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高边坡由进水塔塔后边坡、左侧边坡、右侧边坡以及引水导墙墙后边坡组成。
塔后边坡走向NE23°,倾向NW,最大坡高约120m,坡脚前缘宽度277.30m。坡上有16个孔口。塔后边坡最低开挖高程171.5m,岩体开挖坡度在205m高程以下为1(V)∶0.1(H),以上为1∶0.2。在高程205m、230m、265m 和280m 分别设置了3m 宽的马道,以方便施工。
进水塔左右侧边坡相对较低,其中右侧坡最大坡高约68m,开挖坡度1∶0.2,最低开挖高程171.5m。在高程205m、230m和250m分别设置马道,190m高程有一开挖平台。左侧坡最大坡高约40m,开挖坡度1∶0.2,最低开挖高程171.5m。在高程190m、205m分别设置马道,200m高程有一开挖平台。引水导墙墙后坡最大坡高约68m,开挖坡度为1∶0.2。左右侧边坡马道与塔后坡马道相联。
(一)高边坡开挖坡度的决定
进口边坡以塔后边坡最高,约高120m,由于现有的锚固手段如抗滑桩、锚索等,影响深度只有30~40m 左右,故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坡的稳定性问题。边坡的稳定性主要靠岩体自身的条件。因此,确定边坡开挖坡度是进口边坡设计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在决定开挖坡度时,认真考虑了以下因素:
(1)进水塔布置主要受进水口范围内地形地质条件所控制,特别是受F28断层的制约。进水塔北端基础已部分压在F2 8断层上,塔群位置不宜再向上游移动。由于南山头下游侧有一条深冲沟,若从塔基开始放缓边坡,则南山头250m高程以上边坡可能位于岩体风化卸荷区。
(2)进水口范围内主要发育四组高角度裂隙,其倾角均为80°左右,而NNE向一组由于其切层性好,延伸长,与塔后坡夹角小,对边坡稳定起控制作用,若岩坡按1∶0.2 坡度开挖,可使不稳定分离体的体积最小,并便于锚固。
(3)鉴于1993年250m高程以上边坡已开挖成型,北山头265m高程以上边坡已安装φ22mm,长5m、7m的砂浆锚杆,钢纤维喷混凝土及排水孔的施工业已完成,若从265m高程或250m高程以上放缓边坡,势必要进行二次削坡、增加开挖量、延误工期,且减载效果甚微。由于φ22 系统砂浆锚杆已安装,若再削缓边坡,锚杆的根部仍留在山体内,给削坡爆破带来困难,同时由于爆破时锚杆的拉拔作用,可能破坏边坡岩体的完整性。如在南山头265m 高程以上重新削坡时,就发生过边坡岩体被已安装锚杆拉坏的事例。
最终确定了开挖坡度为1∶0.2,即78.7°。
(二)进口高边坡稳定性评价
(1)进口高边坡,从岩层层面和泥化夹层的倾向来分析,属反向坡,因而不存在沿层面或泥化夹层面整体滑动的可能。
(2)当不利水位由275m降落到250m并与地震荷载组合时,沿NNE向一组结构面,局部岩体有失稳可能,危险滑裂面深度5~8m。
(3)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坡顶为拉裂区,坡脚为塑性变形区,NNE向一组结构面沟通了坡顶拉裂区和坡脚的塑性剪切区,这样在外荷载作用下,局部岩体有可能失稳。
(4)岩体连通率的研究说明,滑裂面未完全连通,中间有一定长度的“岩桥”在起作用,因而,发生溃屈和倾倒破坏的可能性不大。
(5)为确保边坡施工期和运用期稳定,必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在边坡上部应防止岩体沿NNE向结构面和F421断层的卸荷松弛、张裂;在坡脚部位应尽量改善其应力状态,缩小塑性变形区范围,限制向坡外的位移。
(三)锚固进口高边坡
在1992年6月以前的招标设计阶段,按招标段划分,230m 高程以上工程由国内承包商施工;230m 高程以下由国际承包商完成。
1993年初,塔后边坡开挖到250m 高程后,揭露出一些未曾预料到的工程地质问题:1号桥台下面250~265m高程间开挖出了岩层的宽约40m的层间剪切破碎带;边坡南端局部岩体发生了滑塌;边坡北侧桩号0-029~0-093 范围、265m高程以上、F241断层以外局部岩体发生了滑塌及2 号明流洞轴线附近265m高程马道以下局部岩体沿NNE向结构面产生了塌滑等。针对上述揭露出的一些工程地质问题,对边坡加固设计方案重新进行了复核和审查,提出了现已实施的进口边坡加固设计方案:
1.喷混凝土
塔后坡210m高程以上喷钢纤维混凝土,厚0.10m,分3层施喷:即垫层0.03m,为减少回弹量,喷素混凝土;中层厚0.04m,喷钢纤维混凝土;面层0.03m,喷素混凝土,以防止钢纤维外露锈蚀,并防止其外露伤人。钢纤维含量60kg/m3,相当于喷混凝土体积的0.75%。210m高程以下进水塔后将用混凝土回填,喷素混凝土,厚0.10m。左、右两侧边坡,坡高相对较低,喷素混凝土厚0.10m。
2.系统砂浆锚杆(www.xing528.com)
塔后边坡除265m高程以上已钻的φ22mm系统砂浆锚杆外,考虑到边坡岩体多为碎裂结构,卸荷影响带较深,因而系统砂浆锚杆由φ22mm改为φ32mm。250m高程以上锚杆长8m、10m相间布置;250m高程以下10m、12m 相间布置。对于完整岩石段,锚杆间距为3m。而桩号0+120~0+170 间,265m高程以下的层间剪切破碎带及边坡北侧F421断层带范围,锚杆加密1倍。右侧坡由于坡高相对较低,山体单薄,裂隙产状对边坡稳定较为有利,故系统砂浆锚杆由φ22mm改为φ28mm,长度由5m、7m改为8m、10m相间布置,间排距均为3m。左侧坡主要是解决施工期稳定性问题,系统砂浆锚杆布置不变,φ22mm,长5m、7m相间布置。
3.混凝土护面板
由于南山头250m高程以上,剪切破碎带岩体极为破碎,施工实践证明,用钢纤维喷混凝土或挂网喷混凝土难以起到加固坡面作用,后改用现浇混凝土面板和预应力锚索联合加固方案。即现浇厚度不小于0.3m 的钢筋混凝土面板,然后安装预应力锚索。实际施工时,为保证冬季的施工质量,争取工期,南山头边坡250~270m高程间,北山头边坡自桩号0+006以南以及桩号0+040~0+094,250~265高程间均浇筑了混凝土护面。不同的是:南山头先浇筑混凝土面板,后安装锚索,故混凝土设计标号C30;北山头边坡先安装锚索,后浇混凝土面板,混凝土设计标号为C20。为防止混凝土面板裂缝,面板内布置了分布钢筋:南山头面板内钢筋为φ16mm,@20cm,双向布置。此外,根据锚索、锚杆和排水孔的布置,南山头边坡的混凝土面板设置了竖向和水平向伸缩缝;北山头仅设竖向缝。缝距6~12m 不等,伸缩缝内嵌沥青木板。
4.预应力锚索
实际施工时,标段划分略有调整,250m 高程以上边坡开挖及加固工程由国内承包商施工;250m 高程以下由国际承包商施工。
(1)250m高程以上边坡。根据稳定计算结果,为使混凝土护面板和锚索起到整体加固作用,在南山头边坡上布置了各种吨位和长度不等的预应力锚索77 根,总设计张拉吨位7920t,其中1 号桥台下面和T14 层间剪切破碎带范围内布置1200kN 级锚索54 根,265m高程以上T1 5-1软岩内400kN级锚索9根,其余12根为800kN级和2根600kN级锚索位于破碎带以北。因南山头山体单薄,锚索长度一般20~30m,其锚固角根据最优锚固角计算确定。锚索设计参数见表15-3。
表15- 3南山头边坡250 高程以上锚索设计参数
注 锚索倾角以水平方向为0°,向上为正,向下为负,下同。
表15- 4北山头边坡250m 高程以上锚索设计参数
表15- 5塔后边坡250m 高程以下锚索设计参数
北山头边坡上布置锚索92根,其中E、F、H 3排为1500kN级,其余3排(263m高程以上)为600kN级,总设计张拉力10110t。1500kN级锚索大多位于T1
5-1岩层内,为限制T15-1岩层内软岩蠕变变形而设;600kN级锚索主要为限制NNE向裂隙面因开挖和卸荷、爆破震动、地震、水压力等外荷载作用引起松弛张裂导致岩体失稳而设。根据25 号裂隙探硐内T15-1岩层现场蠕变试验成果,粉砂质粘土岩在2.1MPa压力下(相当于T15-1以上荷重),蠕变变形量约3×10-3cm,平行层理方向弹性模量7GPa,在综合考虑泊松比,软岩层厚等因素后,估算由于蠕变变形产生的侧向压力约0.03MPa,并据此推求施加锚索的吨位。在T1 5-1岩层范围内,锚索间排距6m,单根锚索设计承载力1500kN。由于北山头边坡250m高程以上锚索不是因滑动稳定要求布设,为方便施工,其锚固角为下倾15°。北山头边坡锚索设计参数见表15-4。
(2)250m高程以下边坡。与招标设计阶段的加固方案相比,对预应力锚索的布置做了重大调整,调整原则是:考虑边坡加固后塔后坡坡前230m高程以下回填石渣和回填混凝土对边坡稳定的有利作用;
尽量减少锚索种类、从经济观点考虑尽量用大吨位锚索替代小吨位锚索;
锚索布置不仅要满足稳定要求,同时要综合考虑各种条件和因素,通过锚索等综合加固措施尽量改善边坡岩体的应力状态,减小塑性变形区范围和向上游方向的水平位移。
根据上述调整原则对锚索设计进行了调整,锚索吨位、布置尽量与标书图纸一致,以减少外商索赔。锚索安装角原则上按最优锚固角确定。位于洞群区的锚索,其布置与倾角应尽量避免与建筑物的干扰。250~230m高程间为全长粘结式预应力锚索,230m高程以下的预应力锚索采用双层防腐保护锚索。
塔后边坡250m以下锚索设计参数见表15-5。加固剖面见图15-1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