阳、含匡两县,取英石之名定为“英州”,以后制建几经升降,都离不开“英”字。清末望埠镇曾经叫作“英石乡”。英石用作建制之名,盖因英石文化闻名远近,英石文化颇具盛名又与英石具有广阔的市场分不开。英石成市早在宋代,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述:“英州石山,自城中入钟山,涉锦溪,至灵泉,乃出石处,有数家专以取石为生,其佳者质温润苍翠,叩之声如金玉,然匠者颇秘之。当时官司所得,色枯槁声如击朽木,皆下才也。”这段话意思是宋朝之时英德沙口清溪这山地方就有了英石专业户,他们把好的英石藏起来,把不好的英石让给那些官员。英石专卖店早在清朝就有了。《清稗类钞》描述清乾隆时德清徐氏曾去当地考察英石行情,说城中有数家商肆专营英石生意,他在目验了很多英石,其中最奇者有三峰。据有关资料记载,1655年英国游客纽浩夫写一篇游记介绍广州关于英石造景的园林情况,果然到了18世纪英石就从广州转口欧洲,在英、法、德等国家的宫廷、官邸、花园叠山、拱门、筑亭基、饰喷泉。如今英石及英石产品遍及全国全球,英德市已建成中国最大的以英石为龙头的奇石市场。全市有两三万人从事英石经营活动,出现一批专业村、专业户、专业技术人员。营造英石园林的专业队伍遍及珠江三角洲,有的还闯入北京、上海、台湾等地。英德市于2010年冬建成规模宏大的创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华英石园,园中收藏古今英石精品千余件。
10.英石已从文化属性走向法理。经过英德市政府和有关人士不懈努力的推介、宣传,英石目前不仅有自己书籍、画册、明信片、歌曲、小品、舞蹈等,近年英石展销会还升格为中国英石节。英石假山盆景制作工艺还列入了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英德市还被授予中国英石之乡的荣誉称号。英石还被国家批准实行地方产品保护。至此英石不单从文化角度(辞源、词典)承认是英德的,并且从国家红头文件中确定是英德的。
三、结论
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资深文艺批评家黄伟宗长期从事珠江文化研究,他在《现代岭南文化特征初探》一文中把海外文化比作“海浪”,把中原文化比作“北风”,于是得出结论:岭南文化的特征是海浪和北风在大陆与大海之间夹隙地带碰撞所形成的具有明显地理形势的夹隙文化。夹隙和夹击,是现代岭南文化形成的条件的基本特点。
那么,笔者认为,英石文化是北江文化的重头戏,是融入岭南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英石立足本土,以中外人群普遍接受的坚强魅力,向海内外辐射,形成世界性的休闲文化的重要篇章。
作于2013年4月23日
(作者简介见第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