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0℃的温度范围属于回火的预备阶段,也称为回火的前期阶段或时效阶段。在这个阶段,发生碳原子的偏聚,低碳板条马氏体中的碳原子主要偏聚于位错的张应力区,高碳片状马氏体中的碳原子主要偏聚于孪晶面等一定的晶面上。
在25~100℃的范围内,虽然铁和合金元素原子尚难以扩散,但碳、氮原子尚能做短距离的扩散,在转变为稳定组织的自发倾向驱使下,马氏体中过饱和的碳、氮原子会自发地进行偏聚(集团化)。
Fe-16.7Ni-0.82C合金经奥氏体化后快冷至-195℃,然后在-195~100℃各个温度下回火3h,考察其硬度变化。结果发现,温度超过-80℃,硬度就开始上升。80℃回火3h后,硬度由原来的54HRC上升到58HRC,如图18-1所示。检查其显微组织,并未发现该过程中有任何第二相析出。因此推断出,100℃以下回火其硬度的提高是由碳原子的偏聚引起的。由于镍不是碳化物的形成元素,也不溶于渗碳体,因此镍在如图18-1所示的Fe-Ni-C合金中的作用只是把Ms点降低到-40℃左右,以保证在淬火过程中不会发生自回火。在-196℃测量可以保证试样在测量时不会发生第二相析出。
图18-1 Fe-Ni-C马氏体在不同温度时效3h后于-196℃测得的硬度
含碳量0.25%的低碳马氏体,间隙原子进入马氏体晶格中位错线附近的张应力区,降低了系统的弹性能,马氏体晶格呈现bcc结构,而不是bct结构。只有当奥氏体中含碳量大于0.25%,晶格缺陷中容纳的碳原子达到饱和时,多余的碳原子才形成碳原子偏聚团,从而才显示出一定的正方度。(www.xing528.com)
高碳的片状马氏体,由于低能量的位错位置很少,除少量碳原子向位错线偏聚外,大量碳原子将向垂直于马氏体C轴的(100)M面或孪晶面{112}M上富集。马氏体中的碳原子选择性地转向同一晶向(如[100]M)的八面体间隙并进一步发生偏聚,形成凸透镜状的碳原子偏聚团,称为“弘津气团”。弘津气团趋向于在同一晶面上出现,并形成若干个小片组成的碳原子片状畴,畴的尺寸约为几个纳米。
对Fe-Ni-C合金马氏体的TEM研究表明,在室温下短时间失效后,一个精细尺度、粗花呢织物状的碳浓度调幅组织沿马氏体的<203>方向形成,马氏体内形成一些微小富碳区和贫碳区,相间地有规则地分布,如图18-2所示。富碳区和贫碳区的间距在1~5nm。间距还随时效时间的延续而增加。例如,Fe-25Ni-0.4C和Fe-15Ni-1C马氏体在室温时效1个月后,分别达到5nm和9nm左右。这表明室温回火马氏体是以调幅分解机制进行分解的。
130℃碳原子迁移0.2nm的距离仅需要2.0ms,室温下碳原子迁移0.2nm的距离则需要20s。这表明,碳原子在室温仍有一定的扩散能力。因此,从Ms到室温,碳可很快地完成原子偏聚过程。这一过程很难用一般测试手段观察检验出来,而只能用内耗法、电阻法等进行研究。正因如此,在发现回火的其他4个阶段以前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人们没法发现碳原子的偏聚。这也正是将这个阶段成为回火预备阶段的主要原因。
图18-2 Fe-15Ni-1C合金马氏体在室温时效48d后的调幅组织(TEM照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