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地质特征及地层岩性分析

区域地质特征及地层岩性分析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3.3.3地层岩性本区地层岩性复杂,受构造影响,地层出露不全,总体上不同成因、不同时代地层呈近南北向展布、东西排列。

区域地质特征及地层岩性分析

2.3.3.1 地形地貌特征

工程区位于云贵高原西北部的金沙江河谷区,属横断山脉的一部分,以堆积、侵蚀地貌为主,其次为剥蚀地貌。区内地势东西部较高,中部金沙江流域较低,最高峰位于北西部的石宝山,海拔3 628.6 m;西部山岭构成金沙江与澜沧江水系分水岭,山峰海拔标高3 200~3 900 m,切割深1 200 m左右,为深切割高中山地形;中部金沙江河谷最低,金江街附近江面高程仅1 168 m,山脉海拔标高2 400~2 800 m,切割深500~1 000 m,为中切割中山地形,河谷形态以“V”形谷为主,河流宽缓地带有阶地堆积;东部山区海拔高程在2 500~3 200 m,切割深度1 500~2 000 m,为深切割高中山地形。区内共发育5级剥夷面,海拔依次为2 000~2 400 m,2 400~2 700 m,2 700~3 000 m,3 000~3 400 m,3 400~4 000 m。区内地势崎岖,重峦叠嶂,在群峰之间分布有山间盆地,较大的有丽江鹤庆、金官、永胜等盆地,地形平坦。工程区段金沙江总体流向前段自北向南,至下干村后流向转为由西向东。按成因,工程区域地貌类型主要有:

1)堆积地形

区内主要有山麓洪积扇裙及河谷阶地堆积两种。

山麓坡洪积主要分布于程海、期纳一带,沿程海断裂带南北向展布,地表东西两侧山麓冲洪积裙发育,彼此相互衔接,组成冲洪积平原,呈狭长条形分布,地面波状起伏,标高1 400~1 700 m,向南北倾斜,坡度3°~5°。

河谷阶地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两岸宽缓开阔地带,共有四级堆积阶地及漫滩发育,各级阶地均具明显冲积成因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砂、砂土,下部为砂卵砾石,皆为不对称阶地,一般宽数百米,长千余米。漫滩一般沿江两岸呈条带状断续分布,由砂卵砾石组成,厚0~20 m;Ⅰ级阶地高出河床10~15 m,堆积厚10~40 m;Ⅱ级阶地高出河床20~40 m,堆积厚5~15 m;Ⅲ级阶地高出河床50~100 m,堆积厚度大于10 m;Ⅳ级阶地高出河床100~200 m,堆积厚度大于50 m。Ⅰ、Ⅱ级阶面平坦,Ⅲ、Ⅳ级多波状起伏。

2)溶蚀构造地形

工程区主要为岩溶褶皱中山地貌,主要分布于工程区北部和西部三叠系碳酸盐岩分布区,高程1 500~3 200 m,相对高差1 000~1 600 m,主要为松桂褶皱区组成。地貌区内山岭波状起伏,侵蚀切割强烈,沟谷深切,河谷常呈箱形或“V”形,山岭间漏斗、落水洞、坡立谷及岩溶洼地较发育。

3)侵蚀构造地形

工程区内主要为中切割桌状中山地貌,广泛分布于区域中部二叠系层状玄武岩组地区,山峰海拔2 400~2 800 m,相对高差800~1 000 m,金沙江及其支流纵贯其中,侵蚀切割强烈,山岭平坦,山顶平缓,沟谷及水系发育,瀑布和跌坎多见。

4)剥蚀构造地形

区域主要为浅切割剥蚀构造中山地貌,分布于工程区西部松桂街一带,由三叠系松桂组泥页岩及砂岩组成的北北东向宽缓短轴向斜组成,高程2 000~2 500 m,相对高差200~500 m。山岭呈北北东向展布,与褶皱轴一致,长期遭受剥蚀作用为主,地形切割不大,山顶浑圆,山坡平缓,常形成缓坡和台地。

2.3.3.2 地质构造

按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工程区域处于永胜—宾川差异隆起区(Ⅲ1)内,东南邻盐边—攀枝花掀斜凹陷区(Ⅱ2),北西与鹤庆—剑川差异凹陷区(Ⅲ2)接壤,西南与苍山—洱海差异凸起区(Ⅲ3)相连(图2-1)。永胜—宾川差异隆起区(Ⅲ1)为古生代至三叠纪的拗陷带,晚二叠世发育了厚达3 590 m的基性火山岩建造,中生代以来经受印支、燕山,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作用,形成变形相当强烈的地台边缘褶皱-断裂带。

工程场址区二级构造单元属松桂褶皱区,本区大面积玄武岩分布,褶皱、断裂不发育,涉及本区的主要构造形迹有:

(1)松桂向斜:位于工程区域西侧,展布于大黑山—肇碧山—大水箐一带,核部为上三叠统松桂组(T3sn),两翼为上三叠统中窝组(T3z)、中下三叠统及上二叠统各地层,东翼岩层倾角约40°,西翼约25°~30°,不对称,向斜较开阔,两翼发育甚多次级褶皱,略呈雁行式排列,多为不对称之短轴褶曲。

(2)滴水向斜:轴向N45°~55°E,核部地层T2b,两翼T1~T2b,两翼岩层倾角14°~15°,为对称的短轴背斜,位于工程区北部。

(3)板桥背斜:轴向N30°~40°E,核部地层P2β3,两翼T1~T2b,两翼岩层倾角15°~18°,为对称的短轴背斜,位于工程区北部。

图2-2 地质构造图

(4)程海断裂:呈近南北向贯穿于测区东侧,程海以南呈北北东向,永胜县以北由北西向转为北25°东,倾向北西,倾角30°~50°,距输水工程区首部约27 km,距输水工程区尾部仅3.3 km。全长约226 km,主干断裂延伸长约74 km,宽200~500 m,主要由破碎带、角砾岩、碎裂岩及断层泥组成,见擦痕。该断层为盐源冒地槽与滇中台背斜的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其东侧平川街断层及分布南北两侧若干平行断层均为其派生。

2.3.3.3 地层岩性

本区地层岩性复杂,受构造影响,地层出露不全,总体上不同成因、不同时代地层呈近南北向展布、东西排列。区域内分布有沉积岩、岩浆岩及松散岩层,其中岩浆岩分布面积较广。

区内与工程相关的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和更新统及二叠系玄武岩。全新统(Q h)为现代坡积、洪积、冲积和湖积黏土、砂质黏土、粉土、砂卵砾石夹泥炭等。区域厚度0~100 m,分布于工程区山间盆地、沟谷两岸及河床地带;更新统(Q p):堆积具明显二元结构,底部为卵砾石层,砾石成分以玄武岩为主,少量为砂岩、灰岩;上部为粉砂层夹土黄色黏土、粉土,表层有较多的钙质结核团块。

二叠系上统玄武岩组上段(P2β3):上部致密状玄武岩;中部灰绿、深灰色杏仁状玄武岩夹斜长斑状玄武岩及紫色凝灰质页岩;底部为斜长斑状玄武岩、角砾状玄武岩或火山角砾岩,区域厚度925.0~944.6 m;二叠系上统玄武岩组中段(P2β2):深灰、灰绿色杏仁状玄武岩及致密状玄武岩夹凝灰岩,上部夹透镜状灰岩。底部:灰绿、灰色火山角砾岩,区域厚度1 815.4 m;二叠系上统玄武岩组下段(P2β1):黄绿色杏仁状玄武岩,底部岩性为紫色、黄绿色凝灰质砂岩,区域厚度123.7 m。

另外,在区域范围内距线路较远的部位还出露有以下地层。

(1)下第三系(E)紫红、紫灰色厚层状砂砾岩。区域厚度1 132.7 m,分布于工程区北西鹤庆盆地东部边缘山坡。(www.xing528.com)

(2)侏罗系(J)上统妥甸组(J3t):紫红色块状泥岩夹灰绿色泥岩及泥灰岩。区域厚度487.5 m,条带状分布于区域东部。

中统蛇店组(J2s):上部:浅紫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夹泥质砂岩及砂质页岩;中部:浅紫色中至厚层状中至粗粒石英砂岩夹砾岩;下部:黄色厚层状中粒石英砂岩夹紫色页岩。厚度1 189.9 m。

中统张河组(J2z):上部:紫色页岩夹薄至中厚层状细至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下部:紫、灰绿色细至中粒含长石石英砂岩夹杂色砂质泥岩,南部产植物碎片,厚度200.6 m。

下统冯家河组(J1f):上部:紫红色中厚层状中粒石英砂岩夹砂质泥岩,北部夹透镜状灰质砾岩。下部:紫红色泥岩夹灰绿色页岩及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夹不稳定赤铁矿层。厚度332.8 m。

(3)三叠系(T)上统舍资组(T3s):

上部:灰绿色页岩、砂质页岩夹黄白色细至中粒砂岩;下部:黄、黄灰色厚层状中至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及炭质页岩。厚度1 463.7 m。

上统干海子组(T3g):岩性为灰绿色砂质页岩、泥质砂岩、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黑色炭质页岩及煤层。厚度219.4 m。

上统松桂组(T3sn):上部为灰绿色泥岩、页岩夹中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及煤线;下部为灰色中至厚层状细至粗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泥岩、页岩。底部夹煤层。厚度大于520.0~1069.1 m。

中统中窝组(T3z):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夹黄绿色页岩及粉砂岩,灰岩中局部含燧石结核。底部具铝土页岩或含铁砂岩。厚度191.0~230.0 m。

中统白衙组上段(T2b2):浅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顶部为纯灰岩。厚度354.2~440.0 m。下段(T2b1):深灰色薄饼状泥质灰岩、灰绿色页岩、粉砂岩及灰质细粒砂岩。厚度214.0~371.7 m。

下统(T1):

上部:黄灰绿色砂岩夹页岩,东部细至中粒凝灰质砂岩为主;下部:紫、灰绿色页岩夹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及凝灰质砂岩。厚度369.9~486.2 m。

(4)二叠系(P)上统黑泥哨组(P2h):为玄武岩、砂岩、页岩、灰岩夹煤或炭质页岩。区域厚度309~658.9 m。下统(P1):上部为浅灰色块状灰岩夹生物灰岩,下部为灰色块状灰岩、西部夹鲕状灰岩及生物灰岩。区域厚度260.0 m。

(5)石炭系(C)上统(C3):灰色块状灰岩夹生物灰岩及鲕状灰岩。区域厚度137 m。中统(C2):浅灰色块状灰岩夹鲕状灰岩。区域厚度大于374 m。下统(C1):岩性为灰色厚层状灰岩及鲕状灰岩,底部具硅质角砾状灰岩。区域厚度138~200.0 m。

(6)泥盆系(D)上统(D3):黑白色条带状薄层硅质岩夹粉砂岩、硅质灰岩及页岩。厚57~205.0 m。中统(D2):浅灰色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底部为石英砾岩。厚度大于360~1 184 m。

此外,区域内还分布有燕山期石英正长斑岩、灰石正长斑岩、角闪正长斑岩()及石英闪长岩(),华力西期灰长岩()。

2.3.3.4 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近场区域位于南北、北西及东西向构造体系复合部位,构造复杂,地形陡峻,山高谷深,岩性以碳酸盐岩、岩浆岩和第四系松散层为主,水文地质条件受构造、岩性、地貌控制。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水动力特征及岩性组合关系,区内地下水类型包括: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及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分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水:区内该类含水层(组)主要由下第三系(E),第四系冲积(Qal)、湖积(Ql)、洪积(Qp l)、冲洪积(Qap l)、冲湖积(Qlal)等不同成因类型的堆积物组成,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床及两岸阶地。地下水为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富水性强,水量受地域控制明显,不同地域水量从贫乏到丰富变化明显,地下水水质类型主要为HCO3-Ca和HCO3-Na型,矿化度一般小于0.1~0.3 g/L,pH为6~8。

(2)基岩裂隙水:该类含水层(组)包括构造裂隙水和孔洞裂隙水两类,广泛分布于工程区域内。

①构造裂隙水:含水层(组)包括D3、T1、T3z、T3sn、T3g、T3s、J1f、J2z、J2s、J3t等古生界—中生界沉积岩组,岩性为紫红色粉砂岩、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夹含砾砂岩及透镜状泥灰岩等,富水性贫乏—中等,地下径流模数0.036~1.192 L/(s·km2),地下水类型主要为HCO3-Ca型,矿化度一般0.06~0.34 g/L,pH为6~8。

②孔洞裂隙水:含水层(组)包括P2β1、P2β2、P2β3、P2h等岩组,岩性为致密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凝灰质玄武岩、角砾状玄武岩及粉细砂岩、炭质页岩等,富水性中等,地下径流模数0.5~1.0 L/(s·km2),地下水水质类型主要为HCO3-Ca型或HCO3-Ca+M g型,矿化度一般0.096~0.255 g/L,pH为6~8。

(3)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区内该类含水层(组)主要为D2、C1、C2、C3、P1、T2b1、T2b2等7个含水岩组,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局部泥质灰岩夹灰岩、页岩、粉砂岩,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溶隙、溶孔及溶洞暗河中,溶洞暗河强烈发育—中等发育,泉水流量10~540 L/s,水化学类型大多为HCO3-Ca+M g型,矿化度一般小于0.3 g/L,PH值6~8。

松散岩类孔隙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除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接受部分第四系孔隙水下渗补给。地下水以散流状排向所在河流(沟谷),或以泉水方式集中排出地表,而后两岸地表水、地下水汇集排泄于今沙江。金沙江河床为当地地下水最低排泄基准面。

2.3.3.5 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地震动参数

工程区大地Ⅰ级构造单元为扬子准地台,Ⅱ级构造单元为盐源—丽江台缘褶皱带,区内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运动迹象明显,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主要受中甸—大理强震发生带和永胜—宾川强震发生带影响较大。纵观区域内历史地震分布及活动规律,场内地震活动与构造体系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南北向构造体系的程海断裂带,可能是活动性断裂带,其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山区强烈上升,盆地相对下降,新生界堆积厚度较大,地形切割强烈,温泉沿断裂带呈线状分布,沿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工程区周边尚有大厂断裂、永胜—箐河断裂、丽江—剑川断裂及金沙江断裂等晚第四系以来显著活动的断裂(带)发育。区域内历史地震共有M s≥4.7级地震179次,其中4.7≤M s<5为35次,5≤M s<6为110次,6≤M s<7为30次,7≤M s<8为4次。近工程区约30 km范围内历史地震M≥4.7级的有6次,以1511年发生在永胜的震级最大,达7.5级。现代仪器记载2.0~4.9级地震在工程区有203次,以弱震为主。

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建筑物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 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工程区距0.30g范围直线距离为12~16 km,历史上有5次5≤M<7的地震活动,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技术规程》DL/T 5335—2006规定,本区划归为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