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食品可追溯性是一种“通过标识对食品历史、应用或位置进行跟踪”的能力[96]。为了保障追溯信息的连续性,每个食品生产经营者只需要做到3步就可以实现整个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可追溯[44]:(1)一步向后回溯(one step backward tracing);(2)内部可追溯(internal traceability);(3)一步向前追踪(one step forward tracking)。一步向后回溯将可追溯单元与供应商的信息连接,从而获知可追溯单元来自哪个供应商的能力;内部可追溯在企业内部将原材料与本企业提供的最终产品信息关联起来;一步向前追踪将可追溯单元信息与下游客户联系起来。当食品供应链中的每个经营厂商都做到这三步,则可以确保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
图4.2 单个食品经营者信息追溯的3步要求
根据信息追溯要求和现有食品供应链结构,食品追溯网络可以有以下几种结构。
(1)链式结构
链式结构是指信息流伴随着物料的流动在供应链上下游各节点企业之间逐级传递的一种结构。企业节点接收到物料后得到标识信息,并对当前节点输出的产品信息进行标识。当下游节点企业或消费者需要查询食品来源时,就沿着供应链从下游向上游节点逐级追溯。其结构图如下所示:
图4.3 链式追溯模式
这种结构中,标识信息由各企业节点生成并保存,信息传递只发生在有直接业务联系的企业之间,优点是成本低、实施简单;缺点是某一环节的故障将导致全链追溯信息的中断。
(2)交叉式结构
对应于以生产加工企业或批发商或零售商为核心的供应链结构,在这种交叉式追溯结构下,信息流在核心成员处进行汇聚。通常,核心成员的物料来自于多个上游节点,其产品也会提供给多个下游节点,形成交叉式追溯模式。其结构图如下所示:
图4.4 交叉式追溯结构(www.xing528.com)
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当核心节点发生故障时,整个追溯链信息都将中断;优点就是非关键节点出现信息故障时,不会对整个供应链信息流产生大的影响。
(3)集中式结构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健康,食品供应链离不开政府监管。在第1章曾讨论过政府监管是食品追溯的驱动因素之一。为了保证食品原材料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要求链上各节点将食品追溯信息提交到中央数据库中,便于政府监管和消费者查询。食品追溯的集中式结构如下所示:
图4.5 集中式追溯结构
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实行集中式管理,标准比较统一,数据交互比较容易,便于对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化管理;缺点在于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的强制性追溯平台,往往忽略了企业提升管理效率的需要,使得企业参与追溯体系建设的意愿不强。
(4)去中心化开放式结构
去中心化开放式结构是针对集中式结构的弊端提出来的。这种追溯模式下,各节点企业建立各自独立的数据库,并根据开放式标准提供追溯信息的查询接口,与上下游企业、监管机构以及消费者进行信息交互。其结构图如下所示:
图4.6 去中心化开放式结构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没有对中央数据库的要求,同时也保证了追溯信息的安全性;缺点是目前标准并不统一,数据集成有困难。但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这种结构容易向区块链网络模式过渡。
由上可知,各种追溯网络结构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而当前我国的食品追溯也是在试点、示范中循序渐进地展开。当前条件下,我们推荐集中式追溯结构模式,然而应该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既加强监管,又切实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加快推进食品追溯体系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