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的奥氏体化温度在900℃或者再低一些。尽管在850℃进行奥氏体化对塑性与韧性是有益的,但是在这样低的温度下进行奥氏体化,所得到的性能结果是很离散的。
为使等温淬火球墨铸铁完全奥氏体化,其最低的奥氏体化温度与含硅量密切相关,具体数据如表11-5所示。
表11-5 贝氏体球墨铸铁最低奥氏体化温度与含硅量的关系
注 括号中数字指90%~95%奥氏体化温度。
其他合金元素也会影响奥氏体化的最低温度,但是它们并不像硅的影响那样大。在含硅量低时,850℃奥氏体化温度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含硅量高时,或者对于厚壁铸件,或者对于含石墨球数较少的铸件(此时,硅的偏析严重),则要采用高温奥氏体化。在选定了奥氏体化温度以后,必须考虑其温度的变化范围(通常为±25℃)。
图11-6 奥氏体化与不同等温转变温度对冲击韧度的影响(www.xing528.com)
奥氏体化温度偏低可能导致塑性与韧度有轻度增加,但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与硬度会急剧下降。当然,过高的奥氏体化温度在许多情况下也必须防止。
研究结果表明,奥氏体化温度较高对获得高强度贝氏体球墨铸铁有利,但应在较低的温度(325℃以下)进行等温转变处理。此时,Cu—Ni合金化的贝氏体球墨铸铁将具有良好的塑性与韧度。但是,这种情况并不适合于含锰量较高或者是含钼的球墨铸铁。对于含锰量较高或者是含钼的球墨铸铁来说,奥氏体化温度高将加速形成“延缓的转变区”,缩小热处理工艺范围,从而降低塑性和韧度。图11-6示出Cu—Ni合金化球墨铸铁奥氏体化温度与奥氏体等温转变温度及冲击韧度的关系。
还要指出的是,长时间地进行奥氏体化保温,将有助于铸态形成的碳化物的重新溶解。但是,在晶界有碳化物形成元素的严重偏析时,不能指望通过长时间的奥氏体化保温将这种碳化物消除。这是因为,即使此时碳化物被消除,但此时与之相伴随的偏析将导致发生呈不均匀的奥氏体等温转变。
如图11-7所示,短时间进行高温奥氏体化可非常显著地改善贝氏体球墨铸铁的冲击韧度。生产实践表明,在盐浴中热处理时,必须采取短时间的奥氏体化。但是,这种短时间高温奥氏体化的效果只有在进行奥氏体化之前完全是铁素体基体时才能体现。为此,要在930℃保持12h,炉冷至650℃,然后空冷至室温,在这种情况下,在奥氏体化之前就能得到全部是铁素体的基体组织。这是因为,短时间的奥氏体化可以防止全部的碳扩散到锰、钼富集的晶界区域。晶界区域含碳量低,可使奥氏体等温转变稍许加快,从而导致更加均匀的转变,亦即没有“延缓的转变区”,并由此提高材质的冲击韧度。
为此,奥氏体化温度一般在850~880℃之间。保温时间取决于壁厚,一般是每25mm保温1h。
图11-7 奥氏体化温度与时间及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奥氏体等温转变对冲击韧度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