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在祁门平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茶叶科研机构——以研究和拓展祁门红茶为主旨的安徽省模范茶场。后经多次更名,于1932年更名为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在1934年改名为大名鼎鼎的“祁门茶业改良场”。
平里茶业改良场现状
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世界上只有中国出口茶叶,中国茶独占国际市场达200年之久,拥有一段独步天下的辉煌时期。但从19世纪70~80年代,华茶外销已经有下降的趋势,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的茶叶外销状态已趋于疲软。重振华茶、实业救国,是当时一大批爱国爱茶的政府要人、学者和实业家们的愿望。
1915年的春天,祁门红茶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这是东方古国的红茶产品首次亮相于国际展会,但它备受关注、行情看好。消息传到了国内,让当时国内关注中国茶业的人也备受鼓舞。北洋政府有心对祁红的生产技术、种植方法进行研究、改良,决定成立专门的机构开展这项工作。这个机构就叫模范茶场,地点选定在皖南崇山峻岭中的祁门县平里村。1915年冬,祁红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喜获金奖,载誉归来,举国皆欢。1916年春天,模范茶场也正式启动。
模范茶场是中国茶史上的一大创新,她不仅“开中茶自来未有的创举”,在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方面开我国茶界实业之先河,尤其在红茶的科研方面,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这是中国茶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一批泰斗级的专家学者来到这里,中国老一辈的茶叶专家,陆溁、吴觉农、胡浩川,以及冯绍裘、庄晚芳、钱梁、何德钦、陈观沧等诸多的茶学巨子,都曾在这里工作,许多前所未有的创举都在这里发起了,震古烁今,堪称绝版。
现在我们回望过去,“平里改良场”可以算是一个时代实业的缩影。它代表了在当时那个时代,那么多关注中国茶业、关心中华国运的人的梦想和渴望——他们奔走呼号、殚精竭虑,用尽心智去振兴华茶。他们实验机械制茶,以超强的胆识向近百年的制茶方式挑战;他们积极开展茶叶科研工作,培训茶叶专业人才,乃至改良场被称为“中国茶叶科技人员的摇篮”,全国各地的茶业人士无不向往祁门,纷纷以出身改良场为荣。吴觉农说,“国内茶叶之技术机关,具久长历史者,实以本场为最”……“茶业改良场”成为一种资格,一种品牌,在中国茶坛上雄踞至高地位。
……
然而,时光流转,世事无常。走过几十上百年的岁月,改良场的名称和体制都经历了繁复的更迭:从一开始的“模范茶场”到“改良场”、到“试验场”,再到后来连基地的性质都一起变化的茶叶科研所,风云变幻。
近百年后的今天,平里还在那个平里,但改良场已经不是那个改良场了。现在已经看不到当年改良场生产茶叶时的盛况了……(www.xing528.com)
1 平里茶场一角
2 改良场中的胡元龙塑像
改良场对面的广袤区域已经变成驾校教学基地,像没有人管理的大院子。场子里很安静,地面上生长了很多青苔和野草,有一只黑色狼狗在场中央的太阳下懒睡。进入改良场,满目是空荡荡的院落、陈旧的场房,我们看到一只松鼠在房顶上溜过。
院子中有一尊胡元龙的半身青石塑像——是与想象中不一样的圆圆胖胖,笑脸像佛般一团和气,脑后梳着长辫,着团花马褂,左手里端着一碗茶。塑像底座上刻有胡元龙的简单介绍:胡元龙(1836~1924年),字仰儒……被后人誉为“祁红鼻祖”。放眼望去,除了塑像前一座厂房背后的“祁红故里”四个大字以外——这尊塑像似乎是这开阔场地中唯一与祁门红茶有联系的事物了。
场房都是白墙黑瓦,门窗刷绿漆,栏杆是红色,看上去倒是清清爽爽——却也少了一份场业应该有的喧闹气息。我们踏上一栋二层小楼,推开陈旧的大门,室内墙壁上,四面环绕贴着宣传板,一幅幅看下去,祁红的历史脉络慢慢清晰明朗……
同行的江师傅是平里人,他从毕业后就在祁门茶厂工作,把青春都给了平里。说到往事,他仿佛永远都是阳光灿烂,在那些日子里,古老的阊江水自在流淌,年轻的江师傅每天清晨沿江边走入茶场,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梦想,和师傅学手艺、练手艺,每天循环着忙碌的日子……他说,那是一段值得记住的时光。
谁说不是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