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大致明白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人耳的构造如图1-52所示,外部的声波传播进入外耳道,到达鼓膜处,引起鼓膜振动,振动先后传递到锤骨、砧骨和镫骨(这些都是中耳骨)进入内耳。内耳的形状像只蜗牛,因此,也被称为耳蜗。镫骨连接卵形窗,它是耳蜗的一部分,耳蜗的基膜上有成千上万的微小毛细胞,毛细胞将振动信号转换成电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送给大脑,大脑告诉你听到的声音和声音是什么。
基膜是一个长的线状结构,沿着长度方向具有不同的属性:宽度、刚度、质量、阻尼和管道尺寸。长度方向给定位置的这些参数决定了它的特征频率,也就是它对哪个频率的声音振动最敏感。基膜最宽(0.42~0.65mm)和最柔位置是耳蜗的“端”部,最窄(0.08~0.16mm)和最刚的位置是根部(靠近卵形窗一端)。高频声音会被耳蜗近根部位置所感知,低频声音在近端部位置被感知,如图1-53所示。由于耳蜗不同位置对不同频率的灵敏度不同,因此,人耳对声音传递特性具有非线性。
图1-52 人耳的构造
图1-53 耳蜗感知的声音频率分布(www.xing528.com)
人耳可听的声音具有一定的频率范围(20~20kHz)和一定的声压级范围(0~120dB),将人耳的可听范围用声压级对频率的图来表示,如图1-34所示。注意到,低频段(低于500Hz),可听阈值明显增大,人耳对这些频率灵敏度较差。人耳最灵敏的区域是3~5kHz,可听阈值的频率上限在15~20kHz之间。痛阈在120dB附近。
人耳不是对所有频率的敏感度都相同。正常人耳对声音的频响特性会随着声音大小的变化而变化,如图1-35所示。通常,人耳在低频段和高频段声音感知能力不如中频段,在低声压级更明显,在高声压级时会被压平,如图1-35中各条曲线(等响曲线)所示,声压级越小的区间,曲线越陡峭,声压级越大的区段,曲线越平坦。
正是因为人耳对不同的频率,敏感度不一样,即使声压级的大小相同,但频率不同的声音,听起来也不一样。所以,需要对真正听到的声压级通过增益因子进行修正。这是因为人体会改变声场的分布,人体和外耳会引起声音的反射、吸声和共振等。
为了使测量结果能够反映人们对噪声的主观感受,对声音信号通常需要进行频率计权和时间计权。常用的频率计权有A、B、C、D四种计权方式。时间计权通常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对于变化缓慢的信号采用的时间常数为1000ms,对于快速变化的信号则采用125ms的时间常数,对于脉冲信号则用35ms的时间常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