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创造力的形成是自幼开始的。因此,必须从小保护和启发儿童的好奇心和独创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贯彻创造教育,使学生逐步具备以下能力。
1.观察力
(1)观察的障碍 举出许多你身边的事物,看你能否记住它的特征,就是一种对观察力的考量。你可能忽略了某些重要细节,这表明观察力的不足。的确,观察能力不仅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称为观察能力。观察是有一定目的的、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为了得到正确的观察结果,特别要注意克服可能影响观察结果的如下障碍:
1)习惯了周围旧有的刺激因素。人们受到视觉刺激及其他刺激的冲击时,一旦对事物有了固定的看法,便墨守成规地接受了现实,很少努力再去认识被忽略的刺激因素的价值,从而限制了观察的视野,往往造成观察的局限性。改变观察事物的方式,可能对发生的事物获得一种新的更复杂的理解。所以,有的哲学家说:“天才仅是以非习惯的方式去理解事物”。因此,这种带着框框的观察方式,是极其有害而应加以避免的。
2)熟悉所造成的文字概念。在孩提时代主要是以图画而不是以文字方式进行想象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逐渐放弃了图画想象法,学习比直觉经验更为重要的基本分析能力(读、写、算的技能),越来越少地依赖于视觉想象的大脑神经,更多地靠事物的文字定义来了解事物。仅靠文字来认识事物,就不再是观察事物了,往往导致只看表面,而未真正了解事物本身的全貌。例如,在购买商品时,只注意品牌、商标,而忽略了其质地、色泽、异味等。
3)习惯性的知觉定式。在观察某一物体时,从不同角度去看,常会有不同的结果。但第一眼看出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这就会造成错觉。出现这种单一的观察结果,就是由于知觉定式造成的。
因此,为了保证观察正确,要注意:一是消除先入为主的知觉定式所引起的错觉;二是注意坚持观察的客观性、细致性、全面性和重复性,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对象的代表性;三是及时注意并抓住偶然发生的意外现象,特别是容易被一般人所忽略的地方仔细观察。
观察时,应始终带着“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问题,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激发创造力。只有在正确思想、专业理论及创造性思维的指导下,观察才会成为创造的源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从无意观察到有意观察是质的升华。对有意观察的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洞察力的敏锐性,使受训者更容易觉察到别人不易觉察到的事物,从而搞出创新性的发明。
(2)提高有意观察能力的方法
1)开拓思路。这是一种从多角度观察题材,从而建立该题材的大量信息的方法。每个人在观察和认识事物时,都会有自己的盲点。因为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对于符合这种习惯和模式的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就十分清楚;而对超出这个习惯和模式的事物,人们往往加以忽略。要避免这种观察的盲点,就需要开拓思路,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事物,才能打开眼界,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2)提高注意力。注意力就是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正是由于注意力集中,人们才能够隔离开其他事物,从而清晰地感觉和认识客观存在的某一特定事物。经常对许多事物都比较注意的人,往往对事物比较敏感。而对任何事物都不怎么注意的人,则往往比较迟钝。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观察能力,就必须使自己对事物比较敏感。
注意力与人的兴趣有很大关系。兴趣是指人们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研究某个对象的心理特征。兴趣可以促使一个人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开发创造力来说,首先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一些大科学家、大发明家的兴趣都是比较广泛的。对于创新者来说,必须培养自己的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不能仅对范围很狭窄的事物感兴趣。一个优秀的创新者,很重要的是思路要宽广,想象力要丰富,善于创造出比较多的新奇事物。
好奇心与注意力的提高也有密切的联系。好奇心通常是由力图弥补已有知识和未知领域的差距而产生的。由于对事物的好奇,才能提出各种问题,才能激发思考,从而才有可能步入创造的境地。可以说,好奇心是科学创造的出发点和原动力。
3)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知识与观察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知识越丰富,观察能力就越强;知识贫乏的人所能观察到的东西非常有限。总之,一个人的知识范围,也就是能观察到事物的范围,知识深浅也就是观察能力的深浅。因此,可以说知识是观察能力的基础。
2.洞察力
洞察力是指观察得清楚、透彻了解事物的能力。观察力和洞察力的质量,对创造力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观察是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洞察和破译现象中潜藏的创新价值。创造力的发挥过程,也与一般事物一样,遵循输入决定输出的基本原理。观察与感知是认识中信息输入的起点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培养的过程感知力与洞察力,是创造力的信息通道和信息触角。缺乏洞察力的观察必然是无效的观察。高效的观察是全身心感知和洞察力相结合的观察。只有这种高效的观察,才能激发创新思维,乃至形成创造力。设计人员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才有可能做出前瞻性的创新。
3.发现能力
发现能力对于设计人员创造力的开发非常重要,它是体现设计人员对事物敏感性强弱的标志之一。发现能力是以下四类能力的总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异同的能力;发现可能的能力和发现关系的能力。
(1)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需要创造。有意识地发现问题,特别要注意从人们普遍认为已解决的问题或认为根本就不存在的问题的地方去发现问题。创造活动的实践表明,越是在这样的地方越是隐藏着一些尚待深化认识的问题,只要深入、创造性地挖掘,往往能发现“闪光点”,抓住这个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有很多需求因不那么紧迫、重要,而常被忽视。因此。设计人员应具有比常人更敏锐的感悟力,才能发现这些隐需求。由此可见,观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解决问题,是设计人员的主要能力。
(2)发现异同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指创造者在事物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能力。差异能创造出不同的设计,是不难理解的。例如,有不同原理(如汽油机依据奥托循环、柴油机依据狄赛尔循环)、不同冲程(二冲程或四冲程)、不同布置(直列或V型)的发动机。定同理论认为,找出若干事物之间彼此相似的求同能力可以产生创造性。仿生学的发展正是基于此。由此可见,经常发现事物的异同是开发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3)发现可能的能力 一个事物的出现和变化都与许多因素相关,因此,有必要尽可能多地发现与其相关的可能性。一般人往往满足于获得某个问题最大的可能或一个正确的答案,而不再对其他的可能和答案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样就封闭了自己的思路,束缚了创造才能的发挥。要知道,客观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某个事物的影响因素是相当多的。因此,要开发创造力,进行创造活动,就应该尽力挖掘事物的各种可能。创造者在创造活动中绝不要轻易相信“不可能”。创造首先要敢想,就是要在不可能中发现可能。
(4)发现关系的能力 不同事物之间往往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间的关系并不容易被识破。事物的因果关系就相当复杂:同一种原因可能引起不同的结果;同一种结果也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所致。例如,同样原因引起的火灾,可能造成的损失却大不相同;同样出现房屋倒塌,则可能由于外力超过其设计承载极限引起。善于发现事物内部关系的人的创造能力容易得到发挥。由此可见,善于发现不同事物,特别是表面看来毫不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开发创造力的又一重要方面。
4.想象力
想象能创造新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们只要进行创造活动,就离不开想象。科学的想象往往是科学发展的先导。由此可见,要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先要培养和训练其想象力。但应指出,想象力和知识,其实是一体两面,犹如飞行的两翼。只有知识而没有想象力,飞不远;只有想象力而没有知识,飞不高。
5.记忆力
记忆力是指记住所经历过的事物的能力,即再现所经历过的事物的能力。经历过的事物包括:觉察到的事物;读过的书;得到过的信息和知识;从事过的活动;思考过的问题;个人曾有过的心理和情绪。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是以所记得的经历过的事物为基础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就是激活头脑中储存的大量信息,而这又要靠记忆来支持。正是由于有记忆力,才能保持过去觉察和认识的成果,才能使人们不断地积累经验和知识,为创造新东西准备更充分的材料。每个人都有相当大的记忆潜力,充分发掘和发挥记忆潜力是提高记忆力的根本,这对需要广博知识的设计人员来说尤其重要。
提高记忆力的常用的方法有:
(1)强刺激记忆法 经历强刺激的事物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特别是新鲜事物或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的首次刺激。为此,要特别重视对大脑皮层的首次作用,例如,看书时第一遍要特别认真。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忆某个新理论和定义。
(2)并用记忆法 用这种方法在记忆某事物时,要使眼、耳、手、嘴等感觉器官同时工作,使大脑处于积极、综合的运动状态。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记忆外语单词。
(3)争论记忆法 当与别人就某个问题进行争论和讨论时,大脑会高度紧张,容易加深印象,清晰识别和判断。这种方法对纠正错误、巩固记忆特别有效。
(4)趣味记忆法 发掘事物的特征或有趣的地方,使大脑产生兴趣和联想。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忆年代、历史人物、公式、符号、地址和电话号码等。
(5)归纳记忆法 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以理清大脑的记忆思路。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忆广泛而又有联系的内容。
(6)自编提纲记忆法 阅读一本大部头著作或需记住较繁琐的内容时,按不同的内容编成提纲或摘要(或用习惯简语或符号记录其要点),有助于减轻大脑记忆负担,便于检索和提醒。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忆某学派的理论和计算机操作程序等。
6.联想力
联想是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过程。这种联想可以越滚越多,由一想到十,呈几何级数放大。使人脑中所留下的各种客观事物的联系“痕迹”复活的能力称为联想力。创新联想能力则是联想力加上由联想引出新事物的能力。
联想力,特别是创新联想力,是非常重要的创新能力。联想力越强,则越能把自己的有限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加以利用;越能把与某种事物相联系的成千上万事物,都联想起来并加以利用,因而可使创新思路大为扩展,越能想到别人不易想到的东西;越能运用边缘科学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常用的联想方法有:
(1)接近联想 空间或时间比较接近的事物,在经验中容易形成联系,因而很容易由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
(2)类似联想 由一件事联想到与其具有类似特点的另一事物就属于类似联想。
(3)对比联想 由一件事物联想到与其相反的事物就属于对比联想。例如:由放大联想到缩小;由集中联想到分散;由发散联想到收敛。(www.xing528.com)
(4)因果联想 由一件事物联想到与其具有因果关系的另一事物就属于因果联想。例如:由错误联系到纠正;由寒冷联想到冰冻;由动物的异动联想到可能发生地震等。
(5)从属联想 由一件事物联系到与其有从属关系的另一事物就属于从属联想。例如;由整体联想到部分。
增强联想力的方法,首先是增加知识和经验,其次是采用合理的联想方法,方法合理可以避免杂乱无章的联想。此外,平时要多注意,不要孤立地看一个事物,而要注意事物之间以及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联系,并尽可能多地联想到其他事物。还应该注意到在平时觉察到的一些事物(哪怕是些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到共同点。例如,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虽有很大不同,但它们都是靠车轮和地面的附着力驱动的。
7.分析与综合能力
(1)分析与综合的内涵 在创新活动中,只具有较强的观察、联想和记忆力是远远不够的。就智力结构而言,仅具有这三方面的能力的人,只会了解事物,要能解决问题,还需要具有足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分析是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分析也是在思维中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阶段、方面,或把一件事物的个别特性同其他事物的个别特性区分开来,以获得对事物某些侧面或联系的正确认识的过程。简单地说,分析能力就是通过思维认识各方面的特性,特别是认识思维本质的能力。
综合是指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或者是把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综合也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阶段、方面及个别特性结合起来,探求其各部分之间的复杂联系,把事物的多样性统一地整体再现出来,真正深入事物的本质,把握整个事物的发展规律。综合是和分析正好相反的过程。
在探究事物的过程中,分析和综合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完全对立的,其实两者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因为综合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综合是所分析出来的各个部分的综合,是通过对各个部分进行特性分析才能实现的。如果对各个部分的分析不全面、不深入,则综合很难进行。因此,可以说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是把部分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进行分析的,所以它必然是在某种综合结果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为了新的综合。因此,也可以说没有综合也无所谓分析,分析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综合,综合取得了一定结果又会转入进一步的分析。由此可见,两者是密切相关,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分析和综合始于分析研究问题之首,又贯穿于人们研究事物的思维过程中,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事物的思维方法和步骤。
(2)影响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因素
1)思维的广阔性。分析和思考问题要全面,善于抓住问题的范围和各方面的联系,周密细致地分析问题,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中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2)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3)思维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善于独立思考,根据客观事实冷静地考虑问题,而不被他人的观点所干扰。
4)思维的敏捷性。主要表现在能迅速而正确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5)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思考问题时,根据需要能迅速地转移注意力;思维无惰性、不刻板、不钻牛角尖,不易形成思维定式;容易借鉴不同门类的科学知识,不为一种事物的习惯所局限;能及时抛弃自己的错误观点,吸取别人的新观点;容易接受新事物。
6)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符合客观的规律性,就是思维的逻辑性。逻辑思维是指人在思维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它以抽象性为特征,撇开具体形象,揭示思维的本质。一个逻辑错乱的人,是不可能有正确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的。
(3)如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途径主要有:
1)积累知识和经验。知识和经验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要通过勤奋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同时要经常通过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锻炼,从实践中不断体验如何才能解决问题,并善于总结经验和规律,积累实战经验。
2)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和综合都需要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进行。这些方法主要有:
①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本身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任何思维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对立和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当今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科学的方法,也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论。在创造思维中,运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辩证统一和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就非常有意义。
②矛盾分析法。在具体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问题时,矛盾分析法尤为重要。如何抓住问题的关键,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这样,可以避免分散精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③系统方法。这是应用系统论的方法,把要分析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研究。该方法的着眼点是事物的整体特性,从整体出发研究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中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传统的分析综合法的着眼点一般是事物的组成部分,采用由部分到整体的分析方法,用部分的属性(如性能和质量),来确定整体的属性,视局部为因,整体为果,局部决定整体。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系统论则认为,各个局部都优,不一定由其组成的整体就最优,反之,整体最优不一定要求每个部分都最优。设计时采用田口方法,可以用较差的元件使整机同样达到设计要求,这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新途径。
④信息方法。这是运用信息论的观点,把事物的运动过程看作信息的传递和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处理,达到对某一系统运动过程规律的认识。与传统的分析研究的特点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它完全撇开对象的物质结构形态和运动形态,而把事物的运动过程看作信息变化的过程。这样,就可以在不考虑事物内部具体物质形态或不打开整体的条件下,研究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关系。
⑤动态方法。由于事物是不断变化着的,因此,需要了解其运动规律,进行动态分析和控制。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就复杂了,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于是动态方法便应运而生。这是运用控制论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分析研究。把满足研究对象功能和动态的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撇开研究对象的物质和能量因素,认为同一种功能或行为,可以用不同的结构和元素来实现。例如,像生物、机器和社会等这些不同的事物,虽然其结构和元素不同,但在功能和行为方面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故可以进行类比,用控制论进行分析。对那些结构复杂的系统应用控制论方法效果尤为突出,因为,在分析其对周围事物的影响时,只要对其输入和输出进行分析和控制即可。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都必须以充分掌握有关该事物的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包括觉察、实验等)为基础,否则,即使方法正确,也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8.分解与组合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打散和分解的。同样,任何事物也都是由其他相关事物组合而成的。因此可以说,善于组合和分解事物是促进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开发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钢笔,可以分解为笔尖、笔杆、笔帽、造型、材料、吸墨水等元件和功能元素。派克公司正是用这种方法,分别加以研究,逐一改进,最后以流线型笔杆、插入式笔帽获取专利,占领了国际市场。由此可见,分解提供了便于创新的机会。
组合能力是把一些表面毫不相干的事物,组合成一个新事物的能力。例如,将录音机与耳机结合在一起,就创造出“随身听”。组合能力对于创造力的开发同样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儿童常玩的积木,对于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很有助益。组合机床就是按照积木式原理开发出来的。
在平面构成设计上,分解与组合也是从自然界中获取好的创作灵感的方法之一。将自然形态通过分解,将这些自然形态的元素的精髓抽象地提取出来,找到各种美的规律、形态、元素,包括形象、色彩、位置、空间关系、结构等,再按照重复、减缺、错位等形式法则,进行适当的变异组合,就可以变换出无穷无尽的构成图案。在苏州园林里,所见窗花,很少雷同,就是各种线条、花式的不同组合。
总之,分解是深刻认识、理解事物的有效方法,组合则是创意进入新境界的途径。
9.设计表达能力
设计表达是指把计划、构思、研讨等意图的发展,通过视觉化的造形,来表达预想构成的方法和技巧。它既是设计过程的层次显示,也是设计成品的展示,是设计人员思想、计划的传达、制作、表述等交流中的工业语言工具,这也是设计人员的一种重要的功力。
设计表达可分为:语言表达、文字(图表)表达、图形表达、平面表达、立体表达和数字化表达等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这几种方式相互作用、融合,共同完成设计表达任务。
语言和文字表达是最普遍的表达方式,也是设计人员应具有的基本沟通能力。设计人员要说服业主(或领导),将自己的设计构思付诸实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设计人员应能清晰、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想,掌握谈话的技巧。设计人员的沟通能力不仅表现在与业主(或领导)之间,还体现在与设计伙伴之间,与管理人员、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所有相关人员之间。只有沟通得好,设计才能顺利进行。
此外,与不同专业的运用习惯有关的专业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这体现在平面、立体和数字化的表达能力。
平面表达方式主要是手绘设计草图。其特点是技巧性强、灵活便捷,是设计初期表达思维创意的最佳手段。也是设计人员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和收集设计资料的简单而实用的方法。
立体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模型制作,以便辅助设计构思的完成。在形态复杂的设计中,通过手绘草图已不能把握形态关系时,通过用简单材料(如橡皮泥)制作草模型,能帮助设计人员体会设计构思,分析和比较设计的形态,这样更容易创造出新东西。此外,设计模型也可用于展示最终的设计效果,有些创意甚至可作为样机(如汽车的概念机型)。
数字化表达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智能专家系统、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于一体,是一种丰富、多元、虚拟、跨区域、跨国界的立体化表达方式,这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表达方式。数字化设计表达是快速、准确形成概念模型的有力工具。并通过快速成形与制造(RPM)技术,使概念设计得以实现。数字化表达也使跨国的设计协同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克服了地域限制,使处于世界各地的设计人员能同时讨论和完善设计方案。数字化表达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人员可以像对待实体一样,从各个角度斟酌和体验其造型。
设计与表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能不断激活设计人员的思维。综上所述,不具备足够表达能力的设计人员,就难以施展自己的本领。因此,设计人员应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以期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