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2015年1月,教务处赵昊、机械工程专业刘志兵参加了大连理工大学举行的“全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工作交流研讨会”。2012年以来,在教务处和学院的安排下,机械工程专业按照《华盛顿协议》的要求,积极开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图11专业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毕业校友在工作实践中的信息反馈,是学校、学院及专业改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1)专业培养目标。

2012年,为了适应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的要求,专业对2009版培养方案进行了局部修订,形成了2012版培养方案和相应的教学大纲。

2012版专业培养目标:面向国家建设科技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科学素养、工程素养和人文素养,具备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研究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在机械工程、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012版培养方案规定,学生最低毕业学分应达到194.5学分。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30学分,数学自然科学类课程35学分,工程基础类课程22.5学分,专业基础类课程32学分,专业类课程12.5学分,工程实践类课程共计62.5学分。

(2)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一项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机械工程专业2011年获准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制定了专业本科(3+1)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培养标准实现矩阵、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教师工程经历培训方案,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兼职教师。

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专业依托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京SMC有限公司、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京三一重工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玉林柴油机厂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依托航天科工二院、航天科技五院、北方车辆集团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产学研用”基地,通过安排生产实习、课程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深入具体了解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机械工程产品的种类及其制造特点,结合工厂实际进行课程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极大地开阔了本科生的工程视野,提高了工程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而且对专业课程教学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14年以来,在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组织下,机械工程专业、工业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全英文教学专业选拔学生赴重庆长安汽车、广州东风日产深圳华星光电、北京戴姆勒奔驰汽车、北京现代汽车等企业进行暑期实习,不断探索生产实习和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为了实施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造工程系老师积极就此计划对外开展调研学习交流活动。例如,2015年1月,教务处赵昊、机械工程专业刘志兵参加了大连理工大学举行的“全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工作交流研讨会”。

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机械工程专业、工业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全英文教学专业联合申请并获批了教育部牵头组织、西门子公司负责实施的“2014年西门子公司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向制造工程系捐赠UG NX软件150套、Teamcenter软件50套,用于支持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工程学、专业课程设计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探索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 模式。

为开阔学生的工程视野,连续多年组织本科生参观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近距离接触功能完善、性能卓越、外形美观的数控机床、功能部件、检测仪器、切削刀具和CAD/CAM软件,极大地增强了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以此作为载体开展的专业实践教学,为数控技术、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制造工程学、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准备和持续改进。(www.xing528.com)

华盛顿协议》是世界范围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

2012年以来,在教务处和学院的安排下,机械工程专业按照《华盛顿协议》的要求,积极开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认证准备过程中,注重引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完善了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建立了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定期评价制度,并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将专业毕业要求具体化为多项能力指标点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聘请企业导师参与课程建设和讲授,为提升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建立了持续改进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图11),确保来自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应届生座谈、往届生座谈、往届生问卷调查、用人单位走访、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评价结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给责任教授、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等相关人员,进而应用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的持续改进。

每年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结束后,举行由应届毕业生代表、责任教授、任课教师代表、教学干事、辅导员等参加的应届毕业生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包括专业成绩排序靠前的推免生、科技创新活动获奖的推免生、考取研究生的学生、赴制造类企业就业的学生、赴国外大学留学的学生、具有赴国外交换学习经历的学生。座谈会针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等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以及专业引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教育环节,请应届毕业生客观地对专业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 建议。

图11 专业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毕业校友在工作实践中的信息反馈,是学校、学院及专业改进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座谈交流和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请毕业生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基础设施、实践教学条件、学习风气、就业竞争力、实际工作中的工程创新能力、在团队中的作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学院领导和专业教师在出差公务活动期间,走访、看望当地校友,与校友联谊、座谈,向校友通报学校、学院和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征求校友对学院、专业的办学意见。

为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加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深入了解社会和企业需求,并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同时巩固和建立新的就业或实习基地,促进毕业生在地域和行业上的合理分布,学院领导、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专业教师按照学校就业工作要点和统一部署,定期开展用人单位就业走访。走访地区和目标单位根据学院、专业特色和就业情况确定,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学校的服务面向定位,以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为主。学院和专业近年来分别赴山东、重庆、天津、福建、广东、四川、宁夏、新疆等毕业生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毕业生就业走访调研工作,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就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在学校和学院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检测要求,机械制造专业又增加了工程设计类题目的比例,技术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类、软件开发类题目注重结合工程背景,聘请企业导师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命题和指导,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为了理解好、贯彻好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老师们积极开展学习交流及研讨活动。例如,2015年7月,教务处曹峰梅、机械与车辆学院阎艳、冯慧华、薛庆、张旭等老师及10余名学生赴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开展了成果导向教育的专题交流活动。2015年10月,刘志兵、薛庆参加了在我校举行的全国高校教学发展网络年会,并做会议报告。2015年11月,薛庆、卢继平、张旭等老师参加了在河南洛阳举行的全国高校机械类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并做会议报告。

(4)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的国际化。

学院明确了以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专业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能力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提升专业教师建设和讲授全英文课程能力的思路。结合学校启动的全英文教学专业建设,学院2011年提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FISC”理念(教师的国际融合、学生的跨国界流动、课程的国际同步、学术研究的国际合作),开设了机械工程全英文教学专业,成立了由学术负责人唐水源教授、专业责任教授张旭和小组成员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马树元、王文中、王晓力、薛庆、解丽静、黄杰、宫琳、赵新玉、罗会甫等多位教师担任全英文课程的任课教师。专业建设过程中,制定了专业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注重以国际化的办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开展全英文专业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能力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围绕建设目标、专业定位、课程体系、研究型教学方法、实验条件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高校、学生的认可。例如,2011级首批招收的30名同学中,有27名同学毕业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专业在教务处和学院的支持下不断推动本科生国际(境外)交流。结合《华盛顿协议》框架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专业逐步建设了国际实质等效的课程体系,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本科阶段赴境外伙伴学校学习、实习、实践或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所完成的学习成绩经认定,记入学习档案,从而为学生赴国外(境外)读研创造有利机会。例如,2015届毕业的95名学生中,28名学生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法国图尔大学、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占比达到2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