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测案例与分析:29个案例的实际应用剖析

实测案例与分析:29个案例的实际应用剖析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测案例一1.一般情况电缆型号:ZLQ2-10 3×95。冲击放电后,绝缘电阻降低到150Ω,立即采用低压脉冲法测试。在用摇表测绝缘电阻时,其中C相阻值上升很慢,A、B两相阻值上升很快,故判断为A、B两相断线,立即用脉冲法测试验证。图4-7-6实测低压脉冲波形声测定点。在21kV冲击电压下,经过2h测试未出现理想波形,停止冲击放电,再测绝缘电阻时得:RC=36Ω,立即改用低压脉冲法测试。

实测案例与分析:29个案例的实际应用剖析

实测案例一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LQ2-10 3×95。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电缆沟

(4)电缆全长:212m。

(5)运行时间:19年。

2.故障性质

(1)运行跳闸故障。

(2)两端测绝缘电阻均为:RA=RB=500MΩ,RC=∞。

(3)导通试验结果:C相断线。

3.实测过程

(1)采用低压脉冲法,并进行不同脉冲宽度波形的比较,如图4-7-1所示,Lx=120m,L=216m。

图4-7-1 实测低压脉冲比较波形

(2)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19kV。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118m处。

4.误差计算

(1)绝对误差:120-118=2(m)。

(2)相对误差img

(3)精测工程误差:0m。

实测案例二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LQ2-10 3×95。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504m。

(5)运行时间:22年。

2.故障性质

(1)运行跳闸故障。

(2)两端测绝缘电阻:始端RA=RB=RC=2000MΩ;终端RB=180Ω,其余同始端。

(3)导通试验结果:B相断线。

3.实测过程

(1)低压脉冲法。在脉冲宽度为0.2μs时测得图4-7-2波形,图中Lx=154.6m。

(2)低压脉冲法。在脉冲宽度为2μs时测得图4-7-3波形,图中Lx=154.6m。

(3)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17kV。

2)放电频率:1/2~1/3(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155m处精确定点。

图4-7-2 实测低压脉冲波形

图4-7-3 实测低压脉冲波形

4.误差计算

(1)绝对误差:154.6-155=-0.4(m)。

(2)相对误差:img

(3)精测工程误差:0m。

实测案例三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LQ2-10 3×95。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电缆沟+直埋。

(4)电缆全长:562m。

(5)运行时间:21年。

2.故障性质

(1)C相试验击穿。

(2)测绝缘电阻:RC=200MΩ,RB=RA=1000MΩ。

3.实测过程

(1)首先选用直闪法。由于故障电阻太高,电压升至38kV仍无闪络,因此改用冲闪法。

(2)冲闪法。测得故障点放电不完善波形(冲击电压18kV),经提高电压(23kV),增大放电能量,波形无改变。故决定先冲击放电20min再测。冲击放电后,绝缘电阻降低到150Ω,立即采用低压脉冲法测试。

(3)低压脉冲法。波形如图4-7-4所示,Lx=240m。

图4-7-4 实测低压脉冲波形

(4)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16kV。

2)放电频率:1/2~1/3(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由于在240m处是柏油马路,听不到放电声响。最后在240m处挖开后,发现故障点位于该处接头内,接头外有铁壳,壳内充填沥青胶,埋深1.6m。

4.结果分析

接地性故障,出现开路性反射波形的原因分析如下。

设该电缆特性阻抗Zc=30Ω,则根据长线理论,Pu

可见该接地性反射很弱。另外,该处恰好是一个中间接头,由于接头反射大于接地反射,所以出现了图4-7-4的波形。

实测案例四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YJLV22-8.7/10 3×185。

(2)运行电压:3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660m。

(5)运行时间:13个月。

2.故障性质

(1)运行跳闸故障。

(2)两端测绝缘电阻均为:RA=800kΩ,RB=RC=1000MΩ。

(3)导通试验结果:B、C两相断线。

3.实测过程

(1)低压脉冲法。B、C相与A相波形如图4-7-5所示,图中Lx=215m,L=662.2m。

图4-7-5 实测低压脉冲波形

(2)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1kV。

2)放电频率:1/2~1/3(1/s)。

3)定点位置:由于B、C两相断线,而且电阻太高,不易放电。因此,选择受故障影响,绝缘电阻较小的A相进行冲击放电。最后精确定点在214m处的中间接头。

4.结果分析

(1)A相波形在故障部位也出现了微弱的正反射波,难道是800kΩ的高阻故障低压脉冲法也能测试吗?答案是否定的。

(2)如果一定把它看成是高阻接地故障,根据脉冲反射原理,其反射系数约为-1.25×10-5,这显然与该处的反射波不符,它只能是接头造成的反射波。

实测案例五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Q2-10 3×35。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425m。

(5)运行时间:24年。

2.故障性质

(1)运行跳闸故障。

(2)始端测绝缘电阻:RA=RB=RC=500MΩ。

在用摇表测绝缘电阻时,其中C相阻值上升很慢,A、B两相阻值上升很快,故判断为A、B两相断线,立即用脉冲法测试验证。

3.实测过程

(1)低压脉冲法波形如图4-7-6所示,图中Lx=160m,L=424m。

图4-7-6 实测低压脉冲波形

(2)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32kV。

2)放电频率:1/2~1/3(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160m处精确定点。故障点位于保护管内,埋深3m。

4.测试体会

对于同一根电缆的三相,如果原绝缘电阻相同,则在断线故障状态下,测试绝缘电阻(某一定值)所需的时间,可用来估算故障距离,即

实测案例六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LQD22-10 3×240。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电缆沟。

(4)电缆全长:388m。

(5)运行时间:5年。

2.故障性质

(1)C相试验击穿。

(2)测绝缘电阻:RC=60kΩ,RA=RB=2000MΩ。

3.实测过程

(1)冲闪法。在21kV冲击电压下,经过2h测试未出现理想波形,停止冲击放电,再测绝缘电阻时得:RC=36Ω,立即改用低压脉冲法测试。

(2)低压脉冲法波形如图4-7-7所示,图中Lx=320.0m,L=389.2m。

图4-7-7 实测低压脉冲波形

(3)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1kV。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故障点附近很长一段都有放电声响,降低冲击电压至16kV,将定点仪音量减小后,在320m处定点无误。

4.结果分析

(1)该故障在进行冲闪法测试时,冲击电压(21kV)偏高,造成故障二次放电,使故障波形更加复杂。这一点也可从故障电阻的快速降低和故障点附近大面积的放电声音来加以判断。

(2)由于故障电阻小(36Ω),其等效阻抗接近于Zc,反射系数Pu大约为12%,因此,接地性反射很弱。

实测案例七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LQ2-10 3×95+ZLQD2-10 3×150。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720m。

(5)运行时间:17年。

2.故障性质

(1)B相试验击穿。

(2)击穿现象是:电压升到20kV时,泄漏电流迅速升至满刻度(1000μA)而击穿。

(3)测绝缘电阻:RB=100kΩ,RA=RC=500MΩ。

3.实测过程

(1)直闪法波形如图4-7-8所示,图中Lx=536m。

(2)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2kV。

2)放电频率:1/3~1/4(1/s)。

图4-7-8 实测直闪法波形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520m处。

4.误差计算

(1)绝对误差:536-520=16(m)。

(2)相对误差:img

(3)精测工程误差:0m。

5.结果分析

(1)该电缆由油浸纸电缆和不滴流电缆两段连接而成,测试端为油浸纸电缆,故障点位于不滴流段上。由于波速v油浸纸>v不滴流,所以,测试距离产生了较大的正误差。

(2)如果已知两段电缆的实际长度,可以计算出实际电缆的故障距离,避免上述测试误差。

实测案例八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Q2-3 3×120。

(2)运行电压:3kV。

(3)敷设方式:电缆块+电缆井。

(4)电缆全长:866m。

(5)运行时间:24年。

2.故障性质

(1)A相试验击穿。

(2)击穿现象是:当电压升到15kV时,因泄漏电流突然增大而击穿。

3.实测过程

(1)直闪法波形如图4-7-9所示,图中Lx=360m。

图4-7-9 实测直闪法波形

(2)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4kV。

2)放电频率:1/2~1/3(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360m处的井内准确定点。故障部位是一个中间接头。

4.结果分析

(1)绝缘电阻没测,不进行准确的故障性质判断,就选用直闪法测试,既没有道理,又欠妥当。

(2)一般的泄漏性故障应选用冲闪法测试,而该例却选择了直闪法,而且还顺利地得到了理想的测试波形。

实测案例九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LQ2-10 3×120+ZQ2-10 3×120+ZQ2-10 3×70。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直埋+电缆井。

(4)电缆全长:1424m。

(5)运行时间:27年。

2.故障性质

(1)B相试验击穿。

(2)测绝缘电阻:RB=250MΩ,RA=RC=300MΩ。

3.实测过程

(1)直闪法波形如图4-7-10所示,图中Lx=200m。

图4-7-10 实测直闪法波形

(2)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6kV。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不理想。4)定点位置:由于故障点放电状态不理想,因此放大球间隙、并联使用两片电容器(1μF/片),提高冲击电压到32kV,放电频率达1/12(1/s),此时放电效果良好,最后在197m处准确定点。

4.误差计算

(1)绝对误差:200-197=3(m)。

(2)相对误差:img

(3)精测工程误差:0m。

实测案例十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Q2-10 3×35+ZQ2-10 3×70。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直埋+架空。

(4)电缆全长:320m。

(5)运行时间:10年。

2.故障性质

(1)A相试验击穿。

(2)击穿现象是:电压升到28kV以后,泄漏电流迅速增大而击穿。

(3)测绝缘电阻:RA=8MΩ,RB=RC=2000MΩ。

3.实测过程

图4-7-11 实测冲闪法波形

(1)冲闪法波形如图4-7-11所示,图中Lx=115.8m。

(2)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0kV。

2)放电频率:1/2~1/3(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尚可。

4)定点位置:在115.5m处(架空部分)定点无误。

4.误差计算

(1)绝对误差:115.8-115.5=0.3(m)。

(2)相对误差:img

(3)精测工程误差:0m。

实测案例十一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Q2-10 3×150。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601m。

(5)运行时间:31年。

2.故障性质

(1)B相试验击穿。

(2)测绝缘电阻:RB=16kΩ,RA=RC=2000MΩ。

3.实测过程

(1)首先选用直闪法。由于试验击穿后反复耐压,破坏了故障点的闪络特性,因而直闪法测不出波形。改用冲闪法测试。

(2)冲闪法波形如图4-7-12所示,图中Lx=600m。

图4-7-12 实测冲闪法波形

(3)波形解释:该波形提供以下两条故障点位于终端的判断依据。

1)明显的负脉冲。

2)Lx≈全长。

(4)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4kV。

2)放电频率:1/2~1/3(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理想。

4)定点位置:当走近终端时,用耳朵即可直接听到终端头的放电声。

4.测试体会

电缆试验发生击穿故障后,不应进行反复升压试验,更不能不经粗测就先进行冲击放电定点。因为,反复耐压或冲击放电的结果是使故障点形成碳化通道,故障电阻下降,所以加不上直流高压,直闪法测不出波形。

实测案例十二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Q2-1 3×120。

(2)运行电压:380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1010m。

(5)运行时间:22年。

2.故障性质

(1)A相试验击穿。

(2)测绝缘电阻:RA=4kΩ,RB=RC=20MΩ。3.实测过程

图4-7-13 实测冲闪法波形

(1)首先选用直闪法。由于直闪法测不出反射波形,于是改为冲闪法测试。

(2)冲闪法波形如图4-7-13所示,图中L1x=42m,L5x=198m,img

(3)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18kV。

2)放电频率:1/2~1/3(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39m处精确定点。

4.误差计算

(1)L1x的绝对误差:42-39=3(m)。L1x的相对误差:img

(2)img的绝对误差:39.6-39=0.6(m)。L′x的相对误差:img

(3)精测工程误差:0m。

5.测试体会

在故障距离较近时,测取一个故障反射波的误差大于测取n个反射波的平均值的误差。

实测案例十三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YJLV22-8.7/10 3×185。

(2)运行电压:3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660m。

(5)运行时间:10个月。

2.故障性质

(1)C相运行接地。

(2)测绝缘电阻:RC=300Ω,RA=RB=1000MΩ。

3.实测过程

(1)首先选用低压脉冲法,无故障反射波,改用直闪法。

(2)采用直闪法测试时,由于故障点电阻太低,加不上直流高压而无法测试,改用冲闪法。

(3)采用冲闪法测试时,冲击电压为16kV,测得的波形如图4-7-14所示,图中几乎看不到故障点的反射脉冲,其原因是放电能量太小,因此提高冲击电压到21kV再测。此时测取的波形如图4-7-15所示,图中Lx=231m。

(4)精测定点。在声测定点时,遇到了如下困难:由于交联电缆护套完好,单相对铜屏蔽层的放电声被钢铠和外护套所屏蔽。在231±20m的范围内精测均未听到放电声,于是决定在231±3m的范围内挖出电缆,然后将定点仪直接放在电缆上进行精测。这时可听到明显的故障点放电声,经仔细听测,将故障点确定在233m处。

图4-7-14 实测冲闪法波形

图4-7-15 实测冲闪法波形

4.误差计算

(1)绝对误差:231-233=-2(m)。

(2)相对误差:img

(3)精测绝对误差:0.15m。

5.遗留问题

塑料绝缘电缆故障的粗测并不困难,但对于护套完好故障点的精测定点就比较困难了。因此,需要测试者不断积累经验,当然,从设备上改进更好。

实测案例十四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YJV22-8.7/10 3×185。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310m。

(5)运行时间:4年。

2.故障性质

(1)运行跳闸故障。

(2)测绝缘电阻为:RA=500kΩ,RB=∞,RC=90kΩ。

(3)导通试验结果:无断线。

3.实测过程

(1)C相冲闪法波形如图4-7-16所示,图中Lx=22m,img,则img

图4-7-16 实测冲闪法波形

(2)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2kV。

2)放电频率:1/2~1/3(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21m处精确定点。

4.结果分析

由于故障点位于测试端附近,反射波比较密集,取一个波测试的故障距离Lx比取四个反射波的平均值img误差大,应予注意。

实测案例十五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YJLV22-8.7/15 3×150。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438m。

(5)运行时间:5年。

2.故障性质

(1)B相运行接地故障。

(2)测绝缘电阻为:RB=40MΩ,RA=RC=2000MΩ。

3.实测过程

(1)冲闪法波形如图4-7-17所示,图中Lx=278.6m。

(2)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15kV。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由于全线路都有放电声响,所以降低放电电压到8kV,但此时全线路都没有放电声响,故决定到终端再测。

图4-7-17 实测冲闪法波形

图4-7-18 实测冲闪法波形

(3)在终端采用冲闪法测得的波形如图4-7-18所示,图中img

(4)断电缆:以上两个波形均都很标准,而且两侧测得的故障距离之和为故障电缆的全长。因此,尽管在Lx=278.6m处没听到故障点的放电声响,但还是决定在故障部位开挖,定点仪置于电缆表面时仍无放电声响,于是在Lx=278.6m处切断电缆。两端做解除试验,并在未解除段电缆的距第一断点5m处再断第二点,至此两侧故障解除。

4.故障解剖

将切下来的5m故障段电缆解剖,其结果是:在距第一断点1.2m处为故障点。故障点已严重烧损(接地时间较长),主绝缘材料热熔后流失,线芯有80mm左右已裸露,几乎贴到铜带上,并存有大量集水。集水是故障点放电无声响的主要原因。

实测案例十六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YJV22-8.7/10 3×120。

(2)运行电压:6kV。

(3)敷设方式:电缆沟+架空。

(4)电缆全长:533m。

(5)运行时间:17个月。

2.故障性质

(1)B相试验击穿。

(2)测绝缘电阻:RB=3MΩ,RA=RC=2000MΩ。

3.实测过程

(1)冲击电压为14kV时的冲闪波形如图4-7-19所示。

该波形为故障点未击穿波形。提高冲击电压到20kV再测。

(2)冲击电压为20kV时的冲闪波形如图4-7-20所示,图中Lx=183.4m。

图4-7-19 实测冲闪法波形

图4-7-20 实测冲闪法波形(www.xing528.com)

(3)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0kV。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183m处顺利定点。

4.波形分析

图4-7-20波形中,在故障点闪络击穿正突跳之前有一个负脉冲,它是由于故障点放电延迟较大、冲击电压较低,造成的终端反射脉冲先于故障点闪络击穿脉冲到达测试端。

实测案例十七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Q2-3 3×70+ZLQ2-3 3×95。

(2)运行电压:3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568m。

(5)运行时间:37年。

2.故障性质

(1)B相耐压试验击穿。

(2)测绝缘电阻:RB=1500MΩ,RA=RC=2000MΩ。

3.实测过程

(1)首先选用直闪法。在直流电压达35kV时故障点不闪络,故改用冲闪法测试。

(2)冲闪法波形如图4-7-21所示,图中Lx1=37.2m,Lx2=50.6m。

图4-7-21 实测冲闪法波形

(3)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7kV。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x1点附近(±5m范围)没有听测到故障点放电声响。在x2点听测到良好的放电声响,最终将故障点确定在50m处。

4.波形分析

开始在x1处取值的原因是:x1点的负向脉冲拐点较明确。从波形的形成原理上看,x2处才是故障点闪络脉冲的反射起始点。因此,Lx2为实际电缆故障距离。

实测案例十八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Q2-10 3×150。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直埋+电缆井。

(4)电缆全长:1238m。

(5)运行时间:28年。

2.故障性质

(1)B、C两相耐压试验击穿。

(2)测绝缘电阻为:RA=2000MΩ,RB=200kΩ,Rc=300kΩ。

3.实测过程

(1)B、C相冲闪波形如图4-7-22和图4-7-23所示。图4-7-22中8LxB=320m,即LxB=40m;图4-7-23中LxC=1240m。

图4-7-22 实测B相冲闪法波形

图4-7-23 实测C相冲闪法波形

(2)按图4-4-46接线,进行终端冲闪法测试,其B、C相波形均为图4-7-24所示波形,图中img

图4-7-24 实测终端冲闪法波形

(3)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1kV。

2)放电频率:1/2~1/3(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B相故障在LxB=40m处顺利定点;C相故障在始端户内头下250mm处定点。

4.结果分析

(1)始端测试波形说明:B相故障较近(LxB=40m),形成反射密集波形。C相波形上测得的LxC近似电缆全长,是典型的故障点未击穿波形,出现的反射脉冲为终端反射脉冲。

(2)终端冲闪法波形说明:img,这与LxB=40m的测试结果相互呼应。而img(近似电缆全长),波形呈现故障点击穿状态,同时看到两次反射的形态和幅值十分相似,说明故障点位于电缆两端及其附近。经精测定点验证,上述分析是正确的。

5.测试体会

(1)一根电缆上,有可能同时出现几个故障点。

(2)始端故障(如C相故障)在声测定点时,由于故障点与放电球间隙的放电是同步进行的,不易区分与识别,此时应将冲击放电装置(或放电球间隙)移到电缆另一端。否则应采取其他措施,如屏蔽球间隙或用绝缘杆触及故障电缆感受故障振动波(注意安全)等来辅助定点。

(3)该故障测试过程中,测取的波形不太标准。如果泄漏电流不大,确属闪络性高阻故障时,采用直闪法或多脉冲法测试,可能会测得更为理想的波形。

实测案例十九

1.一般情况

(2)电缆型号:ZLQ2-10 3×185。

(3)运行电压:10kV。

(4)敷设方式:直埋。

(5)电缆全长:3200m。

(6)运行时间:26年。

2.故障性质

(1)耐压试验中发现三相均泄漏电流很大,直流高压加不上。

(2)测三相绝缘电阻为:RA=RB=RC=20kΩ

3.实测过程

(1)在15kV冲击电压下冲闪波形全貌如图4-7-25所示,图中L=3200m。

(2)在20kV冲击电压下冲闪波形全貌如图4-7-26所示。

图4-7-25 实测冲闪法波形全貌

图4-7-26 实测冲闪法波形全貌

(3)在25kV冲击电压下冲闪波形全貌如图4-7-27所示,展开后即可测量故障距离Lx=1004m。

图4-7-27 实测冲闪法波形全貌

(4)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5kV。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1002m处顺利定点。

4.波形分析

(1)图4-7-25波形为典型的故障点没闪络放电波形,t1处的反射脉冲为电缆终端的开路反射。

(2)图4-7-26波形是故障点已闪络放电的波形,t1处仍为电缆终端开路反射,t2处为故障点闪络放电脉冲,t3处(不明显)为故障点闪络放电脉冲的第一次反射。这个波形表明了故障点放电不充分,且放电延迟较大。

(3)图4-7-27是比较理想的故障点放电波形。与图4-7-26波形相比,放电延迟明显减小,且故障点的放电脉冲先于终端反射到达测试端。

5.测试体会

图4-7-27波形上t2处的故障点反射脉冲很弱,增加了测距的难度与误差。其主要原因是故障距离较远或线路波形衰减较大,提高冲击电压可改善上述情况。

实测案例二十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LQ22-10 3×240。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2000m。

(5)运行时间:7年。

2.故障性质

(1)耐压试验中发现三相泄漏电流均超标。

(2)测三相绝缘电阻为:RA=RB=RC=150MΩ

3.实测过程

(1)冲击电压为15kV时的冲闪波形如图4-7-28所示。

(2)冲击电压为10kV时的冲闪波形如图4-7-29所示,图中Lx=560m。

(3)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10kV。

图4-7-28 实测冲闪法波形

图4-7-29 实测冲闪法波形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560m处定点无误。

4.波形分析

图4-7-28的波形是一个典型的冲击电压过高,造成了二次放电的波形。t1和t2分别是故障点第一次放电和第二次放电的正突跳的前沿,t3和t4分别是故障点第一次放电和第二次放电的第一次反射波。因此,存在如下关系:

5.测试体会

在进行冲闪法测试时,冲击电压不宜加的太高,否则会造成故障点的多次放电,使测试波形复杂化。

实测案例二十一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YJLV22-8.7/10 3×185。

(2)运行电压:3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660m。

(5)运行时间:15个月。

2.故障性质

(1)C相运行接地。

(2)测绝缘电阻:RC=70Ω,RA=RB=1000MΩ。

3.实测过程

(1)低压脉冲法波形如图4-7-30所示,图中Lx=51.2m。

(2)在冲击电压为18kV时的冲闪法波形如图4-7-31所示,图中5Lx=258m,即Lx=51.6m。

图4-7-30 实测低压脉冲波形

图4-7-31 实测冲闪法波形

(3)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18kV。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51m处精确定点。

实测案例二十二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YJV22-8.7/10 3×95。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电缆沟+直埋+架空。

(4)电缆全长:670m。

(5)运行时间:3.5年。

2.故障性质

(1)运行跳闸故障。

(2)测绝缘电阻:

1)始端:RA=RB=1000MΩ,RC=3MΩ。相间均好。

2)将终端三相短接共地后再测:img

因此,故障性质判断为:B相断线,C相高阻接地,无相间短路。

3.实测过程

(1)三相低压脉冲波形如图4-7-32所示,图中Lx=475.0m。

(2)C相冲闪波形如图4-7-33所示,图中LxC=335.4m。

图4-7-32 实测低压脉冲波形

图4-7-33 实测冲闪法波形

(3)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19.5kV。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B相放电良好,C相放电不佳。

4)定点位置:B相在475m处精确定点无误。C相没有听到放电声响,于是提高冲击电压到26kV,在335m处定点成功。

4.测试体会

(1)电缆线路发生跳闸故障时,由于故障瞬间的过渡过程容易造成线路其他弱点的损坏,因此一次故障可以造成一个故障点,也可能造成多个故障点,电缆故障的测试工作应全面、细致,尽快找出所有故障点。

(2)根据故障性质判断结果,只有B相断线。而三相低压脉冲波均为开路性故障反射波形,造成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是:在进行故障性质判断中的导通试验时,采用了高压摇表(2500V,2500MΩ),2500V的电压将A、C两相断开很小的间隙击穿,呈导通状态,则判断A、C两相没有断线。当采用低压脉冲法测试时(脉冲电压约为250V),由于电压低,不能击穿A、C相断开很小的间隙,呈开路状态。因此,产生了上述矛盾。避免这种矛盾的根本办法是:不使用高压摇表做导通试验。

实测案例二十三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LQ2-10 3×70+ZLQ2-10 3×95。

(2)运行电压:6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122m。

(5)运行时间:21年。

2.故障性质

(1)运行跳闸故障。

(2)两端测绝缘电阻:始端RB=50MΩ。RA=RC=2000MΩ;终端RA=RB=RC=0MΩ。

(3)导通试验结果:三相断线。

3.实测过程

(1)三相低压脉冲始端波形和终端波形参见图4-7-34和图4-7-35,图中Lx=96m,img

图4-7-34 实测始端低压脉冲波形

图4-7-35 实测终端低压脉冲波形

(2)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18kV。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Lx=96m处精确定点。

在解除试验时,B相耐压合格,A、C两相均在15kV时击穿,说明另有故障,需重新测试。

4.重测过程

(1)将96m处线芯连接线打开,测两段电缆绝缘电阻。始端段RA=RC=500MΩ,RB=2000MΩ。终端段RA=RB=RC=2000MΩ。

故障性质确认为始端段A、C两相高阻接地故障。

(2)A、C两相冲闪波形均为如图4-7-36所示,图中Lx=62m。

图4-7-36 实测冲闪法波形

(3)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15kV。

2)放电频率:1/2~1/3(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62.2m处精确定点。

5.测试体会

(1)一次故障可以造成两个以上的故障点。

(2)采用低压脉冲法测试时,只发现了开路性故障点,未能同时发现另外一个(62m处)高阻故障。

实测案例二十四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LQ2-3 3×240。

(2)运行电压:3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736m。

(5)运行时间:20年。

2.故障性质

(1)B相运行接地。

(2)测绝缘电阻:RB=150MΩ,RA=RC=1000MΩ。

3.实测过程

(1)直闪法波形如图4-7-37所示,图中LxB=480.0m。

(2)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16kV。

2)放电频率:1/2~1/3(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由于听不到放电声,无法定点,故决定重测,此时,RB=180kΩ。

图4-7-37 实测直闪法波形

图4-7-38 实测冲闪法波形图

4.重测过程

(1)B相冲闪波形如图4-7-38所示,图中LxB=480m。

(2)将B、C两相在终端短接后,在始端测试C相冲闪波形如图4-7-39所示,LxCimg,则img

(3)声测定点。

图4-7-39 实测冲闪法波形

1)冲击电压:21kV。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LxB=484m处。但挖开后发现下面是一条暗沟,上盖100mm厚的钢板,实际故障点确实在480m处。

实测案例二十五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QD22-10 3×185。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直埋+电缆沟。

(4)电缆全长:668m。

(5)运行时间:6.5年。

2.故障性质

(1)C相耐压试验击穿。

(2)测绝缘电阻:RC=1.5MΩ,RA=RB=40MΩ。

3.实测过程

(1)在22kV冲击电压下的C相冲闪波形如图4-7-40所示,img=115.2m。

图4-7-40 实测冲闪法波形

(2)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2kV。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但没有检测到放电声响。

4.波形分析

图4-7-40所示的波形上出现了t1、t2两个正突跳,从理论上讲,t1点为故障点闪络放电脉冲的前沿,t2点的正脉冲应为终端反射脉冲的叠加致使二次击穿所致。因此,故障距离应取img,而不是img

5.再次精测

保持原冲击电压不变,将贮能电容由1μF增加到2μF,放电频率调整到1/6~1/7(1/s),此时,放电状态良好,在554m处定点成功。

6.测试体会

该测试波形酷似回路冲闪法波形,在非回路法中比较少见,形成该波形的主要原因是:冲击电压太高,或故障点放电不完善。增大放电能量可改善故障点的放电状态。

实测案例二十六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LQ29-10 3×240。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960m。

(5)运行时间:16年。

2.故障性质

(1)预防性试验中发现A相泄漏电流太大(电压加到26kV时,泄漏电流已达到400μA),故停电检修。

(2)测绝缘电阻:RA=RB=RC=1000MΩ。

3.实测过程

(1)击穿故障点。做A相直流耐压试验,在35kV时,泄漏电流由800μA迅速增大而击穿。

(2)直闪法。由于电压升致35kV时故障点不闪络,受设备容量限制,不能再升高电压,故而改用冲闪法。

(3)冲闪法。采用2μF储能电容,冲击电压达35kV,球隙闪络,出现放电不完善波形。同时球隙放电强度逐渐减弱,放电几次后就不再放电了。

(4)情况分析:上述试验结果表明,故障点没放电或放电不完善。由于故障电阻太高,在35kV电压下故障点对地不放电,泄漏也较小。球隙放电一次,电缆被充电一次,同时使电缆电位升高,亦即降低了球间隙两端电压。因此,几次放电以后,球隙两端电压降至不能击穿该球隙时,球隙放电就停止了。

(5)冲击故障点,使其放电良好。冲击电压为35kV,放电频率为1/6~1/7(1/s),冲击放电半小时后(此时,取样电阻和测试仪不应接在测试回路里),测绝缘电阻:RA=500kΩ,立即采用冲闪法测试。

图4-7-41 实测冲闪法波形

(6)在冲击电压为21kV时的冲闪测试波形如图4-7-41所示,图中Lx=160m。

(7)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1kV。

2)放电频率:1/4~1/5(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160m处准确定点。实际故障点是一个陈旧式充油中间接头。

4.测试体会

(1)泄漏性故障,由于故障电阻太高(MΩ级),不易放电或放电不完善。

(2)当球隙击穿的频率及强度逐渐降低时,说明故障点放电不充分,应采取措施改善放电状况。

(3)在测试过程中,故障电阻变化无常,甚至越冲击放电故障电阻越变大时,这种特征的故障点多位于传统式接头部位,特别是充油电缆头。

实测案例二十七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ZLQ2-10 3×240。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1440m。

(5)运行时间:5年。

2.故障性质

(1)C相试验击穿。

(2)测绝缘电阻:RA=RB=RC=250MΩ

3.实测过程

(1)直闪法波形如图4-7-42所示,图中Lx=736m。

图4-7-42 实测直闪法波形

图4-7-43 实测冲闪法波形

(2)冲闪法波形如图4-7-43所示。Lx=736m。

(3)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4kV。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736m处顺利定点。

4.测试体会

(1)冲闪法是将电容器储能到一定值,通过球间隙放电,向故障电缆施加一冲击电压,最初的几次冲击,不一定能使故障点良好放电,因此常测出一些无规则的波形。此时应继续进行冲击放电,并重复采样,直至采到较为理想的波形为止。

(2)直闪法是将直流高压直接加在故障电缆上,只有当故障点闪络放电时,才有电压跃变脉冲进入测试仪。因此,直闪法测试中,极少出现冲闪法前几个波形不理想的问题。

实测案例二十八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YJLV22-8.7/10 3×185。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1600m。

(5)运行时间:17个月。

2.故障性质

(1)B相试验击穿。

(2)测绝缘电阻:RB=20MΩ,RA=RC=80MΩ。

3.实测过程

(1)B相冲闪法波形如图4-7-44所示,Lx1=111.8m。

图4-7-44 实测冲闪法波形

(2)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3kV。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112m处准确定点。但在修复x1点故障后的耐压试验中,C相击穿。再测C相故障。

(3)在电缆终端C相进行冲闪法测试,其压缩波形如图4-7-45所示,Lx2=940.3m。

(4)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3kV。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940m处准确定点。挖出故障点后,在解除试验中C相再次击穿。故决定将x2点断开,在始端再测C相。

图4-7-45 实测冲闪法波形

图4-7-46 实测冲闪法波形

(5)始端C相冲闪法压缩波形如图4-7-46所示。Lx3=412.8m。

(6)声测定点。

1)冲击电压:23kV。

2)放电频率:1/3~1/4(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良好。

4)定点位置:在412m处定点无误。

4.波形分析

图4-7-45所示的C相终端冲闪波形上,已显示出多点故障同时闪络击穿的叠加状态(t2点以后)。t1点为较近故障(x2)点的闪络脉冲前沿,t2为较远故障(x3)点的闪络脉冲前沿,x2与x3点闪络脉冲先后到达测试端,并在测试仪上形成叠加波形。

5.测试体会

高阻多点故障,可在一次冲闪测试中都闪络击穿,出现叠加冲闪波形,应注意分析与总结。

实测案例二十九

1.一般情况

(1)电缆型号:YJLV22-8.7/15 3×150。

(2)运行电压:10kV。

(3)敷设方式:直埋。

(4)电缆全长:2400m。

(5)运行时间:9个月。

2.故障性质

(1)B相运行接地。故障后经过整个冬季(6个月),到第二年春天才测试。

(2)测绝缘电阻:RB=6kΩ,RA=RC=145MΩ。

3.实测过程

(1)首端冲闪法波形如图4-7-47所示的震荡式微弱波形,Lx=34m。

(2)同步定点。

1)冲击电压:25kV。

2)放电频率:1/4~1/5(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尚可。

4)定点位置:在34±10m的范围内定点失败。

情况分析:由于波形无规律、未出现理想的冲闪波,考虑到电缆比较长,故决定到末端再测。

图4-7-47 实测首端冲闪法波形

图4-7-48 实测终端冲闪法波形

(3)末端的终端冲闪法波形如图4-7-48所示,img

(4)同步定点。

1)冲击电压:25kV。

2)放电频率:1/4~1/5(1/s)。

3)故障点放电状态:尚可。

4)定点位置:在36m处准确定点。

挖出故障点后,发现电缆被施工损坏,绝缘层严重破损,已漏出导体,破损处充满泥浆。

4.波形分析

(1)图4-7-47所示的首端冲闪波形,是一种震荡式微弱波形,说明故障点虽然已击穿,但放电不完善。波形微弱的原因是:储能电容器太小(0.9μF)、故障点进水所致。

(2)图4-7-48所示的终端冲闪波形,虽然出现了较为理想的波形,但是仍然是一种震荡波形。这进一步证明了故障点的放电状态不理想(进水所致)。

5.测试体会

使用同步定点仪进行故障点精确定位时,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本例故障点放电状态不好,使用非同步定点仪时无法定点,但使用同步定点仪时方便、灵敏、准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