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审美性的变革与演进

艺术审美性的变革与演进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的现代主义革命成功以后,艺术家摆脱了写实的限制,让艺术去写意、去变形,甚至直接进入了抽象,失去的自由重新回到了艺术家的手中。可是,这种新的现代主义艺术存在仅仅百年,又一轮艺术的革命开始了。可以说,当代艺术的审美性和现代主义提倡的平面、线条、色彩、构图等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艺术审美性的变革与演进

当代艺术表达的审美性似乎是一种难以表述、没有具体标准的东西,或者说是一个特别难以回答的问题,至少不能用“自然美”“艺术美”这样明确的词来表达清楚。西方的艺术评论家也只能笼统地把它称为“第三领域的美”。

那么,到底“第三领域的美”是什么?我们不妨从艺术发展的源流上来追寻。艺术,从实体上说是给我们创造美的形象;从行为上说,是给我们一个可以自主做事的机会——艺术创造属于自主自由的活动。因此,我们置身于艺术中,可以让生命得以舒展和高扬。这就是为什么艺术一直被推崇,远远高于生活之上。于是,艺术和生活分开了,一个形而上,一个形而下

然而,艺术的革命运动从来没有停歇。西方艺术家的第一次革命(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源于对古典艺术的不满,写实的艺术是通过文艺复兴达到的完美,结果艺术被学院做成了奴隶,要求人人服从,艺术存在的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创造美和自由,没有了自由,等于失去了一半,艺术的革命是一个必然。

艺术的现代主义革命成功以后,艺术家摆脱了写实的限制,让艺术去写意、去变形,甚至直接进入了抽象,失去的自由重新回到了艺术家的手中。新出现的现代艺术给艺术家极大的空间,随便什么的变形和写意都可以放进艺术的大篮子里去。可是,这种新的现代主义艺术存在仅仅百年,又一轮艺术的革命开始了。这次革命的缘起还是自由,虽然现代艺术从表现手法上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艺术家可以随意变形,随意拆解物体,甚至可以打破逻辑,非理性地安排物象。但是,现代艺术随着发展,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权威标准和一整套的艺术批评体系,当客观化、科学性、宏大叙事这些要求成为现代主义的思路和标准的时候,现代主义艺术就不再给人以自由,反而逐渐束缚住了自己。(www.xing528.com)

美国学者斯坦伯格(Leo Steinberg,1920—2011),曾经直接用切身的经历批评现代主义学说。他在10岁的时候,因为喜欢艺术,母亲带他去了一家美术馆,当他看到一幅圣徒利箭穿身的画像的时候,小孩子被深深地震撼了,他说:“他不知道疼么?这个人怎么还站在那儿?”然而,当他长大进入艺术院校学习的时候,来自他孩提时代的直觉感受,却被现代主义的理论完全否定了。他被教育说,不必在意圣徒的疼痛,绘画中出现这种叙事是不好的,它模糊了绘画的本来目的。正确的态度是:你不必描绘一个献身圣徒的疼痛感受,应该追踪视觉规律和有意味的形式。画面的完整性或是坚持媒介材料的真实性,这些才是现代主义的准则

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现代主义的形式审美是成为植入学生头脑中的一个既定观念,要求人人服从,让他们拿着它作为欣赏艺术的出发点,而个人的内在直觉体验却完全不用考虑。艺术变成了一种极度专业化的标准,随之带来的是艺术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能欣赏高级艺术的人,被认为是富有和有教养的人;而低级艺术的消费者,自然是平庸之辈。现代艺术变得越来越脱离群众。

这时候,当代艺术所倡导的表达人性的解放与自由,进入“第三领域的美”。艺术的美不在“形”,而是内在的,由作品的意义产生的,进入一个更大的领域,即是将自己与宗教哲学放在了同一个领域。艺术由外在的美改道进入真、善的精神领域,也就是说,当代艺术不再是靠“形”的魅力去打动人,而是靠意义的含量去打动人。可以说,当代艺术的审美性和现代主义提倡的平面、线条、色彩、构图等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当代艺术最终所表达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感知和精神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