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2000年,机电一体化中心建立。机电一体化中心由吴平东教授发起,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1994年11月13日由对外经贸部、机械工业部和日本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在北京理工大学建立机电一体化中心。该中心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实验设备,总投资达500万美元,仪器设备总计400余台套,实验室面积1 100平方米。
机电一体化中心成立之初有员工12人,中心主任为吴平东教授。我校聘请倪志福为顾问教授(图9、图10)。研究方向主要有控制与检测技术、数控加工技术、CAD/CAM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远程控制及检测技术和脑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中心建立之初主要以培养研究生和教学培训、科研和开发为主。
图9 北京理工大学聘请倪志福为顾问教授
图10 宁汝新教授等跟倪志福教授合影
机电一体化中心具有当时先进的FMS系统、液压及气动控制实验系统、CAD/CAM研究开发系统、小型机和工作站及检测设备、教学及演示设备。此外著名测量仪器厂家日本三丰公司(MITUTOYO株式会社)在中心设立了三丰测量技术实验室,赠送了圆度仪、表面粗糙度测量仪、轮廓投影仪、硬度仪、多套光栅尺以及一批小测量工具。该中心成为当时学校接待参观的重要窗口。
机电一体化中心下设4个实验室:
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加工实验室: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设计,由宁汝新教授负责,涉及从产品方案选择、零部件结构设计、总体装配、干涉检查、数据测试分析、性能评价、数控自动编程到加工过程模拟仿真。教学时学生每人一台微机学习掌握辅助编程技术,进行高效率研发,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② 数控技术实验室:先进的数控镗铣加工中心和数控车加工中心通过计算机技术连接一台工业机器人和一台自动传送装置,可以组成一条具有典型意义的FMS柔性加工系统,通过网络将数据传到其他实验室,服务于自动控制方面的教学和试验需求。实验室建设由张祥永老师负责。(www.xing528.com)
实验室开设有数控机床操作、手工编程、自动编程、数控加工技术,柔性加工技术、机器人与加工中心连接技术等讲座。实验室可供培训学员参观学习,接待外单位参观及学习。
③ 检测与控制技术实验室:以液压、气动、电气控制方式实现多种控制方案。实验室建设由吴平东教授负责。运用检测转换技术可适用各种不同的应用对象,通过先进的计算机CAD工作站与应用软件形象直观、图形化显示,使人自然地进入能动与自助的学习当中。
④ 公用电子检测实验室:具有高精度测量仪器CNC三坐标测量机、高精度电子测微仪,各种电容、电感、光栅位移传感器,各种加速度、扭矩、转速、角度、力、压力、流量检测传感器,光电、磁编码器,激光位移演示系统等。电子分析仪器包括高速波形分析数字示波器,大容量存储示波器,大容量逻辑分析仪,多通道波形分析记录仪,数字示波器,对检测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积分处理的信号处理系统等。实验室建设由马树元老师负责。实验室可提供培训人员学习了解各种检测传感器应用、检测数据的分析技术与方法。
1994—1997年,共举办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班(厂长总师班)6期,培训学员104人;举办数控技术培训班12期,培训学员73人;举办CAD/CAM培训班9期,培训学员63人;举办生产管理培训班1期,培训学员85人。进行专题讲座7次,参加人数785人。编写培训教材29本。其中,机械电子工业部于1991年下达编写大型重点工具书《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任务,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司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成立了编辑委员会,时任机械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唐仲文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信义(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刘巽尔(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姚福生(机械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朱森第(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司司长)、吴关昌(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王信义任主编,编委会办公室设在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唐水源、梅虹为办公室秘书。机电部科技司将《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编写任务列入1991年重点科研计划,并拨付北京理工大学科研经费4万元。
从1997年开始承担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教学的相关工作,1994—2002年间共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20多名。
2002年,机电一体化中心并入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