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也称袴、绔。裤类衣物古代有不少,如行缠,古称邪幅。《诗经·采菽》就写“邪幅在下”,和芾(蔽膝)合穿,郑玄注:“邪幅,如今行滕也,逼束其胫,自足至膝,故曰在下。”就是常说的绑腿,是最初的服装形式之一(直到清代,台湾高山族等还单用行缠作足衣),用布幅在腿上斜缠(故称邪)。河南安阳西北岗商墓有白色大理石人像,足胫间有缠绕纹,即邪幅。南北朝《双行缠》诗写女子用新出的罗制行缠:“新罗绣行缠,足趺如春妍。他人不言好,独我知可怜。”大约和芭蕾舞鞋起的作用差不多,显得双足更俊美,便于起舞或劳作。当然这时行缠都和裙裤配用了。隋代《大业杂记》载隋炀帝下扬州,“龙舟行船并各殿脚女一千八十人,并著杂锦绮状袄子、行缠、鞋袜等。”民间妇女劳动时也用绑腿,也精心制作,如今日湖北大悟出产的织锦带,女子也用作绑腿。
行缠发展为膝裤,是最早的裤子,古称胫衣、繜衣,就是只在两腿上套无腰无裆的裤管,以细带系缚。《说文》:“绔,胫衣也。”是男女都穿的。或和黄升墓出土的相似。甘肃玉门出土的下半身人体彩陶罐上就有胫衣。元代李裕庵墓出土有较早的膝裤,分为两只,上钉带子,以系在股际。1956年四川省新都明墓也有出土,长33厘米,绸面布里,上宽下窄,套在墓主人胫部。《金瓶梅》二回也写潘金莲有“红纱膝裤扣莺花,行坐处风吹裙袴”。二十五回,来旺儿送给孙雪屏“两双装花膝裤”。六十二回,写李瓶儿喜欢“妆花膝裤腿儿”。《西游记》四十七回写一个可爱小女孩,也有“两只销金膝裤儿”。
《醒世姻缘传》三十七回写一女子:“身上穿著一件小生纱大襟褂子,底下又著一条月白秋罗裤,白花膝裤,高底小小红鞋。”书里还记有把膝裤子单独赠人做礼物的。膝裤一般是在裤管下部镶花边或刺绣如意云纹之类。演出时、荡秋千时、劳作时都会显露,是很好的装饰。
与膝裤相似的为股衣,也称为套裤,比膝裤长得多,上端斜削。近代有实物留存。(www.xing528.com)
冬天人们还有穿护膝和裹腿的。护膝是冬寒时保护膝关节所用,絮上棉花或丝绵。明代何孟春《余冬叙录摘抄内外篇》说:“冬寒亦用护膝……缚膝下裤脚上,今日妇女下体之饰。”山西宝宁寺水陆画中也有把护膝缚在膝盖部位的男子。1956年新都县明墓有出土实物,有精细的彩色绣花,绸面布里,直径24厘米,发现时正套在墓主人的膝部。江苏泰州刘湘妻也有花缎护膝,直筒形,长34厘米,筒围40厘米,云纹暗花缎面,中纳丝绵,上开16厘米的衩。最精美的护膝是定陵的缂丝蟠龙护膝、洒线绣二龙戏珠罗护膝、富贵满堂纹护膝、菱形花纹护膝,皆长方形。山东孔府旧藏也有纳绣云龙纹护膝。
护膝和膝袜、膝裤也类似,叶梦珠《阅世编·内装》卷八载:“膝袜旧施于膝下,下垂没覆,长幅与男袜等。”清代小说《绿牡丹》写一名江湖女子:“杏黄短绫袄,青缎子背心,腰间一条大红绉纱汗巾,衬着绿绸裤子,五色绫子袜套,花红鞋子。”这袜套也是膝袜。它也叫月华膝,《姚氏纪事编》有“三镶袜、月华裙,月华膝,备极精巧。”与月华裙一样美。
裹腿,《清稗类钞》记述:“南方妇女之裤不紧束,至冬而虑其有风侵入也,则以装棉之如筒而上下皆平口者,系于胫,曰裹腿,外以裤罩之。”望都县明墓也有出土,是一件上窄下宽的筒状,连着带子以备系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