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蒸发器分类与特点:深入解析

蒸发器分类与特点:深入解析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蒸发器是制冷剂与被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的设备,可分为两大类,即冷却液体的蒸发器和冷却空气的蒸发器。制冷剂要在蒸发器内多次往返流动,一般流程为4~8次,以达到与制冷剂间的充分热交换。经过节流后的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从蒸发器的下部进入,制冷剂的液面充满蒸发器内大部分空间,通常液面稳定在壳体直径的70%~80%。因此,又称为满液式蒸发器。与冷凝器相比,蒸发器的传热系数要小些。

蒸发器分类与特点:深入解析

蒸发器是制冷剂与被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的设备,可分为两大类,即冷却液体的蒸发器和冷却空气的蒸发器。

常用于中央空调冷源的冷却液体蒸发器有两种形式,即卧式管壳式蒸发器和干式蒸发器。卧式管壳式蒸发器是用来冷却如水等液体制冷剂的蒸发器。它的典型结构如图3-35所示。

978-7-111-37135-9-Chapter03-39.jpg

图3-35 卧式管壳式蒸发器

卧式管壳式蒸发器的外壳是用钢板做成的筒体,两端焊有管板,管板上用胀接或焊接的方法将钢管或铜管管簇固定在管板上。两端的端盖上设计有分水隔板。载冷剂在管内流动流动,制冷剂在壳内管族间流动。制冷剂要在蒸发器内多次往返流动,一般流程为4~8次,以达到与制冷剂间的充分热交换。制冷剂的进、出口设在同一个端盖上,制冷剂从端盖的下方进入,从端盖的上方流出。

经过节流后的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从蒸发器的下部进入,制冷剂的液面充满蒸发器内大部分空间,通常液面稳定在壳体直径的70%~80%。因此,又称为满液式蒸发器。在工作运行时液面上只露1~3排制冷剂管道,以便使制冷剂气体形成的蒸气不断上升至液面,经过顶部的集气室(又称分液包)分离出蒸气中可能挟带的液滴,成为干蒸气状态的制冷剂蒸气被压缩机吸回。

卧式管壳式蒸发器使用氟利昂为制冷剂时,多采用纯铜管作为载冷剂管道,其平均传热温差为4~8℃,传热系数为465~523W/(m2·℃)。载冷剂在管道内流速一般为1~2.5m/S。与冷凝器相比,蒸发器的传热系数要小些。

干式蒸发器的结构如图3-36所示。

978-7-111-37135-9-Chapter03-40.jpg

图3-36 干式蒸发器

1—端盖 2—简体 3—蒸发管 4—螺塞 5—支座 6—端盖

从外观上看,干式蒸发器与卧式管壳式蒸发器的结构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干式蒸发器中的制冷剂是在管道中流动的,而管壳式的则是在制冷剂管簇间的蒸发器壳体内流动的。(www.xing528.com)

经过节流后的低温低压制冷剂液体,从前端盖的下部进入蒸发器中的管道内,往返4个流程后,变成干饱和蒸气从端盖上方被压缩机吸回。

制冷剂由壳体上方的一端进入,从另一端流出。为了提高流速以强化传热,在蒸发器的壳体内装有若干块圆缺形的折流板。全部折流板用三根拉杆固定,在相邻两块折流板之间的拉杆上装有等长度的套管,以保证折流板的间距。

干式蒸发器与卧式管壳式蒸发器相比,干式蒸发器中制冷剂的充注量比较少,一般可减少80%~85%。制冷剂在蒸发过程中因为没有自由液面,所以称其为干式蒸发器。

干式蒸发器中的换热用铜管一般选用ϕ12~16的铜管。铜管分为光管和翅片管两种,其传热系数分别为523~580W/(m2·℃)和1000~1160W/(m2·℃)。当制冷剂在管内流速大于4m/S时,就可以保证将润滑油带回压缩机中。这一点要优于卧式管壳式蒸发器。

中央空调冷源使用的冷却空气的蒸发器一般为表面式蒸发器,其结构如图3-37所示。

这种蒸发器的结构多为翅片盘管式,制冷剂在盘管内蒸发,空气在风机作用下从管外流动被冷却。盘管的材料为纯铜,直径一般为ϕ9×0.5~16×1.0mm,翅片的材料为铝片,其厚度一般在0.15~0.30mm,片距为2.0~4.5mm。

蒸发器的入口处安装有分离器(俗称莲蓬头),其作用是保证液态制冷剂能够均匀地分配给各路盘管,以使蒸发器的所有部分都得到充分利用。

表面式蒸发器的传热系数比较低,当空气的迎风面风速为2~3m/S时,直接传热系数为30~40W/(m2·℃)。

978-7-111-37135-9-Chapter03-41.jpg

图3-37 表面式蒸发器的结构

1—框架 2—肋片 3—蒸发管 4、7—集气管 5、6—供液分液器 8—毛细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