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裤身形变与衣裙搭配方法

裤身形变与衣裙搭配方法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击鼓说唱俑也有全身只穿一条合裆、宽裤脚的长裤的。汉晋常见穿袍或襦裙、配袴,或裈的男女形象。袴和裈也不曾合为一种,直到宋代黄升墓出土的实物,仍是合裆裤外加裤管开衩的开裆裤,外再加衣、裙。女裤有这三种合裆、开裆、无裆的基本形制,历代又加变化。开裆裤的裤管用长方形单料折合,顶部每边向内折合,略成弧形。裤有和上衣合穿,不加裙的,自然是合裆的。唐宋时裤多配背子、裙等穿,较宽大,

裤身形变与衣裙搭配方法

行缠、膝裤之类发展为裤子,也是古老的服装样式。裤古代写作袴或绔,五代《中华古今注》解释说:“盖古之裳也。周武王以布为之,名曰褶。敬王以缯为之,名曰袴,但不缝口而已,庶人衣服也。到汉章帝,以绫为之,加下缘,名曰口。常以端午日赐百官水纹绫袴,盖取清慢而理人。若百官母及妻妾等承恩者,则别赐罗纹胜袴,取其曰胜。”

古代的袴(裤)是由两个裤管发展而来,多是开裆裤,因为它穿在内,外有衣。马山1号楚墓出土凤凰花卉纹绣红棕绢袴,纳丝绵,前腰合缝,后腰敞口,腰以下前后开裆,裤脚收束。后来的开裆裤也有宽裤脚的。

汉书·上官皇后传》记载,汉昭帝时,立上官桀之女为皇后,权臣霍光与她勾结专权,想让她单独生下皇子,就令宫女们穿上穷绔,即有裆裤,结上腰带,以戒房事。继而就制作合裆裤,叫裈,广为流行。《释名》说是“贯两脚上系要(腰)中也”。孟晖老师指出它和裤是不同的衣物,它是最贴身的内裤,外可加袴(裤),但平民也有仅穿它的。它未必源于汉昭帝时,商代就有全身赤裸,只以一幅布巾缠束腰间,近似有裆短裤的玉雕人。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的一件漆画篦上,马王堆汉墓帛画《导引图》上,就有全身只穿一条长不过膝的裈的人物。《中华古今注》说:“裈,三代不见所述。周文王所制裈,长至膝,谓之弊衣,贱人不可服。曰良衣,盖良人之服也。至魏文帝赐宫人绯交裆,即今之裈也。”《急就篇》的“裈”下,有颜师古注:“袴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汉代击鼓说唱俑也有全身只穿一条合裆、宽裤脚的长裤的。也有短裈。

总之先秦、汉晋的女子或是在裈外加袴,再加袍或襦、裙,或只穿袴或裈,外加衣裙。汉晋常见穿袍或襦裙、配袴,或裈的男女形象。如甘肃嘉峪关的魏晋砖画上,劳作的女子穿襦裙,裙稍高,露出一双裤管。袴和裈也不曾合为一种,直到宋代黄升墓出土的实物,仍是合裆裤外加裤管开衩的开裆裤,外再加衣、裙。

古代还有无裆裤,古称。《广雅》:“裈无裆者,谓之。”黄升墓有出土,形如两块双层叠合的长方形料子,表用浅褐色牡丹花罗、素罗制作,里用素绢,无腰无裆,衬在合裆裤里。

女裤有这三种合裆、开裆、无裆的基本形制,历代又加变化。

新疆尼雅出土的东汉“长乐大光明”锦女袴,用华美的深蓝色地花纹锦制作,合裆而较窄,裤腰有镶边和两条系带作为带纽(《二刻拍案惊奇》第三十五卷称裤子上的系带为带扭,扭当是纽),裤裆加缝三角形布,这或就是古人说的“两尖裆”(图三十五)。直到明代的裤子,裆部也有这类做法。如泰州刘湘墓出土的女裤就是,但加缝的布几乎长到裤脚。

图三十五 尼雅出土汉代锦女袴

南北朝时的侍女穿的裤子,上窄下宽,裤脚长及地。唐代裤子有较窄的直筒裤,敦煌壁画上的女乐也有裤脚撒开如喇叭形的。《唐书》中记载舞者有穿五色绫袴、紫绫袴等,是否与之相似呢?

内蒙古代钦塔拉辽墓出土一件黄褐色地方点纹绮制作的裤子,像今天的吊带裤,腰高至胸,有双背带(吊带)可挂在肩上,腰部打褶,背后开衩,附双带纽,带纽和吊带用绢制作,裤脚连着用菱纹小花绮制的袜子,和同时出土的吊带裙子相似。可见它也可能是唐代兴起,后为辽人吸收,称为钓墩,是颇盛行的,也曾传入宋朝,又叫吊敦、袜裤(韈袴)。《东京梦华录》载宋代有女子演戏,结束如男子,穿杂色锦绣捻金丝番缎窄袍,配“红绿吊敦”,束带;又载有当时知名演员丁都赛的名字。河南偃师宋墓出土一块砖雕人物,上刻“丁都赛”三字,其人正是穿圆领开衩窄袍(圆领缺胯衫一类)、吊敦,配靴子,头戴头巾(叫做诨裹)、簪花,腰束带。金代齐国王墓出土有裤脚连着袜子的黄底小杂花金锦夹裤,裤腰上联着蝴蝶花结,学者认为也是吊敦。

袜裤因杨贵妃,也雅称为藕覆。元代《琅环记》引《致虚阁杂俎》:“太真著鸳鸯并头莲锦裤袜,上戏曰:‘贵妃裤袜上乃真鸳鸯莲花也,不然,其间安得有此白藕?’贵妃由是名裤袜为藕覆。”用鸳鸯并头莲锦制裤自很精美。

五代、宋代的女裤形式奇巧。黄升墓中的开裆裤、合裆裤实物,都很肥阔,当就是《文献通考》中说的裆袴。开裆裤的裤管用长方形单料折合,顶部每边向内折合,略成弧形。裆下加三角形料子,裤管上还有开衩(图三十六)。

图三十六 黄升墓开裆裤

合裆裤的裤管,是把长方形双幅料子叠合,两个裤管各裁去一个边角,做人字形缝合,加裤腰和带纽,裆以下至裤管还加长方形料子一块,显得上窄下阔。还有一种两裤管边外侧开衩、加缝褶裥的合裆裤(图三十七)。

图三十七 黄升墓两裤管开衩、加缝褶裥的合裆裤,以及裤管折叠之法(www.xing528.com)

孟晖老师指出宋人画作《瑶台步月图》《蕉荫击球图》,李嵩《货郎图》,酒流沟砖雕厨娘等都有穿宽裤的女子,裤管外侧都开长衩,加褶裥,也类似于它们。《货郎图》中的村妇,裤开衩两侧加褶裥,还打细带结成的花结。酒流沟砖雕厨娘的裤子也一样,都是穿在外以掩映内穿的又一重裤子的(图三十八)。

图三十八 酒流沟画像砖雕厨娘

裤子一侧开较短的腰衩,衩上缀花结,也见于明代实物,定陵两位皇后的两条裤子都在裤腰右侧开衩,衩口两边缝细缎带,可打花结。江苏泰州刘湘墓出土一件素绸绵裤,也是裤腰右侧开衩,衩两边各缝一根细带,明代徐蕃墓也有类似的素绸裤子。

总之,裤有宽窄,有裤脚收束,有裤脚敞开如喇叭状的,有加背带的,有开衩、缀花结的,有用锦缎镶边的,各自不同。

裤有和上衣合穿,不加裙的,自然是合裆的。如汉代以后表演舞蹈杂技的男女艺人就是。《魏书·乐浪王忠传》:“忠愚而无智,性好衣服,遂著红罗襦,绣作领;碧绸袴,锦为缘。”被皇帝斥为百戏衣。六朝时也有侍女只穿短衣和长裤,如《南史·王裕之传》记载妇女穿青纹绔。《世说新语》记载晋武帝时的王武子家的女子,穿绫罗绔,就是短衣加上宽松长裤的家常衣服。太原的北齐时张肃俗墓就有女陶俑,上穿短衣,宽袖,腰束带,下穿大口裤,这也叫裤褶服,男女皆喜,《邺中记》就有记载。《西河记》说:“妇女以外国异色锦为袴褶。”唐代李贺笔下的宫女也有骑马穿袴褶服的,《追赋画江潭苑四首》之一写到:“吴苑晓苍苍,宫衣水溅黄。小鬟红粉薄,骑马佩珠长。路指台城迥,罗薰袴褶香。”裤褶服的裤子很宽,一般用布条在中间缚住以便于行动,这叫缚裤。《隋书·礼仪志》说:“车驾亲戎,则缚袴,不疏散也。”

唐宋时裤多配背子、裙等穿,较宽大,或配襦裙、圆领缺胯袍衫穿,或穿来舞蹈、劳作,多稍窄,有的把裤管系束。裙裤色彩相映很美,诗、画里很多描绘。如初唐220窟《东方药师经变》壁画中的女舞神;元稹的《莺莺传》的诗句;五代时顾夐《应天长》词写瑟瑟罗裙和鹅黄画袴相映,都在裤上加笼裙。宋代裙裤合穿更为流行,连皇后也如此穿。《文献通考》记载背子、衫子,配裆袴、裙,是宋代皇后的常服。

孟晖老师《潘金莲的发型》书中指出宋代女子的裙裤相加,较为复杂。喜欢内穿一条未开衩的长裤以免暴露双腿,然后外套一条两侧开衩的宽裤(裆裤),再围一条短裙,外再加由后向前系的长裙:“例如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的河南禹县白沙宋墓中的壁画上,只有上了年岁的主妇穿着细褶长裙,其余的女性,无论小姐、丫环,还是仆妇,都是身着喇叭形长裙裤,裤管肥阔,裤脚长拖在地面。在裙裤外,自后向前围系一条长片裙,裙片的两襟交合在身前,穿裙人在走动、坐卧当中,交拢在身前的裙片忽开忽合,裙裤便在裙片的开合中半掩半映,或隐或现。不过,古人以为将裤裆暴露在外是极为猥亵、可羞之事,所以宋代妇女在裙裤外、长片裙内再围一系短裙,将裙裤的裤裆部分遮掩起来。在宋代,人们将女性所穿的这种长裤称为‘裆裤’,罩穿在外面的薄裙,习惯上称为‘笼裙’。裆裤、笼裙,以及二者之间的短裙,便构成了这一衣式的基本形式。”黄升墓出土的裤子,大致就是如此穿。把无裆裤穿在内,加短裙(原称围兜);又加合裆裤穿在内,外加缀有三角形料子、裤管开衩的开裆裤,再加两边外侧开衩的合裆裤,外边再加薄裙。同时出土的有一件印圆点小团花的褶裥罗裙,长87厘米,腰宽69厘米,大约正合于女子的腰围的尺寸而无余裕,即笼裙之类,穿在身上必然开合不止,流露出裙下的其他衣装(《中原女子服饰史稿》)。另外还发现有制成两大片的裙子,也是会开合不止的。宋人画作《花石仕女图》中,戴高冠仕女也穿着两侧开衩的宽裙裤,开衩中现出内里的另一条长裤。

在宋代晋祠侍女像中就能看见穿直领背子的侍女,里边还穿一件直领短衫,下部可见穿蓝或黄色的宽裆裤、由后向前系的长裙及二者间的短裙,都约束在背子之中,色彩层次分明。白沙宋墓壁画中也有女子短裙在裤外,外加由后向前系的裙。卢县青龙镇三号墓墓壁画两侧侍女也是,但长裙更敞开一些。

但也有在裆裤、短裙外不加长裙、薄裙的,如酒流沟砖雕厨娘就是,只在裆裤外加短合欢襕裙。宋人画《杂剧图》中一位身插写着“末色”二字的扇子的女演员,宽裤外加褐紫色花短裙,微露在背子的开衩处。《都城纪胜》记载当时酒库开沽新酒,女子有冠子、衫子、裆裤,外不系裙。五代冯晖墓壁画中的侍女、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中的舞姬,则有在宽裤外加一条蔽膝的。定陵的孝端后,上着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穿黄色缠枝莲花缎夹裤,腰系绣云龙纹长裙,足蹬黄缎鞋,是当时裤、裙的一般相配。

女子在内室活动,可单穿裤子。如《红楼梦》五十八回写芳官所穿:“底下丝绸撒花夹裤,敞着裤腿。”《花月痕》十五回记秋痕:“身穿一件二蓝夹纱短袄,下是青绉镶花边裤,撒着月色秋罗裤带。”二十一回“露出镶花边的青绉夹裤脚,大红的一簇裤带绦。”这里的裤带不是带纽,而是腰带,也是一种装饰,裤子这么穿也是很美的。这类都是大脚裤子,但如是正式衣服是要加裙子的。进行骑马、秋千、蹴鞠、舞蹈、射箭等体育运动时也单穿裤,有的则加较短的花襜、合欢襕裙一类。如孟晖老师举出湖南省博物馆藏一件宋代铜镜的背面浮雕一个蹴鞠的女子,是在半长背子下着裆裤,加合欢襕裙,裙襕飞扬。明末《醒世姻缘传》第七回,写晁大舍的太太珍哥“穿着油绿云段绵袄、天蓝段背心、大红段裤,也不曾穿裙”,在院子里踢毽子玩耍。清代陈维崧《抛球乐·咏美人蹴鞠》也道:“金钗松,罗袜小,争漾绛绡穷裤。”

直到清代后期,女子才普遍只穿衣、裤,渐省去裙子。但1920年前后,还有喜于裤外系裙子的女子。晚清小说《九尾龟》第五回写到“有女子穿一件棉袄,下系缎裙,露着镶边的裤子”,至今个别地方也还有裙、裤合穿。

小脚裤子则做睡衣。清末《老残游记》写到玙姑将就寝时穿花布小袄,小脚裤子,也可见风俗一斑。劳动妇女也有穿裤子,外系粗布裙或合欢襕裙、围腰之类。宋代王居正《纺车图》、传梁楷作的《亲蚕图》里的民妇就是,这样的裤子谈不上加开衩、褶裥、花结等装饰,就是朴素的衣着。昆曲中的梅香衣也反映了这类普通衣装,是窄袖斜襟衣,衣身长及膝,下身穿同色宽裤脚长裤,绣花,扮女童及年幼的小丫环用,穿时束汗巾。今天江南甪直水乡的服饰,上穿拼接衫,用花布、蓝布等拼接,加滚边绣花。裤子用蓝印花布,裤裆用蓝黑色布拼接,裤裆较大,裤管较小,因为女子们要下田插秧割禾,加上小作裙(齐膝盖的打褶腰裙),系绣花腰带,既利落、适宜劳作,又有着健康的美。民间还有裤脚紧扎的灯笼裤等。

滨海渔家女也多穿裤子。福建湄洲岛上的渔女,穿海蓝色斜襟上衣,下黑上红的宽大裤子,头挽船帆状发髻。福建的惠安女,戴头巾和类似古代帷帽的斗笠,穿青色窄短上衣,黑色的宽脚裤子,腰间扎银带或五色宽布带。倒也是隐约有裤褶服的余韵,充分发挥了裤子的魅力,灵动大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