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纤维
1.棉花的种类 棉花按栽培种主要有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中棉)和非洲棉(草棉或小棉)。按照纤维的长短粗细,结合棉花的栽培种,可分为长绒棉、细绒棉和粗绒棉三大类。
细绒棉是指陆地棉各品种的棉花,纤维细长。细绒棉占世界棉纤维总产量的85%,我国种植的棉花大多为细绒棉。可用于纺制97 ~9.7tex (6 ~60 英支)的细纱。长绒棉是指海岛棉各品种的棉花和海陆杂交棉,纤维特长,细而柔软,品质优良,是生产10tex 以下棉纱的原料。但我国只有新疆等部分地区种植,总产量还较少。长绒棉又可分为中长绒棉和特长绒棉。中长绒棉是指长度在33 ~35mm 的长绒棉,品级较高的中长绒棉可用于纺制轮胎帘子线、9.7~7.3tex (60~80 英支)精梳纱、精梳缝纫线等纱线。特长绒棉是指纤维长度在35mm 以上的长绒棉,通常用于纺制7.3~4.9tex (80~120 英支)精梳纱、精梳宝塔线等高档纱线。粗绒棉是指中棉和草棉各品种的棉花,纤维粗短富有弹性。此类棉纤维因长度短、纤维粗硬,使用价值和单位产量较低,在国内已基本淘汰,世界上也没有商品棉生产。
2.棉纤维的形态结构
(1)棉纤维的纵向形态。棉(以下讨论中未特别说明均指白棉)纤维是细而长的中空物体,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长在棉籽上),中间稍粗,两头较细,呈纺锤形。正常成熟的棉纤维,纵向外观上具有天然转曲,即棉纤维纵面呈不规则的,而且沿纤维长度方向不断改变转向的螺旋形扭曲。天然转曲是棉纤维所特有的纵向形态特征,在纤维鉴别中,可以利用天然转曲这一特征将棉纤维与其他纤维区别开来。天然转曲一般以棉纤维单位长度(cm)上扭转半周(180°)的个数来表示。细绒棉的转曲数约为39~65 个/cm,长绒棉约为80~120 个/cm。正常成熟的棉纤维转曲在纤维中部较多,梢部最少;成熟度低的棉纤维,则纵向呈薄带状,几乎没有转曲;成熟度过高的棉纤维外观呈棒状,转曲也少。天然转曲使棉纤维具有一定的抱合力,有利于纺纱工艺过程的正常进行和成纱质量的提高,但转曲反向次数多的棉纤维强度较低。
图1-5 棉纤维形态结构模型
(2)棉纤维的截面结构。棉纤维的截面呈不规则的腰圆形,有中腔。棉纤维的横截面由许多同心层所组成,主要有初生胞壁(primary wall)、次生胞壁(sec⁃ondary wall)和中腔(lumen)三部分,如图1-5 所示。初生胞壁是棉纤维的外层,即棉纤维在伸长期形成的纤维细胞的初生部分。初生胞壁的外皮是一层极薄的蜡质与果胶,表面有细丝状皱纹。次生胞壁是棉纤维加厚期淀积纤维素形成的部分,是棉纤维的主要构成部分,几乎全为纤维素组成。次生胞壁决定了棉纤维的主要力学性质。在次生胞壁中又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外层(S1)、中心区域(S2)、内层(S3)。S1为一薄层次生胞壁,厚度不到0.1μm,由微原纤堆砌而成;S1里面是另一层次生胞壁S2,厚1 ~4μm;S2里面是另一层次生胞壁S3,厚度也不到0.1μm。中腔是棉纤维生长停止后遗留下来的内部空隙。中腔内留有少数原生质和细胞核残余物,对棉纤维本色有影响。随着棉纤维成熟度不同,中腔宽度会有差异。成熟度越高,中腔越小。
(3)棉纤维的组成物质。棉纤维的组成物质见表1-6。从表中可以看出,棉纤维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占94%左右,其余为纤维素共生物。
表1-6 白棉和彩色棉纤维的化学组成
注 表中只列出主要成分。
棉纤维中所含的共生物,如蜡状物质和果胶物质对纤维有保护作用,能减轻外界条件对次生胞壁的损害,在纺纱过程中蜡状物质还能起润滑作用,是棉纤维具有良好纺纱性能的原因之一。但这些共生物的存在却影响棉纤维的润湿性和染色性,所以除个别品种(如起绒织物)需保留一定量的蜡状物质外,一般织物在染整加工开始时,就要通过前处理去除纤维素共生物。
3.纤维素纤维的性质
(1)物理性质。
①吸湿性。棉纤维的羟基对极性溶剂和溶液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干的棉纤维置于大气中,很容易吸收水分,它的回潮率达8%。在纤维素的无定形区,链分子中的羟基只是部分形成氢键,还有部分羟基处于游离状态。由于羟基是极性基团,易于吸附极性的水分子,并与吸附的水分子形成氢键,这正是纤维素纤维具有良好吸湿性的内在原因。
②溶胀与溶解。固体吸收溶胀剂后,其体积变大但不失其表观均匀性,分子间的内聚力减少,固体变软,这种现象称为溶胀(润胀)(swelling)。纤维素纤维的溶胀可分为有限溶胀和无限溶胀。纤维素纤维溶胀时直径增大的百分率称为溶胀度。影响溶胀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溶胀剂种类、浓度、温度和纤维素纤维的种类等。
纤维素溶解分两步进行:首先是有限溶胀阶段,当大量快速运动的溶剂分子扩散进入溶质中,在纤维素的无定形区和结晶区形成无限溶胀时即出现溶解,此时原来纤维素的X 衍射图消失,不再出现新的X 衍射图。
(2)化学性质。从纤维素的化学结构来看,它至少可能进行下列两种类型的化学反应:第一类是纤维素大分子的降解反应。由于苷键的存在,使得纤维素大分子对水解作用的稳定性降低。在酸或高温下与水作用,苷键断裂,纤维素大分子降解。另外,纤维素在受到各种化学、物理、机械和光等作用时,分子链中的苷键或其他共价键都有可能受到破坏,并导致聚合度降低。第二类是葡萄糖剩基上自由羟基的化学反应。由于纤维素大分子的每个葡萄糖环上存在三个醇羟基。这些羟基可能发生氧化、酯化、醚化、接枝等反应。当然,这些羟基的反应能力是不同的。
①碱的作用。纤维素对碱是相当稳定的,但当棉纤维上有碱存在时,空气中的氧对纤维素能发生强烈的氧化作用,这时碱起着催化作用。在染整加工中,应避免带碱的棉织物长时间与空气接触,以防纤维受损伤。
一般情况下,稀烧碱溶液(9%以下)能使棉纤维发生可逆的溶胀,浓烧碱溶液(9%以上)能使棉纤维发生剧烈的溶胀,截面积增加,纵向收缩。这种溶胀是不可逆的。常温下,在对织物施加张力的条件下,以浓烧碱溶液(18%~24%)处理棉织物,然后洗除织物上的碱液,可以改善棉纤维的性能,这一过程被称之为丝光。经丝光后纤维的吸附能力和化学反应活泼性提高,织物的光泽、强度和尺寸稳定性也得到改善。这些性能的变化,主要与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天然纤维素即纤维素Ⅰ,当它与浓碱作用后生成碱纤维素,碱纤维素经水洗去碱后,生成水合纤维素,也称纤维素Ⅱ。在染整加工中,使用液态氨处理棉、麻等天然纤维素纤维的制品,以改善其性能的工艺,称为液氨处理。经过液氨处理,生成纤维素Ⅲ的结晶结构。
②铜氨氢氧化物的作用。氢氧化铜与氨或胺的配位化合物,如铜氨溶液(cuprammonium solution)或铜乙二胺溶液(cupri-ethylene diamine solution)能使纤维素直接溶解。铜氨氢氧化物的组成和浓度不同,纤维素可以发生不同的微晶间溶胀,即有限的微晶内溶胀和无限的微晶内溶胀(溶解)。
一般认为,纤维素中能与铜氨溶液或铜乙二胺溶液起反应的羟基是2,3 位碳原子上的羟基。在进行上述反应时,常用“γ 值(γ value,γ number)” 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γ值是指每100 个葡萄糖剩基中起反应的羟基数目。显然,γ 值最大为300,最小为0。纤维素在铜氨溶液中的溶解度取决于所形成的纤维素铜氨化合物的γ 值及纤维素本身的聚合度。
③酸的作用。纤维素大分子的苷键对酸的稳定性很低,在适当的氢离子浓度、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发生水解降解,使相邻两葡萄糖单体间苷键发生如下断裂,如下所示。
上述反应中,氢离子起催化作用,显然它的浓度是影响水解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氢离子浓度并不因反应程度的加深而降低,如果其他条件没有变化,水解反应将继续进行下去。水解反应使纤维素大分子中的1,4-苷键断裂,在苷键的断裂处形成两个羟基,其中一个是自由羟基,无还原性;另一个是半缩醛羟基,可以转变成醛基,具有还原性。
通常把经过酸作用而受到一定程度水解后的纤维素称为水解纤维素。显然它不是一个均一的化合物,而是不同聚合度水解产物的混合物。与天然纤维素相比,水解纤维素的化学组成没有明显变化,但聚合度下降,醛基含量增加。此外,水解纤维素在碱溶液中的溶解度增加,机械性能下降,如强度和延伸度降低。其损伤程度可通过聚合度和还原性能的测定来判断。在印染厂多采用铜氨溶液测定纤维素的聚合度,并采用铜值和碘值表示纤维素还原性能的大小。铜值(copper number,copper value)是指100g 干燥纤维素能使二价铜还原成一价铜的克数。碘值(iodine number,iodine value)是指1g 干燥纤维素能还原0.05mol/L I2溶液的毫升数。
④氧化剂的作用。纤维素对氧化剂是不稳定的,一些氧化剂能使纤维素发生严重降解。但在漂白及染色等染整加工过程中,常需要用氧化剂处理纤维或纤维制品,这时只要选择适当的氧化剂,并严格控制工艺条件,就能够将纤维的损伤降到最低限度。
氧化剂对纤维素的氧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纤维素葡萄糖基环的C2、C3、C6 位的3 个羟基和大分子末端C1 的潜在醛基上。根据不同条件相应生成醛基、酮基或羧基(具体化学结构式见图1-6)。
图1-6 纤维素氧化反应的各种结构
当氧化剂与纤维素作用时,某些氧化剂的氧化作用是有选择性的,例如二氧化氮主要是使纤维素大分子上的伯醇基氧化成羧基,生成物称为一羧基纤维素(unicarboxyl cellulose),而高碘酸能使纤维素大分子上的仲醇基氧化成两个醛基,并使六元环破裂,生成物称为二醛基纤维素(dialdehyde cellulose)。但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氧化剂对纤维素的氧化作用非常复杂,多属于非选择性氧化。(www.xing528.com)
纤维素经氧化作用后,生成各种氧化产物的混合物称为氧化纤维素。氧化纤维素是不均一的化合物,它的结构和性质与原来的纤维素不同,随氧化剂及氧化条件不同,其组成也不相同。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羟基被氧化,纤维素的聚合度也同时下降,这种现象称为氧化降解(oxidation degradation)。若氧化产物中醛基含量高,还原性强,这种产物称为还原性氧化纤维素(disoxidation hydroxycellulose),其醛基含量可用铜值表示。
纤维素在其基团被氧化的同时,还可能发生分子链的断裂。纤维素受到氧化时,分别在C2、C3、C6 位或在C2、C3 位同时形成羰基,具有羰基的纤维素称为氧化纤维素。
在某种条件下,如果纤维素只发生基团的氧化和葡萄糖剩基的破裂,并未发生分子链的断裂,这时纤维的强度变化不大,而纤维素铜氨溶液的黏度却显著下降,这种现象称为纤维素受到潜在损伤(latency damage)。受到潜在损伤的纤维素若经碱液处理,其强度会发生大幅度降低。其原因是在碱处理过程中,因发生β-分裂而使纤维素的聚合度下降。
为了判断纤维在漂白过程中受到损伤的程度,通常可测定纤维制品的强度,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但它不能反映纤维所受到的全部损伤情况。如果测定氧化前后纤维素铜氨溶液黏度的变化,就能比较全面地反映问题。因为具有潜在损伤的纤维素在溶解于铜氨溶液的过程中便会发生β-分裂,能更准确地反映出纤维素受损伤的程度。
⑤热的作用。热对纤维素的作用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纤维的热裂解温度以下,纯粹是由于温度升高,大分子链段热运动增强,分子间作用力减弱,引起纤维强度降低,当温度降低后其机械性质仍可复原,这种抗热性能称为纤维的耐热性。第二种是在纤维的热裂解温度以上,由于高温下的热裂解作用而使纤维的聚合度降低,在大多数情况下还伴随着高温下的氧化及水解作用。由此而导致纤维性质的变化,在温度降低后是不能复原的,这种抗热性能称为纤维的热稳定性。
一般而言,棉纤维的抗热性能较好。100℃以下,纤维素稳定;140℃加热4h,纤维素不发生显著变化;加热至140℃以上,纤维素中葡萄糖基开始脱水,出现聚合度降低,羰基和羧基增加等化学变化;温度超过180℃,纤维热裂解逐渐增加;温度超过250℃,纤维素结构中糖苷键开始断裂,一些C—O 键和C—C 键也开始断裂,并产生一些新的产物和低分子量的挥发性化合物。当温度超过400℃时,纤维素结构的残余部分进行芳环化,并逐渐炭化形成石墨结构。在高温条件下纤维素的热降解过程,质量损失较大,当加热到370℃时,质量损失达40%~60%,结晶区受到破坏,聚合度下降。
⑥光的作用。纤维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因光线照射而引起的破坏作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光照对于化学键的直接破坏作用,它与氧的存在与否并无关系,称为光解作用;另一种是由于光敏物质的存在,而且必须在氧及水分同时存在时才能使纤维破坏,这种光化学作用称为光敏作用。
a.光解作用(photolysis)。纤维素大分子中的C—C 键或C—O 键的键能约为335~377kJ/mol,波长为340nm 或更短的紫外光所具有的能量可直接使纤维素发生光降解。实验证明,在上述波长范围的紫外光照射下,无论是在惰性气体(Ne、He)中,还是在氧中,纤维素的破坏程度是相同的,因此光解作用与氧的存在无关。
b.光敏作用(photosensitization)。波长大于340nm 的光线虽不能直接引起纤维素的降解,但当纤维素中含有某些染料或TiO2、ZnO 等化合物时,它们能吸收近紫外光和可见光。有人认为,当这些光敏物质吸收了光的能量后,分子被激发并将能量转给周围空气中的氧,氧被活化成臭氧。在有水蒸气存在时,活化氧还能与水蒸气反应形成过氧化氢。而活性氧和过氧化氢就能促使纤维素氧化降解。由此可见,光敏作用对纤维素的破坏,取决于敏化剂、氧和水三个因素,某些还原染料及硫化染料和TiO2、ZnO 等都是光敏物质。实际上纤维素因光线照射而破坏,主要是由于光敏作用而引起的。
(二)天然彩色棉
1.彩色棉的化学组成 天然彩色棉(colored cotton)的纤维素含量(表1-6)比白棉低,绿棉为89.8%,棕棉93.4%,共生物蜡状物质、灰分、果胶和蛋白质中,除果胶含量比白棉低,其他均高于白棉。白棉木质素含量很低,而绿棉含木质素9.3%,棕棉含6.4%,对同种色泽而言,木质素含量越高颜色越深。彩色棉的化学结构与棉相同,结晶结构也与白棉一样,为纤维素Ⅰ。
2.彩色棉的形态结构 彩色棉的形态结构与白棉相似。绿棉的横截面积小于白棉,次生胞壁比白棉薄很多,胞腔远远大于白棉,呈U 形。棕棉的横截面与白棉相似,呈腰圆形,次生胞壁和横截面积比绿棉丰满,但胞腔大于白棉。彩色棉纤维的纵向与白棉一样,为细长不规则卷曲的扁平状态,中部较粗,根部稍细于中部,梢部更细。成熟度好的纤维纵向呈卷曲的带状,且卷曲数较多;成熟度较低的纤维呈薄带状,且卷曲数较少。
3.彩色棉的物理性能 与白棉相比,彩色棉的长度较短,强度较低,整齐度较差,短绒含量较高,纺纱性能不如白棉。
4.彩色棉的色泽 彩色棉色泽主要分布在纤维的次生胞壁内,靠近胞腔部位。色彩的透明度较差,色泽不十分鲜艳。目前彩色棉主要色泽是棕色、绿色和褐色三大系列色彩,并存在变色、褪色、掉色、沾色等问题。此外,天然彩色棉日晒牢度较差,而且经过碱和生物酶处理后,色牢度特别是日晒色牢度比未处理的更差。天然彩色棉在加工中颜色一旦受损,则难以补救。在加工中比白棉要求更高、更严格,许多工艺还在探索中。
(三)麻纤维
麻的种类很多,有韧皮纤维、叶脉纤维等,其中苎麻 (ramie)、亚麻 (flax)、黄麻(jute)、大麻(hemp)等属于韧皮纤维(bast fiber),它们质地柔软,适合纺织加工,被称为“软质纤维”;而剑麻(sisal)、蕉麻(又称马尼拉麻,abaca)、新西兰麻(flax lily)和凤梨麻(pineapple)等则属于叶脉纤维(leaf fiber),这种麻纤维较为粗硬、刚性强,被称为“硬质纤维”。麻的种类虽多,但适宜制作衣着材料的主要是苎麻、亚麻、黄麻等。其他麻类中,在纺织工业中较有实用价值的是剑麻和蕉麻,它们的纤维较长、强度高、耐腐蚀、不易霉变,适合于制作缆绳、包装用布和粗麻袋等,也可用来制造地毯基布。
1.麻纤维的主要化学组成 和棉纤维一样,麻纤维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除纤维素外还含有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水溶性物质、脂蜡质、灰分等物质。常见麻纤维的化学组成见表1-7。
表1-7 麻纤维的化学组成
续表
2.麻纤维的形态结构 各种韧皮纤维都是植物单细胞,纤维细长,两端封闭,内有狭窄胞腔,胞壁厚薄随品种和成熟度不同而异。麻纤维截面呈椭圆形或多角形。黄麻、洋麻、剑麻纤维的截面形态多为多角形或不规则的圆形,纵向有竖纹和横节。常见几种麻纤维的纵向和横截面结构如图1-7 所示。
图1-7 麻纤维纵向和横截面形态
1—中段 2—末段
麻纤维大多成束聚集于植物的茎部或叶中。单纤维呈管状,与棉纤维不同的是麻纤维的细胞两端封闭。纤维与纤维之间依靠果胶黏结,经脱胶后纤维分离。麻纤维具有初生层、次生层和第三层,其内纤维素分层沉积,纤维素大分子相互集成原纤结构。
苎麻在麻茎中呈单纤维状,不形成工艺纤维,截面为腰圆形且有裂痕,纤维有纵向条纹并有横节。初生层和次生层中的纤维素呈S 向螺旋分布,其初生层的取向角约为12°,次生层的取向角为9°~10°,轴心为0°。
亚麻纤维的截面呈不规则的多角形,中间有空腔,纤维纵向表面有条纹,并且在某些部位有横节。亚麻纤维的次生胞壁由原纤构成,原纤与纤维的轴心形成8°~12°的螺旋夹角。其外层的螺旋角与次生胞壁相同,向内逐渐减小,直至0°。原纤的果胶分布不均匀,靠近中腔的含量最多。
3.麻纤维的性质
(1)物理性质。麻纤维的结晶度和取向度很高,强度高、伸长小、柔软性差,一般硬而脆。苎麻的强度和模量很高,在天然纤维中均居首位,但断裂伸长率低,纤维硬挺,刚性大,纤维之间抱合差,纺纱时不易捻合,纱线毛羽多。虽然苎麻纤维强度高,但由于伸长率低,断裂功小,弹性回复性差,因此苎麻织物的折皱回复能力差,织物不耐磨。苎麻纤维不耐高温,在240℃以上即开始分解。亚麻纤维的长度较短,物理性能和苎麻纤维相似。
(2)染色性能。麻纤维染色性能较差,染料扩散困难,上染率低,用染纤维素纤维的染料染色得色量低,不宜染深色。其原因主要是麻纤维结晶度、取向度高,大分子链排列整齐、紧密,溶胀困难。对麻纤维进行阳离子化处理,使纤维带正电荷,提高对阴离子染料的亲和力,是改善麻纤维染色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