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衣物质料分类及历史渊源

衣物质料分类及历史渊源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适合作为天气较凉时的衣料。元代织金锦又称为纳石矢,多作衣的镶边。嘉靖年间的《天水冰山录》载有蜀锦、宋锦、妆花锦之类。或就是当时的大袖、背子之类。云锦产于南京,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明代后专为皇室织造珍贵衣料,妆花等技巧臻于完善。北京苇子坑夏儒夫妻墓出土有女用云龙纹妆花纱、缎上衣、钉绣云龙缎上衣,极为华贵,或就是《红楼梦》里蟒龙纹装饰的“立蟒”、“蟒缎”之类,即妆花缎。

衣物质料分类及历史渊源

中国几千年来的纺织品纷繁多姿,用来制衣各有其不同的美。其中丝绸之衣(先秦时称纯衣)最为盛行,葛、麻、棉等衣也很多。它们有鲜丽色彩、文章,它们的金红紫翠,烁烁光影,在不断飞舞、泼溅、辉映。

传统丝绸制品中,有锦、绒、绨、缎、绸、丝布等,从质感来说多比较厚实、坚挺,与轻薄的纱、罗之类迥异,再加上织造精工,色彩花纹讲究,制作成衣物更有庄重、高华的感觉。也适合作为天气较凉时的衣料。

锦衣,是锦制。锦彩夺目,特别华丽贵重,不同凡响,历代受到人们的珍视。

锦有着悠久的历史,珍贵如金,故而称锦,是有彩色大花纹的提花织物,所谓“织彩为纹曰锦”(《六书故》)。早在《诗经》里就记有贝锦等,已发现西周、春秋战国时多彩的三色、二色锦,如陕西茹家庄西周墓有菱纹锦碎片,江西靖安县李家村春秋墓有菱纹锦和朱砂染色线织的几何纹锦。长沙左家塘44号战国墓有对龙对凤、矩纹、菱纹、几何填花燕纹等彩锦。江陵马山1号楚墓也有一批凤鸟锦、菱纹锦作袍与裤的镶边、带子等,还有三件菱纹锦为表的袍。其中一件锦袍以小菱形纹锦为表,袖缘用黄黑条纹锦,下裾缘用凤鸟纹绣绢,锦绣结合,更为华美。这些都是最早的锦衣。

汉代彩锦多有仙人瑞兽、云气山丘、吉祥文字,延续至六朝。仅汉初的马王堆墓就有孔雀波纹锦、花叶纹锦、鹿纹锦、豹纹锦等。新疆尼雅遗址出土“万世如意”文字卷云茱萸纹绛锦袍,式样是窄袖,但锦是内地制作,隐约可见当年锦衣风韵。《中华古今注》记魏文帝宫人巧笑,穿锦衣丝履,可见其魅力。《黄庭经》等典籍也载仙女穿锦衣。六朝乐府《子夜四时歌·冬歌》写闺中女子穿连理纹的锦衣:“寒闺周黼帐,锦衣连理文。怀情入夜月,含笑出朝云。”锦相对纱罗等来说较厚一些,可作冬衣。汉魏六朝时还出现了织金锦,如《蜀典》载“金薄蜀薄”即金锦、彩锦之意。《邺中记》载后赵君主石虎出猎时穿金缕织成合欢袴。

唐代蜀锦等有大型图案,生动、宏伟。锦用晕色工艺,色彩渐变,增加了图案的立体感。双面锦与加金织造的织金锦都有出土。新疆阿斯塔那有穿间色裙、笼裙与锦制裆的女俑。还有锦制半臂等。宋代的蜀锦等古朴典雅。既有织金锦,还有金条纱,是用金银线加绿蓝丝制作的闪光锦。元代织金锦又称为纳石矢,多作衣的镶边。甘肃漳县汪世显墓出土有包括妆金、妆银、妆彩的各色花纹的锦。明代有南京云锦、蜀锦、还有仿汉锦、仿唐锦、仿宋锦等。嘉靖年间的《天水冰山录》载有蜀锦、宋锦、妆花锦之类。苏州王锡爵墓出土了万字如意纹锦制作的纳丝绵的女袄,其吉祥含义和尼雅出土的“万世如意”锦袍一脉相承。江西南城益宣王墓出土李妃的一件织锦单衣,圆领,上有滚边,宽袖,织出云凤纹,底纹香草缠枝纹。

经过漫长的时光,形成了各种名锦:蜀锦、云锦、宋锦、广西锦等,给中华衣裳增添华美的魅力。

四川蜀锦历史悠久,汉代就有记载。新疆尼雅遗址出土一件东汉的蜀锦臂鞲。成都市华阳有一种丁桥织机,甚是古老,今天还用来织制花边。后又发展为花楼织机。唐代蜀锦有著名的陵阳公样图案。宋代更获得大发展,元人费著撰《蜀锦谱》记有四大类:上贡锦、官告锦、臣僚袄子锦、广西锦;还记种种花色。西南少数民族衣饰也深受蜀锦影响。贵州毕节彝族彝文古籍《物始纪略》称赞说:“成都织缎场,盛名传人间。绸缎织好后,显出日月形,现出白云影,一处呈龙祥,一处现雁影。君与臣一道,花和影相随。花样品种多,花纹样样美。”明清时蜀锦有落花流水、卷草蝴蝶、双狮等花色及浣花锦、回文锦、芙蓉锦、月华锦等。

蜀锦是贵重衣料,小孩、女子、男子、老人都喜欢。李贺《恼公》诗写道:“蜀烟飞重锦,峡雨溅轻容。”这位唐女穿着蜀锦衣(配罗裙),披着轻容纱,透出华丽锦纹。唐宋时“蜀彩”一词专指彩艳蜀锦衣裳。宋代张先的《师师令》咏名女李师师,穿云霞般的蜀彩:“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宋仁宗的张贵妃元宵时也穿织金灯笼锦衣。或就是当时的大袖、背子之类。金代齐国王墓也有窄袖织金袍出土。《西游记》十八回记老者穿葱白蜀锦衫。明代倪谦诗:“谁家儿女蜀锦裆,柔发初剃靛色光。”裆是背心之类。今天蜀锦艺人仍能使用古老的花楼织机织造八达晕锦等。

云锦产于南京,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明代后专为皇室织造珍贵衣料,妆花等技巧臻于完善。它多用云朵衬龙、凤、仙鹤、牡丹、莲等,取材广,花型特大;用色浓丽,多用二晕、三晕,色晕深浅相宜,虽多用黄、大红、深蓝等重色,对比强烈,却艳而不俗;还用真金线(常用二色金)、真银线、孔雀羽线,妆金敷彩,富丽无比。它有雍容华贵的深邃内涵,绚丽如云霞,因而得名。

云锦中有通梭织彩的彩锦,其中二色金库锦、彩花库锦是小花纹,常作镶边;也有大花纹的芙蓉妆等。有在缎底上起暗花、亮花、地花两色的库缎(多按衣服式样设计花纹,如在胸背、两肩、袖面、下摆等处织花,按式裁剪即成衣)。有用金银线织的库金、库银。又有妆花,是代表性品种,即“通经断纬、挖花盘织”的技法,用大花楼木织机,坐于上层的拽花工提升经线,下层的织工织纬线,以多色彩纬织出逐花异色、色彩多可达二三十种的整幅彩花,不同的组织、图案完美地连接,而非拼缝而成。它全靠人工织造,一天只能织两寸,哪怕最现代化的机器也无法取代。明代《天水冰山录》载妆花纱、妆花缎、绢、绸、罗、改机、丝布、锦之类达17种,有青妆花过肩凤女袍纱、紫织金妆花女衫纱、蓝织金仙鹤通袖织金缎等。北京苇子坑夏儒夫妻墓出土有女用云龙纹妆花纱、缎上衣、钉绣云龙缎上衣,极为华贵,或就是《红楼梦》里蟒龙纹装饰的“立蟒”、“蟒缎”之类,即妆花缎。《红楼梦》也写到妆缎,还有湘云的一件水红装缎狐肷褶子,装缎也是妆花缎,湘云穿它,更为艳媚。《金瓶梅》写到一套沉香色妆花补子遍地锦罗祆儿,还常写“遍地金”的衣料,是五彩挖花,轮廓线和背景用片金、捻金线织,尤为富丽,或称“金宝地”。

北京定陵也出土有南京产的织金彩花锦、纱、缎等作皇帝的龙袍。皇后穿的有红织金缠枝牡丹妆花纱衫,加“洪福齐天”方补,缠枝牡丹朵朵饱满绚丽,色彩各异。还有红织金寿字寿桃纹暗花罗方领夹袄,加绣龙方补。还有绿织金妆花通袖过肩龙柿蒂缎立领夹袄,红织金孔雀羽妆花龙云肩通袖柿蒂灵芝捧寿暗花缎立领夹袄。北京故宫中也存有清代香色百蝶妆花缎袍、黑地折枝百蝶妆花缎女帔等戏衣。还有缠枝牡丹金宝地妆花锦等。如今艺术家们织造云锦,仍沿用大花楼木织机和植物染色、孔雀金线、捻金线,复制了定陵的妆花纱、缎、罗、绸、绫及双面锦等衣物。

苏州出产宋锦。苏州织锦很早,元代衰落,明清时恢复,色彩、图案多是宋代风格,因而得名。如几何骨架中布置折枝花、团花,显得秀洁;多用晕色,层次多而不乱;少用对比色,喜用同类色,主花上点缀鲜艳色。有色彩柔和、布局严谨、清新典雅的特征。王鏊《姑苏志》载明时有海马云鹤、宝相花、方胜等图案,《天水冰山录》也载青宋锦刻丝仙鹤补圆领、宋锦斗牛女披风等。清代又模仿宋裱《淳化阁贴》上的古宋锦图案,延续至今。其中加金线的厚重精细的重锦、分段换色的细锦都可做高级衣料。

广西锦,自具特色。宋代时成都蜀锦的一个品种专称为广西锦,运来广西做贸易。广西各族人民吸收了它的技法,结合本地工艺,形成美丽的织锦,也叫壮锦。它用棉丝或麻丝为经线、彩色蚕丝为纬线挑花,较为厚实,多用奇巧的几何纹,变化丰富,色彩明快沉稳,可用做围裙、衣裙镶边、带子等,广西宾阳、靖西等地都有出产。全国各地还出产苗锦、傣锦、黎锦等。

传统中还有双面锦衣,新疆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柿蒂纹双面锦是最早的,到明代或已失传,纺织工林洪又重新研制,改称为改机(见朱启钤《丝绣笔记》等)。《天水冰山录》记有蟒、斗牛、麒麟补、穿花凤补等织金改机、闪色织金麒麟云改机、青织金孔雀改机衣等。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曲水蝶花如意纹”、“曲水缠枝莲纹”改机。明代松江府(上海)生产一种紫白锦,定陵等处有紫白两色或其他颜色与白色的锦,多作落花流水纹,正反两面花纹相同而颜色相反,如一件蓝底白花落花流水纹改机女衣。后来有一种鸳鸯缎,实际也属于双面锦,正反两面花纹不同。

绒衣,用绒制作,绒是起紧密绒圈或绒毛的丝织品,厚茸艳美。汉代马王堆就有绒圈锦作衣边(《广韵》中称),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等也有出土。明代因为福建漳州盛产绒,又叫漳绒。有素的,表面皆是绒圈;也有花的,把绒毛和绒圈相隔显花。有绒花缎地,叫漳缎;有绒地缎花,就叫漳绒。更发展成天鹅绒(不是鸟禽绒毛所织)、双面天鹅绒、织金绒、妆花绒、金地上织彩色绒花的织金妆花绒等品种。可惜多已久不织造。《天水冰山录》记录各种蟒绒、云鹤绒、织金凤补绒等女子绒衣。定陵有皇后穿的双面天鹅绒制的四合如意绣龙补绒衣,举世罕见。今天常见的有金丝绒、乔其绒、立绒等。南京云锦艺术家在恢复结合起绒、妆花工艺的妆花绒。另外,起绒的毛织品也称绒。《通雅》《阅世编》记载,明代陕西产的大绒,是一种厚实的冬服专用的羊毛布,最细而精者叫姑绒,《红楼梦》中也有提到。

绨衣,用的绨是厚实有光泽的丝织物,《急就篇》卷三颜师古注:“绨,厚缯之滑泽者也。”古代用来做袍子,纳上丝绵取暖。因为绨不够精细,汉文帝就穿绨衣以表示节俭之意,北周的宇文达,其姬人也只穿绨衣。

湖北随县楚墓已出土绨的残片,江陵马山1号楚墓也有,组织结构和绢相同,却厚实得多,光泽也很好。新疆吐鲁番哈拉和卓古墓出土有晋代后的红、白、紫等色绨,都是平纹而较厚,用作衣服,可印证《邺中记》记后赵时有多种彩色绨的记载。今天的绨是平纹组织,以蚕丝为经,棉纱或蜡纱作纬,较厚而结实,可作秋冬季服装,如线绨等。

絁衣,以絁制,絁是较粗的丝织品,厚重如麻布,《玉篇》说是用粗细不同的经纬织的。但也有显花而精细的花絁,宋代较流行。

缎衣,以缎(也作段)制,是稍厚而柔软的彩丝织物,有特定的缎纹组织,经纬线按一定规律布置,又有较长的经或纬线浮在表面。有提花的叫花缎,无花的叫素缎,表面平滑有光,高贵、绚丽。它出现于宋代(也有说唐代就有缎纹组织的织物的),也叫纻丝,《梦粱录》卷十八:“纻丝,染丝所织,诸颜色有织金、闪褐、间道等类。”宋代就有织金、闪色、间色缎了。福州黄升墓发现的棕黄、棕褐色经纬织的松竹梅提花缎夹衣,以松、竹、梅纹满地装饰,还经过上浆、砑光,平挺的缎面光泽闪耀。这就是元代誉满全球、外国人所称的“刺桐”,也叫泉缎,产于泉州一带,泉州别名刺桐城,因而得名。元代甘肃汪世显墓出土一些花卉、云龙、瑞兽、菱形纹缎。

明代贵族官宦才能用纻丝。后期出现了八枚缎,织缎组织循环用八丝,显得更光亮。《天水冰山录》中,有百余种大红妆花蟒缎女袍、大红织金蟒缎女袍、大红云缎过肩麒麟女袍、大红遍地金蟒缎女衣、沉香蟒缎女袄等;包括织成衣料以及素缎、暗花缎、妆花缎、青织金缎、绿织金缎、两色缎、闪缎、遍地金缎、织金妆花缎、妆花遍地金缎、织蟒纹的蟒缎、织云纹的云缎、织补子的补缎、暗花云缎、暗花补缎等高级品种,还有锦缎,缎地上起彩纬锦花;剪绒缎,缎地上起绒花,即漳缎。几乎取代了锦而成为常用的衣料。各地也有实物。明代贵州张守宗墓出土驼色的松竹梅纹缎的女单衣。定陵出土万历帝穿用的黄地云龙折枝花孔雀羽妆花缎织成袍料,用金线和孔雀羽线、彩丝精心织造。

近代的缎仍都有近似锦的古朴富丽的效果。湖北江陵的荆缎,用万字栏杆、麦菱、曲线回纹等嵌入吉祥图案。重庆则出产巴缎。织锦缎、古香缎等著名品种至今杭州仍然盛产。还有花软缎、素软缎、金玉缎等,细巧、柔软贴体;加入金丝的金丝缎较厚。素绉缎、花绉缎则较轻柔,可制夏季裙衣。

绸衣,用绸制作。绸也作䌷,如今可以是蚕丝制品的统称,也指细密柔软、结实而稍厚的丝织品,历代都有出土。山西寿阳县北齐库狄回洛墓出土有浅红色绸,上有花卉织纹,质地很细,可惜未能保存。金代齐国王墓有烟色地双鸾朵梅织金绸护胸,元代山东邹县李裕庵夫妇墓有女子穿的杂宝云纹绸袍、素绸袄、粗素绸袄。明清时,绸织造很多,《天水冰山录》载大红与紫、青绸麒麟补、獬豸补女衣、绿绸蟒补女衣、蓝绸斗牛女衣等,其中有织补子、通袖的织成衣料,还有暗花绸、云绸、素绸等。还记有潞䌷(山西潞安产的平纹绸)、潮䌷、绵䌷。绵䌷即绵绸,是纺绵而成,粗厚而耐穿,又分较精细的,较粗的紨,最粗的絓。实际上它是最早出现的丝织品,周代就有出土,唐代已列为贡品(《唐六典》卷三)。《资治通鉴》卷一七三“陈太建九年”注:“绵绸,纺绵为之。今淮人能织绵绸,紧厚耐久服。”明代钱希言《戏瑕·同功绵》有记:“古乐府有‘丝用同功绵’。今吴兴养蚕家,以两蚕共作茧者,谓之同功绵,价倍于常。其丝以三茧抽为合罗丝,岁以充御服。”今天还有双宫绸,较厚实,用两蚕茧缫的丝(双宫丝)织造。定陵有孝靖皇后穿的大回纹潞䌷女衣,还有福寿三多纹潞䌷、缠枝花卉暗花䌷、折枝花宁䌷等。贵州思南、惠水也有明代绸制衣服。

清代,《红楼梦》里也有多种宫绸、院绸、素绸、绉绸(起绉的绸)之类名称。杭州的杭绸、湖州的水绸(散丝所织,较粗厚)等都很著名。甚至有加金丝纺织的。还有用精练过的蚕丝在平纹地上起本色花的暗花绸,可加刺绣。还有茧绸,古称蚕丝的布帛,宋代后指柞绸,用吃柞叶的蚕茧所纺,辽宁丹东一带是主要产区。河南出产手工缫丝的柞绸,经纬粗细交错,绸面有条纹及小点,丝光明亮,俗称“富贵疙瘩绸”。山东莱阳、昌邑市柳疃的手工织柞绸也很知名。

布衣,用丝布制作。丝布是丝与麻线或丝与棉纱合织的布,结合了丝和麻或棉的优点,夏天穿既光洁又吸汗舒适。《搜神记》卷四就记有人与神女结亲,有“丝布单衣及纱袷、绢裙、纱衫裈、履屐,皆精好”。唐代也有丝布衫。明代《天水冰山录》记载有加妆花、织金、妆花织金等的丝布衣、丝布圆领,如大红织金斗牛、大红妆花麒麟补等。南昌宁靖王妃子吴夫人有一件丝布袄,用棉线作纬,丝线做经,合织而成,棉线很粗,骨朵云纹只是隐约可见。江西德安的明代熊氏墓出土一件麻丝质地的柔薄的丝布裙,经线为蚕丝,纬线为麻线。丝布今天也称为云布,或丝棉布,仍有生产。

轻衣,在传统衣物中极为有名。大家都知道三国曹植的《洛神赋》,写那绝美洛神:“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她就穿着云雾般的轻盈罗縠衣裙,翩然而行,犹如惊鸿、游龙。洛神为什么穿轻扬之衣?中国古代不是很保守吗?其实不奇怪。这是几千年的文化使然。我国很早就织造縠、绢、纱、罗、绡,还有白纻布等轻而薄的丝织物,早在约6000年前的一件陕西半坡陶器底就有类似纱罗的细密织物印痕,商周时已普遍生产,制作轻衣自受女性喜爱。于是,许许多多女仙,现实生活中的贵妇、闺中佳人,都穿上轻衣。商代就有绫纨之衣,《楚辞·招魂》有写丽而不奇的“被文服纤”;《楚辞·神女赋》写神女:“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汉代郊祀歌《练时日》写供奉神灵的乐女穿轻縠、细布,宛如仙姿。还有白纻舞的舞衣,飘扬迷离。女道士们也喜欢这类仙韵。《洛神赋》的描写绝不是凭空而来的。

唐代元稹《会真诗》,也写穿薄雾罗绡的莺莺;唐玄宗之兄李宪墓石椁线刻画上有女郎穿宽大纱衣,掩映内穿的鸡心领(心字领)无袖两当、长裙,裙带长垂,饰着珍珠,又加披轻纱披帛,真是曼妙秀美。韦洞墓石椁线刻画上的少女也穿薄纱衣。还有穿纱罗之服的《簪花仕女图》《炽盛光佛及五星图》中金星等形象。南宋福州的少妇黄升墓,福州茶园村墓,都出土轻罗雾縠的衣裙。南唐李煜有“烟轻丽服”的周后,宋代有穿罗衫的李清照、穿绢素的李师师,明代有崇祯帝的皇后的纱衣,还有闪耀光芒的绫衣、夜光衣。冒辟疆在《影梅庵忆悟》里写女子之美:“陈姬某,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莺之在烟雾。”穿着轻衣,就显得轻盈冉冉。轻衣也多是轻浅色,虽也有大红、金黄等,但更多绿、柔白、浅蓝之类,如碧烟红雾飘动,如秋水长天相映。《奁史》就说:“单袷之衣,取绫取绉取秋罗,色宜浅淡,绣散花。”五代《花间集》中就写“藕丝秋色浅”、“轻纱卷碧烟”、“轻烟曳翠裙”、“越罗春水绿”、“天碧罗衣”(天水碧色)等,宋代蔡松年词有“草绿宫罗淡”。宋、明还有天净纱、出炉银罗、沉香色水纬罗等。清代吕熊的《女仙外史》,写女仙穿羽衣即颜色浅淡的轻衣:“羽衣浅淡,都用的水墨色、鹰背色、象牙色、鱼肚色、灰白色、驼绒色、藕合色、东方亮色,色色鲜妍,不是染匠染成,却是画家画就;斗合的或冰纹、或方圭、或桐叶、或圆璧、或波纹、或云气、或小折花样、大折花样,样样精奇,不是针神指绣,却是天孙梭织。青丝梳绾,不是点梅妆、堕马妆、鸦翅髩、蝉翼髩,是叠成灵芝五朵若堆云;翠冠飘动,用不着白燕钗、紫鸾钗、穿凤髻、盘龙髻,是缀来娑罗片叶若轻烟。裙拖八幅湘江水,带束双绦冰藕丝。”而且轻衣也是衣、罩衣,美妙轻透,有色彩、花纹相罩的效果。

所以,轻衣怎么不会获得女郎们的欢悦呢?这轻妙的裙裳岂不就代表着束缚不住的生机、青春的企盼凌风翱翔天宇?润玉笼绡,如玉的肌肤被笼罩。拂动水波般的细纹,飘逸、光洁、柔美、薄透的轻衣。渺渺云生,重重遮映神光迷离,如翩翩万千蝶翼扬起。超越封闭的院落,沉重的礼教,引导无数心灵向往另一番天地。如果说衣冠楚楚、等级分明是属于礼教的,轻衣却是属于道家,神仙,是阴柔的。

可惜明代之后,反复镶滚的长至膝的袄裙取代了轻衣,飞动的裙裾、长曳的袖子、披帛和舞蹈的步伐、节奏,同时在缠足的女子身上消失。但它始终是一个梦,潜在人们的心里。它直接影响了服饰的审美标准,改变了中国艺术美的意境。锦缎的大红深青的翟衣等礼服,有凝固性、立体的工笔绘画效果,飘荡弥漫的轻衣却不同,有流动性、平面的水墨画效果,飘逸柔和的、独有的、永恒的美学风格。就如宋代米友仁题水墨潇湘图说的:“夜雨欲霁,晓烟既泮,则其状类若此。”文学中描写轻衣是这般意境。舞蹈也因轻衣而更优美,绘画也用细密流畅的线条晕染墨色来描绘,雕塑上也因而有绵密衣纹(注:白居易《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浅色豰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可见士大夫也喜欢穿轻衣)。

纱衣,用纱制作,是常见的轻衣。纱,和罗一样都是稀疏有孔的绞经织物,现代称每织入一根纬丝后,纹经与地经绞转一次的为纱,也有一种平纹的经纬间留孔的纱,又称假纱,也即方孔纱、方空纱、方目纱。纱古称为沙,大约指纱上的小孔如沙子一样。它的织造历史大约已有六千年,技术越来越高。由于制造精细,也和罗、纻等一样,曾规定庶民不得服用。纱制衣裙既映出里穿的衣色,又轻柔宜人。从《诗经》里的宣姜,到马王堆的辛追夫人,到宋代少妇黄升等,无不喜欢。

安阳殷墟妇好墓曾出土裹在铜器上的纱。辽宁朝阳魏营子出土有西周的方孔纱。江西靖安东周古墓有数块朱砂印花方孔纱。湖北马山1号楚墓有素色、土黄、深褐等色纱。马王堆1号汉墓也有方孔纱(即《后汉书·章帝纪》说的“方空”)制的印花敷彩纱袍,以及两件素纱单衣,其中一件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薄如蝉翼,均匀细密,比现在的高级乔其绢还细,包括彩锦镶边在内,整件衣仅49克!

纱如白云般洁白,也叫素纱、素沙,又加以染彩。古诗文里有绛、石榴红、黄、紫、碧纱等。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白色蜡缬纱、黄色鸳鸯蜡缬纱、绛红小花朵提花纱;还有绛、棕、土黄、黄、绿、深绿、天蓝等色。有一段天蓝色轻纱,上点金泥,比马王堆的素纱更稀疏,方孔更大,正是著名的轻容纱。王建《宫词》道:“缣罗不著索轻容,对面教人染退红。”女郎有了轻容纱,什么缣罗都不要了。可见它的珍奇。宋代周密《齐东野语》卷十:‘纱之至轻者,有所谓轻容,出唐《类苑》,云:‘轻容,无花薄纱也。’”陆游《老学庵笔记》也说安徽亳州产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其若烟雾。”阿斯塔那女俑也有加穿轻容纱衣物的。

古代诗文常写到五铢衣、六铢衣,据说轻薄得仅如一小枚五铢钱重,故而得名(一铢为二十四分之一两,五铢大约是10克,略有夸张)。它就是美好的纱衣,也即天衣。女仙、菩萨、女郎都穿它,缥缈美妙。梁代萧有《望同泰浮图》诗:“帝马咸千辔,天衣尽六铢。”苏东坡的《太真裙带词》说杨妃穿如水如云的百叠裙、六铢衣:“百叠漪漪水皱,六铢縰縰云轻。”风吹仙袂,飘飘飞举。

古代,六菱形孔状的纱称为象眼纱、象纱。宋代还出现了花纱,地是纱组织,而花纹则为平织。湖南衡阳何家皂北宋墓有黑色缠枝牡丹花纱单衣残片,纹样由两朵缠枝牡丹组成一个无纱孔的花纹单元,显得地明花暗,学者指出近于今天说的亮地纱,或即《宋史·地理志》说的暗花牡丹花纱。黄升墓也出土纱制衣物。纱衣在当时很常用的,如宋代郑思肖《春词》,写女子春天穿夹纱衣:“春气喧妍御夹纱,玉钗双袅绿云斜。”

元代汪世显墓也出土加金线的织金纱、妆金莲花方孔纱。明代的白色轻纱叫银条纱、银丝纱。《阅世编》写到各种纱制夏衣。北京苇子坑明墓出土凤穿花暗花纱上衣。当时的在暗花纱地上妆花的妆花纱更是名贵。《天水冰山录》记有大红色的蟒纱、斗牛纱及绿蟒纱等女袍衣,包括织金纱、遍地金纱、捻金纱、妆花纱、织金妆花纱等。还记有织成的裙纱、沉香织金凤女衣纱、青妆花过肩凤女袍纱等。明代还有素纱、暗花纱、花纱、云纱、闪色纱。在织金纱或金彩纱底上还用孔雀线、金线和彩线绣花,纱料轻透而花纹突出,辉煌灿烂。定陵出土有孝靖皇后的绿织金缠枝莲妆花纱绣天鹿万寿方补女夹衣。故宫有云鹤纹妆花纱实物。还有红地龙凤穿花二色纱、红地凤纹织金纱等。清代,著名的如湖州生产无花的银条纱、直纱,有花的葵纱、夹织纱等。《清异录》《红楼梦》里有青纱、月白纱、藕合纱之类,还有蝉翼纱,比喻其轻透,近年还有生产。明清还有细金线织的纯金纱。

又有香云纱,是用薯莨汁加工的纱料,宋代已有记载,1950年前后在广东、广西宾阳县都有生产。采用优质蚕丝纱,以乌桕树枝煮出黑色染料,拌入干净的塘泥和薯莨汁,然后反复洗晒而成。制成衣衫,透气、滑爽,越洗越轻软宜人,是暑天最好的衣料。今天广东佛山市顺德区还有此工艺,仍受喜爱。

罗衣,以罗制作。罗是纱的一种,有疏孔。吸湿性强,是良好的夏衣。现代称凡织入数根奇数纬丝后绞扭一次的为罗,多根经丝互绞的也叫罗。《释名·释采帛》:“罗,文罗疏也。”古人认为方孔的叫纱,椒孔的叫罗。罗起源很早,河南青台村出土的绛色罗距今五千多年了。后来发展出素罗、花罗、暗花罗,质地有较密的、较疏的。马山1号楚墓有灰白色素罗单衣,上绣龙凤虎纹。汉代马王堆出土彩色菱纹、杯纹花罗,以及无花纹的素罗。磨咀子汉墓也出土菱纹花罗。当时的花罗花纹和地纹都有绞纱纱孔,显得花地透明。唐代罗使用很多,如皇后的鞠衣就用黄罗,还有著名的轻透的蝉翼罗。法门寺地宫出土有罗制背子、裙。《通典》载,蜀郡(四川)进贡单丝罗,唐代诗人王建也说:“锦江水涸贡转多,宫中尽着单丝罗。”当是轻细的罗。浙江产的越罗也见于记载,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有残片。古籍还有凤尾香罗、云罗、瓜子罗、孔雀罗之类名目。(www.xing528.com)

宋代,罗广泛用于官服质料、日常衣服,名目繁多,有方目罗、轻罗、透额罗、暗花罗、牡丹罗、织女秋云罗(即结罗,质地较厚实)等。黄升墓出土有多种罗制背子、衫襦,大袖礼衣。有折枝、缠枝、大小花叶套叠的四季花纹的花罗。有一块牡丹花罗,花朵径达12厘米。花纹单位最大的达41×15根/厘米,是少见的大型花纹。还有何家皂宋墓的一件黑色连钱纹罗夹衣;一件花罗夹衣,黄褐小点纹,加织椭圆形团花。茶园村宋墓的一件纱罗对襟上衣,是纱罗质地,兼有纱、罗的特点,交织成的孔眼很大,和今天的乔其纱一样轻透柔美,是罩在最外的衣一类衣服。如今它的纺织技术已经快失传了。

于是我们对古诗词里的罗衣有了真切的感受。如温庭筠的《归国谣》:“越罗春水绿,画堂照帘残烛。”如欧阳炯《浣溪沙》词:“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宛风如舞透香肌。”春水、碧天般的衣裳在摇漾。欧阳修的《阮郎归》词:“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荡秋千要解下较长的罗衣,方便行动。

元代,李裕庵夫妇墓出土莲花双鱼纹对襟罗袄。内蒙古土城子村集宁路故城的元代丝织品也有素罗印金衫,上用金印冰裂纹图案;还有花罗残片、还有一件棕色素罗上加彩绣的半袖。

明代也很重视罗。刘若愚《酌中志》载:宫中自三月初四至四月初三穿罗衣;四月初四后穿纱衣,九月后又换穿罗衣;是一种厚实的罗。《明史》记女乐用黑罗。还有加金丝织造的织金花罗、遍地金罗,及暗花罗、花罗、素罗、云罗、闪色罗;较厚实的春罗、胡罗;较稀疏的亮罗、秋罗等。有一种水围罗(也叫水纬罗),孔眼如水纹横曲。《金瓶梅》写到沉香色水纬罗对襟衫儿。《天水冰山录》载有大红织金罗与素罗、青蟒罗、青妆花罗、青织金罗、红绿妆花凤、绿织金妆花孔雀、绿妆花过肩凤等罗衣。素罗、暗花罗上也加以彩绣,定陵出土有红暗花罗绣虎和五毒方补女夹衣等。北京苇子坑明墓有织金罗缠枝莲夹上衣等。《红楼梦》里也写到软烟罗,有四种颜色,远看似烟雾一般,但写它还有折枝花等花样,当是暗花。还记有凤尾罗,或是美称。

目前杭州出产的杭罗,生产工艺处于半手工状态,爽滑、紧实、透气,宜用作夏服。

绮衣,用绮制,是平纹地上起斜纹暗花,或是素色绸,《六书故》:“织素为文者为绮。”但也有单、双色、多色绮。绮和罗常并称,绮较紧密。《释名·释彩帛》:“绮,欹也;其文欹邪,不顺经纬之纵横也。”精美而有吉祥花纹的绮时有发现,如楚、汉的菱纹、杯纹、长命绮,及各类鸟兽菱纹绮等。西汉马王堆有彩绮和素绮:杯纹绮细薄透明,似是现代玻璃纱;在菱形内填双鸟的绮稍厚,绣五彩云纹,用作香囊、衾被等。新疆出土有唐代花树孔雀纹、龙纹、对鸟对兽纹、连珠套环团花纹绮等类。阿斯塔那还出土米黄色绮彩绘女襦残片。宋代福州黄升墓、德安周氏墓都有绮,有矩形点、菱纹、方形、几何等类小花,还有大花的折枝花绮,用单枝星菊和单朵梅花组成两个折枝花。周氏墓还出土有松竹梅纹绮。诗文中,仕女、仙姬都喜穿绮衣。至清代的春绸等仍是绮类。

绫衣,用绫制作。《说文解字》说:“东齐谓布帛之细曰绫。”《释名》解释说:“绫者,其文望之似冰凌之理也。”《正字通·糸部》:“织素为文者曰绮,光如镜面有花卉状者曰绫。”绫是细密的,以斜纹组织为地、上面起单层的暗光织物,柔和轻软,隐隐有冰凌般的光彩,是绫最吸引人的特点,绫制衣自有奇丽的仙气。《太平广记》《云笈七签》等常说女仙穿紫绫衣、黄绫衣、青绫衣等。

汉代绫就很多,蒙古出土有平地浮文绫、双鸟绫实物。唐代绫色彩、花样丰富,蜀绫尤其出名,阿斯塔那221号墓出土一片精美的联珠对龙纹绫(即陵阳公样,与之相同的有一段龙纹绮),题记写明是四川双流县生产的。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载隋代时越溪(浙江)进贡耀光绫,绫纹突起有光彩。白居易《缭绫》诗也描写越溪出产的缭绫,“转侧看花花不定”。他的《和梦游春诗》还有“袖软异文绫”之句,即《元和郡国图志》记的异文吴绫,异文指龙凤禽兽等华丽纹样(见玄宗《禁奢侈服用敕》)。唐代法门寺地宫物帐碑记有缭绫、织成绫、赭黄熟绿绫、细异纹绫、白异纹绫等。甘肃省博物馆有葡萄纹绫残片,青海都兰3号墓出土有绿黄色地的菱纹与四瓣花纹绫、紫色、红色、橙黄色彩绫、墨绘红底绫。《唐书》《通典》等书记载鸟眼、重莲、水纹、方纹、蒲桃、仙纹、鹤纹、鶒、柿蒂纹等。大花的叫大绫,小花的叫小绫。

宋代,何家皂北宋墓残存有彩绫。西夏帝陵区108号墓出土曲水工字纹绫,上起空心工字型几何图案,并印金粉。黄升墓有多件绫衣,极为精美,有牡丹、山茶、梅、菱形等多种花纹;有的以缠枝牡丹、芙蓉间饰海棠、梅花等,或叶内含叶、叶内含花,如203号花绫在牡丹花的叶内填织小梅花,构思巧妙。还有褐黄色梅花璎珞纹绫等。德安周氏墓也出土有两件绫制背子,以素绢、纱为里子,牡丹芙蓉纹。山东邹县元代李裕庵墓有梅雀方补花绫袍。

明代《天水冰山录》也载有绫。定陵出土几件绫制女衣。吴绫已很普及,盛产于吴江县,明末查嗣瑮《燕京杂咏》:“桑色吴绫鹤氅衣,朝朝大士礼珠帏。”《红楼梦》里写彩绫使用广泛,制作夹袄、绵袄、裙子、裤子、抹胸等,还有弹墨的。

今天的绫有花绫、条子绫等,还有加厚的绫。浙江省湖州的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明代就已闻名,绫上龙纹眼睛突起有光,他处不及。今天所产双林绫绢光亮柔软,宛如云烟,有锦绫,即仿锦纹的绫,较华丽。都适宜制作民族服装。

夜光衣,是因浅色、白色绫衣的闪光在月下会更加迷人,女子们喜欢在赏月时穿,并赋予它这个富于诗意的名称。《明宫词》也有诗:“宫绫浅碧镇相夸,瑟瑟波纹漾月华。”注解说,袁贵妃有一夜于月下穿浅碧绫衣,即所谓“天水碧”。浅碧波纹映着月光漾动,引得崇祯帝说:“此特雅倩!”于是,宫眷皆尚之,绫价一时昂贵。

绢衣,用绢制作。绢是以生丝织出的平纹或平纹变化组织为地的织物,平整挺括,轻透光亮。浙江吴兴钱山漾就有距今4700年的绢片,商周也有出土。马山1号楚墓中也发现了绢制衣(叫褋)。墓中的绢还有经过砑光的。汉代《说文》说绢是如麦秆色的丝织品。尹湾6号汉墓木牍上记衣物有青鲜支中单一领、白鲜支单绔一领、鲜支单襦二领,鲜支就是绢,《急就篇》颜师古注:“绢,生白缯,似缣而疏者也,一名鲜支。”马王堆出有辛追夫人的绢制单衣,还有作衣物镶边的,都选用密度较高的绢;稀疏的绢则做里子,最稀疏的绢则制镜套之类。新疆罗布泊高台遗址也有汉代绢衣(是陪葬用的模型,长约15厘米)。北朝有绞缬绢衣、白绢衫子等。唐代阿斯塔那古墓也出土棕色、绛色绢、绛色缀彩绘绢等。《太平广记》记载有一种轻绢,一匹四丈长,仅重半两,甘肃敦煌千佛洞的唐代绢幡也薄得透明,都发挥了绢轻透的特点。

南宋黄升墓也出土有对襟的绢衣,有绢制的单衣,绢表纱里的夹衣,还有绢制绵衣,中纳丝绵;还有夹衲衣,绢表纱里,中间两层是绫和纱。德安周氏墓也出土对襟绢衣,长85厘米,金色,有光泽,是经过砑光的,略织朵梅图案,显得素净。宋代《李师师传》里写的“衣绢素,无艳服”,当接近这类服装。

明代也有素绢和提花绢,杭州产杭绢,桐乡产花绢、官绢、素绢、画绢等尤其出名,《金瓶梅》里有“柳绿杭绢对襟袄儿,白杭绢画拖裙子”,还有重绢,或是厚密的绢。《天水冰山录》载各种云绢、妆花绢、织金绢、织金妆花绢、遍地金女裙绢等,还有补子、过肩、通袖花纹的织金、妆花、织金妆花绢的织成料子。如大红锦鸡、过肩凤、麒麟、斗牛云绢;大红与油绿的织金妆花绢、纳锦百花蟒、八仙绢、绿纳锦斗牛绢等,都用来做袍、衣、披风。今天苏州出产多种绢。湖州的双林绫绢很有名。

素衣、缟衣、纨衣,都是绢类的素、缟、纨制成。

素,是白色生绢,未经过煮练和染色,因而引申为白色、朴素、不加巧饰等意思。用来衣服是素净的,更可衬以华彩。《诗经·扬之水》就有素衣朱绣等句子。

缟,是未染色的洁白精细而薄柔的绢,《小尔雅》说:“缯之精者曰缟,缟之粗者曰素。”(缯在这里是丝织品的总称)缟中的素还是粗的,最细的缟自然是精细得很了。缟衣、缟袂常作夏衣,是素洁的,洒落出尘的。《诗经·出其东门》里写到的穿着缟衣的女郎,在有女如云中显得多么突出。苏轼以缟袂代指白梅花:“月黑林间逢缟袂。”元代乔吉的《水仙子·寻梅》也道:“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曹雪芹则以“月窟仙人缝缟袂”描写白海棠。

纨,《说文》说是细生绢。汉代《释名》解释说:“纨,焕也,细泽有光焕然也。”是细致鲜洁的白生绢,有柔美的光泽闪现,常称为冰纨。商代就有纨的生产,湖北随县战国墓有纨的残片,细密均匀。当时齐国的齐纨最有名。纨造价高,很珍贵,用纨做裤子的富家子弟就显得奢侈,是以有“纨绔子弟”的成语。宋词里,如晏几道《蝶恋花》词:“初捻霜纨生怅望”;苏轼《江城子》词:“掩霜纨、泪偷弹。”都描写女郎穿着闪光如冷霜一般的纨衣,别含冷清之意罢。明代北京丰台墓还出土纨衣。

绡衣、龙绡衣,是用生丝织的绡制。绡近似于绢,常绢绡并提,也有说绢就是绡的。它是柔薄、轻透的衣料,轻盈如水,人们甚至想象它是海底能泣而成珠的人鱼采来藕丝,精心织造的。如《文选》载左思《吴都赋》:“泉室潜织而卷绡,渊客慷慨而泣珠。”吕向注:“俗传鲛人从水中出于人间卖绡,绡则绢也。”顾况《龙宫操》也有“鲛人织绡采藕丝”之句。所以绡又叫海绡、鲛绡。《海物异名记》又载:“泉女所织绡,细薄如蝉翼,名蝉纱。”云雾、藕丝蝉翼般的绡,成为古典女郎们的爱物,也时时飞卷在女仙身上。《士昏礼》里的宵衣就是玄色衣上以朱绡饰领,宵通绡。《飞燕外传》写赵飞燕被封为皇后,她妹妹赵合德赠衣物为贺礼,其中就有绛绡单衣。曹植的《洛神赋》,洛神也穿雾绡。

《钗小录》写到唐代流行轻绡,李绅亲自为妻子制作绡衣。唐玄宗李隆基的梅妃也穿绡衣,玄宗的《题梅妃画真》道:“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著名的《莺莺传》,写莺莺与爱人相会时“罗绡垂薄雾”。还有《柳毅传》传奇里的龙女也穿绡豰,《昆仑奴》传奇里有被禁锢的穿红绡衣的少女,都令男子念念不忘,成就了美好姻缘。元明后的文言小说《娇红记》,美丽的少女娇娘也是红绡衣白丝裙。明代瞿祐《鉴湖夜泛记》则写白色调的衣物,以冰雪般的白绡为主:“有一仙娥,自内而出,被冰绡之衣,曳霜纨之帔,戴翠凤步摇之冠,蹑琼纹九章之履。”

绡或是素色,三国时曹丕诗句就赞美“绢绡白如雪”。或经过染色。古诗文中记述了各种彩绡衣,除有冰绡外还有绛绡和霞绡、紫绡、轻红绡衣、翠绡衣,还有金绡,或就是缕金绛绡,也可能是金黄色绡。《长恨歌传》载杨贵妃冠金莲、披紫绡。还有文绡,是有花纹的。著名的龙绡或就是粟状、鱼鳞状细绉纹的绡,宛如龙鳞而得名吧(唐李善注《洛神赋》有“绡,轻縠也”,或龙绡即更轻薄的縠)。唐代《杜阳杂编》记唐代宗时权臣元载,有宠姬薛瑶英:“攻诗书,善歌舞,仙姿玉质,肌香体轻。”元载为她求来龙绡之衣,“一袭无二三两,搏之不盈一握”。它是极轻的衣,团成团可以握在手心里。这也不奇怪,近年生产的弹性绸,就能用手团握,舒展开来又铺满桌子,一丝皱纹也没有,龙绡衣的面料就应类似它,上有细鳞之纹,更助美态。

有龙鳞状、粟状纹的绛红色绡,和那南国珍果荔枝的果壳不是相似的吗?所以徐夤《荔枝》诗有句:“龙绡壳绽红纹粟,鱼目珠涵白膜浆。”还有辛弃疾《瑞鹤仙》上片:“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着。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梅花的轻薄蕊瓣微带轻细脉纹,也正像龙绡。还有蔷薇、荷花、牡丹、红叶等都用绡形容。美好佳人,鲜丽衣裙,芳花果叶,都结合在一起。不过元代陈孚《葛岭行》有数句描写南宋女郎装扮:“后庭三千倾城姝,歌舞绝世冰肌肤。麒麟银裳龙绡裾,佩以文螺木难珠。”这里的龙绡可能是有龙纹的。

还有一个细节,绡要砑光,也叫砑绡。绡衣是隐隐闪动光芒的。“龙绡、绛绡、紫绡、云雾绡,此美人衣也。”明代彭大翼《山塘肆考》说的一点也不错!可惜历代出土衣物很少直接写明是绡。马王堆1号汉墓的简策上记白绡乘云绣,但出土丝绸中难于辨认。幸而今天有亮绡、条子花绡等,杭州也产真丝绡,制衣也近于古典绡衣。

缣衣,用缣制作,是细致的染色织物,《说文》说:“缣,并丝缯也”,它的经线或纬线使用双丝织造,《释名》说缣就是因兼而名,比绢还致密数倍,连水都不会漏。它本色稍黄,也叫黄缣。马王堆1号汉墓竹简上有它的记载,却难以辨认。新疆民丰、吐鲁番等地都有汉、唐代的缣出土,加以彩饰。武敏先生指出以汉缣最精细致密,北朝至唐初的缣有粗厚的,有较细薄的,接近于现代最好的纺绸,织纹也相同。《管子·山国轨》说:“春缣衣,夏单衣。”陆游诗也有“暑服黄缣制”、“秋清初换熟缣衣”之语。细薄的缣可作暑服,春、秋衣当然应是较厚的缣制作。因缣经过煮练,制衣可叫做熟衣。

练衣,用练制。练就是经过煮练的洁白熟绢,《急就篇》颜师古注解说煮缣而熟就是练。练衣也显得朴素,如《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后)常衣大练。”俭朴的马皇后常穿练衣。晋代《白团扇歌》以练衣代指清白,因为练衣洁白如雪、月。有人认为羽衣霓裳舞的舞衣即白练制成。宋代苏庠《点绛唇》词说:“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写唐玄宗游月宫,仙女们舞起霓裳,就是宽大练衣,如月光般清澈。

縠衣,以縠制成,縠就是丝质的绉纱(葛布、山后布等起绉的织物也是绉纱),以加捻的丝线平纹素织,组织稀疏,布满均匀的绉纹,《周礼》疏:“轻者为纱,绉者为縠。”它质地细软轻薄,富有弹性,外观上经纬舒朗,纹理细密,穿着时透气舒适,轻轻漾动。所以宋玉《神女赋》里写“动雾縠以徐步”,写它是丽人、天女的可爱衣裳。宋代曹溶《倚楼人》词咏荼蘼:“秀蓓凝浩露,疑挂六铢衣绉。”可见五铢、六铢衣也有用縠一类的绉纱制的。商代已有縠的实物出土,长沙左家塘战国墓出土縠制手帕,浅棕色,薄轻得和今天的真丝乔其纱不相上下。马王堆也出土浅绛色縠,皱纹如沙状、粟状。即《释名》说的“縠,粟也。其形戚戚,视之如粟也”。甘肃磨嘴子东汉墓出土有轧纹縠,似用模板对轧而成,或还借用浆、胶成型,如今制法是失传了。

唐代縠的生产也屡见记载。宋代的縠织造精美,黄升墓出土的縠为波浪状纹,比沙状纹更为美观。宋代《苹州可谈》说江西抚州莲花寺女尼织莲花纱,都人以为暑衣。扬之水老师举出宋人项安世的一首《纱诗》,指出莲花纱就是绉纱:“芙蕖供色更供丝,缉就沙溪水面漪。疏密整斜于雪似,香轻软细与风宜。集裳妙得灵均意,织藕新翻蜀客词。唤作似花还得否,只应花却似渠伊。”缉的本意是绩麻,此则借用,即为织绉纱而将丝加捻。《纱诗》多取莲花为意象,可知就是莲花纱。而“缉就沙溪水面漪”,就是水纹绉纱。抚州靠近福建,黄升的波浪纹縠或就是当年的莲花纱呢。

明代用縠做衫、裙、汗巾、裹发的包头等,用途很广。还有大红绉纱麒麟袍等。《金瓶梅》五十六回写潘金莲穿着“银红绉纱白绢里对衿衫子”。明清时湖州的湖绉是很有名的。今天如双绉、香岛绉、真丝雪纺(乔其纱)也近似于古代的縠,可制衣裳。

纺衣,用纺制作。纺古称素色纱绢之类。后来称质地坚韧、轻薄光洁的平纹丝织物,又称纺绸。目前杭州还有杭纺绸出产,有黑、白、烟色等,组织紧密,不软不硬,也适宜做夏衣。类似的电力纺则是近代改用电动织机织造的纺。

又有布衣,古代多指麻布、葛布衣,与丝绸相对,常为庶人所穿,也代指庶人。葛衣即葛布制的衣,开始于史前时期,从《诗经》开始,历代诗文都有描写。越地(浙江)的葛布叫越布,和岭南的葛布一样质地细密,都很著名,如五代李珣《南乡子》:“云髻重,葛衣轻。见人微笑亦多情。”把那穿着岭南轻盈葛衣的女郎写得很动人。《天水冰山录》记载过肩蟒葛衣、斗牛补葛衣。

白苎衣,用精细的白苎麻制衣,至今仍受珍视。不过《乐府诗集》等书收录的很多白苎歌词,写白苎衣有罗豰制,或一套衣物上不一定独用苎麻料子,是与罗縠共用。后来也称苎麻料为夏布。明代吴念虚墓出土两件蓝、白色的苎麻女衬衣,江西德安的明代熊氏墓也出土月白色麻衣、浅绿色对襟衣,形制与当时流行的短袄相似,加衣带系结。明代孔府藏一件短衫,也用白苎麻细布制,大袖、收祛(右袖已残缺);前胸后背各金织一块补子,有山崖、江水、云朵、长鬃狮纹。当是夏衣。

蕉衣,是用芭蕉纤维织布制的衣。羽衣,是羽毛衣,或以白色縠纱制作,不一定是羽毛衣。如《太平御览》记载的青黄紫三色羽衣之类是仙人所服。葛、麻、羽衣其实也可以归入轻衣之类。

呢衣、罽衣、毡衣都是较厚织物制作。呢是用粗丝或兽毛织造的布,质地厚实,外观显得毛茸茸的。《红楼梦》提到孔雀金线织造的雀金裘,就是雀金呢。还提到哆啰呢(多罗呢)对襟褂子等衣物,哆罗呢是明末清初从外国传入的呢,一说是毛织,一说是取材于某种树叶,组织紧密,可避雨雪。魏子安《花月痕》二十六回写到女子披大红哆罗呢斗篷。罽衣,则是较细密的毛织物制作的衣。还有褐衣,有时也指毛织物制的衣。毛制薄毡也可做衣服,《红楼梦》记宝玉以及众姐妹也穿大红猩猩毡制的斗篷。

白叠衣,即吉贝衣,白叠就是棉花纱织造的本色棉布,也泛指所有棉布,古代很早就有方格棉布、彩棉布,有多种花样,不单本色棉布而已。古代中原种棉花、纺棉布较迟,西南、西北则很早。新疆阿斯塔那13号晋墓出土的一个布俑,身上衣裤全用棉布缝制,是较早的白叠衣形制。法门寺地宫物帐碑也记载有白叠。《太平广记》中的唐代故事里也记有白叠衣,在唐时中原是很稀罕的,该是从西南、西北运来。唐代敦煌一带就流行白叠衣、白叠袄子。

吉贝,即今天的草本棉花,在南方可多年生,高达数米。古代还指一种木本棉花,有人将它相混于开硕大红花的木棉花(攀枝花),其实二者并非一物。唐代有广西的桂布,宋代,《岭外代答》载用各色吉贝做衣、裙。黄庭坚的《宜州乙酉家乘》也载有吉贝背子。白居易记的桂布裘、陆游记的吉贝裘,苏轼记的木棉裘,也就是棉絮袍。元代后,棉布纺织精美,制衣很多,考古中出土一些棉布与棉布衣实物。如德安的明代熊氏墓,出土一件纳棉絮的棉袄,浅蓝色,形制如大袖衣。江西南城明墓出土对襟白棉布衬衣,襟口用十字挑花为饰。明清时还流行有毛青布、青花布、紫花布等棉布衣物。今天还在沿用的手工织棉布,也正可以制作出传统的白叠、吉贝衣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