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贝氏体相变的温度范围
与马氏体相变的Ms点相对应,贝氏体相变也有一个上限温度Bs点,奥氏体必须过冷到Bs点以下才能发生贝氏体相变。与马氏体相变一样,贝氏体相变也不能进行完全,总有残余奥氏体存在。等温温度越靠近Bs点,能够形成的贝氏体量就越少。
2.贝氏体相变的产物
贝氏体相变产物也是由α相与碳化物两相组成,但与珠光体不同,贝氏体不是层片状组织,且组织形态与形成温度密切相关。碳化物的分布状态随形成温度不同而异,较高温度形成的上贝氏体,其碳化物是渗碳体,一般分布在铁素体条之间;较低温度形成的下贝氏体,其碳化物既可以是渗碳体,也可以是ε-碳化物,主要分布在铁素体条内部。在低、中碳钢中,当贝氏体形成温度较高时,也可能形成不含碳化物的无碳化物贝氏体。随贝氏体的形成温度下降,贝氏体中铁素体的碳含量升高。
3.贝氏体相变动力学
贝氏体相变也是一种形核和长大过程。与珠光体相变一样,贝氏体可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等温形成,也可以在某一冷却速度范围内连续冷却转变。贝氏体等温形成时,需要一定的孕育期,其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也呈“C”字形。(www.xing528.com)
4.贝氏体相变的扩散性
贝氏体相变是扩散型相变。相变中有碳原子的扩散,而且碳的扩散速度决定了贝氏体相变速率并影响贝氏体组织形貌。贝氏体相变时只有碳原子的扩散而无铁原子及合金元素的扩散,至少是合金元素与铁元素并未发生长距离的扩散。由此可见,贝氏体相变的扩散性指的是碳原子的扩散。
5.贝氏体相变的晶体学特征
与马氏体相变相类似,贝氏体中铁素体形成时也能在平滑试样表面上产生浮突现象,这说明α-Fe是按切变共格方式长大的。贝氏体中铁素体具有一定的惯习面,并与母相奥氏体之间保持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上贝氏体的惯习面为{111}γ,下贝氏体的惯习面一般为{225}γ。贝氏体中铁素体与奥氏体之间存在K-S位向关系。贝氏体中渗碳体与奥氏体以及贝氏体中渗碳体与铁素体之间亦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