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面料与服装搭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传统面料与服装搭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或者把整张皮裘披在身上,以抵御严寒。《论语》记孔子冬天穿裘,有“缁衣羔裘”、“黄衣狐裘”等,不同色的裘和外衣配穿以求色彩鲜明。百姓用羊裘、犬裘,不搭配外衣。还有皮裙,《红楼梦》第六回写到凤姐穿灰鼠披风配“大红洋绉银鼠皮裙”,也是以绸缎为面、毛皮为里、有出锋的。传统中还有鱼皮衣,东北的赫哲族曾被称为鱼皮部,就是以鱼皮做衣服的,今尚可见。它既斑斓美观,又可御寒,还代表对凤凰、鸟类与对太阳、光明的崇拜。

传统面料与服装搭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中国先民在纺织业尚未出现的原始时代,是利用天然的花卉、皮裘、羽毛制作衣服,后来不断发展生产力,开发纺织材料,终于使中国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纺织大国,几千年来获得很高的成就,涌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丝质绫罗锦绣、棉、苎麻布等织物,为服饰艺术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作为世界蚕丝、苎麻纺织的发源地,在技术上曾影响了世界各国;丝绸、苎麻、棉等织物还不断出口到国际市场,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服饰宝库,受到各国人民的珍视,今天仍然如此。当然,我们不能单是输出原料而已,还要不断努力,用原料来制作出美妙的衣服。

花衣、卉服

千万年前,人们最初的衣服就是随手采撷来树叶、树皮、花卉、藤蔓,遮在胸前或下身,叫做花衣、卉服(卉服也有解释为絺葛之类的),既可作装饰,又保护身体。今天看来是简单之极,却是服饰美的起源。

女娲娘娘从南来,头没有帽子脚没有鞋。身披着芦衣泪满腮,全心全意创世界……”这首河南西华县民歌里唱的女娲,就是身披卉服的先民形象,先民们从元初走向文明,辛勤劳作,才有了包括服饰在内的辉煌文化,那是多么艰苦的历程!

到后来,人们的衣饰大大发展了,却也没忘记这蕴含元初的美、浪漫的美的花衣卉服。战国屈原的《九歌·山鬼》,写一位山中的女神,就以芳草香花为衣裳披在身上,等待爱人的到来:“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系带女萝。”“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这就是卉服的影子吧。古代仕女画家常画的毛女图,是绘秦代宫女毛玉姜在山中生活,披覆花卉草叶为衣裳。历代还有在衣服上直接粘花蕊、花朵为美的。《纪纂渊海》载唐时:“杨恂遇花时,就花下取蕊,粘缀于妇人衣上。”据说是用蜡粘的。《花里活》记虢国夫人在裙襦上缀满红水仙花(即今天的口红水仙花)。

唐代王睿有诗云:“通草头花椰叶裙,蒲葵树下舞蛮云。”写女子祭祀女神,在蒲葵树下起舞,戴着通草做的头花,穿着椰叶裙,这椰叶裙就是用树叶、树皮布之类制作的。今天在一些民间古老的舞蹈中,还能看见用芭蕉叶之类遮身的演员

海南省黎族今还有树皮布工艺,把树皮剥下,浸洗、晾干,制成片状,然后裁制上衣、裙子腰带等。

皮裘

古人捕猎动物后,要把兽皮剥下来加工成皮裘,这也是最早的衣服之一。《礼记》中就记载古人被发、衣皮。人们或在腰间缠裹一张兽皮,这可算是最早的雏形的裙子,或者说是围腰。或是把一块兽皮围在下身前,叫做蔽膝,也叫韨。后来它们都还在衣饰中保存有痕迹。或者把整张皮裘披在身上,以抵御严寒。再后来,由敝膝发展成了前后两片的裳,加上上衣,才形成了衣裳制度。

商代甲骨文的衣字,就是去毛的兽皮之形,裘字就是未去毛的兽皮。披和帔、被等字都从皮,因为古人白天披兽皮衣、夜晚当被子。人们学会养蚕、纺麻,有丝麻料之后,狐裘、羔裘(羊羔皮裘)、鹿裘、麋裘、银鼠衣(貂裘)等都还受重视,冬天仍要穿。《诗经·羔裘》说:“羔裘如膏,日出有曜。”日出照耀羔裘,光泽如油膏。《论语》记孔子冬天穿裘,有“缁衣羔裘”、“黄衣狐裘”等,不同色的裘和外衣配穿以求色彩鲜明。《礼记·玉藻》载贵族文士穿裘十分讲究:“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士不衣狐白。君子狐青裘豹袖,玄绡衣以裼之。麛裘青豻袖,绞衣以裼之;羔裘豹饰,缁衣以裼之;狐裘,黄衣以裼之。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百姓用羊裘、犬裘,不搭配外衣。今天民间也还有羊、犬皮出产的。

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玄宗与贵妃避暑兴庆宫,命进碧芬之裘。碧芬出林氏国,乃驺虞与豹交而生,大如犬,碧于黛,香闻数十里。”这外国奇兽碧芬的皮制的碧色、浓香的裘也只有玄宗与杨妃能拥有吧。虽是传说,但历代确实有各种女郎们爱穿的精美皮制衣裙、皮靴等作为冬衣。唐代李白有诗句:“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或是染成彩色的皮制,如同云霞、霓虹一般。也有以彩色丝绸为表、皮为里的裘。唐诗中提到貂裘、狐裘、鹿裘等,明代《天工开物》也载貂、狐、羊、鹿等皮裘,小说金瓶梅》提到当时流行貂鼠(即貂)皮袄等。《天水冰山录》则记貂鼠裘袄、豹皮禅衣、狐裘、貂鼠风领。《红楼梦》里的凤姐是豪家女子,也有刻丝银鼠(伶鼬)褂子、灰鼠披风、天马(狐)皮褂之类,把皮裘和精美的织物相结合。边缘当还有“出锋”,即露出的毛皮(图三)。

图三 清代改琦绘凤姐穿有出锋的皮衣

清初《深柳读书堂十二仕女图》,有“烘炉观雪”一幅,绘仕女赏雪,戴皮质帽子(别名叫“卧兔儿”),穿立领袄,外加暗驼色绸披风,以皮为里,有出锋。“裘装对镜”一幅也画女子穿袄、有出锋的石青色披风。正类似凤姐的打扮。晚清小说《泪珠缘》四十回也写到“一件紫绛珠儿皮袄子,襟袖上用白缎条盘出回文万字”,“下面穿着弹墨细绉裙”。

还有皮裙,《红楼梦》第六回写到凤姐穿灰鼠披风配“大红洋绉银鼠皮裙”,也是以绸缎为面、毛皮为里、有出锋的。

传统中还有鱼皮衣,东北的赫哲族曾被称为鱼皮部,就是以鱼皮做衣服的,今尚可见。

羽衣

原始时期人们也把鸟儿羽毛连缀成片穿着,就是羽衣。《礼记》记有古人衣羽毛、穴居的情景。它既斑斓美观,又可御寒,还代表对凤凰、鸟类与对太阳光明的崇拜。所以祭祀神灵、起舞时就要穿,成为仙神的象征。羽冠在良渚文化玉雕、江西新干大洋洲玉雕等文物上都可见到。广西汉代铜鼓上也常见舞人戴羽冠,穿前后两片、羽毛缀成的羽裳。直到清代,《南越笔记》中还记载女巫“头戴鸟毛之冠,缀以璎珞”起舞。西南、台湾少数民族近年还用羽作头饰,有的用百鸟衣作祭祀礼服,是绣满花纹的衣上饰羽毛,犹存古韵。可见流传之持久(图四)。

图四

从商代直到汉晋,雕塑、绘画中还不断出现男女羽人的形象。如汉代铜铸羽人、铜镜上的羽人。甘肃酒泉丁家闸5号墓东晋壁画上的一位女身羽人,穿嵌珍珠的上襦,袖间、领上都加羽毛,下系彩色条纹裙、朱红长裤,裙缘也以羽毛飘缀。江苏丹阳金家村的南齐绘画也有羽人,头插三支长羽毛,穿窄袖衫裤,束长腰带和腰裙,衫短至手肘,裤短至膝盖,袖口和裤管处皆缀羽毛;还有羽人持两扇孔雀裘,如翅膀一般,使用一片片孔雀尾翎叠压而成,下系飘带,带端缀珍珠。他们和道教仙人、和唐代穿羽衣起舞都有关系的。道教《真人内传》载,女神南极夫人的服装是“被锦,服青羽裙”。仙子穿的还有翠羽华衣等名。羽衣、羽裙和锦绣色彩不一,或羽裙和锦衣、珠襦相配,或羽衣和霓裳相衬,愈加绚丽。这些浪漫画面不仅是艺术想象,也是真实的存在。古人常穿用羽衣羽裙,表示对神仙的羡慕,对天宇的向往。

如唐代最著名的羽衣霓裳舞,舞衣绝美,白居易《羽衣霓裳舞歌》详记:“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缨累累佩珊珊。”写饰着翎羽的衣衫,霓虹般的彩裙、帔,配插满钿钗的步摇冠、累累玉佩璎珞……清末画家马骀绘一位舞姬穿长裙长衫,就加一件孔雀翎毛制的半袖。还有唐诗宋词里写的翠羽裙,缀翠绿羽毛。唐代诗人张乔《杨花落》诗有句:“人家女儿出罗幕,净扫玉除看花落。宝环纤手捧更飞,翠羽轻裙承不着。”写杨花飘洒,女孩走出帘幕来观赏,穿的翠羽裙是那么轻盈,连杨花也无法承载。

在文物中也有饰羽毛的织物。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一幅羽毛贴花绢,绢地上用橘红色、青黑色羽毛贴出菱形纹,间用绢条,形成菱形勾连纹。中央有柿蒂形花,是贴羽毛的绢片制成。近代尚存的点翠工艺是在衣物上用胶水画花纹后贴翠鸟羽毛。

另外,古代的袿衣缀三角形和长条形的装饰,就是仿鸟羽形。还有一些舞女穿的云肩,如羽毛般翘起;有的半袖袖口缀羽状装饰。这都与羽衣有关联。用罗縠等制作的薄衣,也被称为羽衣。羽衣羽裙成为仙子、女郎的盛服。羽毛的丽彩、飘逸,永远使人们飘飘欲仙,进入美好的想象。

丝、麻、棉、毛羽、葛、竹蕉的纺织

花卉、羽、裘都是天然质料,制作衣服有很大局限性,只有在发明了丝、麻、棉、毛、葛的纺织技术后,中华衣冠服饰才获得更大的发展。灵慧的人们把它们巧作加工,精心制作成裙衣,华美可喜。

传说是先祖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纺织,被尊为蚕母。约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发现蚕纹雕刻,约6000年前陕西半坡遗址就有丝绸的痕迹。从此丝绸不断发展,种类繁多,色彩鲜丽,花纹千变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它仍是享誉全球的高级衣料,是沿袭千万年的骄傲,是中华服饰文化的载体之一,有了它,曾失传的还能恢复,已遗忘的仍能寻觅。

传统丝绸制品有共同的特点,轻软、透气,穿着舒适;水一般流动、悬垂、飘逸的韵律,时有褶纹波漾;变幻闪烁美妙的蚕丝特有的光芒;有细致肌理,平滑质感,华美典雅而柔和,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但品种不同,质感各异,又各有风韵。有如云如雾的罗、纱、绡、縠;厚实的锦、绸、绒、缎;闪现奇光的绫;可揉成一团握在手心的弹性绸;制一件衣轻盈得不足一两的轻纱;透气舒适的香云纱;华贵的缂丝、织成;还有苏,纯净颜色的丝绸;绦,用丝编的带子;组,是绦的一种……

丝绸不易保存,早期的实物很少,最早的是5000年前河南荥阳青台村的一块绛色罗,还有浙江吴兴钱山漾的良渚文化遗址的绢片、丝带、丝线。1984年河北藁城台西村出土商代的平纹的纨、绉纹的縠、绞经的罗和斜纹绮,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也出土纱、纨、回纹绮,都是粘在铜器上的。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的铜剑柄上粘有菱形花绮,辽阳魏营子西周墓出土有斜纹组织的锦。可见丝绸历史的悠久。古代丝绸生产中心在陕西一带,后来发展到江南,至今江苏、浙江的苏、杭、湖州仍是世界丝绸生产中心。全国不少地区如山西高平、河南南阳、山东昌邑,还有陕西、广西等地也都产丝绸。辽宁等省则产柞蚕绸。

麻,即大麻、苎麻等,在古代多作平民用的较粗衣料,也可织出精细麻布。麻的历史也很悠久,浙江余姚河姆渡就出土约7000年前的双股麻线和三股草绳,浙江钱山漾遗址与丝帛同时出土了几块苎麻布。河北藁城台西村有商代的两块大麻布残片,陕西宝鸡西周墓有平纹麻布。江西贵溪出土东周的棕色、深黄色麻布,有的布上有银白色花纹。东周时麻布已很精细,最细的可达30升(1升为80缕经纱,30升即约半米的宽幅内有2400缕经纱)。江苏六合和仁东周墓的苎麻布,经纬密度为24根/厘米和20根/厘米,约合15升布。湖南长沙早期楚墓的苎麻布约合17.5升布,已比现代的细棉布还细。马王堆汉墓也有大麻布,以及精细的表面有乌亮闪光的苎麻布(即綀,合21至23升),似采用了近代的踹布方法,让织物表面具有光泽。苎麻布也叫纻,在汉代是高级衣料,和锦绣等一样不准贾人使用。《汉书·高帝纪下》:“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用它制成的白苎(一作白纻)衣轻薄洁白,穿着它起舞的白苎舞十分有名。

苎麻布在我国西南多有出产。如汉代四川的黄润布,人们一致赞美,扬雄《蜀都赋》说:“筒中黄润,一端数金。”司马相如《凡将篇》说:“黄润纤美,宜制禅(单)。”它纤细柔软,最适宜制作单衣。据《华阳国志·蜀志》说就是苎麻布,一匹布可以装入竹筒里去,可见制作之精细,所以价格极为高昂。《后汉书·西南夷传》还记云南哀牢人有苎麻布:“阑干细布”,织成精美文章,有如绫锦。苎麻布中质地最细薄的叫綀,马王堆的三块綀子细得可与丝绸比美。宋代《岭外代答》记广西静江府(桂林市)产苎麻布,左右江地区也产綀子,有花纹的叫花綀,还用真红色染。苎麻布还是良好的暑天衣料,也叫夏布,如今江西万载、湖南浏阳、重庆市荣昌县、广西桂林等地都有生产,继承了远古的文化,畅销国际市场。如荣昌县的麻布,就是古老的黄润布。广西临桂县的六塘镇仍沿袭生产古法,种麻、绩麻丝,在地窖里织成白布(地窖里阴湿,织出的布才优良)。刚织的布是手感僵硬的,越洗涤就越轻软洁白。古诗文中描写的叠雪裁霜一般的白苎衣、白苎裙就是它啊!

我国棉花纺织历史也很久远,不过古代多在西南、西北一带种植,有榻布、答布、白叠、吉贝等古称。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内就有一块3000多年前的青灰色的棉布。新疆民丰东汉遗址有蓝白印花棉布、白布裤和手帕等残片,还有一块蜡染棉布。各地也有魏、晋、北朝唐朝的棉布与丝棉合织锦出土。《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引三国时的《南州异物志》,记有吉贝制作的五色斑布,有花纹,染以彩色。唐代广西的桂布,白居易曾有吟咏。当时棉布因中原少见而很珍贵。(www.xing528.com)

宋代,棉织品逐渐广为应用。《岭外代答》记载南宋时,广西及广东的雷、化、廉州,海南岛黎族地区,都盛产吉贝,有精细的或较粗的,或洁白的或彩色的,用来做衣裙以代丝绸、苎麻。还记载南诏纺织的白氎吉贝、朝霞吉贝十分精好。

元代后棉织物已成为全国的主要衣料之一。在长江流域,棉织技术经女纺织家黄道婆上海乌泥泾人)从海南岛引进、改良,提高得很快,陶宗仪《辍耕录》记载,能织出粲然如写的折枝花、团凤、棋局等华美图案。山东嘉祥县的元代曹元用墓出土菱形花纹棉织锦,白底显浅黄色花,以麻布衬托,很精致。明清时有标布,是优质的阔幅布;毛青布,《天工开物》说染成深青色后用胶水和豆浆一过,再放入蓝靛缸就可以染成,布面隐有红光,多制礼服;紫花布,是天然带紫色的棉花纺纱和白棉纱织布;青花布,即蓝印花布。褚华《木棉谱》还载有布密而狭短的小布;稀疏而阔长的稀布;极细的飞花布,又叫丁娘子布,是一位擅长弹棉花的丁娘子纺织的,极为精软。还有坚韧而粗的褡裢布,较耐用。江苏松江地区出产的松江细布也很著名。

在棉布中,一种蓝白二色织方格花的图案流传最广。1959年新疆于田屋于来克遗址就出土一件北朝时的长2.15厘米,宽14.5厘米的褡裢布,经纬密度为25根/厘米和12根/厘米,用本色和蓝色棉纱织出方格纹。巴楚脱库孜沙来晚唐遗址的一块蓝白花棉布,在蓝色地上以白色棉线为纬织出花纹。令人惊奇的是这种蓝白相间、以方格为图案骨架的棉布一直延续下来。如用蓝靛染蓝棉纱,和白棉纱一起织的方格纹布,曾是广西普通民众的衣料,今天广西宾阳县尚还有人提及,巴马县也还出产。陕西的扶风土布也以蓝白色纱织方格纹。山东济宁、梁山一带的花织布,以方格子花为基础,织出近百种花纹、文字。河北魏县的棉布也有方格、条纹等。

蓝白印花布也起源很早,于田屋于来克遗址就出土了一块蓝白印花棉布。

在西南广西、贵州出产的蓝白花纹、五彩花纹的棉布,过去被誉为洞锦、武侯锦。绚丽的彩织棉布今天在山东郾城、嘉祥县也还出产,郾城的彩织布用近20种彩丝织出大八卦、小八卦、灯笼花等复杂花样,被称为迷魂阵、难死人。用传统工艺生产棉布的还有上海乌泥泾、河北省魏县、山东嘉祥县、安徽肥乡县、新疆伽师县等地。上海乌泥泾有黄道婆创制、元代《王振农书》有图样的三锭纺车,民间艺人还能用来织棉布。

今天棉织物用现代机器生产很方便,但民间手工棉布有淳朴的美,透气性强,渗汗保暖、绿色无毒,穿着舒适,仍受喜爱。

毛织是用动物类的绒毛捻线织布,或以绒毛搓打成片(叫毡),在我国历史也很久远,甘肃永昌鸳鸯池就出土原始时期的毛织物。新疆哈密的五堡遗址(公元前1200余年)出土精美的斜纹、平纹两种组织的毛织品。青海诺木洪遗址(公元前790年)发掘出5块黄褐二色相间排列的条纹罽。周代,《诗经》里有把“毳衣”染成青色、红色的记载。古代把较细的毛制品称为罽,较粗的称为褐。罽有染彩的,比较贵重,制成衣叫做罽衣、罽裘、罽袍,唐诗中有记载。还有用色线织成彩条纹的斑罽。新疆民丰的尼雅遗址出土人兽葡萄纹罽三块,同墓出土龟甲四瓣花纹罽,在靛蓝色地上显绛红色花瓣纹。新疆巴楚脱库孜沙来遗址出土唐代平纹的毛褐、黄蓝色条纹褐等。敦煌文书则有褐、斜褐、绯粗褐、淡白粗褐、粗紫褐、桃花褐、红褐、紫褐、碧褐等,有数十种名称。唐诗中有褐裘,是平民所用,但陕西法门寺地宫衣物帐石碑还记载金褐、银褐制成暖子(盖被之类),是加金银线制作的贵重之物。唐代柳宗元有“鹅毛御腊缝山罽”,写南方人民用鹅毛做罽。古文中还有毡裘。

元、明代有高档的毛织品琐幅(或称琐里、梭服),《情史》载元代顺帝的爱姬凝香儿,着琐里绿蒙之衫,琐里蒙茸如毡,但很轻薄,宜于秋时着。有红绿二色,至元间进贡。帝又命工以金笼之,妆出鸾凤之形,制为十件大衫。明时《天水冰山录》载琐幅有红、青、绿、蓝、沉香色的。清代褚人获《坚瓠续集》:“西洋人以鸟毳毛染之,织成段疋,光采夺目,虽垢腻亦莫入,名曰梭服。”明代还织造羊绒,以陕西为盛。曾入贡宫廷。古人还称羊毛织的细罽为呢。古代还有毛质的罗等。

毛织物给人以厚茸、温暖的感觉,人们也不曾忘记。今天民间也有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如四川省昭觉县、色达县的彝族毛纺织;藏族的牛羊毛编织技艺,把羊毛纺成线,制作色彩鲜艳的氆氇等。也有在毛织物上加彩绣、羊皮金等,艺术性很高。

古代还有羽裘、羽锦、羽纱、羽缎,用鸟羽捻线制造,很厚实,可避雨雪。如《左传》记载楚王穿复陶,晋代杜预注解说复陶就是羽衣,可抵御雨雪,当是用羽毛捻线织造。战国时宋玉的《讽赋》记主人之女“披翠云之裘”,也是翠绿羽毛制。章樵注:“辑翠羽为裘。”这种裘不是皮衣,也称为呢。古籍里还有青凤裘(孔雀之类羽线制)、孔雀裘(孔雀羽线制)、鹤氅裘(白鸟羽制)、鹔.鹴裘(《留青日札》说鹔鹴是长颈、绿色、似大雁的鸟儿)等。《拾遗记》说周昭王时以凤凰毛以为裘。六朝时傅玄诗说:“轻裘缀孔翠,明珂曜珊瑚。”《西京杂记》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到成都,以所服鹔鹴裘赊钱卖酒。还有人把雉头裘献给晋武帝,武帝认为是奇装异服,下令焚毁。《南齐书》载文惠太子时有织孔雀毛为裘,光彩金翠。唐代安乐公主有百鸟裙,也是鸟羽织造。宋代南方用翡翠鸟毛织造毛缎一类织物(《诸蕃志》)。清代郝懿行《晒书堂诗钞》载“今优伶有著孔雀及雉头、鸭头裘者”。雉头、鸭头裘是以雉鸟、野鸭颈毛制,也很华丽。《红楼梦》里宝琴的凫靥裘就是青碧色野鸭毛制的,今还存有类似实物。也有羽线织的毛锦,唐代李白描绘女仙上元夫人“裘披青毛锦”,即披青色毛锦裘。《红楼梦》四十九回写黛玉罩大红羽缎对衿褂子,还有羽纱斗篷等,也都是光彩夺目的羽织;同时写到“洋线番羓丝”,则是丝线和毛线混织。

凫、孔雀等鸟羽线和金银线、丝线共织,有金翠辉煌的美。明代皇家服饰如定陵出土妆花缎、纱、缂丝龙袍或袍料就有使用。《红楼梦》五十二回写宝玉穿一件雀金呢裘衣,是俄罗斯制的,其实就是中国产品,用孔雀羽毛和金丝捻成孔雀金线织造,雀羽细毛茸茸凸起。因被火烧个窟窿,引出了丫环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故事。至近年在广东粤绣中,也有用孔雀羽捻线刺绣的。孔雀易饲养,尾羽会自己脱落,容易找到,这也是孔雀羽线流行的重要原因。

葛纺织在古代也很知名。葛是一种藤蔓植物,葛根可食用、入药,葛枝可提取纤维织出轻软凉爽的葛布,最宜做夏衣。1972年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400年)遗址就出土了罗纹葛布。后来古人专门造一个字:絺,来指精细的葛布。唐诗和明末描写岭南风物的《广东新语》都记述了葛布的生产过程。明代宫中只有皇帝能穿葛衣,可见其珍贵。如今种葛取根的人家还有,葛布却随着现代纺织业的到来渐渐为大家忘却了。但古诗文里我们还能读到葛衣、葛巾等词。山东孔府还存有明代的葛衣实物,呈现葛的褐黄本色,质地细密,传达出这种织物的美。

古代又有绉,即绉纱,经纬线加拈而收缩起绉纹。丝绸中的縠就是绉的一种。《诗经·君子偕老》载贵妇有“蒙彼绉絺”,即起绉的细葛布(絺)。浙江诸暨曾出产一种山后布,是布满谷粒状绉纹的细麻布,也是绉。

另外古人还有用竹子、芭蕉纤维制作的衣物,也是作为夏季凉衣使用,叫做竹布、蕉布(也作焦布),明代《天水冰山录》还记有妆花焦布。用蕉布制衣服叫蕉衣。还有避雨用的蓑衣、棕衣,暑天用的竹衣之类,元代乔吉的曲子《竹衫儿》写的竹衫,以竹片或竹管缀成:“并刀剪龙须为寸,玉丝穿龟背成文,襟袖清凉不沾尘。汗香晴带雨,肩瘦冷搜云,是玲珑剔透人。浃背全无暑汗,曲肱时印新瘢,衬荷花落魄壮怀宽。挹风香双袖细,披野色一襟团,满身儿窥豹管。”它沿用到清代。

古代还有用纸制的纸衣,可抵挡雨水。甚至有纸制盔甲。至于玉衣,是用玉片缀成,用来给帝王殓葬,不是实用衣物。

衣料按材质、性能、按季节配料

古人制作衣物,如痴如醉地追求千变万化的材料美,加以发挥。从花叶、羽毛、皮裘到丝、棉、葛、毛,无不选用,又用各种手法装饰,如涂、画、印、染、织、绣等:有素地的织物,又以颜料在织物上涂色;绘画花纹;用型板来印花;染出绞缬、夹缬、灰缬,染出各色彩布、香云纱等;丝织有提花的锦、绫、缎、纱、罗、缂丝、织成等;绣花更是品种丰富。

古人也重视材料的肌理,有起绉纹的绉纱、自然凸起的手织柞绸,有如刀刻一般的缂丝;还有轧、砑、刷之法:在织物上轧出花纹;进行砑光,用卵形石块碾压或摩擦罗、绫、绡等,使之更密实而有光彩;或加刷漆。还有立体的花纹,唐代就有堆绫、贴绢,用布片贴绣,北京的补花类似于此;还有层堆的堆绣。苏绣中有凸绣,粤绣也喜欢在花纹里垫上棉花,突凸出来。珠绣,在花纹中嵌入珠子;还有包梗绣、打子绣、雕绣等,都如浮雕一般。

纺织中也用特殊技巧使花纹富于质感。元代苏州张士诚母墓的凤穿牡丹纹裙,经线细,纬线粗,纬线组织点作粟状鼓起。明代泰州徐蕃墓的一件豆黄色花缎裙,以豆黄色线上绕一层白棉线制纬线,提花织凤凰、牡丹、如意纹。南昌宁靖王夫人吴氏墓有一件骨朵云纹丝布袄,用细丝和粗棉线织似隐似现的花纹。都使图案有立体感。如用捻金线(圆金线)织绣也可使花纹微凸起。

在光的表现方面,人们欣赏蚕丝特有的光。缎和绫还经过加工,表面光滑并折射光亮。还有闪色的面料、经砑光的面料,光辉更美;还有装饰金与银、云母和珍珠、钿片、玉、翠羽的衣,女子们珊珊行动时就溢彩流辉,进入另一个奇幻境界,灯烛和日月光下都适宜穿着。如《金楼子》载美人潘妃有杂色锦衣,缀以金花玉镜。人们还把裙衣缀上铃铛玉佩、染上香料。女郎婀娜走动时就发出金玉之声,还有窸窸窣窣的丝绸摩擦声,西汉《子虚赋》就有“扶舆猗靡,翕呷萃蔡”之句;还有香气氤氲飘溢。

于是衣料上出现美丽图案、色彩、肌理、光线,还有声音、香气。声光色香都齐备了。或轻盈,或厚实,爽滑的,凸起的,平织的,彩丝和金银丝织绣,珠绣和堆绣的……充分发挥着视、触觉、甚至嗅觉、听觉上的美感,各种细节如梦如幻地诉说、闪现、飞扬。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因而古典服装十分注意配料,不但注意料子的色彩和花纹,还注意材质、性能,注意肌理、纹路、质感、悬垂感、柔软度、透明度、光感,还有保暖性、吸汗性、甚至和皮肤的亲和性等,顺应每一种料子的特性,加以发挥,和服装的造型、用途、季节应用完美地结合。各种材质如锦衣、绣裙、罗衣等有不同的艺术魅力,适于不同的场合。

如柔软、轻薄、悬垂感好,给人流畅之感的丝绸面料以及精细的麻布葛布等都很受欢迎,轻透的纱、绢、绡、罗等尤其受到赞美。它们能体现身材的美,飘逸的美,还加褶裥,增加流动的韵律;还互相叠加,或披在锦绣外,让图案、花纹互为遮映,有朦胧之美。轻透的纱縠与肌肤相映,也很动人。各种素、练、纨、缟等制衣,也显得飘洒。锦、绣夺目,是华丽的礼衣。较厚的漳绒、缎子等,还有棉布、某些毛羽织物,有厚茸、坚挺的感觉,可制典雅的衣物,也可制作秋冬装。

当然古人并不都是单取一种材料做一件衣物的,而多是组合相配。一件衣物多有面子、里子,传统称为表、里,多选软硬厚薄不同的质料,可增加层次、有挺括感,更为舒适。表里色彩不同,也形成对比美。如是轻透料子还可使表里色彩互相叠映。

如一件衣物的边缘,也多采用与面子不同的材质。战国的罗衣、绢衣等,镶边就用较厚的锦类。如湖北马山1号楚墓的一件楚国对龙绣纹直裾交领袍,黄绢为面,灰白绢为里,领和袖缀条纹锦,衣襟和下摆用菱纹锦。马王堆汉墓的服饰多用罗绮做面料,加刺绣或印花、敷彩,以纱为里子,领和袖缘也用较厚、色彩与花纹绚丽的锦。既可保护较轻薄的罗绮,也增加了衣物的层次。这样就可喜地发挥了料子各自的长处,使衣物更美观多彩、更耐用。这种巧妙的匠心一直延续下来。明清时仍用锦缎、刺绣装点裙缘、领袖,既美观又能保护衣服。领、袖、裙缘等也因此成为传统衣物的重点装饰部分。

一套衣服质料的组合,那就更为讲究。如上衣下裙的质料互为对比,《红楼梦》等处都有出色的描写。人们还喜穿挺括的锦缎、缂丝等在内,外加轻薄纱罗、羽衣等,色彩与质地互相映照,虚实结合。端庄中蕴轻盈飘逸。早在《诗经》中就描写轻纱做的衣罩在锦衣上。或穿两条裙子,里边一条是较厚的锦缎等,外面一条则用纱绡等制作。后来也在衣裙上加两当、半袖、比甲等,则多是锦绣制作,较厚实,加在纱罗衣服之外。

一年四季冷暖不同,衣物要能保暖或散热,顺应天时变化。我国人民充分发挥智慧,不断制造适应季节的繁多衣料。春秋季气温较凉,就穿较厚的锦缎绫罗缣绸之类夹衣夹裙。夏天炎热,夏衣有纱、罗等薄丝料子、苎麻布,古代官员的礼服也多用纱罗制。明末清初的《阅世编》写到各种夏布衣料:“夏布初用满龙、团龙纱,禁后用官纱、宫纱,既而用素幅秋绢纱,今用广绢、广纱、绒纱、葛纱、巧纱、漏地纱。”还提到生纱、硬纱,和生罗、杭罗等。绡罗之类衣料组合也轻盈优美。如元代成廷珪的《江南曲》词:“吴姬当炉新酒香,翠绡短袂红罗裳。”

这些料子至今仍焕发着生命力。如北京奥运会,在2008年8月8日正值盛夏时开幕,开幕式演员的服装要有厚重之感。但使用厚料子则演员一定热得受不了。好在古人早就用智慧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们学习古人,采用苎麻布、真丝绢、缎面绡,还有杭州生产的真丝绡等来制作演员服装。如开幕式上吟咏《论语》“有朋自远方来”的一批演员,服装里外都用纱,演员不会感到很闷热;料子虽薄,却又不失端庄。也因此,在国际上,我国的真丝绡、苎麻布等夏季衣料历来都很有名。

冬寒时人们穿厚实的纳丝绵的绸、锦之类袄裙,也有皮里、绸缎为表、有出锋的裘衣皮裙。宋代后广泛种植棉花,有棉袍(即吉贝裘)、棉裙;羽缎、绒、呢、褐、罽、毡等毛羽、丝织衣,大绒、天鹅绒等很有名。

各种面料没有高下之分。传统中的麻布、棉布只要织造、漂染精致,也成为高档面料。设计衣服时只要运用巧妙,棉布之类也能有好效果。不必一味堆砌、炫示贵重料子。这一点李渔《闲情偶寄》书中已经有所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