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4-92所示为高电压下PN结恢复期间的载流子和电场的分布。
t1时刻,当正向短电流脉冲(泵浦)注入到P+NN+结构时,等离子体的注入过程开始。在P+N结的附近出现由载流子产生的高密度的扩散区(1018cm-3)。扩散区宽度(Wd)满足下式
图4-92 高电压下PN结恢复期间的载流子和电场的分布
在基极的其他区域,部分注入电荷(大约μp/(μp+μn),其中μp、μn为载流子的迁移率)积累在漂移波中,密度比P+N结附近低两个数量级,波前以Vf的速度从扩散区传播到N基区
Vf=j+/qNd
式中,j+为泵浦电流密度,Nd为n区衬底的杂质浓度。
t2时刻,当电流反向时,漂移波仍以Vf的速度返回,此时漂移区变窄。
t3时刻,在PN结附近的扩散区,反向浓度梯度区域已经出现。
t4时刻,当电子的浓度降到零水平时,中性的条件已经不能再维持,空间电荷区(Space Charge Region,SCR)也开始展宽,空间电荷区压降速率和空间电荷区的边界展宽速度(VSCR)成一定比例。
式中,WSCR为空间电荷区宽度;ε为介电常数;Em为PN结可承受最大电场。
空间电荷区的边界在高密度扩散区的速度为(www.xing528.com)
VSCR≈j-/q(n+p) (4-50)
式中,n、p分别为电子和空穴的浓度。
VSCR与扩散区的载流子浓度成反比,并且由于高浓度载流子的存在使得VSCR很小(由图4-92的t2~t4时间可以看出)。因此电压的上升率也会很小。在N+N结附近,有双极漂移波形成,并向空间电荷区的边界迅速移动,当空间电荷区的边界和漂移波前相遇时,扩散区耗尽。一旦耗尽,在N衬底区非平衡载流子不复存在并且电导电流消失。根据式(4-49)和式(4-50),空间电荷区的边界的速度和迅速上升。当二极管电压(U)迅速上升时,二极管的电流急速下降至零,此时u上升至电源电压水平。电流值j-=jS=qVSNd(其中Vs是电子的饱和速度),Em的最大值由击穿场强Eα决定,由式(4-49),硅半导体的最大为
当VS=107cm/s,Em≈Eα≈2·105V/cm,其中Eα击穿场强。
上面所做的考虑表明在电压快速恢复之前,电压上升率很低。PN结上总的电压(Up)的一部分是由空间电荷区的压降决定,可以通过图4-92和式(4-48)估算出来
式(4-51)中,并未包括流经空间电荷区的空穴。在大电流情况下j-=js,空穴的存在使UpSCR提高两倍。
式(4-51)表明UpSCR是和泵浦时间成比例的。它表明在反向电流期间高浓度扩散区的扩展是非常缓慢的。这是由于以下这个因素所导致的:在泵浦的过程中,来自PN结的空穴同时受到“扩散”和电子的作用,并且它们的作用方向相同。当空穴浓度远大于杂质浓度时(p≫Nd),这些作用几乎是相等的。当电流改变方向,电场作用力也会改变,然而扩散作用仍然保持着原有方向。如果正向和反向电流相等,作用在空穴上的各个方向的作用力的合力逐渐降为零。
Up的另一部分,是由只有平衡载流子存在的中性区的压降决定的,值为
Upnu≈Enu(W-Wd)
式中,Enu为中性区的电场强度。
为了在快速恢复阶段获得最大的,Enu=Es的条件必须满足。
t5时刻,双极漂移波到达等离子体层边界时,等离子体层消失,空间电荷区的边界将以饱和速度右移,从而实现DSRD的迅速关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