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已使用包装。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原始社会后期,伴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得以发展,出现剩余物品,而剩余物品又需必要的储存与交换,于是出现了原始包装。初始,人们用兽皮、树枝、藤条捆扎猎获物,用植物叶子、贝壳、竹筒、葫芦等天然材料包裹物品,这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的绿色包装。俗话说“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里的“葫芦”就属于早期的绿色包装,葫芦外壳坚硬、保护性好,能起到良好的抗腐防潮作用,还便于携带。利用自然的包装起源早于陶器,但这些材料易腐蚀,很难将实物保存到现在。
原始包装的形态伴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也在逐步进化与发展。最初是利用天然材料,随着原始人偶然的发现,人们学会用泥土进行烧制,便开始了制作包装阶段。原始农业对陶器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由于稳定的定居生活,生产出的陶器也正好迎合了储藏、烧煮、搬运、祭祀、陪葬等定居活动的多种功能需求,陶器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而且陶器上的各种纹案也体现出包装除基础功能外开始具备初期的审美功能(图0-1)。
图0-1 古代手工艺包装盒与现代包装盒,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包装,其包装内涵、功效也不同
约在公元前4000年,人类就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3500年,仰韶文化中已经出现了铜,商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进一步发展,青铜器也得以大量铸造,青铜壶、青铜罐的形态也逐渐多样化(图0-2、图0-3)。但由于统治阶级的统治需求,青铜器大多被作为礼器使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逐步脱离礼器,开始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这一时期,人们还掌握了铸铁炼钢技术和制漆涂漆技术,铁制容器、涂漆木制容器大量出现。从对漆器起源的研究来看,漆器出现在陶器之后。商周时代,漆器工艺已具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但其发展比陶器、铜器要缓慢,这是因为漆器的发展需要用具有锯、削、刻功能的锐利铁器,同时还需要有大量的漆,所以漆器至战国时期才被大量使用。
图0-2 青铜盛器1
图0-3 青铜盛器2
在青铜时代,人们对包装的认识仅限于“包”或者“盛”,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商业兴起,包装的作用开始发生变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商户之间出现竞争,商户为了吸引买主购买自己的商品,在商品的外包装上或镶嵌或留有某些印痕文字信息,对商品起到促销作用。自此包装不仅满足保护运输等基础作用,同时兼有促销、美观等作用。如漆器较陶器和青铜器轻盈许多,胎薄、坚固、光滑、容易装饰,在中国古代作为包装容器应用极为广泛,是其他容器无可比拟的(图0-4)。(www.xing528.com)
图0-4 漆器
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和唐代雕版印刷术对商品信息的传播起到助推作用,也使包装再次发展,成本较低的纸逐渐替代了往日昂贵的绢、锦等包装材料。随着纸的不断改进,开始出现了不同类别的包装纸,以及防油、防潮的上蜡纸,纸的功能性被扩展。从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到宋代的活字印刷,我国的印刷中心规模不断扩大,在包装设计中,包装纸上开始印刷商号、商品信息、宣传、图案等。中国现存有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包装,四寸见方,雕版印刷,中间是一只兔子图案,上下各有文字,集包装纸、插图、商号广告于一体,商业色彩明显,已经具备了包装设计的意识(图0-5)。
图0-5 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铜版
从农耕时代的包装状况来看,民间包装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保护、运输与储藏几个方面,它以质朴、率真为生活原型,反映了多种多样的风格样式。其包装材料多来自天然材料,以一种质朴的自然形式,带给人纯天然的精神与物质享受,如木、藤、草、叶、竹、茎等,保留了艺术发生时的原始特征。中国古代包装多选用自然材料,用竹、木、树叶等生产的包装比金属与塑料更感亲切。传统包装文化中的人情味、乡土味是设计的源泉(图0-6)。
图0-6 以竹子为材料的编织竹篓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包装材料一反农耕时代用木材、草编、竹藤等原始物料直接包装产品的落后面貌,而是用高新科技对这些原始材料进行新的深加工,使之既具有原始特点,又比原始物料包装具有更多优点,如抗压力、承重力、防水性、防潮性、防腐性,以及自身的轻便性、可重复使用性、大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等,极大地提高了包装的经济性,缩短了制作周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