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于1977年成立了TC77专委会,专门对连接到电网的各种半导体设备引起的电能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和制定标准,并自1990年开始制定一套完整的电能质量基础标准——IEC 61000。我国近年来也相继针对电压、电流、频率和电能质量共发布了10项标准,这些标准直接涉及电能的生产、输送、使用和设备实际制造行业的生产、管理和电能质量。如GB 12326-2000《电能质量 电压波动与闪变》中,就规定了电压波动与闪变的限值计算、测试、评估方法。实际上,电能质量问题可行的解决方法就是在电力设备的干扰发射和抗扰度限值之间进行协调。现有的标准和导则主要是对干扰源的水平进行控制,制定这些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电网安全经济运行,保护电气环境,保障电力用户正常使用电能。这些标准的制定应当符合两个要求,即终端用户的设备可以正常运行,同时对于电力系统而言又具有现实的可行性。比如以谐波标准为例,它就将限制谐波的责任在供用电双方之间进行了划分。终端用户需要对限制注入系统的谐波电流承担责任,而电力公司则主要负责限制供电线路上电压的畸变。
具体而言,首先工业界需要建立一个统一且完整的电能质量测量标准,这样不同时间和地点测量的数据才具有可比性,并且为争议的解决提供基础。比如IEC61000-4-11就是对“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的推荐技术。这些标准为电力公司提供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电能质量水平的下限。
面向设备制造商的电能质量标准是另一个需要进行大量研究的问题;让制造商了解既有系统的电能质量水平并相应地设计设备,比要求制造商提高电能质量水平要经济得多。比如美国半导体制造商和电力公司合作研究后制定了一个SEMI(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nd Material International,Inc)性能曲线,要求处理设备可以承受最大电压跌落为50%,而持续时间不超过200ms的电压跌落,从而形成了半导体工业自己的电能质量标准。这种方式对其他同样在谋求提高生产率和与供电系统的兼容性的工业而言也是重要的。此类标准的大规模应用将最终弱化电能质量问题,进而可以在包括利益相关三方协调的基础上,从系统的规模上来分析和研究不同措施对提高电能质量的经济性,进而提出一个社会总体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当然除了依靠制造商本身的主动性外,各级标准化组织也需要对设备对于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的抗扰度提出相应的要求。(www.xing528.com)
制定标准的目的,就是对电力系统中影响电能质量的各种因素予以明确的定义﹑分类并规定(或推荐)限值,以在社会整体成本最小的条件下,把电能质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供用电双方的技术经济利益和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