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锡兰茶大规模增产进入国际市场,因为采取了机械制茶等先进方式,生产成本拉得很低,这造成国际市场上的红茶价格下滑。
与之对应的祁门红茶,因为流通环节复杂而琐碎,一包祁门红茶从茶农手里到达外国消费者杯子里,需要历经茶农——茶贩——产区茶行——茶客——茶号——茶栈——买办——购茶洋行——外国进口商——外国卖茶行——消费者等多个环节,层层盘剥之下,毛茶在市场上无利可图,茶农也就任由茶树荒芜,丝毫不重视对茶树的投入,茶叶种植面积缩小,加上祁门红茶当时采用全手工作业,效率低下,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多种原因的作用下,在20世纪30年代初,祁门红茶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数量一再下滑,祁门红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932年,吴觉农从上海赴祁门任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场长,这个时候,正是祁门红茶最艰难的时刻:茶山荒芜,茶树管理不当,茶农生计无以为继。1933年,吴觉农开始推动合作社的成立,祁门平里茶叶合作社应运而生,启动资金由改良场员工用四个月工资及吴觉农私人资金垫付。
吴觉农先生的孙女吴宁在《人之相识,贵在相知——吴觉农、陈宣昭与胡浩川先生的一段往事》一文中写到:“那年(1933年)的春天爷爷和浩川先生是在祁门度过的,他们与平里的章家成立了一个合作社收购毛茶精制。合作社没有经费,爷爷就把家里的两千元存款垫上了,祁门茶场的职工又凑了四百。合作社精制好的茶也是通过爷爷在上海卖出的。那一年,平里合作社的祁门红茶精制很成功,因为国际市场茶价下跌,其他祁门红茶茶业都亏本,但爷爷他们的合作社却赚到了百分之十五的纯利润,虽然茶的产量并不是很大……”
中国第一个茶叶合作社就此起步。(www.xing528.com)
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为了组织祁门红茶自产自销,减少中间环节的盘剥,并集中技术力量对茶树的种植和祁门红茶的精制进行改良。出发点是好的,但对于目不识丁的茶农来说,他们并不能理解这些,所以,在合作社成立初期,茶农加入的积极性并不高。
此时,改良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将所有向改良场出售毛茶的茶农都视为合作社的成员,登记注册并发放合作凭据,而茶农在收取了卖茶的钱之后,更可以参予分配合作社贩茶所取得的利润。改良场还向茶农申明,他们只享有分配利润的权利,并没有承担亏损的义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改良场的气魄,他们为茶农承担了一切可能出现的风险。
平里合作社在成立当年即产生利润,“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收毛茶到五月三日止,精制头批三十箱,由祁门运沪,直接售予洋行,每担售价一百七十元……共计售洋三千八佰二十五元,除制茶运输及装潢各项开支外,还获得盈余二百三十八元七角五分。”
就在当年祁门其他茶号大面积亏损的背景下,平里合作社盈利10%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合作社逐渐被茶农接受,大家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其他乡镇的合作社也开始成立。
值得再多说一点的是,合作社这一茶叶经营形式从祁门开始,逐渐地被其他茶区所采用,1939年,仅江西与湖南就各有合作社59个和66个,1940年则增长到100个和96个之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