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煤层及含煤地层分析

煤层及含煤地层分析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山组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含煤22层,均为不稳定煤层。表2-1为河南省各煤田晚古生代主要煤层赋存情况表,表2-2和表2-3为河南省各煤田石炭系太原群及二叠系山西组各煤田地层厚度及含煤情况,表2-4为平顶山煤田主要可采煤层状况。二3、二4煤仅在济源下冶发育,为局部可采煤层。在豫北未见煤层,其他煤田多属局部或偶尔可采煤层。

煤层及含煤地层分析

河南境内含煤地层,由老至新有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第三系及第四系(含泥炭)。以石炭二叠系为主,约占全省煤炭总储量的98%,而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大煤)又占石炭二叠系储量的90%以上。其次为侏罗系。

一、寒武系(ε)

河南省寒武系含石煤地层仅分布于豫西的卢氏、栾川和豫西南的内乡淅川等地。煤层赋存于寒武系底部,煤质低劣,储量不多。

(一)卢氏栾川区:煤系为寒武系中统上楼村组的上段,一般含石煤二层。下层厚度0~63.1米,一般10~25米;上层距下层10~100米,一般为10~20米,煤厚0~32.4米,一般10米。

(二)内乡、淅川区:煤系为寒武系下统水沟口组的下段,含煤1~3层,单层煤厚约0.5~5米,最厚达10米,厚度不稳定。

二、石炭系(C)

(一)下统(C1):分布于商城固始、新县等地。厚1055~2055米,自下而上分为花园墙组、寒坡岭组和杨山组。杨山组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前人称杨山煤系),含煤22层,均为不稳定煤层。其中局部可采煤层有5层(五、七、八、九及十三煤);余者均不可采或偶尔可采。五煤厚0~5.66米,七煤厚0~3.00米,八煤厚0~3.28米,九煤厚0~2.35米,十三煤厚0~2.67米。煤层在浅部赋存较好,往中、深部发育不好。

(二)中统本溪群(C2b):分布于三门峡一郑州一鄢陵一线以北地区。以铝土质泥岩为主,其上部在安阳鹤壁永城一带,为灰黑色、灰色灰岩及炭质泥岩,含薄煤一层,无可采价值。

(三)上统太原群(C3t):是河南境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岩性由灰岩、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一般可分为三段,即下部灰岩段,中部碎屑岩段及上部灰岩段,总厚度22~140米,一般为68米左右。含煤2~19层,一般2~9层,称为一煤段(组),在豫北多俗称小煤或下夹煤。主要可采煤层有一1煤,在安阳、鹤壁、焦作等地,一般厚0.7~2.0米;一2煤层一般厚度为0.7~0.8米,在安阳、鹤壁、焦作等地稳定可采,往南发育不好,多为局部可采或偶尔可采。一3、一5、一8煤层在部分煤田局部可采。表2-1为河南省各煤田晚古生代主要煤层赋存情况表,表2-2和表2-3为河南省各煤田石炭系太原群及二叠系山西组各煤田地层厚度及含煤情况,表2-4为平顶山煤田主要可采煤层状况。

三、二叠系(P)

分布于三门峡、确山、固始一线以北地区,除上统石千峰组不含煤外,其它各组均含煤,其中山西组为河南省最主要含煤地层。二叠系地层总厚度650~1200米,其中含煤地层厚度为480~800米。

(一)下统山西组(P1s):为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一般厚度为70~95米,含煤1~7层,称二煤段(组)。煤层总厚平均为6.5米,煤厚大于9米的富煤带从密县到范县呈北东向展布,往东、西、南三面均依次变薄,西南部三门峡—汝阳—确山一线为沉积边缘,煤层较薄。山西组二1煤(俗称本煤)层位稳定,全省普遍可采,是当前主要开采对象。煤层厚度0~37.78米,平均厚度为5.35米。全省除个别地段,如济源煤田西部,新安煤田北部缺失外,其他地区均发育良好。煤层厚度以豫北最为稳定,5~8米。其次在平顶山、登封、密县等地亦属稳定。在豫西地区二1煤厚度变化虽大,但多在可采范围。二2煤在偃龙、密县、登封等地为局部可采煤层。二3、二4煤仅在济源下冶发育,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他煤层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表2-1 河南省晚古生代主要煤层赋存情况表

续表

表2-2 为河南省各煤田石炭系太原群地层厚度及含煤情况表

表2-3 河南省各煤田二叠系山西组地层厚度及含煤情况表

续表

表2-4 平顶山煤田主要可采煤层状况

(二)下统下石盒子组(P1x):本组下以砂锅窑砂岩之底为底界,上以田家沟砂岩之底为顶界,含三、四、五、六煤段(组)。地层总厚度为195~444米,一般厚265米。由灰绿、灰白色砂岩、灰紫色铝土质泥岩、灰黄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共含煤0~11层。

1.三煤段(组):厚约82米,含煤1~4层,除平顶山、确山及永夏煤田有可采煤层外,其他地区均为不可采或局部可采。永夏煤田的三2煤层为较稳定煤层,厚0~5.72米,平均为1.45米。三3煤层厚度0~3.85米,平均1.11米,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2.四煤段(组):厚约52米,含煤0~11层,一般4~5层。四2、四3煤层在平顶山、禹县、临汝、宜洛等地为大部分可采煤层。四2煤层在平顶山煤厚为0.47~2.80米,平均为2.50米;在临汝为0~6.43米,平均厚度为2.28米。其他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3.五煤段(组):厚约52米,含煤4~5层,发育于黄河以南各煤田。五2煤层在平顶山、临汝和禹县煤田煤厚分别为0.07~4.05米、0~3.34米和0.10~2.94米,平均厚度为0.80~1.40米,属于大部可采煤层。其他煤田多为偶尔可采。

4.六煤段(组):厚度79米左右,含煤0~5层,一般1~2层。六2煤层在平顶山厚度为0.30~3.35米,在禹县为0.10~2.94米,在临汝为0~1.85米,为局部可采煤层。在其他地区均匀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三)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上以平顶山砂岩之底为顶界,下以田家沟砂岩之底为底界,含七、八、九煤段(组)。地层总厚度140~300米,平均为246米。由紫斑泥岩、泥岩、砂质泥岩、硅质海绵岩、砂岩及煤层组成。

1.七煤段(组):厚约95米,含煤2~7层。七2煤层发育相对较好,除豫北、永夏、确山未见煤层外,其他诸煤田多属局部可采或偶尔可采煤层。

2.八煤段(组):厚约77米,含薄煤两层。在豫北未见煤层,其他煤田多属局部或偶尔可采煤层。

3.九煤段(组):厚0~137米,含煤线及炭质泥岩0~8层。主要发育在永夏、平顶山、禹县、新密、登封、荥巩诸煤田,东厚西薄,偃龙煤田以西全部缺失。

(四)上统石千峰组(P2sh):厚约200~300米,自下而上分为四段,即平顶山砂岩段、砂泥岩段、泥灰岩段、同生砾岩段,均不含煤层。

河南境内石炭二叠系煤层名称和煤段(组)划分,各时不一。1953年时,中南地质局401队在勘探平顶山煤田时,将石二叠系煤层自下而上划分为A、B、C、D、E、F、G、H等8个煤组。后河南省地质局也曾采用这一种划分方法。60年代,平顶山矿区将石炭二叠系煤层自上而下改称为甲、乙、丙、丁、戊、已、庚七个煤组。1982年,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在综合了大量资料基础上,将全省石炭二叠系煤层统一划分为一至九煤组(段),并对各煤层进行统一编号。表2-4为河南省平顶山煤田石炭二叠系煤层名称对照表。(www.xing528.com)

四、三叠系(T)

主要分布于三门峡、宜阳鲁山上蔡以北地区,豫西的渑池、济源、宜阳、伊川、临汝、登封、巩义一带最发育。地层总厚度近3000米,分为中下统二马营群和上统延长群,仅延长群下部的油房庄组和上部的谭庄组在局部地区含煤。在渑池义马,延长群上部谭庄组含煤最多达20余层,但仅有一层局部可采,称为“四尺煤”,厚0~1.63米,极不稳定。

五、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T3-J1

主要分布于卢氏双槐树和南召马市坪、留山一带。

(一)卢氏一带:西起双槐树茄子河,东到朱阳关衙沟一线,局部含煤,煤层呈透镜状、鸡窝状不规则地分布于断层破碎带内,煤层最厚达0.6~1米,一般0.1~0.3米,储量小,煤质低劣。

(二)南召、方城一带:为泥岩、砂岩、砾岩及煤层组成的碎屑岩系,总厚为1750米。仅下部留山组含煤,一般含煤3层,最多7层,均为薄而不稳定煤层。局部可采煤层有二、四两层煤。二煤主要在龙潭沟发育,煤厚0~4.75米,一般0.5米左右。九里山以东,煤层发育较差。四煤厚0~0.72米,在留山、太山庙、九里山局部可采。

六、侏罗系(J)

分布于济源、渑池、商城、淮滨一带,在确山七棵树也有零星露头,仅渑池义马、确山七棵树、济源地区含煤。

(一)渑池义马:广泛分布下株罗统义马组地层,厚26.1~136米,平均厚74.63米。按其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分为4段,共含煤5层,煤层总厚平均21.63米,含煤系数达28.98%。

1.底砾岩段:位于义马组底部,厚0~46.4米,为煤层的直接底板。

2.下煤段:厚0~64.44米,为灰黑色砂质泥岩,含煤3层。自下而上为2~3煤、2~2煤(也称底层煤1、底层煤2)和2~1煤(也称中层煤)。其中2~3、2~1煤在全区普遍发育,层位稳定,为义马组主要可采煤层。2~3煤厚0~25.6米,一般厚10米左右。2~1煤厚0~9.09米,一般厚3.09米左右。2~2煤仅在煤田西部发育可采。在煤田深部三层煤重合。

3.泥岩段:一般厚19.13米,为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砂岩,是义马组的主要标志层。

4.上煤段:一般厚17.15米,因遭受剥蚀,保留不全,含煤两层,自下而上为1~2煤和1~1煤(也称上层煤1和上层煤2),仅在煤田西部发育,局部可采。1~2煤厚0.3~2.60米,一般厚2米左右。1~1煤厚0.82~2.4米,一般厚1.3米左右。

(二)确山七棵树:零星出露侏罗系地层,岩性为灰色、灰黄色粉砂岩,灰黑色灰质页岩,灰色砾状粗砂岩。区内老窑较多,据调查有煤1~3层,可采者仅一层,煤厚0.12~2.0米,极不稳定,呈凸镜状夹于砂质页岩或页岩内,属低变质长焰煤。

其他地区侏罗系地层中或不含煤,或仅夹煤线及炭质泥岩。

七、第三系(R)

下第三系煤系有栾川潭头盆地的潭头群II~III组、卢氏盆地的项城组、东濮盆地的东营组。上第三系煤系有东濮盆地、开封盆地、周口盆地的馆陶组。

(一)潭头群:分布于栾川潭头、嵩县大章等地。中部的第II组和第III组含煤。其中,底1煤地表厚度为0.1米,底2煤地表厚度0.8米,上层煤地表厚0.1米,均未曾开采。中层煤在井下厚度为3.6米,含夹矸两层,夹矸厚0.30米,下部煤质较好。

(二)项城组:分布于卢氏故县、洛宁兴华镇和灵宝川口、朱阳镇等地。含煤地层总厚度为190米。含煤三层,呈薄层或透镜体夹于炭质泥岩内,除中层煤较为稳定外,其他皆不稳定。煤质差,灰分和硫分高。

(三)东营组:分布于东濮盆地,为棕色、褐灰色泥岩与浅棕黄色、灰白色砂岩互层,中下部有炭质泥岩、薄煤层及富含生物的化石层,总厚400米左右。据石油部门钻探资料,计有习1孔见煤一层,文3孔见煤七层,煤厚一般在0.5米左右,个别厚1.00米。含煤面积和煤质不清,埋藏深度在1445米以下。

(四)馆陶组:在东濮盆地地层发育,含煤性较好。在开封及周口盆地仅含劣质煤一层。东濮盆地地层厚350~385米,据石油部门钻探资料,见煤1~4层,煤层单层厚0.5~3.0米,平均厚1.38米。埋藏深度最浅为1080米,最深为1938米。

八、第四系(Q)

本系地层广泛分布于东部平原及西部山区的河流两岸、山麓边缘及盆地之中,厚度10~435米。含泥炭夹层,一般北部多、南部少,山地多、平原少。主要泥炭层分布于林县、辉县、博爱一带,赋存于山前洪积扇之边缘,呈条带状展布,储量较大,质量较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