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粮食作物连续多年增长,继续增产空间有限,马铃薯主粮化为品种间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从粮食供给需求看,中国粮食产量从20 世纪70 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的3亿吨到2014 年超过6 亿吨,尤其是最近十一年粮食产量的连续增长,粮食总量超过6 亿吨已经成为新常态,其中,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平均单产都分别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的甚至还达到了世界较高水平。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传统粮食继续增长空间有限,难度加大。新常态下较为丰裕的粮食总量给品种间的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这是因为,一方面人口继续增长,另一方面耕地和水资源不断减少,需要开发新的、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粮食资源。要确保粮食总量的继续增长,顺应市场对不同粮食品种的需求,于是原本就是粮食品种之一的马铃薯的主粮化被提上议程,也完全符合国家在新形势下有关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可持续和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的具体要求。
2.马铃薯种植与加工符合国家推动中西部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发展战略
从减少贫困和致富需求看,马铃薯种植的区域与全国贫困区域的分布高度重合。我国绝大部份贫困县适合种植马铃薯,马铃薯在这些地区的生产和效益明显优于其他粮食作物,因为马铃薯在为当地居民提供基本口粮的同时,也可销往外地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加工业,还可把增值效益留在当地,不仅可以使农民增收,而且还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这非常符合国家推动中西部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发展战略。从脱贫攻坚战略角度,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也是一项较好的政策选择。
3.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看,发展马铃薯生产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
从节水角度上讲,马铃薯生长需水量少,其最低蒸腾系数(需水量)只有350,而小麦和水稻的生长分别是450 和500,所以马铃薯可能成为雨养农业的一种主推作物。在年降水量350 mm 左右的西北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谷物类作物生长发育困难,但马铃薯不仅能够生长,还能够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从耕地的利用角度上看,利用南方1 亿亩(1 亩≈666.67 m2)冬闲田生产马铃薯,不仅可以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在不与其他作物争地的前提下,可多种一季庄稼,多一份收入。因此,在局部地区,马铃薯替代谷物类粮食生产,有利于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发展。(www.xing528.com)
4.马铃薯主粮化有助于推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调整与升级
从城镇人口消费需求来看,全国年人均粮食消费400 kg 的占有量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所以人们在吃得饱的条件下开始寻求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更高目标。当前城镇居民的饮食习惯、高脂高热等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导致了超重、肥胖,以及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的增加并呈低龄化蔓延的趋势。因此,改善食物消费方式、调整膳食结构迫在眉睫。相比之下,开发马铃薯主粮化产品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因为马铃薯的营养比谷物更加丰富和全面,其营养结构更加有益于人体健康。
5.马铃薯主粮化有助于拓宽“粮食安全”和“膳食营养”的内涵
马铃薯主粮化的内涵就是要把马铃薯由副食或蔬菜变为主食,由家庭或作坊式生产加工变为工厂化生产,使之与米、面结合,变成符合中国传统消费习惯的蒸煮型产品,如马铃薯馒头、面条、面包和糕点等。研究表明,此类混合型面食产品口感良好、营养丰富、价格适中,完全有可能成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新型主食产品。因此,马铃薯主粮化的内涵和具体成果,并非人们所担心的粮食危机和缺粮时期的历史重演,即所谓的“粮食不够土豆凑”现象。在当前确保国内 95%以上口粮自给率的前提下,提出马铃薯主粮化,一方面顺应人们的消费需求、营养需求以及膳食结构调整需求;另一方面根据生态环境、土壤地力以及气候变化等条件,适时实施种植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其结果也应该是双赢: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提升雪中送炭,对于增进人们营养膳食锦上添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