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语音编码器输出的260bit(一个20ms语音帧),各比特对信号质量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一些比特出现差错时,会对信号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而有一些比特出现差错时,对信号质量并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因此,移动通信系统中,在信源编码之后,应对一些对信号质量影响重大的比特进行差错控制编码,使由于系统传输所造成的误码能够得到纠正,保证系统的通信质量。GSM语音编码器输出的260bit,依据对误码的敏感程度不同进行了重新排序,分为50bit、132bit、78bit三组。第一组50bit,对误码最敏感,称为Ia类,它对声音质量影响最大,因此,对其进行了重点差错控制编码保护;第二组132bit,对传输误码比较敏感,称为Ib类,只进行了一般的差错保护;第三组78bit,称为Ⅱ类,对传输误码最不敏感,当这78bit在传输中出现误码时,对信号质量影响不大,因此,对它没有进行任何差错控制编码保护。这样依据传输比特对信号质量影响的程度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差错控制编码,可有效地减少由信道编码所增加的比特数。首先将对于语音编码器输出来说最重要的Ⅰa类50bit进行了(53,50)CRC截短循环编码,这是为了加强接收端对这50bit中的误码的检测。该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为g(x)=x3+x+1。编码后在这50bit的信息码元之后附加3bit的校验码。然后将Ⅰa类50bit(后为53bit)和Ⅰb类132bit组成的182bit数据块进行了重新排序,奇数和偶数信息比特分别置于两边,CRC校验比特居中。即排序规则为
u(k)=x(2k),u(184-k)=x(2k+1),k=0、1、…90
u(91+k)=P(k)k=0、1、2
式中,u(k)为重新排序后的序列;x(k)为Ia类50bit(加上CRC后,53bit)和紧随其后的Ib类132bit组成的序列;P(k)为三位CRC校验码。
重新排序后的185bit又附加了4个零尾比特(为了使随后的卷积编码器的初始状态为“0000”)形成一个189bit的数据块。然后该数据块再进行编码效率为1/2,约束长度为5的卷积编码。卷积编码器的生成多项式为
g1(x)=1+x3+x4(www.xing528.com)
g2(x)=1+x+x3+x4
卷积编码器输出的378bit与未加任何差错控制保护的Ⅱ类78bit形成一个每帧(20ms)456bit的数据块。至此,信道编码将语音编码器输出的13kbit/s的数据率提高到了22.8kbit/s,此差错控制编码方式如图1-5-15所示。
图1-5-15 GSM语音信道差错控制编码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