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理工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资培养

北京理工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资培养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提高师资水平,有计划地对一些中青年教师进行了外语培训,并结合学科建设的需要适当地安排了一些教师出国进修,这些教师有王信义、宁汝新、孙厚芳、张建民、杨广勇、任玉田、肖定国等。由于上交的研究报告得到了导师G. Spur教授的赞赏,因此应邀于1986年3月—1987年7月再次前往柏林工业大学生产技术中心,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题目为“基于三维体积建模CAD系统的尺寸标注与公差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资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提高师资水平,有计划地对一些中青年教师进行了外语培训,并结合学科建设的需要适当地安排了一些教师出国进修,这些教师有王信义、宁汝新、孙厚芳、张建民、杨广勇、任玉田、肖定国等。

1981年,张建民通过了学校出国留学进修的选拔考试和大连日语培训中心的语言考试;1982年6月,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精密机械制御工学科”的尾谷研究室,进修“自动机械与机器人技术”。留学期间,张建民老师除了进修计算机控制技术、精密机械设计与加工技术、计算机编程语言(主要是汇编语言)、计算机接口技术等相关课程之外,还组装了一些小型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在尾谷先生的指导下,进行了“关于自动定心系统”的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实现齿轮加工的自动化。张建民成功研制了由计算机控制的“齿轮加工自动定心系统”机电一体化装置,并参加了日本机电一体化技术研讨会,发表了论文《关于自动定心系统的研究》。1984年6月,张建民结业回国。回国以后,张建民参加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担任机械制造教研室的党支部书记、教研室副主任。1986年,为机械制造专业开设工业机器人课程。1988年,编著并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工业机器人》教材。同年,在机械制造专业开设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技术”等当时的学科前沿 讲座。

1983年2月—1985年2月,宁汝新受国家教委派遣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机床研究所进修。根据当时国内教学的需求,宁汝新选定了CAD技术作为主要进修方向,并围绕金属切削机床自动化设计,开展了基于主参数变量的车床结构自动化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一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一篇。由于上交的研究报告得到了导师G. Spur教授的赞赏,因此应邀于1986年3月—1987年7月再次前往柏林工业大学生产技术中心,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题目为“基于三维体积建模CAD系统的尺寸标注与公差设计”。论文于1987年在Carl Hanser Verlag出版社出版。回国之后,宁汝新利用在国外进修期间的成果,组织教研室老师共同参加了由北京机床研究所牵头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机床CAD技术”,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并编写了教材《机械制造中的CAD/CAM技术》,获机械部优秀教材一等奖。这些工作为日后制造工程系数字化制造研究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www.xing528.com)

1985年11月,孙厚芳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奇科分校工业技术系进行计算机辅助制造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历时2年,具体研究成果是将一台苹果计算机与一台普通数控车床集成,改造为CNC机床,并成功加工出多种典型零件。回国以后,孙厚芳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科研方面,孙厚芳主要侧重于工艺、工装准备技术的研究,立项研究数字化生产系统技术,并将生产准备与管理技术研究范围扩展到数字化制造大系统技术,为机械制造学科的基础理论及执行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教学方面,孙厚芳按CAD/CAM技术、现代制造系统的总体技术学科方向,承担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如“现代加工技术”的双语教学建设,选编英文版教材和课程主讲,承担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课和成组生产系统课教学,以及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