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季节令衣饰设计与节日传统习俗

四季节令衣饰设计与节日传统习俗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女子衣裳在不同场合中应用,尤其要适应四季节令,设计出四时不同衣饰,或叫时服,随时运用锦、纱罗、毛织品、麻葛衣裙等厚薄质料,也随之用不同的款式和工艺,还注重用不同的色彩、图案。她们的身影令节日如诗如画。盛装多要饰灯笼纹,还别出心裁,设计出白、粉等白色系衣裳,以和月光相宜。少年男女还要秉承远古春日时男女相会的风俗,互相邀约于水滨,互赠花果,表达爱慕之情;吃水上浮的红枣和鸡蛋,祈求生育。

四季节令衣饰设计与节日传统习俗

女子衣裳在不同场合中应用,尤其要适应四季节令,设计出四时不同衣饰,或叫时服,随时运用锦、纱罗、毛织品、麻葛衣裙等厚薄质料,也随之用不同的款式和工艺,还注重用不同的色彩、图案。马王堆汉墓中已出土春秋穿的夹衣,夏天的单衣,冬天的绵衣。传统一年十二月节日如春节、人日、元宵、花朝、上巳、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也都精心制作丰富多彩的衣饰,在纹饰、色彩等方面,包括头上插戴的首饰与花叶、脸上花钿,也都要符合节令的主题。四时佳节,女郎们尽情巡游,奔走,欢笑,飘然若仙。她们的身影令节日如诗如画。

春节即元旦元日,是新一年的开始。早在南朝时宗懔著《荆楚岁时记》就载,元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也说:“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新年里要穿正式礼服,女子们化妆、换新衣裳,以红衣等彩色为主,来往拜年,入庙烧香,是至今盛行的。

正月初七为人日,相传女娲在此日创造人类,是人的生日,《荆楚岁时记》等书载女郎们在此日剪纸戴胜,把金箔或彩纸剪做人形或燕子、黄莺等鸟雀蝴蝶,或为幡状,戴在发髻上。新年、立春日也有这类风俗,男女老幼皆喜用。宋代辛弃疾《汉宫春·立春》词说:“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还要把蝶鸟春幡挂在花枝上。衣裙上也饰春幡纹。近年陕西有戴宝葫芦剪纸,潼关一带在小孩帽上缝一只彩布公鸡。甘肃有抓髻娃娃、寿花、扶桑生命树等剪纸。

元宵节是赏月赏灯的节日,月下花枝上要悬挂灯笼,女子在赏灯时说不定还要与爱人相会。盛装多要饰灯笼纹,还别出心裁,设计出白、粉等白色系衣裳,以和月光相宜。南宋《武林旧事》说当时妇女穿白衣裙,并“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灯笼、灯球大如枣栗,加以珠穗等。范成大诗中还提到元宵节时人们戴花蝶、夜蛾,还戴鹅毛剪成的雪花。明末女诗人徐灿的《御街行·燕京元夜》词就写女郎穿浅粉色衣和白裙走桥:“素裳粉袂玉为容,人月都无分别。”女子们或还穿上葱白、米色的绫衫,叫做夜光衣,因为月下的绫闪烁着隐约光华。高士奇《灯市竹枝词》有句子说:“鸦髻盘云插翠翘,葱绫浅斗月华娇。夜深结伴前门过,消病春风去走桥。”

二月花朝节,又叫百花生日,即花神们的生日。古代女子赏花游玩,剪彩为鸟蝶等挂在花枝上,叫做赏红,自然就设计出花鸟彩帛等发饰插髻,还穿各种花卉纹的彩衣。到了芒种,花神退位,就又要饯别,《红楼梦》二十七回有描写。

三月上巳节,人们要祓禊,临水游宴、洗浴,或洗一下脸手;女郎或把裙子洗涤一下,代替沐浴,叫做湔裙。都是求吉、除去不祥之意。少年男女还要秉承远古春日时男女相会的风俗,互相邀约于水滨,互赠花果,表达爱慕之情;吃水上浮的红枣和鸡蛋,祈求生育。这一天,男子要冠冕堂皇,女郎要盛服打扮,东汉杜笃的《祓禊赋》写当时的窈窕淑女:“戴翡翠,珥明珠。曳离袿,立水涯。”后来的女郎三月三日多在鬓边插荠菜花

春天有种种踏青、荡秋千、赏花种花、挑菜、湔裙、曲水流觞、野宴、放风筝、射箭等游艺,还有谷雨时的牡丹会等。女郎要穿缀春花图案的红翠等色调的裙衣,晋代陆机《艳歌行》就写女郎在水滨春游,穿春天的服饰:“窈窕多容仪,婉媚巧笑言。暮春春服成,粲粲绮与纨……”女郎发髻上也少不了春花春叶,如戴花箍,插柳枝或柳球、桃杏花、牡丹、芍药等(元明杂剧中的花仙也要戴花箍等)。还穿特制的绣花踏青鞋(汤显祖《紫钗记》已提及)。

清明节祭拜先人,穿的则是比较素朴的颜色。清明踏青时必戴柳枝、柳球,或荠菜花。

四月八浴佛节,人们穿丽服到郊外游玩、放生。四月十九日,成都还有纪念浣花夫人而出游的“大游江”习俗,也要靓衣艳妆。

端午节是夏节,要用多种方法驱邪:少年、小孩在手臂上缠绕五色长命缕;穿虎头鞋,披“老虎皮”(五色布制,上有天师骑虎纹)、佩虎符;用雄黄朱砂在额上画王字。女郎有小蒜头、小粽子五毒(蛇、蜘蛛、蝎子、蜈蚣、蟾蜍)形的香袋,珍珠作的香囊,等等。还戴用艾制的艾花、艾虎,穿艾虎(口衔艾叶的虎)、五毒纹衣。汉代在端午赐命妇胜纹裤。宋代皇帝则分赐金缕或绯彩罗延寿带、彩丝续命缕等。江浙一带还戴用金银铜丝制作的健人(骑虎的小人)、璎珞、钟铃等。

端午时天气转热,唐代皇帝在端午日给宫女、群臣赐葛、罗绡制的夏衣,女孩要试穿生衣,就是新的夏衣,或生绢、生绡之类制成。宋代诗人赵长卿有《醉蓬莱》词云:“浴兰才罢,拂掠新妆,巧梳云髻。初试生衣,恰三裁贴体。”明末查德尹《燕京杂咏》:“毯场射柳马如飞,艾叶催装七事衣。传是民间儿女节,耍青才罢送青归。”七事衣是装饰华丽的礼衣之类。此时恰值榴花开,还穿石榴红裙、戴榴花等。

暑天的女郎赏莲、划船、观鱼钓鱼、斗草、扑蝶、投壶、抛球、摘瓜,选择穿白色、绿色等给人凉爽之感的衣服,缀夏花图案,衣带、襟怀间也簪结花叶;戴荷花等夏花;茉莉、素馨、米子兰、晚香玉等香花做成花球、花串、花箍,芳香扑鼻,随身佩戴,以祛暑消汗。(www.xing528.com)

七夕是鹊桥相会之夜,是乞巧节、爱情节,少女们要把蜘蛛放在盒子里看它纺织,或拿彩线穿针,作种种巧物,向织女乞巧;也要穿新样裙衣,戴首饰,都带着巧思与爱情色彩。早在《西京杂记》中就载,汉高祖和戚夫人在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毕,以五色缕相羁,叫相连爱,就是求子、相爱之意。后来少年男女衣服、头冠上饰摩喝乐、莲花等造型,或穿荷叶半臂(南宋)。还有喜鹊纹,查德尹《燕京杂咏》:“五生盆内麦新抽,海马羚羊供未收。百七十楹针线殿,同披雀补祝牵牛。”写到明代喜鹊纹的补子。女郎为了呈现慧巧,还要在衣裙上彩画百花。明代柳应芳《七夕咏王美人百花画衣》诗说:“七夕画衣裁,一花一色开。当筵翻酒湿,争道渡河来。”《广东风俗大观》还载近代广东少女跳乞巧舞,穿白色嵌青纹的衣裙,与夜色相宜。

女孩们还要用脂粉学习化妆、梳头;把木槿叶捣汁,或在水盆中放千百朵鲜花,用这百花水洗头。还要捣碎凤仙花,把指甲染上红色。衣物上还讲究体现七字,如戴裁成七片的云肩、打七个结子的七结。这样能让织女保佑,健康美丽,获得爱情。

七夕已是秋夕,但秋暑未消,岭南更是如此。所以女子还是穿夏衣。清初诗人梁佩兰《山花子·七夕赠女温荑》写道:“小女聪明独好奇,要同天女斗天丝。捉得蜘蛛金盒里,费思维。丫角髻行参佛礼,生罗衣写望仙词。索我乌丝阑细字,赠温荑。”这位伶俐的小女孩穿的还是罗衣(直到秋凉后才换上熟衣,即较厚实的熟缣之类制的衣)。

中秋节也赏月,女子们就制作白、粉色衣裙来穿。广东女子跳拜月舞即穿白色衣裙。神话说月宫中有嫦娥白兔捣药,有桂花,衣饰便设置嫦娥玉兔图案。整个八月,女郎还簪戴桂花、芙蓉等秋花。《后红楼梦》三十回写九秋天气时,黛玉“鬓儿边围了半边桂花球,垂下无数的长珠串。”宝钗头上则簪扁翠芙蓉。

九月重阳节,是赏菊登高的节日,不论男女都喜佩戴菊花、穿菊纹衣裙,还佩茱萸辟邪。或把彩帛裁成菊花茱萸佩戴。

秋天时,天色明净,人们放风筝、踢毽子、拍绣球、蹴鞠、捶丸、扑流萤、秋猎,观赏菊、桂花、红叶等秋讯,簪红叶,戴秋花,穿衣选择给人爽净之感的色彩,以秋花为图案。

冬天,人们要赏梅花山茶等花,挑荠,扫雪煎茶,赏雪,堆雪人雪狮、雪灯雪花,穿白色或艳色调的衣服,更多穿冬花图案的艳色衣,簪戴梅、蜡梅、瑞香等花朵,进行抖空竹、打太平鼓等。

节日服饰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节日风俗、传说的应节图案,在唐代前就有,如人日簪胜;春天在衣上缝罗胜(王建诗);宋代尤其盛行。如元宵要赏灯,用灯笼纹;清明要荡秋千,就用仕女秋千纹。《宋稗类钞》载:“贵妃(宋代仁宗的张贵妃)以近上元,令织异锦为献。彦博遂令工人织金线灯笼,截莲花中为锦。又为秋千,以备寒食。贵妃始衣之以见上。”陆游《老学庵笔记》也载:“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旙、灯毬(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即立春饰春幡、元宵饰灯球、端午饰龙舟竞渡与艾虎、中秋饰月。宋代节物图案的实物,如黄升墓衣物有长方形旗幡类图案(陈娟娟老师曾指出),有七夕用的摩喝乐纹花边。还有印金牡丹绶球花边,上有花球、飘带垂下;褐黄色梅花纹绫,梅花枝条上挂有圆球;或是灯球之类。江西德安周氏墓的一件窄袖背子上则有牡丹、山茶、梅花纹,花枝上挂飘垂的春幡(一说是璎珞纹)。

明代皇族和官员服饰也采用节物图案。从腊月二十四祭灶到元旦时穿葫芦景(俗称大吉葫芦)补子蟒衣,帽子正中佩的铎针饰物做出葫芦、万年吉庆纹。元宵节,存世有多种的灯景锦缎,如绣双龙戏珠和宫灯纹样的补子等。三月清明时用秋千仕女纹。端午是五毒艾虎纹。七夕,或缀喜鹊纹,或彩绣牵牛郎织女相对于桥的两端,彩禽飞翔,配流云和星辰,或缀童子(摩喝乐);七月十五中元节,用判官捉鬼纹;八月中秋用月中玉兔纹;九月重阳用菊花景补子蟒衣;冬至节,用阳生纹,即童子骑绵羊,肩扛梅花枝,枝上挂鸟笼,隐喻阳气升起之意。另外皇帝的生日,即万寿节,要穿万寿、洪福齐天等纹样的衣服。皇帝改换年号,颁布历书,还要换上宝历万年纹衣,就是八宝、荔枝、卍字和鲶鱼,取其谐音。

明代定陵出土的皇帝和皇后衣物就有秋千仕女、五毒艾虎、玉兔、菊花等节物图案,织绣专家陈娟娟一一做过阐述。如孝靖皇后棺出土的红暗花牡丹罗地的五毒艾虎方补女夹袄,有胸补、背补,用盘金等技法精心绣出一只肥胖的卧虎,二目圆睁,饰着艾叶、花卉;还有花卉山石边的五毒,蛇缠绕在花茎上,探头吐信,其他四种均作爬行状。又一件绿织金缠枝莲妆花纱女夹袄,胸补左右各绣一奔跑的竖耳朵的兔,口衔灵芝,灵芝托上承一“寿”字,下面绣海水江牙及八宝纹。两侧各绣一升龙戏珠,龙首上部绣“万”字。背补上绣一团免,其他同胸补。是配上同时出土的玉雕白兔耳坠在中秋使用的。

现存的明刊《大藏经》封面的织锦上也有节物图案。现藏北京艺术博物馆的明代金地缂丝灯笼仕女袍料,以捻金线缂地,缀柿蒂纹,内以灯笼仕女作主景,点缀湖石、花卉,为典型的元宵节穿的灯景女衣。还有杏黄地灯笼纹妆花缎。明代的灯笼形耳坠在南京徐达家族墓也有出土,清代存有蓝地彩织灯笼纹锦、暗花纱平金灯笼折枝花蝶女帔。四川蜀锦近年还出产有灯笼锦衣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