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业场所与人为因素导致事故原因分析

作业场所与人为因素导致事故原因分析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事故原因人在一定的场所或环境中完成作业,因此,事故的发生显然与作业环境直接相关。关于作业事故人为因素的研究,有很多分析模式,这里仅以“时间顺序模式”为例简要说明。该模式把发生事故的过程划分为几大阶段。因此,有必要对人的行为、生理与心理因素做较详细的分析。训练方面导致事故的原因是。该因素常常是诱发事故的前奏。有些学者研究认为,这是一类“易出事故的人”,其性格特征决定了其失误率高。

作业场所与人为因素导致事故原因分析

(一)事故原因

人在一定的场所或环境中完成作业,因此,事故的发生显然与作业环境直接相关。从物理环境考虑,易于发生事故的作业场所有机械、热、火、化学、电、放射性、噪声等七种。

从总体上看,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人的因素和设备环境因素之一或两者的综合。许多专家认为,80%以上的事故与人的行为有关,只有10%左右是由于物理或机械条件不当所造成。

1.事故的物理条件因素

(1)人与机功能分配不当。在作业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人与机各自的机能特征,如人在感觉学习、处理紧急事件的应变与反应能力等方面优于机器,而机器在动作的速度、精度、操作的力度等方面优于人。当作业分配错误时,人与机器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指定的工作,并易于导致事故。

(2)工具、作业场所等设计失误。若设计时不考虑人机工程学原理,则作业场所诸要素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如显示器与控制器的布局不合适,没有考虑显示—控制相合性,警示装置处在难以视听的位置等。

(3)缺少必要的安全装置与防护措施。在前述的七种易发生事故的作业场所,设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安全装置的重要性,以避免可能的伤害;从个人防护方面来看,必要的设施有助于应付紧急情况,避免恶劣作业环境的影响。

(4)物理环境对人造成生理、心理压力。作业场所不适当的物理环境,如温度太高、湿度太大、光照不足、噪声过强等,都可能成为事故的诱发因素。

2.事故的人为因素

从人的原因考虑,管理人员或作业者本身都可能导致事故。人的因素可分为两方面:人的行为因素以及人的生理与心理因素。关于作业事故人为因素的研究,有很多分析模式,这里仅以“时间顺序模式”为例简要说明。

时间顺序模式如图6-24所示。该模式把发生事故的过程划分为几大阶段。在每个阶段,作业者若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运用正确的方式解决,就能防止事故发生,并且过渡到下一个防避阶段。如果作业者按图示步骤做出相应的反应,虽然不能保证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但至少会大大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而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则事故发生的概率必会大大增加。

图6-24 事故发生的时间顺序图

按图6-24所示模式,为了避免事故,从人机工程学原理考虑重点可放在:

①准确、及时、充分地传递与危险有关的信息(如显示器设计);

②有助于避免事故的要素(如控制装置、作业空间等);

③作业人员培训,使其能面对可能出现的事故,采取适当措施。

根据研究,按照事故的时间顺序模式,不同阶段的失误情况的比例如下:

对将要发生的事故没有感知 38%

已感知,但低估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29%

已感知,但没有做出反应 19%

感知并做出反应,但无力防避 14%

根据该结果可知,人的行为、心理因素对于事故最终发生与否有很大影响,而“无力防避”属环境与设备方面的限制与不当(也可能是人的因素),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有必要对人的行为、生理与心理因素做较详细的分析。(www.xing528.com)

(二)导致事故的行为因素

1.训练与技能

作业者已经形成习惯的动作或行为中,有些是安全的,有的则不安全。形成习惯是长时间训练过程导致的结果。如果长时间按安全操作方式进行作业,则不易发生作业事故。训练方面导致事故的原因是。

(1)训练依据的标准是不安全的,训练结果可靠性不高,不能应付紧急情况。

(2)不安全的行为常比安全的行为更方便、更节省时间,乐于为人接受,因而受过训练的人中,还是有人不愿按安全的方式操作,这样的训练实际上是无效的。

2.记忆疏漏

许多作业要求有很好的记忆,才能准确无误地按步骤完成各种操作。作业者须记住作业的次序、位置、各种信息的意义及做出的反应等,但人们存贮有效信息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较为复杂的或不经常的操作不易记住。记忆疏漏往往是错误的先导,它有两种类型:全部忘记和记忆错误。如果忘记控制系统中某一不太重要的环节,还不一定造成事故,因为操作还没有执行。但若记忆错误,比如操作顺序错误,则更容易造成事故。

有时记忆疏漏不是由于记忆能力不够造成,而是由于心不在焉或走神造成的。往往熟练的作业者比新手更容易出现这种疏漏。因为对于熟练者,作业顺序是一种程式化的东西,单调的作业不能使其集中注意力。

3.年龄和经验

在做事故分析时,常常考虑到年龄的因素。根据统计分析发现,20岁左右的作业者,事故发生率较高,然后25岁以后,事故发生率基本稳定,到50岁以后,事故率又逐渐上升。在年龄对事故发生率的影响中,包含了经验、训练程度以及作业能力方面的因素。一般年轻作业者经验少,易于出错。若年龄过大,事故率又稍有增加,主要是由于作业能力减弱。在完成作业速度较高和认知要求较复杂的作业时,年长者较难胜任,一方面是难以注意细节,另一方面是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短。

4.生活压力

生活紧张和压力会影响人的健康和行为。诸如婚变、经济拮据、家庭不和、疾病等,给人增加了心理负担而使其陷入不安和焦虑,作业时不能保持精力集中,导致动作不协调。该因素常常是诱发事故的前奏。

(三)导致事故的生理与心理因素

1.性格

就作业的安全性考虑,如系统设计得当,就能使大多数人减少失误,但对某些特定的人,相同的客观条件下,出的事故比一般人都要多。有些学者研究认为,这是一类“易出事故的人”,其性格特征决定了其失误率高。“易出事故的人”应该被安排在相对较安全的工序上。人的性格的另一方面是所谓的外向型与内向型。外向型者适合担任集体性任务,而内向型者宜于单独作业。因此,应根据个人职业适应性检查的结果,按作业者不同的性格特点安排作业类型,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还有一类属于冒险型性格者。为避免冒险行为,减少事故率,应对作业者进行必要的训练,增强自我估计能力;在作业设计时,必须注意使作业者不能有捷径可走;还可以从保险装置的角度,减少冒险的机会。

2.生理节律

人体系统的各部分都在以自己的生理节律工作,人体的机能随其生理节律而变化。所以,生理节律影响人的工作效率,也影响人的作业安全。在人体机能上升时期,操作错误少,发生事故率低;相反,在人体机能下降时期,容易产生误操作,事故发生率也高。图6-25反映了人体机能与误操作的关系。因此,按生理节律科学地安排好劳动和休息,对减少事故和保障安全生产是有益的。

图6-25 身体机能变化与错误率

3.作业疲劳

疲劳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生理疲劳主要表现为生理机能低下,局部肌肉酸痛,操作速度变慢,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准确性降低,工作效率下降,人为差错增多等。心理疲劳表现为心理机能低下,思维迟缓,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下降,人为差错增多等。如果疲劳长时间得不到解除而逐渐积累,则可造成过度疲劳。过度疲劳将导致一系列生理、心理功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浑身酸痛,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全身乏力,头昏脑涨,动作力度和速度下降,感知能力、思维判断能力下降,并产生一种难言的和难以忍受的不适感以及强烈的休息愿望,致使各种差错和事故增多。据天津市交通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1985年1月至1986年6月,该市个体户机动车辆驾驶员由于过度疲劳而肇事的事故率为每百辆车10.2起,死亡人数1.6,致伤人数4.9,比同期非个体户机动车辆的事故,每百辆多7.6起,死亡人数多1.4,致伤人数多3.4。大量事实说明,疲劳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