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电力建设和生产中一直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并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安全工作规程等。如电建部门的安装质量标准和各项验收制度,确保了电力设备的安装质量;电力生产部门制定了各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监护制度,实现了化学、金属等各项技术监督,推行了岗位责任制,并对各级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开展安全竞赛活动等。这些都是生产管理中很重要的经验,为确保电力工业安全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对于现代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和大电网,电力企业原有的管理水平已不能适应安全可靠性的要求,需要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目前我国电力管理水平还较落后,在安全工作中还存在诸如设备可用率低、主要辅助设备投运率不高、调节性能差等问题,从而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电厂安全事故,这些问题不仅反映出电力设备的设计质量和制造质量方面存在着问题,同时也反映出了电厂的安全管理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做好电力工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1.全面的安全管理
电力生产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因此电力生产必须安全。安全管理为电力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行提供组织、制度和方法手段上的保证,没有安全管理就不可能实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企业的正常生产,也就无法为用户提供合格、充足的电能,更谈不上电力企业的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说安全管理是保证电力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基础,同时也是电力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如下:
(1)重点杜绝六种重大事故,即人身死亡事故、重要一次变电所全所停电及发电厂全厂停电事故、大面积停电和重要用户停电事故、主要设备损坏事故、重大火灾事故(损失一万元以上)、严重误操作事故。
(2)消灭三大恶性事故,即触电事故、倒杆断杆事故、高空摔跌事故。
(3)减少频发性的电气人员直接过失事故,特别是严重误操作和继电保护事故:误调度、误操作(带地线合闸、带负荷拉闸、带电挂接地线及非同期并列等)、误校验、误整定、误接线、误碰等事故。
(4)降低设备事故率。
(5)降低人身事故率。
安全工作通常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发电厂的安全运行和检修上,这当然是必要的,但目前机组运行反映出不仅设备制造质量对安全影响很大,而且发电厂的设计质量和系统配套也影响着机组的安全性,所以搞好电力安全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应从电厂的规划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运行检修乃至人员培训等各方面着手,实行全面安全管理。
发电厂运行工作应认真贯彻执行上述方针和原则,这是运行安全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切实做到安全运行,电厂所有参加运行及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领会和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各种安全规程、运行规程和运行管理等制度的有关规定;防止在异常工况和非正常运行方式下的设备损坏;重视生产外部条件如气候变化、煤质变化对机组安全运行的影响;重视事故的调查分析,加强和改善安全运行管理工作,坚持开展安全活动的反事故演习,增强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判断处理事故的能力。
2.先进的安全保障手段
现代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对自动化要求越来越高。过去常规的靠眼看耳听手摸的监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大型机组监控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CRT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处理机的问世,为以微机为基础的分散控制系统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基础。采用微机分散控制系统对发电机组进行数据采集、协调控制、监视报警和连锁保护,使我国火电机组的自动控制和技术经济管理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般火电厂的计算机监控功能为:①运行状况的巡回检测、数据处理和运行日报的打印制表;②运行异常情况的报警,发生故障时自动记录有关参数;③运行主要技术经济性指标的计算及打印制表;④发电设备的启动操作顺序监控;⑤发供电生产过程的控制;⑥发电设备的自动启停;⑦电厂故障自动监测与处理;⑧电厂安全经济运行的控制。
3.可靠性管理
随着机组参数的不断提高,容量的不断扩大,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组成系统的设备越来越复杂,因而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成为电力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火电厂可靠性是指电厂在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技术条件下,保持系统、设备、部件、元件发出额定电力的能力,并用一系列量化的可靠性指标来体现。(www.xing528.com)
电力工业可靠性管理理论,是用现代数学方法对电力系统出现的随机事件进行系统、科学的定量评价。电力可靠性管理是对电力系统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全过程管理,是促进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电设备可靠性管理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设备制造、安装及维护等质量情况,是发电厂加强设备管理,提供设备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据。
火电厂主要设备的可靠性是火电厂可靠性指标的基础,设备的可靠性是以统计时间为基准,用机组所处状态的各种性能指标来表征的。标准指标评价所要求的各种基础数据报告,必须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设备的真实情况。为反映火电厂主要设备的可靠性指标,通常将机组的状态划分为可用状态与不可用状态两种。
(1)可用状态。可用状态即设备处于能够执行预定功能的状态,而不论其是否在运行,也不论其能够提供多少出力。可用状态又分为运行状态和备用状态。
运行状态是指机组处于连接到电力系统工作(包括试运行)的状态,可以是全出力运行,也可以是计划或非计划降低出力运行。辅助设备的运行状态是指磨煤机、给水泵、送风机、引风机和高压加热器等正在(全出力或降低出力)为机组工作。备用状态是指设备是可用的,但不在运行状态。对于机组又有全出力备用、计划及各类非计划降低出力备用的区别。
(2)不可用状态。不可用状态指设备不论由于什么原因处于不能运行或备用的状态。不可用状态分为计划停运和非计划停运两种。计划停运是指机组或辅助设备处于计划检修期内的状态(包括进行检查、试验、技术改革或进行检修等而处于不可用状态)。计划停运应是事先安排好进度,并且有既定期限的。非计划停运状态是指设备处于不可用状态而又不是计划停运的状态。
电力部门把设备可用率作为发电厂考核指标之一,并制订了可靠性准则或导则,全面建立了可靠性信息反馈系统,在全国逐步推行电力工业可靠性管理,其目的是发挥发供电设备潜力,向全部用户不间断地供应高质量的电能和热能,充分发挥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目前已针对可靠性管理制订了一些性能指标,其中最主要的是设备可用率和故障停运率。
设备可用率和故障停运率是对设备在一年时间内的可运行情况的反映。在生产中不能盲目追求高的设备可用率,而降低设备用于大、中、小修的计划停运时间。因为虽然提高设备的可带负荷运行小时数,可以挖掘设备潜力,增加发供电量,但有可能造成设备检修、维护不足,带缺陷工作,以致影响机组的寿命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4.寿命管理
设备寿命管理是以设备运行状态和金属材料的长期连续监督为基础,计算其寿命损耗,并适时进行各种探伤检查,全面掌握设备技术状况,及时维修和更换,使设备在使用年限内发挥最佳效益或延长其寿命。
寿命管理是电厂的一种长期设备管理策略,它将长期的发电计划与严格的设备状态评定计划、在线监测、维修计划优化和方式改进、必要的设备改造等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实施寿命管理的目的是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减少非计划停机率,增加机组设备的可用率;缩短机组检修周期,延长大修间隔,减少检修费用;延长关键设备的寿命,继而延长机组的寿命。
火力发电厂的设计寿命和经济寿命一般为30年。随着设备状态评估和寿命预测技术的进步,现在运行的电厂,其潜在的实际可使用寿命可能远远超过了设计寿命。国内外许多电力公司已经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各种寿命管理和延寿方法的开发,目标是机组能运行50~60年或更长时间。
实际运行中,机组的寿命取决于关键设备的寿命,而关键设备的寿命又取决于关键部件的寿命。机组运行过程中实施寿命管理的关键部位包括锅炉受热面、锅炉管道和部件、汽轮机部件。
(1)锅炉受热面:高温过热器、再热器。
(2)锅炉管道、部件:高温联箱、主蒸汽管道、再热蒸汽管道、导汽管。
(3)汽轮机部件:汽轮机转子、汽缸、高温螺栓等。
火力发电厂的设备及管道,尤其是在高温高压下工作的设备和蒸汽管道,在运行中承受冷热交变应力,容易产生疲劳破坏。运行人员必须依据寿命管理与预测的结果,严格监视和控制其金属温度变化幅度及温度变化率,以减少寿命损耗,进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