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退火软化工艺及温度控制技巧

退火软化工艺及温度控制技巧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生产实际中,去应力退火温度相当于最低再结晶温度,再结晶退火温度比最低再结晶温度高100~200℃。使用退火炉进行导线退火时,主要应保证容料罐内无氧的条件。接触式连续退火装置是一种单线式通电连续退火设备。1)退火温度:由于退火过程加热速度快(以s计),保温时间极短,因此退火温度高于其他退火方式约50℃。

退火软化工艺及温度控制技巧

1.热处理的作用

金属经过冷加工,晶粒形状及其方位等均发生变化,其性能也发生变化,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对冷加工的金属进行热处理,使金属恢复冷加工前的性能或达到使用的要求。在电力电缆生产过程中,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的热处理。

(1)使经过冷加工硬化的金属的塑性恢复到冷加工之前的水平,以便继续拉制。即中间退火。

(2)为了使拉线的成品恢复拉线前的电气和机械性能。即成品退火。

(3)为了得到高强度的线材,对拉制产品(如铝镁硅合金线)进行淬火。

(4)为了得到适当硬度的线材而进行的拉制成品退火。

2.金属退火基本原理

金属经冷加工塑性变形后,内部晶粒破碎,晶格畸变,存在残余内应力,因此是不稳定的。它有向稳定状态发展的自发趋势,但在常温下原子的扩散能力很弱,变化很难进行。将冷变形的金属进行加热,使原子动能增加,促使其发生变化,使金属恢复冷加工前的性能。

金属退火的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晶格回复阶段。当加热温度不高(低于最低再结晶温度)时,原子扩散能力尚低,虽有微小扩散,却不会引起组织变化。但由于原子有了微小的扩散,能使晶格畸变程度大为减轻,从而使内应力大大下降,导电性及耐腐性等均有显著提高。机械性能变化不大。这个阶段称为回复阶段,又称为去应力退火。

(2)再结晶阶段。冷变形金属加热到较高温度时,将形成一些晶格方位与变形晶粒不同,内部缺陷较小的等轴(各方向直径大致相同)小晶粒,这些小晶粒不断向周围的变形组织中扩展长大,直到金属的冷变形组织全部消失为止。这个过程称为金属的再结晶。

冷变形金属经过再结晶,由于冷变形而产生的晶格畸变等缺陷及内应力完全消除,因而强度下降,导电率提高,塑性和韧性增加。冷加工硬化状态得到彻底改善。

再结晶过程中,金属的晶格类型不发生变化,即并未形成新相,故不是相变过程。

(3)再结晶后的晶粒成长阶段。冷变形金属在刚完成再结晶过程中,一般都能获得细小而均匀的晶粒。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或延长保温时间,再结晶后的晶粒还要互相吞并而长大,使晶粒变粗,机械性能变坏这个过程称为聚集再结晶。这种粗晶粒金属的强度和塑性均下降。所以,过高的加热温度或过长的保温时间,均能引起“过热”或“过烧”。

在生产实际中,去应力退火温度相当于最低再结晶温度,再结晶退火温度比最低再结晶温度高100~200℃。工业纯铜和铝的退火温度见表1-5-2。

表1-5-2 工业纯铜和铝的退火温度 单位:℃

退火时保温时间的长短,应能使整个金属体积内的再结晶过程得以充分进行,它与加热温度、金属材料的体积和加热方式等相关。没有确定的统一临界点,一般认为90min即可。

铜和铝线退火后的冷却速度,一般认为对产品性能基本上没有影响,因而可以采用水冷、风冷或空气自然冷却等方式。(www.xing528.com)

由于铜的表面氧化物较疏松,可以不断地氧化,因此铜线退火必须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可以抽真空或充不含硫的保护气体(惰性、中性气体)。

3.退火工艺

铜、铝线的退火可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两大类。所用的退火炉也较多,常见的有:间歇式退火炉(地坑罐式退火炉;钟罩式电热退火炉;热风循环式退火炉)和连续式退火炉[电热气体保护退火炉;水封式电热退火炉;接触式连续退火(连续退火大拉机)]。

使用退火炉进行导线退火时,主要应保证容料罐内无氧的条件。抽真空后,罐内残余压力应控制在-0.1MPa以下,充保护气体后压力应控制在0.03~0.05MPa范围内。

接触式连续退火装置是一种单线式通电连续退火设备。该装置一般装在拉线机上最后拉线轮与收线盘之间,构成拉线——退火——收线的连续退火大拉机组。拉制出的线经过几个通有直流电的金属滚轮,导线与滚轮接触时电流通过导线,利用导线本身的电阻进行加热退火。

接触式连续退火的优点:①省去了成盘退火的工序,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②加热均匀;③改善了劳动条件;④自动化连续生产,节省人力、物力。

接触式连续退火的基本工艺参数如下。

1)退火温度:由于退火过程加热速度快(以s计),保温时间极短,因此退火温度高于其他退火方式约50℃。

2)退火电压。用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 V——线速度,m/s;

L——线材退火长度,m;

T2——退火后线材温度,℃;

T1——退火前线材温度,℃;

α——电阻温度系数,1/℃。

3)退火电流。用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 d——线材直径;

其他各参数同式(1-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