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善结构工艺性的基本设计方法

改善结构工艺性的基本设计方法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好的结构设计往往是将产品功能与其工艺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因此,必须考虑制造的可能性与方便程度,并尽力降低工艺难度和成本。表6-13 切削加工的工艺性原则(续)装配工艺性 可装配性设计方法是衡量产品装配难易程度的最佳实践,它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原则3:设计产品中用基本件定位其他件这一设计原则鼓励使用一个简单的基本件,所有其他件装在此基本件上。

改善结构工艺性的基本设计方法

一个好的结构设计往往是将产品功能与其工艺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因此,必须考虑制造的可能性与方便程度,并尽力降低工艺难度和成本。工艺性主要包括毛坯加工的工艺性、切削加工的工艺性、装配工艺性以及使用维修与拆装调整的工艺性等。

(1)毛坯加工的工艺性

1)设计铸件的工艺原则。铸件适用于形状比较复杂的较大批量生产的结构。设计铸造毛坯的工艺原则详见表6-11。

表6-11 设计铸造毛坯的工艺原则

978-7-111-38990-3-Part02-278.jpg

(续)

978-7-111-38990-3-Part02-279.jpg

2)设计焊接结构的工艺原则。焊接结构的设计除了合理选择焊接类型与焊缝形式外,还应十分注意表6-12所列的设计焊接件的工艺性原则。

表6-12 设计焊接件的工艺性原则

978-7-111-38990-3-Part02-280.jpg

(续)

978-7-111-38990-3-Part02-281.jpg

(2)切削加工的工艺性 表6-13列出了切削加工的工艺性原则,以达到提高加工效率和降低加工难度与成本。

表6-13 切削加工的工艺性原则

978-7-111-38990-3-Part02-282.jpg

(续)

978-7-111-38990-3-Part02-283.jpg

(3)装配工艺性 可装配性设计(DFA)方法是衡量产品装配难易程度的最佳实践,它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装配一个产品必须从仓库搬运得到零部件;把零部件按相互位置摆放好;装配。因此,便利的装配要求搬运、摆放和装配的零部件直接成一定比例(无多余件),部件从仓库到最终装配位置移动容易。在机械化装配的情况下,零部件的输送主要考虑装配质量的检测,摆放的目的是使待装配的零部件达到装配所需的位置和方向。例如,要将螺钉旋入螺纹孔中,必须使其在同一轴线上,并使螺纹底部对准孔。装配应遵循的13项原则:

原则1:整个部件数最少

这在功能结构设计和原理设计时就应考虑,尽可能用一个零部件来完成多种功能。判断零部件数是否最少的方法是:检查每一组相邻零件,看其是否真的需要分开?如果不是的话,就应制成一体。

原则2:用最少的独立紧固件

因为多一个紧固件就要增加操作工序,且增加采购、库存、统计、质量控制成本。同时,紧固件容易因产生应力集中而损坏。此外,还要考虑到紧固件的标准化,以便用最少的装配工具。经验表明,如果产品中有超过1/3的件为紧固件,则是较差的设计。

塑料制品中最好用搭扣配合以免去紧固件。图6-129所示为搭扣紧固设计。其中图a为悬臂搭扣,易出现因弯曲应力过大而损坏;图b为搭扣配合耳柄,需考虑耳柄的长度适度;图c为扭转搭扣。

降低紧固件数目,还可以采用一件紧固件和一个销、钩或其他辅助方式实现联接。图6-130所示为塑料和金属片的联接。

原则3:设计产品中用基本件定位其他件

这一设计原则鼓励使用一个简单的基本件,所有其他件装在此基本件上。仪表装配如图6-131所示,基本件提供了确定其他零件位置、固定、传输、定位和支撑的基础。

原则4:在装配过程中不需要重新定位基准

这一原则是指装配基准应与设计基准和加工基准一致。如在装配中使用了机器人或专门设计的零件装置,已经有精确的定位基准,不需要重新定位。二次定位只能表明产品设计差。

978-7-111-38990-3-Part02-284.jpg

图6-130 塑料和金属片的联接

978-7-111-38990-3-Part02-285.jpg

图6-131 仪表装配

978-7-111-38990-3-Part02-286.jpg

图6-132 圆珠笔装配

原则5:使装配过程高效

高效的装配方式应具有以下特征:

1)装配步骤减少。

2)避免损坏零件。

3)在装配过程中避免产品或设备笨重、不稳或某些条件下位置不稳。

4)避免产生许多分离的但要求后续装入的组件。

设计中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装配方式的选择,故在设计中就要充分考虑到装配。下面以圆珠笔为例说明如何考虑装配问题。

第1步:列出与装配过程有关的所有零件和处理过程,圆珠笔装配如图6-132所示。

第2步:列出零件间的联系,形成联系图。圆珠笔的联系图如图6-133所示。图中节点代表零件,连接线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联系图可以有环路。例如,笔可能有底部支持着笔芯的一端,产生分界面6,形成笔芯与底部之间的连接(如虚线所示,并假定笔中无残留物)。

第3步:选择基础件。基础件应在联系图的一端或是一个大件。此零件应满足组件最少,而且允许的装配方向最少。对于圆珠笔来说,笔帽、底部或笔身都是可选择的基础件。笔帽作为基础件不符合习惯。笔身需要两个方向装配。看来,底部可能是最好的装配基础件。

第4步:递归地增加下一件。提高装配工艺性主要遵循下述原则:用联系图为指导增加零件时,意识到装配顺序是很重要的。比如:在墨水装入之前,笔芯必须装在笔头上。在开始这一步之前,列出全部优先要求很有用。对于圆珠笔来说,优先要求是:联系3必须先联系4;联系5必须先联系1。

978-7-111-38990-3-Part02-287.jpg

图6-133 圆珠笔的联系图

第5步:明确组件。组件可能由零件组成,并有严格的相互间联系,在没有拆散前可重新定位,并与其他的装配件有简单的联系。组件仅在为使装配过程简化时使用。对于圆珠笔来说,笔头、笔芯和墨水组成了一个组件,这可简化装配。圆珠笔的装配顺序可以有多种,如:[2,(3,4)1,5]或[底部、笔身﹝笔头、笔芯、墨水)笔帽]。前一种装配顺序列出了联系,后者则列出了装配零部件,括号内表示组件。

这里给出的过程,对于评价装配顺序和确定当顺序变化时对设计的影响非常有意义,同时也可衡量装配顺序的效率。如果所有的联系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连接,无组件产生且无不好使用的联系,那么这种装配顺序是高效的。

原则6:避免使分检变复杂的零件特征

部件的三种特征会使分检复杂化:混乱、沟槽和挠性。如图6-134所示,这些零件如果装在箱子或盘子中,由于它们会混杂在一起,难于分别检出。但若将其设计成如图b那样,就不会引起混乱。

沟槽也会使分检复杂化,如图6-135所示零件相互挤塞在一起。有两种简单的解决办法:改变内部相互锁紧平面的角度;增加防止挤塞的环节。此外,零件的挠性,如垫圈、管和金属线绳等,特别难以分检和处理,为此,应尽可能不用或用短的、硬的挠性件。

978-7-111-38990-3-Part02-288.jpg

图6-134 修改设计避免零件混乱(www.xing528.com)

978-7-111-38990-3-Part02-289.jpg

图6-135 修改设计避免零件挤塞

原则7:为分检、处理和配对专门设计零件

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零件的装配方法,采用手工、机器人或专用输送机装配。如果年产量低于25万件,手工装配最经济;年产量在2000万件以上,机器人装配最好;年产量超过200万件采用专用输送机装配合理。这些系统都需要零件分检、处理和配对。例如:手工装配的零件可以大量输送,但必须有容易抓取的特征;机器人的手可以自动送进,且能像人手一样从外部抓住零件,或从内部在平面上用一吸杯或用其他终端效应器来抓取零件。

原则8:所有零件头尾设计成对称的

如果在装配中零件仅能以一种方式装入,那么零件必须定好方向,并从这个方向装入,这对于装配精度的要求就很高。如果是球头,则与装配方向无关,装配就简单多了。绝大多数装配介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之间。零件现状对称可以简化装配。有两种对称方式:头尾对称(垂直与插入轴的轴对称)和与插入轴对称。头尾对称意味着在装配时,可以从零件的任何一端首先装入。图6-136所示的轴对称零件计划沿轴向装入,左侧图只能由一个方向装入,若改为右侧图头尾对称结构,则也能从另一个方向装入。

原则9:将所有零件设计为与插入轴对称

设计者还应考虑到旋转对称性。图6-137所示为考虑与插入轴对称的改进设计,左侧为非对称形状,改为右侧则对称了。若设计成圆形或球形,则可360°旋转对称。

978-7-111-38990-3-Part02-290.jpg

图6-136 修改轴对称零件为头尾对称

978-7-111-38990-3-Part02-291.jpg

图6-137 与插入轴对称的改进设计

原则10:所设计零件与插入轴不对称时要将不对称性表达清楚

这一原则的目的是让零件仅按规定的方式装入。如图6-138所示,左侧为局部不对称形状;右侧为改进设计后强化了不对称性形状,更容易定向而不会装错。

原则11:零件通过直线式装配实现配合,从同一方向完成所有操作

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使装配运动最少,即:装配时所有零件只需按一定顺序在同一方向移动。因此,装配过程不需要基准的再定位,也不需要考虑其他的装配运动。考虑到重力对装配过程的帮助,向下是最佳方向。图6-139中,左侧原装配需三个运动,图b所示为改进后装配只需向下的一个运动。

原则12:充分利用斜面、倒角和柔顺性实现插入和调整

利用倒角、圆角及导向部分,使装配容易已为大家所熟知,图6-140所示为利用柔性使装配容易的示例。

978-7-111-38990-3-Part02-292.jpg

图6-138 修改设计强化不对称性

978-7-111-38990-3-Part02-293.jpg

图6-139 改进设计做到单一方向装入

978-7-111-38990-3-Part02-294.jpg

图6-140 利用柔性使装配容易的示例

原则13:零件的最大可接近性

无论装配还是维修都需要工具。要提高装配效率,为工具留出足够的空间是必要的。如零件没有抓取间隙,装配就会发生困难。如果零件在不方便的情况下装入,装配效率也就相应降低。图6-141所示为改进后加大了扳手活动范围,也就提高了装配效率。

可按表6-14来评价可装配性设计13项原则的执行情况。

978-7-111-38990-3-Part02-295.jpg

图6-141 为工具留空间进行改进

表6-14 可装配设计评价表

978-7-111-38990-3-Part02-296.jpg

此外,为提高装配工艺性还要遵循下述原则:

1)零件的紧配合面不宜过长。如图6-142b中,与齿轮和滚动轴承相配合的紧配合轴段太长,不仅装配难度大,而且容易擦伤配合表面;若将其改为图6-142a所示的阶梯结构,即方便加工,又有利于装配。

2)多个紧配合面不应同时与孔装入。如图6-142a所示的两个滚动轴承必须同时与孔装入,因此很难同时都对正,加大了装配难度;如能改为图6-142b所示结构,使两个轴承装入孔的时间错开(即使左端的轴承先装入孔中,然后右端的轴承后装入孔),则可降低装配难度。

978-7-111-38990-3-Part02-297.jpg

图6-142 两个紧配合面不应同时与孔装入

3)应采用可以减少装配差错的设计。如图6-143a所示的滑动轴承右侧有一个与油箱联通的加油孔,在装配中,很容易将孔的方向装错,导致不能供油的危险。其中图b改为双孔结构,虽可以避免装配差错,但总有一个孔不起作用,而图c增加一个环形储油槽,则使所有油孔均可发挥进油作用,是最佳的设计。

4)对于复杂结构适宜采取分块集中装配方式。如图6-66与图6-67中,由于在小锥齿轮轴系中,采用了“套杯结构”。因此可采取先将套杯内的结构分块集中装配,然后再总装,以提高装配效率。

(4)使用维修与拆装调整的工艺性 为提高使用维修工艺性主要应遵循下述原则:

1)不同工作参数的调整应互相独立。如图6-67所示的锥齿轮传动中,既要调整锥顶位置,又要调整两对轴承的间隙。这些调整项目均通过改变垫片厚度进行调整,但必须相互独立,不得互相嵌套,以避免增加调整的难度和工作量。其中,小锥齿轮轴承间隙通过套杯与其端盖之间的垫片调整;而小锥齿轮的锥顶位置则通过套杯与箱体之间的垫片调整。大锥齿轮轴承间隙通过改变两端垫片厚度之和来调整;而大锥齿轮的锥顶位置则通过改变两端垫片厚度之差来调整。所以,各项调整都是相互独立的。

2)应便于拆卸易损零件。如图6-144为弹性套柱销联轴器结构。其中,塑料弹性套为易损件,必须定期更换,设计中应考虑使其拆装尽量简便,并提供必要的拆装空间。

978-7-111-38990-3-Part02-298.jpg

图6-143 减少装配差错的结构设计

978-7-111-38990-3-Part02-299.jpg

图6-144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结构

3)装配关系应互相独立。如图6-145a所示的轴承座结构的装配关系不独立,在更换轴承时,不但要破坏轴承盖与轴承座的装配关系,而且要破坏轴承座与机体的装配关系。若改为如图6-145b所示的轴承座结构后,则两者的装配关系相互独立。当更换轴承时,不需要破坏轴承座与机体的装配关系,且轴承盖与轴承座通过止口定位,装配后不需要调整,使得维修中更换易损件变得十分方便。

978-7-111-38990-3-Part02-300.jpg

图6-145 装配关系互相独立的结构

4)为需要拆卸的紧配合设置辅助拆卸结构。如图6-146为辅助滚动轴承的拆卸结构,设计中应在轴承定位端面与轴台之间留有操作空间。又如图6-147为圆锥面的辅助拆卸结构,为了有利于拆卸,通过油孔向锥面加入高压油。

978-7-111-38990-3-Part02-301.jpg

图6-146 滚动轴承的辅助拆卸结构

978-7-111-38990-3-Part02-302.jpg

图6-147 圆锥面的辅助拆卸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