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女装:从简洁到繁复的演化历程

中国传统女装:从简洁到繁复的演化历程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女子服装有衣裳相连的深衣,和上衣下裳两种基本款式。加上腰带、披帛等,形成很多款式,历代变化不断。但一般可归纳为紧身、贴身的简洁款式与宽松繁复的款式两大类。这么多的变化使衣物整体形成对称变化、不对称变化、层次变化、立体变化等;自然,在变化中仍体现均衡、和谐,并不过分怪诞。衣物一般是前后左右对称的,以适应人体的和谐对称。裙子和上衣的关系也变化极多。

中国传统女装:从简洁到繁复的演化历程

中国传统女子服装有衣裳相连的深衣,和上衣下裳两种基本款式。为了适合不同的场合使用,人们不断设计,深衣类发展出直裾、曲裾深衣、袍、背子等;上衣下裳种类更多,上衣有衫、襦、袄、半袖等,下裳有裙,有裤子等。加上腰带、披帛等,形成很多款式,历代变化不断。但一般可归纳为紧身、贴身的简洁款式与宽松繁复的款式两大类。

如日常生活中的衣服采用简洁大方的款式,半袖襦裙就很贴身可喜。或用在衣服上省略后襟(短后)、开衩、打褶的方法使行动方便。歌舞体育时也要紧身、便于活动,所以有行缠、有裤子,有飘扬的袖、披帛、裙裾等。至于喜庆、礼仪场合,或赏花月、咏诗、奏琴围棋,就用层叠、宽博、曳地的长袍大袖的衣裙,表达女性的高华美韵与闲适温文。

一套衣物,如上衣的袖子或敞开,或作垂胡,或作琵琶形,或半袖;领的形状以平领(交领和直领、方领、圆领等)为主,还出现了稍高的立领。或长或短的上衣的襟、裾也很多变化。裙子形制也多样,或上下宽窄一致,或上边紧收;或制成桶裙,或制成单片、双片;或较紧窄,或很宽博;或后摆较长;或打褶裥,或卷曲如羊肠;或前有缺口,或前有裙门;或膨胀开来,如三角形、钟形、花形等。

这么多的变化使衣物整体形成对称变化、不对称变化、层次变化、立体变化等;自然,在变化中仍体现均衡、和谐,并不过分怪诞。因为注重各个部分的搭配,色、形、点、线、面等整体与细节相和谐,一些夺目的细节要做好铺垫,这样就不曾有特别刺目之处。长短大小等对比又讲究色彩形状等的主次轻重明暗等的相配,使之对比中却又显得对称、稳定。既表现服饰的不同角度的细节美,又突出了整体美。既不平板一块,又不喧宾夺主。

衣物一般是前后左右对称的,以适应人体的和谐对称。这样衣物上以直线为主;有时直线也略有变化,如或在领子上加以改变,微露前胸、脖子;或把衣裙、袖子的下摆裁成弧状等。

不对称变化的应用也有,如楚汉的深衣(袍),隋唐长裙,都有后裾长曳于地,别具异趣。汉代狐尾衣、历代大衫等礼服,更是衣裙前摆短,后摆长曳地(偏后)。由于前裾一般都较宽而稳重,后裾再长也不怕。还有在后裾缺一块的(短后)。

裙子和上衣的关系也变化极多。也多是不对称的。首先在外观上,就形成紧松不同的变化。宽袖宽衣配裙子,可以形成上松下紧的样子,如大袖襦裙等款式。汉代钟形、鱼尾形、燕尾形的深衣,唐代女郎的高腰襦裙,是上紧下松;宋明的背子与裙裤则修长笔直。明代袄裙,裙宽而袄厚,如宝塔造型一般。这样,历代女郎身体或玲珑婀娜,或长而窈窕。多还加腰带束腰,更有节奏感。虽有对比,但整体很稳当。

裙子或束于衣内,衣摆遮在裙腰外;或束在衣外,衣摆束入裙腰内。历代衣裙长短变化不断。战国时有的玉雕女子的长裙束腰就很高。《后汉书》说“女子好为长裙,而上甚短”。三国至晋代,衣长裙短,《晋书·五行志》:“又孙休后衣服之制,上长下短,积领五、六而裳居一、二。”

到了晋武帝时,是上衣短,下裳长,和顾恺之《女史箴图》所绘相似。《搜神记》说,晋武帝泰始初年,衣服是上敛下丰,着衣者皆压腰,晋元帝时上衣就更短,带束到腋下。妇女还穿两当,加在交领衣上。《宋书·五行志》也说:“晋兴后,衣服上俭下丰,著衣者皆厌腰盖裙。”厌腰盖裙就是把裙子束在衣外,衣服下摆翻出,压在裙腰上。唐代《历代帝王图》里,陈文帝旁的侍女则是穿广袖襦,不束在裙内。

女子也有把上衣的前襟束在裙内,后襟却不束,压在裙腰上的,如敦煌绢画里就有这样的例子。唐代裙的系法又有高腰、中腰、齐腰的变化。

到明代,寺院壁画和《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女子(宪宗1465—1487在位),和定陵出土万历皇帝(1573—1620)的皇后衣物,都说明女子在很长的时期内日常喜穿一件短袄,下穿蓬张开来的一件长刚及地的裙。《金瓶梅》里的女子大抵就是如此打扮(见孟晖《潘金莲的发型》)。但民间也有不少变化。明代范叔子著的《云间据目钞》记隆庆年间(1566—1572)女子流行的衣服“身穿裙袄,用大袖圆领。裙有销金拖”,到后来是“衣用三领,窄袖长三尺余,如男子穿褶,仅露裙二三寸”。可见明末上衣较长,下裙露出的较短。在明末《金瓶梅》版画插图之内的女子,就有袄很长,裙只露两三寸的。明末的孔府夫人像、女郎寇白门像等,也是戴头箍,穿长袄,都显得丰厚端庄。明末《天工开物》插图里,纺织女子们也都穿半宽袖的长袄、裙,腰系带。

明末顾炎武的《日知录》也说:“弘治(1487—1505)间,妇女衣衫反掩裙腰;富者用罗缎纱绢,织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襕;髻高寸余。正德间(1505—1521),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唯用金彩补子,髻渐高;嘉靖(1522—1566)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嘉靖到万历年间女子还流行短袄和长刚到地的裙,衣衫至膝的款式却已经出现,后来居上,在明末普遍流行开来,并影响到清代。直到清末民初才逐渐改观。

一套衣物的层次变化尤其讲究。如曲裾深衣的续袵钩边,如襦和云肩、裙的搭配,都形成上下层次。而古典服装重视重叠而穿,上衣如衫襦等和两当、背心、半袖、披帛、披衫、比甲相叠,形成半袖襦裙等;长裙、双裙和腰裙叠穿;长裙和裤叠穿;外层裙衣开衩,露出里层的衣物的色彩、花纹;多件衣裙领子和袖子、对襟上的镶边、滚边;都形成里外层次。秦汉时的多重衣,十二彩婚服,穿着翟衣或大衫的宋、明皇后,唐代大袖襦裙等,都是此类多层衣,都显得丰厚庄重,体现礼仪与美丽的深厚底蕴。在民间,如陕南巴山深处的妇女要穿三件衣服,长的穿在内,短的穿在外,最里的一件为白色,最长,中间一件为红色,较短,外面为蓝色,最短。广西武鸣县陆斡乡尚志村女子穿衣是一件比一件短,镶边色彩各异。都是在表达层次变化美。正如李渔闲情偶寄》说的:“富贵之家,凡有锦衣绣裳,皆可服之于内,风飘袂起,五色灿然,使一衣胜似一衣,非止不掩中藏,且莫能穷其底蕴。诗云:‘衣锦尚’,恶其文之著也。此独不然,止因外色最深,使里衣之文越著,有复古之美名,无泥古之实害。”

传统衣服的一些细节如画龙点睛一般,不但作装饰,也可以带来平面基础上的立体变化。

如古代深衣上的衽是嵌缝在两腋窝处的两块矩形衣料,有了它,穿着后结带束腰,下裳部分即作筒状变化,有立体感(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如古代窄衫,可呈现身材;有的深衣、背子,突出人形体修长;明清上衣用窄褃的方法(褃是衣服前后两幅结合的地方。腰部叫“腰裉”,腋窝叫“抬裉”),使腰身显出;历代裙子有制成上窄下宽的梯形的,也显出腰身;有鱼尾状的,上边是圆弧线,下部展开,形成优美的曲线。人们还用腰带束腰,呈现腰身美。或半袖也可使身形显窄。清代《闲情偶寄》说:“妇从之妆,随家丰俭,独有价廉功倍之二物,必不可无。一曰半臂,俗呼背褡者是也;一曰束腰之带,俗呼鸾绦者是也。妇人之体,宜窄不宜宽,一着背褡,则宽者窄,而窄者愈显其窄矣。妇人之腰,宜细不宜粗,一束以带,则粗者细,而细者倍觉其细矣。”

腰带、披帛、宫绦的垂挂,有飞扬飘逸之线条美,更富于生气。如块面较广的大袖宽袍襦配以长披帛,长衣裾,还有加三角形袿和飘带的,云一般飞扬起来,使得人如飞翔于宇宙之中。女子穿披衫等,也是飘荡摇曳,尽显娴雅温柔。还有镶边、裙褶,都是长长的流畅线条。

或把云肩加在肩上,如羽翼一般翘起。或半袖的领口也可以突起。或领和袖、衣裾都用锦缘边;或裙还可打褶,如花一般蓬张开来,如百褶裙、马尾裙等;还有用衣带和腰带打结,或干脆用衣襟打结,形成精致的一个点;明代女子的背子等衣领处有领,用金玉或帛条结成圆球,特别醒目。或面料有厚薄,有加絮棉花或丝绵,有皮裘的材料,有轻薄纱罗。还有结缕、贴绣等,都很美观。(www.xing528.com)

这些都有凹凸、高低等立体美感,使裙衣生动有力量。可以令我们联想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如翟衣等礼服如殿堂一般庄严。不同色彩的领和袖子、腰带,令人联想起楼阁的屋檐的彩色剪边。建筑上的鸱吻,“如翬斯飞”的动感美,就和衣物上翘起的云肩相似。配腰襦的高腰裙高高系腰,修长的线条,衬出身段的俏丽窈窕,与明代袄裙一样,令人联想起上尖下宽的宝塔。……

这样,一套衣服就形成直线、弧线、曲线、斜线、点与面、翻折、叠加、分割、大幅或小片、不同质感、平面与立体等互衬,有细节的繁多变化,发生不同的意趣,焕发穿衣者的活力。但衣服整体是柔和、静雅的,是属于平面裁剪,如肩膀处没有垫肩,剪裁是直线,很少见棱见角,宽大地裹着人体,以直线和宽博美表现端庄优雅的气质,而较少紧身。衣物宽博的袖子、衣裾,加上垂绅的腰带等,随着穿着者的肌体圆转、约束、拂动,整体的静雅中又有不断变化的线条、块面形成的轻重长短不一的节奏,而明暗阴阳的色、光、图案等在线、面中飘闪、漾动,宛如无声的旋律。衣服虽多是平面裁剪,但因层次感、立体感、圆厚感、飘逸感而带来立体空间的感觉。成为动与静、线与点、面结合的美,成为回荡起伏的旋律,既汤汤洋溢,又蕴涵无限。在如《八十七神仙卷》等国画中表达得最为鲜明。

具体说来,中国妇女的衣物款式、搭配也随时代而变迁。

传统妇女礼服基本是深衣制的袍,如最高级的皇后翟衣等六衣,是以袍配以中衣(或还加背子等)、裙、舄、蔽膝、大带、玉带、大小绶、玉佩等,宋明后还配凤冠。宋真宗皇后像就是一例。

汉代有加三角形袿、长飘带的袿衣,有较短的、有较长的。都配腰带、裙子等。加蔽膝、大带、层叠用十二色的是最尊贵的十二彩婚服。唐代还有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大袖连裳等袍制礼衣,在袍上加裙、云肩、蔽膝、大带等。唐女也穿披衫、披袍、披袄等长衣,配长裙、抹胸等。宋代女子穿大袖礼衣,明代则有圆领补子袍、披风等礼服。宋、明皇后的常礼服大衫,则配圆领鞠衣、背子、袄子、裙子等。如明成祖徐皇后像。鞠衣也有穿做礼服的,绣龙纹等,配衬高领袄子,如孝靖显皇后像。

日常穿的衣服变化较大。商周时,女子有窄袖的上衣下裳。在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岗的商墓中曾出土白色大理石人像,上身穿窄袖大领衣,右衽(衣襟向右掩),衣领上有人字形纹和云雷纹,领口和衣缘也有宽花边。下身穿人字形花纹裳。脚穿尖翘鞋。腰间附一块下端呈钝角形的蔽膝,绣叠胜纹。足胫间还有缠绕纹,即绑腿。这是一套综合各种美的衣裳。

春秋战国时女子有垂胡袖的曲裾深衣,直到两汉也是如此。如《龙凤引魂升天图》。又有直裾深衣,如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也有较短的深衣,深衣下摆稍短,可见到里边穿裙或裤子。

深衣外加半袖,或加两当等。深衣又有钟状、鱼尾状、燕尾状(燕裾)的变化,都系宽窄不同的腰带。深衣或重叠而穿,露出多重领子;后襟缺一块(短后),露出燕裾之类。或前裾短而后裾长曳(偏后)。春秋战国时也有女子穿上襦下裙,两汉时已经普及。甘肃磨咀子汉墓出土有一套女子襦裙,外加麻布衫。女子或上穿衫、袄,下配裙子。有的在襦、衫、袄上加半袖、两当。到晋代、南北朝时,有绔褶服,就是短衣长裤。

隋唐代女子主要穿襦或衫配裙,有较短的腰襦,有交领或直领、心形领等变化,加高腰长裙、披帛、腰带。如张萱《捣练图》等图。也有大袖襦,加长裙、腰带、披帛、诃子,有的还加腰裙,蔽膝,叫大袖襦裙。大袖襦裙如层叠而穿,可多达10件以上。

襦裙加半袖叫做半袖襦裙,在唐代很流行,并影响到后代。如出土的一幅金代《四美图》版画,表现四位历史上的美女,都是穿半袖襦裙,而又有微小的变化。如王昭君只穿长裙,半袖不扎在裙腰内,其余三位女子都是把半袖扎在裙腰内,都在长裙外再加一条裙子:绿珠加的则是较长的裙,形成双裙;班昭和赵飞燕都穿腰裙。

五代、宋代,女子也穿襦裙,系细带。《韩熙载夜宴图》里的乐舞伎、晋祠的侍女像,都有穿襦裙,加腰带、披帛,戴冠子,宋代佚名《女孝经图》里也多是这类形象。陕西洋县的南宋彭杲夫妇墓,出土有30多件砖雕,其中多有穿襦裙、外加背心的女子,披绕披帛,裙身打褶,和晋祠襦裙侍女像相似,腰带的系法则和《韩熙载夜宴图》里乐伎的腰带相似。

襦裙加腰裙,前垂大带,配玉佩、披帛等,在宋代《却坐图》等画中就能看见,后来则常见于仕女画中,直到今天的仕女画家还有采用,成了固定的服饰样式。

宋代更流行的是直领对襟的背子、长裙加抹胸、围腰等,坦荡从容,修长轻盈,如晋祠里的侍女、《瑶台步月图》里的女子。洋县彭杲墓中也出土穿长长的红色背子的乐伎砖雕,和南宋《歌乐图》中的乐伎是一样的。

明代女子服饰款式变化很多,以袄裙为主,如反映明末清初社会生活的《醒世姻缘传》第九回,写一个官宦人家的媳妇计氏,穿着重叠衣服,有主腰(贴身内衣)、一件小袄,外边加一件绢袄、一件缎衫、一件大袖衫;下身穿银红色裤子和两腰(两条)白绣绫裙。袄和裙、裤加起来是日常的服装,在隆重场合再加大袖衣。袄裙外也可加比甲,或加褂子。

明代类书《三才图会》中表现蚕妇生产的插图,衣物款式更加多了,如“小纺车”一图,穿长袄加比甲,下穿长裤;“蟠车”一图,穿短袄外加襦,系腰带在外,打花结,穿裙;“茧笼”一图,穿衫、裙;“络车”一图,穿襦裙;“纬”一幅,穿长袄、系腰带,长裤。“蚕槌”一幅,系腰带在内,被衫遮过,但又露出一段长腰带。明刻《百美图》,仕女所穿也有直领或圆领衫、圆领长袄、交领襦、背子配以云肩、半袖、如意裙、腰裙、长裙、绶带等,基本反映了明代的女装形象,也有一定的美化。

清初的一套《燕寝怡情图》中,如女子穿圆领袄、马面裙、花领子、云肩;或穿长短衫、裙;或披风、袄、裙;或比甲、系汗巾,配长裙;水田衣系汗巾、配长裙;是当时时装如实的反映。袄裙加披风(背子)是礼服,延续到清代前期。典型的写实形象有清代佚名宫廷画家的《深柳读书堂十二仕女图》(朱家溍先生据内务府档案考证“只是‘美人绢画十二张’而已”)。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也都是明式的直领和交领袄、背子,配裙子。禹之鼎《女乐图》,乐女们的高发髻、穿戴的云肩、袄裙和汗巾等也可一一与明末女子服饰对应,周锡保等前辈学者已据而考据。

这些基本款式,又有数不清的变化。如裙子,在长裙外加圆腰、笼裙、腰裙等,互有不同。这里不再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