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革带配饰:鞓、板、钩、扣及其形制

革带配饰:鞓、板、钩、扣及其形制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革带以皮革制成,古称鞶带。要注意的是,有时革带也称为大带,和丝质大带相混。它用金银玉或珍珠宝石、犀角等制作,古诗文写的玉带、金带、银带、犀带等都是就这类带銙而言的。贝带是早期革带的一种,以贝为饰。革带上还附有系结用的带钩、带扣等,也装饰精美。赵武灵王时推广胡服骑射,革带、带钩更加流行。它还有用双带扣、用一长一短两条革带扣联的,形制较复杂。因是金粟与金银珠宝等镶嵌而成,也叫钿胯、钿带、粟金带。

革带配饰:鞓、板、钩、扣及其形制

革带以皮革制成,古称鞶带(女子丝绸的带也有叫鞶带的)。最初它就是用一条熟皮(古称韦)来束腰,叫韦带,起源也很久远。《汉书·贾山传》有“布衣韦带之士”的词语形容平民,唐代颜师古注:“韦带,以单韦为带,无饰也。”马山1号楚墓穿深衣的女俑就有单扎一条韦带的,后来演化为革带。或单用,贵族则和大带并用,大带束腰垂绅,革带佩系蔽膝、玉佩小绶和印绶等。要注意的是,有时革带也称为大带,和丝质大带相混。

革带不像韦带那样毫无装饰,它的皮革部分叫做鞓,上或加裱丝帛,所以有红鞓带等名目(红鞓是在皮革上裱红帛,还有黄鞓、皂鞓、青鞓等),然后镶嵌贝壳玉石等。在江西新干大洋洲的商代墓中就出土有置于腰间的多件玉片,当是腰带的残余。这些镶嵌物逐渐发展成为精美的牌饰,叫做銙,也写作胯;明清也叫带板或板子。它用金银玉或珍珠宝石、犀角等制作,古诗文写的玉带、金带、银带、犀带等都是就这类带銙而言的。

贝带是早期革带的一种,以贝为饰。古人视贝壳为珍宝、货币,除了用真正的贝,还用金、银、铜、玉、石雕成贝玩赏,一直沿袭到汉代。所以也用贝装饰腰带。《淮南子》说赵武灵王服贝带,《汉书·佞幸传》也记“贝带”。先秦时的河南侠县上领村虢国墓,墓主人就有在腰间饰真正的贝壳和石、铜质的贝壳。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也出土有缀三排贝壳、夹四朵金花的带。贝带影响深远,清代《滇海虞衡志》记载云南布朗族“花布围腰为裙,系海贝十数……”哈尼族等也喜欢用贝饰腰带。

金带,河南虢国墓地就有出土,由12片不同形状的金器组成,圆环形七片,三角形1片。《史记》说汉孝文帝赐予匈奴黄金具带,当是此类。由于饰着各种金宝,所以也叫宝带。《北堂书钞》记有汉代宝带的名称。

革带上还附有系结用的带钩、带扣等,也装饰精美。早期的革带如马山1号楚墓女俑那样只在带两头穿眼,以绦绳系束。或加一个环,再以锦绦系结。后来用带钩相连,用法如前述,钩首、钩纽卡、钩住带孔即可;有的还用双钩。或在革带一端上加一个铜或玉环等,用钩首勾上就可以。带钩还可以将钩纽嵌入革带,钩首向下,钩挂刀剑、玉佩等用物。赵武灵王时推广胡服骑射,革带、带钩更加流行。后来出现了钩络带,孙机先生考证说,在钩络带的一端安装带扣,古代叫做鐍,由北方游牧部族传入,所以也叫鲜卑、犀比和师比等。它装有活动的尖舌,穿过带上小孔就可以束腰,使用较便,在中原地区逐渐流行开来。相传赵武灵王以黄金作师比。河北中山国出土一件战国时的铜持灯俑,穿曲裾深衣,腰束的就是钩络带。汉代出土精美的金玉质地的带扣,上或有游龙等纹。如新疆焉耆县汉墓出土龙纹金带扣,有翻腾浮动的八条龙,用金片压成,再以红宝石绿松石嵌以龙睛与花纹,以金丝编成花边,西晋也有这类龙纹带扣,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出土有仙人骑兽纹镶嵌金带扣。

在钩络带上常缀有一些金镂牌饰,南北朝时称为镂带,如山东五莲张家仲崮汉墓就曾出土三件牌饰,用长方形白玉透雕花纹,镶在铜框里,嵌金,一端有小孔。扬州“妾莫书”墓也有嵌玉鎏金铜带板,四龙纹边框,内嵌螭纹白玉片。湖北汉阳的晋墓出土鎏金铜牌饰。《邺中记》也说:“石虎皇后女骑,腰中着金环参镂带。”

钩络带后来发展为蹀躞带、笏头带。蹀躞带是在带的牌饰上连接铰链,下有小环,以备拴系小件物品,如针筒、手巾、磨刀石之类,叫蹀躞七事,还加载物的承露囊。唐代男女都用,只是女子省去了七事,代之以小条皮带子。唐代女俑、壁画中都可见蹀躞带。如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画就有系蹀躞带、带上垂挂小条、加承露囊的女子。墓中还出土了铜质带扣、带头、带箍(长方形铜圈,束带时用以收拢多余部分,一边作尖角形,整体作几何形,类似铊尾)。还有方形、菱形、六角形花饰件。这套铜质带可能即公主自用的。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一条钉着8件金质龙纹牌饰的蹀躞带,下垂玉佩、小盒、荷包等物件。赤峰市敖瑞山辽墓出土女用鎏金蹀躞带,以丝带连接多件牡丹花纹牌饰,出土时尚存一段淡绿色、外包白色绵纸的丝带与牌饰相连。但在宋朝及元明时,蹀躞带已基本不用了,用的多是笏头带。

笏头带,从六朝开始流行,它不用小环系挂七事,只在鞓上安装带扣,装饰各种金银、玉雕牌饰(即銙、带板、胯),再装带尾。带尾如笏头之状,叫做笏头,也叫獭尾、铊尾。带系在腰上后要把带尾压下,取顺下之意。它还有用双带扣、用一长一短两条革带扣联的,形制较复杂。带銙上装饰的花纹各有区别,标志官位高低。不同的官品用不同的革带,以金、玉为尊贵。就女子来说,皇后妃子的礼服、高级官员的命妇穿命服,也都是用玉带或金带,或和大带并用。《唐书》规定皇后的革带以青衣之(用青鞓)。宋代也如此。宋高宗吴皇后像、光宗李皇后像中就画有革带,青鞓,上加玉銙。唐代女子也用笏头带,穿男装时常系它。如《虢国夫人游春图》里的男装女郎;如《太真上马图》(《中国画》1959年8期),有男装的侍女,戴幞头,腰围抱肚,系一条红鞓玉带。

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唐窦皦墓出土一套青白色玉带饰,由四块圆首矩形、八块圆形带銙、一块圆形偏心孔环、忍冬形蹀躞带饰和玉带扣各一块组成,每块都雕出边框(称玉梁),框内用薄金线嵌出立体的金花(称金筐),再把细小金粒(即金粟、金星)与珍珠宝石等镶嵌在花朵内外。这就是“金筐宝钿珍珠装”工艺,极为富丽,真正是杜甫笔下“百宝装腰带”的宝带了。《北史·陈顺传》说的魏文帝的金镂玉梁带当即是此类带。吉林和龙县渤海时期的古墓也出土有类似工艺的金銙,金地上用薄金线嵌花,镶宝石,用金粟排成连珠纹或作鱼子地纹。可见金粟在这种带銙上可做底纹,也可排成图案。因是金粟与金银珠宝等镶嵌而成,也叫钿胯、钿带(与锦绣钿带、宝带不同)、粟金带。唐代张祜《感王将军柘枝妓殁》诗写:“鸳鸯钿带抛何处?”《周员外席上视柘枝》写:“金丝蹙雾红衫薄,银蔓垂花紫带长。”《池州周员外出柘枝》也道:“纤纤玉笋罗衫撮,戢戢金星钿带回。”《观杭州柘枝》更写“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方胯背腰来”,碧绿的方胯正该类似窦皦墓的玉銙。白居易《柘枝妓》诗:“带垂钿胯花腰重。”也说明唐代跳柘枝舞的舞姬尤其爱用这类钿带。(温庭筠的词句“钿筐交胜金粟”也指此类工艺制作的交胜)。王建《宫词》有“粟金腰带象牙锥”之句,写用象牙制这种带上带扣的扣舌。宋代李洪咏桂花的《满庭芳》词:“清品贵,带装金粟,韵透文犀。与降真为侣,罗袖相宜。”说的是金色桂花正宛如系着金粟腰带的女子;这条金粟带可能是在犀角雕刻的带板上镶嵌金粟。

宝带也叫闹装带、闹妆带,闹装是用金玉珠宝杂饰之意。明代杨慎《词品》说:“京师有闹装带,其名始于唐。白乐天诗‘贵主冠浮动,亲王带闹装。’”《天水冰山录》有金摺丝嵌珠宝合香闹妆带两条、海青天鹅中阔莱玉妆女带一条等。

唐代何家村窖藏等处也有多件带銙,用各种不同形状的玉雕乐舞纹带板组成。(www.xing528.com)

五代、宋代,金带、玉带、银带等笏头带不但是男用的(如镇江金山寺保存苏轼的玉带),女子如歌女、舞姬也喜用,有点演出服装的意思。《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几位女子就系着黑鞓带,上加玉銙,表现出腰肢纤细之美。唐代杜甫等人笔下系宝带、钿带的舞蹈演员就类似她们吧。宋仁宗皇后像中的两位宫女,则系红鞓带加金銙。

或女子骑马时使用革带。苏轼的友人陈季常,常载二侍女,戎装骏马,到处游玩。苏轼作《临江仙》词赠之:“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溪山好处便为家。”这种服装叫做急装。赵师侠《鹧鸪天·豫章大阅》词,写宋代皇家的女子仪仗,骑马、系玉带:“玉带红花供奉班,裹头新样总宜男。闹装鞍辔青骢马,帖体衣裳紫窄衫。”

五代、宋时带板上的图案有柘枝(跳柘枝舞者,《营造法式》就有图样)、狮蛮(胡人戏狮子)、戏童等,男女皆用。《宋史·舆服志》等书有记载,不少此类图案的带銙实物也已发现。如五代王建墓出土有玉雕龙纹带銙。陕西扶风上宋乡出土宋代银銙饰9件,方形,正面四周绕饰花卉纹,内是各种不同的童子蹴球、持球杖、吹笛奏乐等戏童图案,辽宁朝阳前窗户村辽墓出土的一条女用鎏金银带上也有二十多个嬉戏的童子,当也是戏童。内蒙古土尔基山辽墓出土女主人的两条腰带,銙上也有精美的舞蹈和音乐图案。

元代张士诚母墓的革带是笏头带,用金色绢绸裱,连着银带扣、银坨尾,中套银环两只以联挂玉佩。明代定陵出土神宗用的大碌带,嵌满宝石,也是这类带。永乐宫壁画中也有这类玉带。

明代,《明史》记载皇后的玉革带也是青绮鞓,描金云龙文,上有玉事件(銙)十,金事件四,配大带。可惜至今无皇后玉带实物发现,只有王妃墓出土有一些玉带,虽皮革腐朽,但存有形状各异、精雕细刻的銙。如湖北钟祥的梁庄王墓出土王妃用的青玉葵花带,由9件同1块玉料切割、分雕而成的窄细的玉带銙和6件金饰组成。带的一端装有带扣。江西南城益定王朱由木的王妃,出土白玉銙17块,3块长条形,透雕花卉,7块长方形,5块桃形,透雕带翼的麒麟、山石、松枝、花卉等。南城益宣王墓出土孙妃的一副銙,由16块碧玉缀成,分别是长方形,桃形,瓜形,吊兰形,浮雕牡丹并描金。李妃用的玉带,是以双层黄色素缎制作,中加纸帮,两端加扎带,长136厘米,玉銙20块,分心形、长方形、圭形等。

在公主、诰命夫人画像中也可见到配袍用的玉带,而无大带。如曹国大长公主像,穿圆领蟒袍、腰有玉带,束在霞帔外。后来连富家女子也用作婚服等礼服。如《金瓶梅》中的吴月娘:“妇人身穿大红五彩通袖罗袍,下着金枝线叶沙绿百花裙,腰里束着碧玉女带,腕上笼着金压袖。……”《天水冰山录》记“阔女带”“中阔女带”“窄女带”“极窄女带”。《常州博物馆五十周年典藏丛书》中《漆木·金银器》一书收有铜鎏金牡丹山石孔雀玲珑带銙六方,扬之水老师指出和《天水冰山录》中“玉带”一项列的“白玉金厢孔雀牡丹中阔女带一条”相符合。其中方銙和铊尾图案均为牡丹花间一对孔雀上下翻飞,六方桃形銙图案则是牡丹花下孔雀一只独立于山石上。兰州明代戴廷仁将军墓也出土夫人用的革带,穿缀铜銙、带钩。南京市玄武湖唐家山明墓则出土一套狮蛮图案玉带板。南京板仓村明墓出土琥珀雕刻的狮蛮带板20块。

《金瓶梅》还记有茄楠香带、金镶奇南香带,《醒世姻缘传》还有好合香带,用檀香之类香木雕成带板。

明代的革带,多束于胯部,并不着腰,用细纽将腰带悬于衣肋间。《阅世编》有记述。

清代,民间腰带上也仍装饰玉带板,花纹有梅花、蝉、福寿龙凤等。

另外,四川什邡市博物馆藏一件出土于当地的金腰带,两头有用金丝盘成的带扣,长121厘米,宽仅0.85厘米,厚仅0.08厘米,精心刻出十二生肖与缠枝花图案。可能是宋代遗物,用来作裙或裤带的。民间渔家女还喜欢用银腰带,广东渔家女就是。福建的惠安女,腰间也扎银带或五色宽布带。蹀躞带的遗风也还可见,如海南岛的女子有在腰间扎银带的,带上用银链连接许多银质小铃铛、牙签、耳挖、蝴蝶之类,衣带流韵可谓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