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工光线组合技巧:不同年龄段如何选择适合的光比?

人工光线组合技巧:不同年龄段如何选择适合的光比?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摄对象是儿童和妇女,光比要适当小一点;中年或老年人,光比则要适当大一点。例如图8-44顺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图8-47的顺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布光中,主光1和主光2偏离摄轴线,造成被摄体脸部鼻子两侧出现虚假的鼻影,影响了整组布光效果。

人工光线组合技巧:不同年龄段如何选择适合的光比?

通过分析几种单一光线成分的作用和特点,我们已对每一种光线成分有了了解。如果单一地使用一种光线成分去造型,就如同画家用一种颜色的笔去描绘大自然一样,将会使画面色彩单一,缺乏表现力。如果把几种光线成分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如同利用各种“颜色”的“笔”去描绘大自然,去塑造人物形象,画面就能富有造型魅力,完美、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情。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以及电视节目制作中,人工光线的组合,常指对某一静态或基本处于静态人物的用光组合。对节目主持人、播音员等的静态用光组合是活动人物用光以及大场面人物或景物用光的基础,许多活动画面的用光及其组合都是由静态用光组合而来的。在诸多体裁的电视节目中,画面中人物的活动、导演的场面调度给观众以运动和活动的感觉,但在交流感情、传达视觉信息、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物近景和特写画面时,常常以静态或瞬间静态为主。可以说运动常常是静止的一种铺垫。在用光中处理好静态用光是光线造型或光线语言表达的一个主要方面,这就如同摄像机在运动画面拍摄中比较注意其起幅画面和落幅画面的处理一样。所以说,设计和处理好人物静态用光组合是电视照明的一个基本功。

(一)静态节目主持人的三种用光组合

图8-38 实例 侧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

1.侧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

有时人们也把侧光照明效果称为明暗照明效果和直射光照明效果。它如同自然光中侧光和斜侧光照明效果一样。主光的光位角度在4~5点横1点直或7~8点横1点直上;辅助光光位角度在6点横3点直上,以紧靠摄像机摄轴线为宜。偏离这个位置,容易在被摄体表面产生不应有的光线投影,有时这正是用光失败的主要原因。主光与辅助光的光比不小于2∶1,要根据不同的拍摄对象与创作意图来定。被摄对象是儿童和妇女,光比要适当小一点;中年或老年人,光比则要适当大一点。调整光比大小可从增强或减弱辅助光灯的亮度获得。布好主光灯、辅助光灯之后,开始布置轮廓光灯。它的位置一般在与主光灯所对应的那个角度上,即11点横10点直上,其高度应依据被摄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定,防止过高或过低,但不能低于人物的头部,因为它是被用来勾画人物头发、肩膀、形体轮廓的。布置时还应避免过侧、过亮。轮廓光与主光光比一般在1∶1或2∶1左右。背景灯要根据主体亮度变化而变化,主体亮,背景就稍暗;主体暗,背景就稍亮。一般背景光与辅助光光比为1∶1。例如图8-38是较典型的侧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这样一组灯光组合配置,构成了侧光照明效果。其特点是画面有明显的明暗配置,人物立体感强,明暗反差适中,整个画面的调子明快、有活力。这种光线组合广泛用于正常脸型的主持人或播音员,是最常见的一种布光方式。图8-39是侧光照明效果平面简图,附光位光比提示。

图8-39 静态人物侧光照明效果平面简图

图8-40 实例 侧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没加背景光)

图8-41侧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主光和辅助光的光比3∶1。

图8-42侧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没有加用辅助光,造成高反差效果。

图8-41 实例侧 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高光比)

图8-42  实例 侧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没加辅助光)

图8-43 实例 侧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低反差柔和主光照明)

图8-43侧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主光加用柔光纸,被摄体表面具有柔和的过渡层次,主光和辅助光的光比为1∶1.5。

侧光照明效果的灯光组合属于目前使用较多、用光讲究、可塑性较强的一种光线形式。这种形式讲究光线成分的组合、配置、造型、完美。目前较多用在新闻主播、重要人物的采访、影视剧中静止状态下的人物造型上。

2.顺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

顺光照明通常也称平光照明效果和平调照明效果。这种照明效果有如自然光中平光照明和阴天半阴天中的散射光照明,画面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反差,阶调柔和。被摄对象的形状、阶调、色调的变化,主要由细微的光调变化表现出来。顺光照明效果的灯光配置:主光灯1和主光灯2一般配置在6点横3点直或接近这一光位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以紧靠镜头为宜。光比控制在1∶1或不超过1∶2。轮廓光配置在两个主光灯所对应的11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轮廓光同主光(其中一个)的光比控制在1∶1或2∶1左右,轮廓光不能过强,以免影响画面柔和层次。例如图8-44顺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在顺光照明效果的灯光配置中,也可以没有轮廓光。背景光灯放置在被摄体后面或左右两后侧,背景光亮度一般比主光稍强一点或略弱一点为宜,使人物能够与背景有一定的区别,参见图8-45顺光照明效果平面简图。

图8-44 实例 顺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

图8-45 顺光照明效果平面简图

图8-46顺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没加背景光,主体比较突出,但相对主体和背景来讲两者反差大,对比强烈。

图8-47的顺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布光中,主光1和主光2偏离摄轴线,造成被摄体脸部鼻子两侧出现虚假的鼻影,影响了整组布光效果。

图8-46 实例 顺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没加背景光)

图8-47 实例 顺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主光1和主光2偏离摄轴线)

平调照明(即顺光照明)可以使画面取得高雅、明净、单纯的效果,使人物黑色的头发、眼睛、鼻孔、嘴角引人注目,得到强调。

这种光线照明很容易产生高调画面效果,下面简单叙述一下关于高调画面的拍摄。

高调画面一般以浅色影调为主要基调。在高调画面中,最吸引人、最富有表现力的是画面中的深灰色调,如人的眼睛、头发等,这种深灰调子越小,画面的调子就越高。只有具备了深色调与大面积亮色调对比的画面,才能称为高调画面。对高调画面有这样几个要求:

(1)所反映的人物,一般要符合其职业、年龄、性别特征,如拍摄医务、科研人员,妇女、儿童等,衣服一般应为浅色。

(2)背景光一般要求超过人脸的照度一倍左右,以白的背景突出形体的轮廓线,在拍摄人物全身高调画面时,这一点更显得重要。

(3)画面要求简洁、清晰、明朗、干净,背景光要求柔、匀、细,防止人物投影进入画面,防止人脸、衣服及其他进入画面的部位出现灯光投影。

(4)曝光要稍增加一点,这样可使人物的头发和其他暗调部位得到适当的补偿曝光,对表现暗部位的有效质感、减小反差起积极作用。

高调画面的用光,应有一个统一的、接近的亮度和灯光之间相互协调的光比。灯具可选择散光灯系列,这种灯光质软而柔和,照明均匀,在投影的界限上比较含蓄,阴影不太明显,适合于拍摄高调画面。

顺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通常用在一般栏目节目或文艺类型节目中的主持人照明。在美国国家电视台或他的各州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造型用光中,顺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用得较多。因为西方人的骨骼突出,脸部立体感较强,在长久的实践中,顺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就逐渐被人们认识,现在已经作为西方媒体主持人最常用的一种光线形式了。

3.轮廓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

同自然光中的逆光、侧逆光照明效果一样。主要照明灯(轮廓光灯)配置在与摄影机镜头摄轴相反的11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有时为了加强轮廓光照明效果,可用双边轮廓光。主光的首要造型任务是勾画出人物富有特征的轮廓线条。那么什么是人物富有特征的轮廓线条呢?拍摄人物全景画面时,要注意突出和表现人物大的轮廓线条,如人物形体各部分的屈直凹凸;拍摄人物中近景画面时,要注意选择人物最主要、最精彩、最富有表现力的脸部侧面线条,即人物的前额、鼻、口、下颌、脖颈的轮廓线条,斜侧面(半侧面)线条,即侧额、眉、眼、颧骨、侧腮的轮廓线条等。这些线条是对拍摄对象进行观察、选择的结果,不同的拍摄对象及人物,轮廓线条各有其特点和微妙的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一模定型。轮廓光的首要任务是完美地表现人物的轮廓线条,光源的远近、高低、正侧,都会直接给这种表现带来影响。如被摄人物头上戴有帽子、头巾或其他装饰物时,光线就不宜过高,以免人物脸上富有表现力的轮廓线条被遮挡。如果需要轮廓光灯低一点,最好避免在人脸上出现过宽光线,如果过宽,即过了人的鼻梁,就会在人物脸上的阴暗部分出现一个大三角形鼻子投影,既不美观又不利于造型。配置好轮廓光线之后,就该考虑人物暗部光线的补充问题了。辅助光灯设置在人物的正前方9点横3点直的位置上,主要任务是衔接轮廓光亮部分与阴暗面的中间过渡,这个辅助光灯不能随意偏向人物的某一侧,否则会产生人脸上的第二个投影和造成同主光的夹光效果。例如图8-48轮廓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轮廓光强调和描绘被摄体头部、脸部、脖子的侧面线条轮廓,线条清晰明确,富有变化和流动美感。根据要求与需要,还可以在人物侧向镜头的一面再加一个辅助光,使人物脸上的过渡层次更为细致丰富。例如图8-49轮廓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加用了辅助光2。有时还可在人物的后方2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再放置一只轮廓灯(有时根据需要还可适当靠近背景处),把未被轮廓光和辅助光照明的人物侧后面勾勒出一轮廓细条,使画面上轮廓光的表现形式更为完美。使用轮廓光照明,一般取轮廓光与人物正面的辅助光光比为3∶1或2∶1。有时根据需要还可在6点横3点直的位置加辅助光2,辅助光l与辅助光2光比在2∶1左右。辅助光2的亮度不能超过人物正面辅助光1的亮度,否则会产生同轮廓光的夹光效果。背景光灯应适当地把背景打出层次,这样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同时画面也有空间感觉,还能避免人物某一局部线条与背景重叠。

图8-48 实例 轮廓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轮廓光+辅助光1侧面组合)

图8-49 实例 轮廓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轮廓光+辅助光1+辅助光2组合)

被摄体由正侧面变成斜侧面后,轮廓光主要突出、强调被摄体斜侧面右侧脸部颧骨、鼻梁等处的线形轮廓。例如图8-50、图8-51所示。前者只用了轮廓光和辅助光1;后者使用了轮廓光、辅助光1和辅助光2。图8-52只使用了单轮廓光灯,画面亮暗反差较大,呈现剪影状态。这种用光方式使用较少,在影视剧中偶尔使用,因为这种光线亮暗间距大,不符合摄像机技术条件的要求。

轮廓光照明常常产生低调照明效果,能给人以庄重、肃穆、黄昏、安适、忧愁、悲怆之感,有时还有某种神秘感。

低调画面大体有两种:软低调与硬低调。

软低调——画面中影调由深至浅,过渡层次丰富细致,质感比较好,没有十分强烈的反差,以接近的影调和细微的影纹来表现层次和质感,给人比较柔和、悦目的感觉。软低调画面光比一般控制在3∶1。软低调画面用得比较多,给人的视觉感受比较正常,在各类电视节目中也较常见。

硬低调——光比较大,在5∶1时,画面中影调两级差距较大,它的特点是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主题,突出人物的轮廓线条,以轮廓线条取胜。这种硬低调画面平时比较少用,一般是按照主题或剧情的需要,根据环境特征、气氛要求和人物特殊的情况使用。拍摄低调画面应注意:

图8-50 实例 轮廓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轮廓光+辅助光1斜侧面组合)

图8-51 实例 轮廓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轮廓光+辅助光1+辅助光2斜侧面组合)

图8-52 实例 单一轮廓光照明

(1)人物衣服的色调应以灰色、深灰色为佳,这样衣服在画面中才能有层次。如穿黑色衣服,要注意不要与背景融合在一起。有时为了表现衣服的层次,可适当加一点装饰光。

(2)低调画面拍摄要同被摄人物的职业、性格、情绪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相吻合。

(3)低调摄影要注意曝光问题。平时拍摄其他类型的画面常采用明暗两方面综合曝光,低调画面如按此曝光,暗部影调会曝光不足,层次和质感会受到影响,有时暗部本来有层次的地方会因综合曝光同周围暗调混为一体,影响整个画面的质量。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在曝光上采取综合测光,但拍摄时要把光圈适当开大半级,或开大三分之二级,这样亮部质感不会受到损失,暗部也有了层次。

(4)低调摄影常选择聚光灯作为勾画人物轮廓线条的主要光源,其他部分的暗部层次常选用散光灯具。

轮廓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一般用在日常的谈话类型节目中,镜头处在旁观而客观的角度上。该组光线照明效果注重主持人、嘉宾相互间的沟通,注重它们的外形、线条、轮廓、姿态,以此传达谈话节目中人物的诉求、感情、状态。

以上三种静态节目主持人的用光组合,各有特点,差异在于表现重点的不同,细心人会发现这三种用光方式主要是从人物照明中的“三点式”布光而来的。

(二)静态多人物的用光组合

静态单人物的用光虽然用得比较多,但两人以上多人物的用光在电视节目中用得也不少,除了节目主持人主持新闻专题节目外,杂志性节目中的座谈、采访等多人物用光也需要我们去总结和探讨。多人物用光与单人物用光虽有共同和相似之处,但仍有很多不同,前者较复杂。

1.为两位节目主持人正面布光

给两位节目主持人同时布光,在许多电视台用得比较普遍,布光方式多样,最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种。

(1)分别布光法

这种方法常常用在两位节目主持人距离较大、一个主光很难完成两个人物的主光造型的情况下。参见图8-53。布光方法首先是确定主光的投射方向,一般两个人物的主光要从左或右前侧大约45。角方向投射过去,要防止两人的主光来自不同方向,造成虚假的主光投射,破坏整个布光的效果。主光明确之后,两盏辅助光灯出现在摄轴线附近的位置上,两盏辅助光灯要控制好光线的投射区域,防止相互干扰,出现不必要的光线投影,其光线高度与人头平齐或稍高于人头。轮廓光放置在与主光基本对应的角度上,用以勾画主持人的轮廓形态,有时在演播室内可使用能升降的棚顶灯在人物的正后方作轮廓光。背景光放在与主光同一侧,照明周围环境与背景。

(www.xing528.com)

图8-53 为两位节目主持人正面布光(分别布光法)

(2)重点勾勒法

棚内或演播室内主要采取三基色冷光源作底子光照明,本身已具备一定的基准亮度,其照度在1500勒克斯左右,画面中影调单一,没有强烈的亮暗反差,画面空间感觉弱。不仅仅是对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如此用光,许多电教部门的演播室也采用这种冷光源设计。在用光中同样存在这样的不足和问题,比较简单的解决与弥补方法就是采取重点勾勒法,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加主光灯,放在4~5点横1点直或7~8点横1点直的位置上,由于加入了这种主光,画面中有了光线的投射方向和光比组合,光线效果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时还可加轮廓光,位置在与主光灯对应的角度上或11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参见图8-54。

(3)平调组合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正常脸型和稍瘦削的脸型。布光时两主光位于摄轴线附近,以接近或紧靠镜头为宜,分别照明被摄体,其光线高度以人头平齐,然后分别布轮廓光灯,细致地勾画被摄体外形线条。轮廓光灯的位置在被摄体的侧后方,其光线不能过高、过亮、过偏。在演播室内也可考虑利用放置在人物后上方(11点横10点直)位置上棚上的轮廓光灯,但要注意角度不能太高。参见图8-55。

图8-54 为两位节目主持人正面布光(重点勾勒法)

图8-55 为两位节目主持人正面布光(平调组合法)

2.为两位节目主持人侧面布光

两位节目主持人以侧面或斜侧面、相互交流的形式出现,共同主持一个节目,有时也可能是一位节目主持人采访一位观众(被采访者可能是事件当事人、电台记者、专家教授、公司经理、国家总统、工厂工人等)。这种布光方式尤其适用于谈话类型节目。人物相对而坐的这种形式交流感比较强,布光应有别于为两位节目主持人面对镜头的正面布光形式。首先要确定主光的位置,见图8-56。主光1(人物的轮廓灯)出现在B者左侧前方,主光2出现在A者右侧前方,两主光的主要任务是勾画人物的主要立体形态和各自富有表现力的主要线条。人物面向镜头一侧的阴影可用辅助光处理,两辅助光灯分别放在A、B两者的正前方,这种布光方法可使人物主要的部位(面部和胸部)有由亮到暗非常细致的过渡层次。根据需要背景光可加可不加。

图8-56 为两位节目主持人侧面布光

3.为5位节目主持人正面布光

多位节目主持人同时播报、主持一个节目,这在国外重要新闻播报、重大新闻事件播报、重要活动等节目直播中屡见不鲜。下面举例的是5位主持人同台主持一个节目,在5位节目主持人中,主持内容各有分工,比如有人负责本地区新闻报道,有人负责本省新闻报道,有人负责全国新闻报道,有人则主要负责当日天气预报报道等。5人用光最常见的是采取分别布光法,见图8-57。

图8-57 为5位节目主持人正面布光(国外现场直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用光)

现场基本上都是使用演播室内棚上的灯光,5盏主光灯分别出现在5位节目主持人正前方,主要以面光照明为主,光源高度分别在6点横2~3点直的位置上,根据每位人物的脸型可适当调整光源高度,以不出现下鼻影和下脖影为宜。轮廓光灯分别布置在12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有时也要根据男女头型、体态的不同分别进行调整。在整个布光过程中,各个灯位要设置准确,不能相互干扰,有时有的灯光需适当遮挡,严格限制其照明区域。

图8-58 多人物座谈用光(一)

这种节目的用光原则是:人物越多,用光就越简单,防止人与人、光与光灯光影子相互影响、相互干扰。

4.演播室内多人物座谈用光

多人物座谈的格局因节目要求不同而各式各样,我们主要选出常用的三种形式进行分析。

第一种多人物用光,如图8-58所示。使用棚上5盏轮廓灯分别照明每一位人物各子的轮廓,其光位分别在12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在摄轴线附近位置上放置辅助光1,主要照明c者,辅助光2主要照明D者和E者,辅助光3主要照明A者和B者。布光中要注意整体光线照明的平衡,控制好轮廓光与辅助光的光比。由于使用了5盏轮廓光灯,很可能会在桌面上出现人物投影,通常使用中灰色台布来减弱杂乱的投影,同时还可以通过摄像机的角度、景别尽量避开投影。

第二种多人物用光,如图8-59所示。采取分区布光的方式,首先使用3盏轮廓光灯分3个区域对8个人物进行轮廓光照明。布光中要注意3个区域光线的衔接,要做到轮廓光的高度接近,亮度统一,轮廓线条渐变而明显。辅助光也同样分3个区域照明被摄体面部胸部,由于人物座位远近有差异,有时需要适当调整、遮挡辅助光。辅助光不能过高,以防止人物脸部和胸部出现投影。

第三种是多人物知识竞赛、群众场面用光。这种用光方式同以上几种方式比较接近。对人物众多的场面,要始终把握好场景内的整体用光的平衡和灯光各区域及部位的合理衔接。参见图8-59,虽然人数较多,但仔细看一下,会发现众多人物可分为3大组。用光也是采取分组照明的形式,每组用两个轮廓光灯照明12个人物,前面用两盏散射光灯打辅助光。虽然人数很多,用光却显得比较简单。在现场照明中,如果现场人物座位是阶梯形式的,对每个光位就要进行适当调整,尽量使每个人物身上的光效一致,亮暗基本均匀。还要考虑现场摄像机改变视点后光调、光位的衔接,尽量保持现场光线的最佳状态。如图8-60。

图8-59 多人物座谈用光(二)

图8-60 多人物座谈用光(三)

(三)动态人物的用光组合

动态人物的布光设计与静态人物的布光设计有许多不同,主要区别:

(1)每组或每个灯光成分组合要具有可塑性,布光不仅要考虑点,还要考虑面。

(2)灯光由封闭式的某个区域性照明转变为某个范围内的照明。

(3)灯光设计要考虑到灯光与灯光、区域与区域的衔接。

(4)由于被摄体或摄像机的运动,原为主光的光源可能变为逆光光源,逆光可能变为主光。在这种交替过程中,要清楚每个灯光的作用。

(5)在众多运动画面中,比较注重运动之前和运动结束之后处于基本静态状态下的人物布光,比如运动画面中的起幅和落幅是整个运动镜头中布光的重点。

动态人物的用光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固定场景(表演区)的布光,二是动态人物的布光。

1.固定场景(表演区)布光

所谓固定场景(表演区),主要指舞台或演播室内文艺晚会的演出区域等,这些区域限定了演员的活动范围。无论一台节目人物多或少,人物活动频繁与否,节奏快还是慢,照明所考虑的区域是限定的。虽然根据剧情和主题要不时地改变照明效果,但始终要有一种最基本的照明设计。这种布光方式适用于表演区内节目内容变化较复杂、人物动作和活动范围较大、某些节目内容不详、节目制作时间要求较紧张等情况。

固定布光方式主要是由静态的人物布光方式而来,也可以说是从人物基本造型光“三点式”布光而来。下面简单分析几种常见的固定场景(表演区)的布光方法。

第一种是全面的底子光照明,提高整个场景的最低照明亮度,保持场景内每一角度和每一区域均匀照明。在此基础上,在摄像机主角度所正对的背景处上方加用几盏或多盏轮廓光照明灯,分别布光,每一盏轮廓光灯负责一个小区域,均匀地用轮廓光灯将表演区“覆盖”,在表演区内,不管人物(或演员)走到哪个位置,都有轮廓光照明。这样可避免由于底子光照明带来的平淡、影调缺乏变化、视觉刺激不强等不足,如图8-61所示。图中4块中间有条状图案的矩形表示位于场景上方的底子光光源。如果场景纵向较长,可在场景的前半部分再加用几盏轮廓光灯,如图中虚线所示。

图8-61 固定场景(表演区)的布光(全面底子光加逆光照明)

第二种是平调照明加逆光组合方式,这种布光方式较接近静态布光的图8-62和图8-63。逆光灯从天幕上方照射下来,每盏逆光灯负责场景的一个区域,在场景的前区使用柔和的亮度高的散射光灯,如图8-62所示。这种布光方式较简单,没有过多的光线投影,但也难免使画面显平淡,缺乏光线应有的变化。

第三种是斜侧光立体照明方式,这种方法用得较多,但是布光有难度,对光线衔接、光比、光线角度要求较高。这种立体照明式布光主要由静态人物侧光照明效果图8-39演变而来,如图8-63所示。

主光来自场景左侧的前侧方向(也可右侧),根据需要主光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但要注意最好出现在场景的同一个方向,给观众一个明确的主光印象。辅助光放置在摄像机的视点或接近视点的位置上,给场景以均匀的辅助光照明。轮廓光放置在被摄体正逆光或侧逆光的位置上。这种布光方式,摄像机的主角度和分切角度不能过斜,以保证最佳光线造型效果。如图8-63。

图8-62 固定场景(表演区)的布光(平调照明加逆光组合式)

图8-63 固定场景(表演区)的用光(斜侧光立体照明)

2.动态人物的布光

固定场景(表演区)布光有时很难做到十分准确、细致,因为它不能具体照顾到每一个人和每一个镜头。要想取得最佳用光效果,需要给每个镜头、每个人物单独或专门照明,但有时条件不允许。

动态人物的布光首先要求照明工作者了解:

(1)人物活动的路线和范围;

(2)摄影机使用的镜头与景别;

(3)摄像机本身运动的方向和目的;

(4)什么内容以及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下面介绍几种动态人物的布光方法。

图8-64中,两人首先处于静止状态,位于a点,然后从静止状态,也就是起幅开始横向走至b点停止。环境是一个一面有窗户的室内过道。摄像机从静止状态也就是起幅开始,跟随两个人物同时移动。镜头起幅布光首先以一面窗子来的光线做主光,移动车上的车载辅助光和固定在窗子对面的辅助灯光,做人物的补助光。运动过程中,轮廓光1、2、3始终来自窗子,辅助灯1、2、3组成了柔和的辅助光。为保证人物自始至终的基本层次照明,移动车上的辅助灯也随人物同时运动。到达b点,也就是镜头的落幅后,轮廓光4、5同时作人物的双边轮廓光,车载辅助灯与辅助光3作人物的补充照明。在人物整个活动过程中,由于人物的转身、行走、角度、动作的变化,轮廓光有时能变成主光,主光又变成轮廓光。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辅助灯1、2、3的基本投射高度,避免将拍摄者的影子投射在画面中人物的身上。

图8-64 动态人物布光(一)

图8-65中,两人作纵向运动,一面临窗。布光时远处的一个窗子在起幅静止画面时可作人物的轮廓光,在运动过程中,主1、2作为人物的主光,辅1、2、3采取“接力”形式作人物的辅助光。当人物距离镜头越来越近时,辅助光4在镜头旁边起到衔接主光2和辅助光3的作用,使光线由亮到暗的过渡平缓一些。

图8-66采取的是分组重点布光的方法。起幅a点的人物用光采取了主光、辅助光、轮廓光三点式的布光方法。镜头随着人物摇到b点时,使用双边轮廓光照明,人物的外部线条与起幅时有区别。介于起幅和落幅中间部位的辅助光2,有效地衔接了两组照明。

图8-65 动态人物布光(二)

图8-66 动态人物布光(三)

以上三种方式的用光比较注意光线的真实性以及用光的依据。

图8-67的用光同前三种不一样,是按作者的主观意图“随意”用光。这种用光方式不受环境条件的制约,能较好地体现作者的想法,经常用于舞台、晚会等,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充分调动各种手法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这种用光方式光位比较清楚,效果比较明显。

图8-67 动态人物布光(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