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灌浆地层岩体可灌性分析及成果资料分析

灌浆地层岩体可灌性分析及成果资料分析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灌浆地区的地层主要为岩组。(一)岩体可灌性分析对灌浆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各灌浆孔平均单位注灰量为134.3 kg/m,耗灰量大,说明岩体具较强的可灌性。表5-6不同岩体灌浆资料统计B+C类岩体内构造裂隙发育程度稍差于A类岩体,高倾角裂隙在砂岩中发育并能穿过薄层泥岩,但难以穿过较厚泥岩。结束水灰比大于或等于5∶1段占25.0%,小于或等于1∶1段占25.0%,稍低于A 类岩体。表5-7灌前压水试验成果岩体设计防渗标准为q ≤3Lu。

灌浆地层岩体可灌性分析及成果资料分析

灌浆地区的地层主要为岩组。从岩体的可灌性和透水性来分析,在灌浆试验剖面上(图5-5),可分出3 种岩体:A岩体——以坚硬岩体为主,偶尔含个别厚度小于30cm的较软岩体(如粉砂质粘土岩等);C岩体——夹较软岩较多的坚硬岩体;B岩体——坚硬岩体(90%)夹少量较软岩(10%)。各岩体的透水性和可灌性有明显的差异(图5-6)。此外,强风化卸荷带内(R 岩体),岩体破碎,裂隙宽大,其可灌性与深埋未受风化卸荷的岩体的可灌性也存在有较大的差别。

(一)岩体可灌性分析

对灌浆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表5-5),各灌浆孔平均单位注灰量(C)为134.3 kg/m,耗灰量大,说明岩体具较强的可灌性。

图5-5 左岸单薄分水岭斜孔灌浆试验区地质剖面图

—岩组代号;R—强风化卸荷;A—以坚硬岩石为主的岩体;B—坚硬岩层与较软岩层互层;C—含较软岩体较多的砂岩体;—强风化卸荷下界线;—岩组界线;—岩体界线;A1、2—斜孔编号

图5-6 防渗帷幕斜孔灌浆试验成果剖面简图

A1、2—为Ⅰ序孔;B—为Ⅱ序孔;C1、2—为Ⅲ序孔;J1、2—为检查孔;×|×—钻孔左侧为透水性指标(Lu),钻孔右侧为单位注灰量

表5-5 各序孔灌浆资料统计

① 与相邻孔间距为4m;
② 与相邻孔间距为3m。

随灌浆次序增进而注灰量逐渐降低(C>C>C),反映了灌浆情况正常。Ⅱ序孔B的C=140.3kg/m,递减率为7.8%,说明在6~8m孔距情况下,Ⅰ序孔A的灌浆对其影响甚微;Ⅲ序孔C1、C2 的C=128.1~116.5kg/m,递减率分别为15.9%~23.6%,Ⅰ、Ⅱ序孔灌浆对其已有一定影响,且较小孔距(C2 孔)受影响较明显。Ⅲ序孔岩体单位注灰量较大,说明采用的单排孔、大孔距布置方案,钻孔利用率是相当高的。

不同岩体的可灌性是不同的。A类岩体能承受较高的灌浆压力,高倾角裂隙发育,连续性强,透水性较严重,透水率q=24.2Lu,具强可灌性。A类岩体单位注灰量大,C=136.0kg/m,以浓浆灌注为主,水灰比大于5∶1时的结束段仅占10.8%,小于1∶1时的结束段占29.7%(表5-6)。(www.xing528.com)

表5-6 不同岩体灌浆资料统计

B+C类岩体内构造裂隙发育程度稍差于A类岩体,高倾角裂隙在砂岩中发育并能穿过薄层泥岩,但难以穿过较厚泥岩。q=12.2Lu,C=110.8kg/m,仍具较严重的透水性及较强的可灌性。结束水灰比大于或等于5∶1段占25.0%,小于或等于1∶1段占25.0%,稍低于A 类岩体。

(二)对幕体防渗性能的检查

防渗帷幕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幕体内的透水性。被灌的岩体透水性究竟如何,我们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了检查。

(1)压水试验法。分别在T孔和各序孔内的灌浆前后进行了压水试验(表5-7)。岩体透水性有随序次增加而降低的规律。Ⅱ序孔q=20.3Lu,递减率仅为5.6%,说明Ⅰ序孔灌后岩体渗透性减小不显著;Ⅲ序孔q=8.2~11.3Lu,递减率为47.4%~61.9%,反映了Ⅰ、Ⅱ序孔灌后岩体防渗性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表5-7 灌前压水试验成果

岩体设计防渗标准为q ≤3Lu。灌浆14d后,再钻J1、J2 孔进行压水试验(表5-8)。孔距3m的J2 孔的平均透水率q=2.1Lu,小于3Lu的孔段占90%,满足了设计要求;4m孔距的J1 孔,平均q=6.2Lu,小于3Lu的孔段仅占44%,说明孔距大了。

由此可知,采用现行工艺措施及防渗标准,用4m 孔距显得偏大,3m 的孔距是适宜的。

表5-8 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

(2)灌浆岩心检查法。从岩心裂隙中水泥结石脉充填胶结情况看,3m孔距检查孔(J2)岩心水泥结石发现有7处,大部或全部充填,胶结较好,厚一般0.5~1.0mm,最厚10.0mm(为劈裂结石);在4m孔距检查孔(J1)的岩心上共发现水泥结石脉6处,大部分充填,个别为零星充填。一般胶结良好,常见厚1.0mm,最厚3mm。

统计中发现,硅质砂岩中结石较多,钙质砂岩中较少。水泥结石在A类岩体中出现的频率稍高,平均间距为7.22m;B+C类岩体出现频率稍低,平均间距7.82m。由此可见,A、B+C 类岩体灌浆效果是相近的,但前者具有更强的可灌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