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淬火获得马氏体组织是钢件强韧化的重要基础。由于钢的成分及热处理条件不同,所获得的马氏体形态和亚结构亦不同,继而对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产生影响。下面介绍钢及铁合金中存在的几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
1.板条状马氏体
板条状马氏体是低碳钢、中碳钢、马氏体时效钢和不锈钢等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其光学显微组织形态如图15-25所示。因其显微组织是由许多成群的板条组成的,故称为板条状马氏体。又因为这种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为位错,通常也称为位错型马氏体。
图15-25 18Ni马氏体时效钢的板条马氏体组织
板条状马氏体的显微组织构成示意图如图15-26所示。板条状马氏体由板条群所组成(见图15-26中A),板条群的尺寸为20~35μm,由若干个尺寸大致相同的板条在空间位向大致平行排列所组成,一个原始奥氏体晶粒内可有几个板条群(常为3~5个)。一个板条群又可以分成几个平行的区域(见图15-26中B),称为同位向束,同位向束之间呈大角晶界。一个板条群也可以只由一种同位向束所组成(见图15-26中C)。每个同位向束由若干个平行板条所组成(见图15-26中D),每一个板条为一个马氏体单晶体,其尺寸约为0.5μm×5.0μm×20μm。马氏体板条具有平直界面,界面近似平行于奥氏体的{111}γ面,即为其惯习面,相同惯习面的马氏体板条平行排列构成马氏体板条群。现已确定,这些稠密的马氏体板条多被连续的高度变形的残余奥氏体薄膜(~20nm)所隔开,且板条间残余奥氏体薄膜的碳含量较高,在室温下很稳定,它对钢的力学性能会产生显著影响。
图15-26 板条马氏体显微组织构成示意图
相邻马氏体板条一般以小角晶界相间,也可以呈孪晶关系,呈孪晶关系时板条间无残余奥氏体存在。电镜观察证明,马氏体板条内具有高密度位错,其密度为0.3~0.9×1012cm-2,与剧烈冷作硬化的铁相似,有时也会有少量的相变孪晶存在。在一个马氏体板条群内,马氏体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均在K—S和西山关系之间,并以处于两者之间的G-T关系最多。
板条状马氏体的显微组织构成随钢的成分变化而改变。在碳钢中,当碳含量小于0.3%时,马氏体板条群以及群中的同位向束均很清晰;碳含量在0.3%~0.6%,板条群清晰,而同位向束不清晰;碳含量升高到0.6%~0.8%时,板条混杂生成的倾向性很强,无法辨认板条群和同位向束。可见,碳钢中随碳含量升高,板条状马氏体组织的同位向束趋于消失,板条群逐渐变得难于辨认。在Fe-Ni合金中,板条状马氏体的组织构成几乎不受Ni含量的影响,同位向束始终很清晰。试验证明,改变奥氏体化温度可以显著地改变奥氏体晶粒大小,但对于马氏体板条的宽度几乎无影响,而板条群的大小随奥氏体晶粒增大而增大,且两者之比大致不变。所以一个奥氏体晶粒内生成的马氏体板条群的数量基本不变。随淬火冷却速度增大,马氏体板条群的径和同位向束的宽同时减小。所以,淬火时加速冷却有细化板条状马氏体组织的作用。
2.片状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是铁基合金中的另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常见于淬火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合金中,其光学显微组织形态如图15-27所示。片状马氏体的空间形态呈双凸透镜片状,也称为透镜片状马氏体。因其与试样磨面相截在显微镜下呈针状或竹叶状,故又称为针状或竹叶状马氏体。片状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为孪晶,所以又称为孪晶型马氏体。片状马氏体的显微组织特征为马氏体片之间不相互平行。在一个成分均匀的奥氏体晶粒内,冷却至稍低于Ms点时,先形成的第一片马氏体将贯穿整个奥氏体晶粒。
图15-27 Fe-32Ni合金的片状马氏体组织
而将其分割为两半,使随后形成的马氏体的大小受到限制(见图15-28)。因此,片状马氏体的大小不一,越是后形成的马氏体片就越小。片状马氏体中常可见到有明显的中脊,其惯习面为(225)γ或(259)γ,与母相的位向关系为K-S关系或西山关系。片状马氏体内有许多相变孪晶,孪晶接合部的带状薄筋称为中脊。相变孪晶的存在是片状马氏体组织的重要特征。孪晶间距大约为5nm,一般不扩展到马氏体的边界上,在马氏体片的边缘区域则为复杂的位错组列。
(www.xing528.com)
图15-28 片状马氏体显微组织示意图
根据内部亚结构的差异,可将片状马氏体的亚结构分为以中脊为中心的相变孪晶区(中间部分)和无孪晶区(片的周围部分,存在位错)。孪晶区所占的比例随合金成分变化而异。在Fe-Ni合金中,Ni含量越高(Ms点越低),则孪晶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对同一成分的合金,随Ms点降低(如改变奥氏体化温度)孪晶区所占的比例也增大。但相变孪晶的密度几乎不改变,孪晶厚度始终约为5nm。高分辨率电镜观察证实,中脊为高密度的相变孪晶区。
3.其他马氏体形态
1)蝶状马氏体
在Fe-Ni合金和Fe-Ni(-Cr)-C合金中,当马氏体在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成温度范围的温度区域(如后述)形成时,会出现具有特异形态的马氏体,如图15-29所示。这种马氏体的立体形态为“V”形柱状,其断面呈蝴蝶形,故称为蝶状马氏体或多角状马氏体。蝶状马氏体两翼的惯习面为{225}γ,两翼相交的结合面为{100}γ。电镜观察证实,蝶状马氏体的内部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无孪晶存在,与母相的晶体学位向关系大体上符合K-S关系。
图15-29 Fe-18Ni-0.7Cr-0.5C的蝶状马氏体
2)薄片状马氏体
在Ms点极低的Fe-Ni-C合金中可观察到一种厚度为3~10μm的薄片状马氏体,其立体形态为薄片状,与试样磨面相截呈宽窄一致的平直带状,带可以相互交叉,呈现曲折、分枝等形态,如图15-30所示。薄片状马氏体的惯习面为{259}γ,与奥氏体之间的位向关系为KS关系,内部亚结构为{112}α'孪晶,孪晶的宽度随碳含量升高而减小。平直的带中无中脊,这是它与片状马氏体的不同之处。
图15-30 Fe-31Ni-0.28C合金的薄片状马氏体
3)ε马氏体
上述各种马氏体都是具有体心立方(正方)点阵结构的马氏体(α')。而在奥氏体层错能较低的Fe-Mn-C合金或Fe-Cr-Ni合金中有可能形成具有密排六方点阵结构的ε马氏体。ε马氏体的光学显微组织如图15-31所示。ε马氏体呈极薄的片状,厚度仅为100~300nm,其内部亚结构为高密度的层错。ε马氏体的惯习面为{111}γ,它与奥氏体之间的位向关系为:{111}γ∥{0001}ε,<110>γ∥<1120>ε。
图15-31 Fe-16.4Mn-0.09C合金的马氏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