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封面
(1)面封和底封
①面封 图书面封上的书名一般用大号的黑体、小标宋体或美术字体。作者姓名一般用大于正文字号的楷体或准圆体排。作者署名在二人以上时,人名间应空1个字,不加标点符号。如作者较多,面封上以排前三人为宜,第三人名后加“等”字,其余作者名排在扉页上。翻译稿一般需列出原作者姓名和国籍,原作者国籍应加方括号,排在作者姓名前面,如:[美]马克·吐温著。各类图书面封均应署出版者名,一般采用标准体,在面封下方居中排,字号大于或等于作者名,小于书名。还可在出版者名前面或上方印上出版者的图案标志。按国家标准《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GB/T 3259—1992)规定,国内出版的中文书刊应在面封,或扉页,或底封,或版权页上加注汉语拼音书名、刊名。因此在图书封面设计时可用彩色艺术体,或在封面图案上用阴字来加注汉语拼音书名。
面封上书名、作者姓名、出版者名字体、字号、位置的排法可根据封面图案及风格作任意处理。
②底封 国家标准《中国标准书号》(GB/T 5795—2006)规定,中国标准书号为在中国依法设立的出版者所出版或制作的每一专题出版物及其每一版本提供唯一确定的和国际通用的标识编号方法。中国标准书号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系统的组成部分。
一个中国标准书号由标识符“ISBN”和13位数字组成。其中13位数字分为EAN·UCC前缀、组区号、出版者号、出版序号、校验码5个部分。书写或印刷中国标准书号时,标识符“ISBN”使用大写英文字母,其后留半个汉字空,数字的各部分应以半字线隔开,如下所示:
ISBN EAN·UCC前缀-组区号-出版者号-出版序号-校验码
如本书的中国标准书号为:ISBN 978-7-5142-0323-3
EAN·UCC前缀:由国际物品编码(EAN·UCC)系统专门提供给国际ISBN管理系统的产品标识编码。
组区号:由国际ISBN管理机构分配。中国的组区号为“7”。EAN·UCC前缀978内组区号“7”的允许出版量为100 000 000。
出版者号:标识具体的出版者。其长度2至7位,由中国ISBN管理机构设置和分配。
出版序号:由出版者按出版物的出版次序管理和编制。
校验码:采用模数10加权算法计算得出。其方法为:取ISBN前12位数字分别乘以各位数字所对应的加权数(1、3、1、3、1、3、1、3、1、3、1、3)后,乘积相加的和数除以模数10,得出余数,模数10减余数,所得差数即为校验码。如果余数是“0”,则校验码为“0”。
验证中国标准书号的方法是:加权乘积之和加校验码,被10整除。
以本书为例:ISBN 9 7 8-7-5 1 4 2-0 3 2 3-3
为:
10-7=3,计算得本书校验码为“3”。
中国标准书号应同时印刷在图书的版本记录页和底封(或护封)。在版本记录页中,中国标准书号应按上述示例格式印刷,字号不小于五号。在底封(或护封)上,中国标准书号应以条码格式印刷在底封(或护封)的右下角,条码符号上方印光学字符识别系统条形码专用的OCR-B字体的中国标准书号。
新闻出版总署规定凡在中国注册获准使用ISBN、ISSN、ISRC号的出版单位,必须办理和使用出版物条码。条码是一种利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并能实现数据输入计算机的特殊代码。出版物条码是由一组按EAN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表示一定信息的出版物标记。
底封(或护封)的右下角的中国标准书号条码用黑颜色印刷,条码图案的底色为白色,条码符号条的方向与装订线平行,距书脊和底部10mm±4mm。
有的图书在底封的左上角排有责任编辑、封面设计者和责任校对的姓名。成套书底封上常印有本套书的书名及介绍广告。
(2)护封与勒口 精装图书多有护封,护封须设有勒口。较考究的平装图书封面或采用光膜覆膜工艺的封面,一般也设有勒口。
①护封 护封的版面同封面既要有区别,又要有联系,在色彩、造型上应与封面设计相呼应,在风格上要求和谐、统一。护封底封的右下角应印中国标准书号及其条码和定价。
②勒口 护封的勒口上一般没有文字,其底纹与护封面相同。平装图书封面勒口的设计要与封面保持协调。
有些简精装的书,特别是文艺小说、科技读物及大学教科书,在前勒口上排有作者的照片和作者的简介,有的在勒口上排内容提要或在后勒口上排丛书目录,也有的因底封上排了本套书的书名及介绍广告,将责任编辑、封面设计者和责任校对的姓名排在后勒口上。
印有文字的勒口,可在靠近书口处将面封底纹延伸一部分,其他部分为白底或浅色底,上印深色文字。没有文字的勒口,可以将面封底纹延伸满铺。
(3)书脊 书脊联结着面封和底封,处于两者之间,因此,书脊的色彩和图案设计应当与面封和底封都协调,能够起到既把面封与底封分隔开、又让两者可以相互自然过渡的作用。书脊与面封及底封交界处的底色不应有明显的界线,这样整个封面设计可有很强的整体性。
图书封面书脊厚度有严格的要求,如计算错误或技术处理不当,会使书脊实地版过脊、封面实地版露白,或书脊文字左右不居中,这些都会影响图书的外观质量。这就要求在制版或排书脊文字时,准确计算出书脊的厚度。
采用胶版纸印刷的书刊,计算其书脊厚度的参考公式为:
胶版纸书脊厚度≈0.000 6mm×纸张定量×全书总页面数
例如,本书用60g/m2胶版纸、16开、208页面,其书脊厚度约为:
胶版纸书脊厚度≈0.000 6×60×208=7.488≈7.5mm
采用轻质纸印刷的书刊,计算其书脊厚度的参考公式为:
上式中的纸张系数取轻质纸纸张松厚度的数值,一般为1.3~2.15。
本书若采用定量为60g/m2、系数为1.5的轻质纸印刷,则书脊厚度为:
由于不同产地、不同原料、不同造纸工艺生产的相同定量的纸张厚度不完全相等,尤其是轻质纸还要考虑其纸张系数,加上装订工艺使用的技术手段不同,书脊厚度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的书脊厚度只是约数。
国家标准《图书和其他出版物的书脊规则》(GB/T 11668—1989)规定,书脊厚度大于或等于5mm的图书及其他出版物,应设计书脊。一般图书书脊上应排有主书名和出版者名称(或出版者的图案标志),如果版面允许,还应加上著译者姓名,也可加上副书名和其他内容。系列出版物的书脊名称,应包括本册的名称和出版者名称,如果版面允许,也可加上总书名和册号。多卷出版物的书脊名称,应包括多卷出版物的总名称、分卷号和出版者名称,但不列分卷名称。书脊名称应与其封面、书名页上的名称一致,不应有文字和措辞的变化。
书脊名称一般应采用竖排,书脊厚的也可采用横排。书脊名称中含有外文或汉语拼音时,按外文习惯排。书脊名称采用竖排时,其中书脊名称中的阿拉伯数字、外文字母和符号均按顺时针方向转90°。
书脊名称的字体虽无明文规定,但按照主次,书名多用黑体,其他用宋体。字号则根据书脊厚度而定,表2-8供参考。
表2-8 书脊名称的字体、字号
书脊文字的排列,离天头、地脚的切口应有一定距离,天头空略大于地脚,同时要求齐整,特别对多卷书、丛书,应有严格规定,使成书后整齐划一。一般64开图书书名上空14mm,出版者名下空10mm;长36开和32开上空16mm,下空14mm;大32开和特大32开上空20mm,下空16mm。书名等的字距,可参照标题字的字距进行处理。(www.xing528.com)
2.书名页 书名页包括主书名页和附书名页。主书名页是任何图书都必须具备的,附书名页则是可选用的。主书名页的内容种类和编排格式由国家标准《图书书名页》(GB/T 12450—2001)规定,主书名页包括扉页和版本记录页两个部分。扉页位于主书名页的正面,即单数页码面。扉页应提供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者的信息。版本记录页位于主书名页背面,即双数页码面。版本记录页上排有版权说明、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
附书名页位于主书名页之前,在其双数页码面上载有多卷书、丛书、翻译书等有关书名信息的内容。因此,一些精装书用前环衬的后半页印上附书名页的文字,其文字大小可根据内容的多少来定,一般应大于正文主体文字字号。字体一般用不同于正文的其他字体。有的附书名页页面还印有图案线底纹,起到装饰作用。
(1)扉页 扉页上的书名包括正书名、并列书名及其他书名信息,正书名的编排必须醒目。作者名称采用全称,翻译书应包括原作者的译名。多作者时,在扉页上列载主要作者,全部作者可在主书名页后加页列载。出版者要采用全称,并标出其所在地(名称已表明所在地者可不另标)。
扉页的排版格式有不同的风格,有法无式。传统的排法是居中三段式排版,即上部为书名,中部为作者名,下部为出版者名,各段文字都居中排,所用的字体、字号的级差应拉开(见表2-9)。扉页用字一般书名最大,出版者名其次,作者名相应略小一些。如书名用二号黑体,出版者名用四号宋体,作者名用小四号宋。书名、出版者名的字距可参照标题字距,字数过少的可适当拉开,字数过多的则可采取分行叠题或改用长仿宋或姚体。
表2-9 书名页字体、字号及版式规格
文艺、生活类图书的扉页,可以搞得生动活泼,不拘形式;科技、理论类图书,则以质朴、大方为主要风格。
扉页的排版格式还有版角式、版边式、对角式等几种格式。版角式是把扉页的全部文字集中排在版的一角(多数排在翻口边的上角)。版边式是在版的一边1/2或2/3的面积上居中排。对角式是把一部分文字排在版的左上角(或右上角),另一部分文字排在右下角(或左下角),见图2-38。各种形式的扉页版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居中式扉页版面,力求版面稳重平衡,仍为多数图书所采用;对角式扉页版面则力求通过对角的衬托,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其他的几种版式,则力求打破平衡,给人以新颖的感觉。
图2-38 扉页格式
现在许多文艺类图书的扉页版式都有不同的风格,不仅字体字号选择灵活,而且文字横竖交叉排,或书名、作者名斜排,或文字间加隔线、框线,或在扉页上加浅色图案的底纹等。儿童读物的扉页更是丰富多彩,有的加题图,有的加上小动物图案,文字竖排的也常见。
但应注意套书和丛书的扉页格式必须统一,图2-39为较有特色的扉页样式供参考。
图2-39 扉页样
(2)版本记录页
①版权说明 经作者或版权所有者授权出处的作品,可标版权符号©,并注明版权所有者的姓名及首次出版年份。版权说明应排在版本记录页的上部位置。
②图书在版编目数据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又称“CIP”数据(其中的CIP是英文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的缩写),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编制并印在图书上的书目数据。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的选取及编排格式按国家标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GB/T 12451—2001)的有关规定执行。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包括著录数据和检索数据两个部分。
著录数据是对图书识别特征的客观描述,包括书名与作者项、版本项、出版项、丛书项、附注项和标准书号项六个著录项目。书名与作者项有正书名、并列书名、其他书名信息、第一作者、其他作者。版本项有版次及其他版本形式、与本版有关的作者。出版项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丛书项有正丛书名、并列丛书名、丛书主编、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丛书编号、附属丛书名。附注项有译著的说明、翻印书的说明、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说明、各项的附加说明。标准书号项按国家标准《中国标准书号》(GB/T 5795—2002)执行。
检索数据提供图书的检索途径,包括图书识别特征的检索点和内容主题的检索点。图书识别特征的检索点有正书名(包括交替书名、合订书名)、其他书名信息、第一作者、译者、其他作者。内容主题的检索点有主题词、分类号。
除每段的起始项目外,各著录项目前冠以标识符“.—”,“.—”占两格不能移行,前后各留半个字空。并列书名、并列丛书名前用标识符“=”,其前后各留半个字空。其他书名信息、丛书其他书名信息、出版者前用标识符“:”,其前后各留半个字空。第一作者、丛书主编、与本版有关的第一作者前用标识符“/”,其前后各留半个字空。不同责任方式的作者、与本版有关的其他作者、同一作者的合订书名之间、第二出版地、丛书编号前用标识符“;”,其前后各留半个字空。相同责任方式的其他作者、有分卷(册)标识的分卷(册)书名、出版时间、附加版本说明、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前用标识符“,”,其后带半个字空。分卷(册)标识、无分卷(册)标识时的分卷(册)书名、合订书名、附属丛书名前用标识符“.”,其后带半个字空。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格式如下: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应排在版本记录页的中部,版本记录之上,分四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空一行。第一部分是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标题,即标明“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的标准黑体字样,一般32开本书用小五黑排,16开本书用五黑排,英文缩写“CIP”用大写正体拉丁字母,并加圆括号。第二部分为著录数据,用小五宋或五宋排。著录的书名与作者项、版本项、出版项三个项接排,丛书项、附注项、标准书号项均单独另起段排。第三部分为检索数据,用小五宋或五宋排。其排印次序为书名检索点、作者检索点、主题词、分类号,各检索点用罗马数字加下圆点排序。各类之间留一个字空。除分类号外,同类检索点用阿拉伯数字圈码排序。分类号不止一个时,各分类号之间留一个字空,但不用任何数字或符号排序。书名、作者检索点采用简略著录法,即仅著录书名、作者姓名的首字,其后用“…”表示。第四部分为其他注记,也用小五宋或五宋排。内容按编目工作需要而定,一般为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中心核发该书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的文号。
③版本记录 版本记录是一本图书诞生以来的历史介绍,供读者了解本书的出版情况。版本记录应排在版本记录页的下部。其内容应包括书名、丛书名、编著译作者的姓名及出版责任人记录、出版发行者说明、载体形态记录和印刷发行记录等项目。
出版责任人记录包括责任编辑、装帧设计、责任校对和其他责任人。
出版发行者说明包括出版者、排版印刷和装订者、发行者,其名称均应用全称。出版者名下应注明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也可加注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地址、出版社或网上书店的网址。
载体形态记录包括图书开本及其幅面尺寸、印张数、插页数、字数、附件的类型与数量(如“附光盘1张”)。
印刷发行记录包括版次、本次印刷的时间、印次、印数和定价等。如是翻译书稿,还应有相应的原文资料记载。
印张是计算出版物篇幅的单位。全张纸每印一面叫做一个“印张”。每版面的版心宽乘以版心高为每面字数,再以每面的字数乘以页面数,即为全书的字数。
版次是用以标明图书版别,以示版本的重要变更。凡第一次出版的称“第一版”或“初版”。如内容经重大修改后,重排出版的书叫“第二版”,以下类推。
印次是指该图书印刷的次数。从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起,每重印一次,即在“版本记录”上累计表明。印数是指同一本图书在出版社自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起,所印的累计册数,应明本印次累计印数的起讫数值。
为了保护读者的利益,出版单位还在版本记录页上标明因印刷装订存在质量问题而退换图书的联系方式。
版本记录的版式,亦无定式,可随机应变,但其字号应小于正文。原来由于版本记录的项目较少,没有出版责任人及邮箱、网址等,一般居中排。目前采用分项齐头排的较多,排法为:各项均单排一行,项目名称齐左版口,以项目名称最长的为基准前后排齐。项目名称后加冒号或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排一条反竖线,各项目名称与项目内容分开。也有的将书名用较大的字齐版口排,作者用较小的字另行顶格排。下加通栏横线与其他项目分开。
3.目录 目录页的主体由若干条目构成,每个条目包括正文的某个标题名及所在页码等。目录页的版心大小应等于或小于正文,因此标题名的字号应比正文相应级别标题小。
图书目录的标题即“目录”两字,在所有条目(目录中收录的正文各级标题及其所在页码等)的上方居中排,字间加两个字空,或居左排;为了醒目,字号应大于条目。
目录中各级条目的用字,一般应该是第一层次字号大(或字体重)一些,以下各层逐次减小(或减轻),但最小一级标题不能小于正文主体文字。也有的不分章节,一律用同样字号排,标题名第一层次用黑体字顶左版口排,以下逐级缩1个字用宋体排。如果图书开本较大,目录页内容较多,而各级标题字数不太多的,可考虑双栏编排。目录上各级标题名的文字内容及符号必须与正文相应级别标题完全一致。目录上不必列出所有级别标题名,一般列出前三级或四级标题名即可。
目录序码为各级标题所在页码,有的外加括号。前后括号的距离以数字最多的序码为标准,所有括号大小一致。标题名与序码连接用三连点,以便于查阅。有作者署名的条目,作者名一般用楷体排在序码前,与序码及三连点分别空半个字。标题名、作者名、序码三者的顺序也无规定,以查阅方便为佳。
目录自成一类,应另页排,其页码应单独编序,目录与正文的页码字体也可有所区别。
由于计算机排版不仅功能多,字体种类也多,因此许多图书目录的排法新颖而有特色(见图2-40)。
图2-40 目录样
4.前言、后记 前言、序、跋、再版说明、编者按、凡例等排在正文前面的辅文,及后记、编者后记等排在正文后面的辅文,其版式级别一般等同正文,其用字的字体、字号,可以与正文相同,也可以与正文不同,但不宜小于正文。
它们的版心规格可作适当变化。一般是通过增大翻口和订口(或仅订口)的宽度来缩小版心的宽度,使前言、序言和后记等的版心明显区别于正文,产生别具一格的效果。不过,这种设计宜在前言、序言和后记等较短、甚至不足一面的情况下采用,而且版心宽度也不宜过小,以免过于局促。
排在正文前面的辅文,一般均应另页起排,页码单独编序;排在正文后面的辅文,一般另面起排,页码接正文排序。
5.附录 附录应另面起,排在正文之后,页码接正文排序。有些附录品种较多的辞书,为了方便读者查阅,也有将附录部分单独编页码。凡需经常查阅参考的各类书籍,为了便于读者查阅起见,需要编制索引。索引文字有汉文、外文或汉、外文混排,所用的字体、字号应等于或低于图书正文的字号,行距为所用字号的1/2或以下,由于索引条目字数较少,一般都分栏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