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直射光照明的三种常见形式

直射光照明的三种常见形式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顺光照明较容易全面揭示被摄场景和人物的外表状态,景物或人物的色彩还原、色彩纯度和色彩饱和度正常。顺光照明常常能取得画面平和、清雅、明快、高调的效果。顺光照明在实际运用中,其不足有时又恰是它的优点。逆光照明还能十分强烈地强调大场面中各种景物的轮廓形态和相互间数量距离的感觉,景物间的层次关系比较清楚。目前,在许多电视剧、纪录片的大场面拍摄中都逆光照明使用较多,收到了理想效果。

直射光照明的三种常见形式

(一)顺光照明

光源在被摄体前方,镜头的后方,镜头同光源照射方向基本一致,在镜头与被摄体这条摄轴线左右15°角之内的照明光线,统称顺光照明。顺光照明有时也称为平光、正面光和前光照明。

顺光照明较容易全面揭示被摄场景和人物的外表状态,景物或人物的色彩还原、色彩纯度和色彩饱和度正常。在镜头所包括的范围内,景物的亮度比较接近,只是由于距离的远与近、镜头的分辨能力之强与弱、空气中的介质之多与少,会使得前后景物之间的光亮度、色纯度、色还原出现一些差异。顺光照明常常能取得画面平和、清雅、明快、高调的效果。如果利用一天之中接近早晨或傍晚的时间拍摄以人物为主的画面,可取得亮度均匀、光调柔和、层次细腻的效果。但是,在电视照明以及电视摄影中,人们更多地希望画面有影调的变化和光影的明暗配置,不满足于顺光的原有照明效果,有时常采用一些方法改变顺光的原有光线亮度配置,使之更符合创作的要求。这很正常,因为顺光照明的确有不足和光线照明中的弊病。

1.照明重点不突出,令人难以准确分辨景物及场景中物体的远近、主次,因为这种照明使各种被摄体处于同等亮度的地位。

2.缺乏光影变化,物体的立体感、表面结构的质感不能正确表现,表面造型和表面的细致起伏都被顺光照明的光线隐没了,因为富有表现力的阴影部分不明显或没有出现在画面中。

3.景物远近亮度接近,画平面印象增强,立体空间、自然透视减弱。

若想既充分利用顺光照明的特点,又弥补和避免其不足及弊病,可采取如下做法。

1.适当改变大自然顺光照明的原有影调配置状态,变远近景物接近亮度为有深浅、有浓淡的影调配置,形成人为的前景深色调。如在拍摄现场充分利用深色调的前景,让镜头透过深色的拱门、棚子、车窗、门楣等前景拍摄,同时还可利用必要的遮挡工具(木板和遮布等)在前景处挡住部分光线的照射,形成近深远浅、近浓远淡的影调配置。有时还可充分利用拍摄点附近的树木建筑、车辆等物体的地面投影,把这种投影结构进画面,作为画面深色调的前景使用。

2.利用大自然各种不同景物的不同反光特性,选择同被摄体亮度、色彩有区别的景物作背景,人为拉开影调的亮暗对比。

3.注意自然光顺光照明的时间选择,顺光照明的光线入射角越小时,顺光照明效果越明显,光调越柔和细腻。对人物而言,面部的立体感、表面结构的质感靠光线的描绘、自身线条的起伏、光调的细致变化表现出来。对景物而言,小的光线的入射角照明,景物会有较明显的层次过渡和影调配置。如果镜头置于俯视的位置上,顺光照明产生的长长投影还能保留在画面上,有较强的时间印象,画面富有某种光调奇妙的效果。

顺光照明在实际运用中,其不足有时又恰是它的优点。在不需要明显的质感、追求画面光调单一、平淡的效果时,顺光能令人如愿以偿。如中老年演员扮演青年时代的自身形象时,能使人显得年轻,能掩饰皮肤的皱纹和松驰,能够使表面凹凸不平及原有质地不引人注意。古装历史剧的创作,有时也追求一种无投影的平描效果等。有时还可利用顺光表现某种特殊的心境、情感等。

(二)斜侧光照明

光源同镜头构成一定的投射角度,常在被摄体左侧或右侧的前侧方向,大约45°左右投射出的光线,称为斜侧光照明。

斜侧光照明同顺光照明的明显不同,是把富有表现力的阴影部分(有时阴影部分具有同受光部分同等重要的意义)保留在被摄体的表面,构成了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被摄体的立体感和质感得到了明确的较好的表达,弥补了顺光照明的一些不足。对于景物来讲,有了较明显的明暗配置,照明的亮暗间距拉大。有时如果亮暗间距太大,可适当加用辅助光照明。

从光线造型的意义上讲,斜侧光照明能够较夸张地突出或强调物体的表面质感,所以有人称它为“表面质感照明”。这种光线可以通过合适的角度把生活中不太引人注意的某个物体表面状态展露出来,并把变化各异的表面结构质感、纹路特征强化出来,如砖石、浮雕、木纹、墙壁、皮肤等。斜侧光线投射角度合适与否,把握着质感的突出程度,控制着受光面和阴影面的大小比例等。

在外景照明中,斜侧光线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大量使用,有时成为“核心”光源。但是在运用中,创作者需要充分考虑场景的复杂性、场面调度的实际情况、主体运动的范围,使这些具体因素同照明的造型吻合起来,如主体在运动或镜头跟随主体运动时,要考虑到斜侧光造型特点,注意起幅和落幅画面的光线效果。人们面向镜头时,要防止出现脸部照明的明暗各半、相互对峙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阴阳脸”,把用光的主要注意力和观众的主要视线引导到被摄体的主要部位上。

(三)逆光照明

光源在被摄体的后方、镜头的前方,统称为逆光照明。逆光照明有时也称“背光”、“轮廓光”或“隔离光”照明。

按逆光照明的时间变化和拍摄角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种形式,即:(www.xing528.com)

正逆光:光源置于被摄体的正后方,有时光源、被摄体和镜头几乎在一条直线上;

侧逆光:光源置于被摄体的侧后方,同摄轴线构成一定角度,拍摄中,光源一般不出现在画面中;

高逆光:有时也称“顶逆光”,光源在被摄体后上方或侧后上方,一般在被摄体边缘构成比较宽的轮廓光条。

逆光照明相对顺光和斜侧光而言,在远景和全景拍摄中,是表现气氛、气势、地势、地貌的理想光源。逆光照明使得画面亮暗影调配置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距离镜头比较近的景物,色调偏深、偏浓、偏暖,而距离镜头逐渐远去的景物,色调明显偏浅、偏淡、偏冷,形成了比较真实而强烈的、较好的大气透视效果。逆光照明还能十分强烈地强调大场面中各种景物的轮廓形态和相互间数量距离的感觉,景物间的层次关系比较清楚。这种光线能够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大自然中重点突出某一场景、某一景物,如果拍摄中采用入射角比较小的正逆光的光线,还能再现和渲染时间气氛。目前,在许多电视剧纪录片的大场面拍摄中都逆光照明使用较多,收到了理想效果。

在场面调度中,有时拍摄以人或物为主的中近景画面时,逆光照明在被摄体边缘形成一条亮的、与背景隔离的分界线,能表现被摄体同周围景物及背景的关系。逆光照明使人或物的轮廓、形态、姿势、手势、身体或物体某部分线条比较引人注目,这些常常被作为用光描绘、塑造的重点。在实际拍摄中,人们比较常用入射角比较小的侧逆光照明,这样比较容易形成暗色调的环境和背景,用以烘托、映衬被摄体的逆光照明效果和突出人物的轮廓线条。

运用逆光照明,要注意以下一些常见的问题。

1.考虑加用辅助光照明

逆光照明的特点比较明显,场景中的人物或物体都不同程度地被镶嵌上了一个“光环”,形成了被摄体外延十分鲜明的轮廓线条,其暗部则同亮的轮廓线条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和亮暗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表现或拍摄以人物神情为主的中近景画面,需考虑加用辅助光照明,以缩小亮暗反差,使亮暗的光调之间有渐变的过渡层次,从而满足摄录技术上对亮度的“特殊”要求,适合人眼视物的习惯。辅助光的运用要符合自然光效(像平时人眼在逆光下看到的那件),其亮度原则上不要超过亮的轮廓光。辅助光过亮,缺点有二:一使轮廓光(逆光)照明效果降低或消失;二使被摄体过亮,背景过暗,失去光效的真实效果,也不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另外,辅助光尽量不要造成投影,投影的出现会破坏整个逆光照明的效果,同时,也能给观众以多光源、照明痕迹过重的印象。除了条件允许能够加用辅助光照明外,有时还可充分利用场景或环境内的散射光,如周围墙壁、地面、人物的衣服、水面、雪地的反光等,这些周围环境的物体能把接收的太阳光线不同程度地、多角度地、多方向地反射出来,在被摄体周围形成一个柔和的、不引人注意的、反射光相互交织的辅助光,可以给予逆光照明下的暗部以柔和的补助照明,使细部层次、质感得以展现。

2.妥善处理亮暗光比,明确表现重点

轮廓光同辅助光的亮暗光比控制,主要是通过提高和降低辅助光的照明亮度来实现的。如加强辅助光照明亮度,反差变小,光比变小;减弱辅助光照明亮度,则反差、光比变大。怎样控制光比,光比大还是小,完全依据剧情的要求、创作者不同的想法和意图来决定。同时,要考虑到胶片或电视摄像管在记录影像的亮暗级差时的所容纳程度。有时为了追求某种效果或不需要人工辅助光时,也要把这种反差和光比控制在所能容纳的范围之内(也就是宽容度之内)。在拍摄现场,有时受环境及各种因素影响,没有辅助光时,要首先明确所表现的重点,有所侧重地保证被摄体主要部分的正确的质感和影纹层次的表达,舍去或部分舍去次要部分的质感和影纹层次。例如,在逆光照明下,为了重点突出被摄体轮廓线条,不需要其暗部层次时,可采用按亮部测光曝光的方法。对摄像机来讲,在无辅助光的情况下,采用明暗综合测光曝光,有时由于亮暗级差太大,暗和亮部的层次都不能正确再现出来,这种方法有时适用于宽容度较大的胶片摄影或适用于柔和的逆光照明。

3.注意光、形、线的造型

运用逆光照明的最终目的是借助光线进行线条的提炼和形态的表达。逆光的突出优势是塑造、描绘场景内的景或物的外在形状和轮廓,以线形取胜。在实际用光和造型之中,一般从两个方面来着手处理:第一,从宏观角度把握线形的造型特点,用逆光的光线化繁为简地突出远景或全景中的主要线条,如蜿蜒的河流、叠嶂的山峦、行进的队伍、纵横有序的公路等。第二,从局部角度准确地强调突出富有特征的人或物的线条轮廓,发挥逆光照明在局部造型上的轮廓线条的表达优势,为具体的主题内容服务。在拍摄人或物的中近景,乃至特写画面时,逆光造型的要求则更为细微。有时被摄体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可能由起幅的逆光照明到落幅的逆光照明;也可能由起幅的逆光照明到侧光照明,然后又回到落幅的逆光照明。总之,不管被摄体是怎样的一种运动形式或导演的场面调度形式,一旦全部使用或部分使用逆光照明时,一定要把逆光造型的重点和观众的注意力放在和吸引到人或物的形态、线条、轮廓上来,使光、线、形融为一体,形成画面的视觉语言,更生动地塑造形象。

4.形成较暗的背景及环境

场景中所要表现的重点人物或物体是否突出、逆光照明效果是否完美、线条与轮廓是否有表现力,在于背景的选择和处理。一般暗色调的背景有利于衬托被摄体边缘的明亮部分,使其亮的轮廓线条犹如画家用笔勾勒、雕刻家用刀雕刻的一样,鲜明而醒目(有时似有夸张)。如果背景过亮,斑斑点点,或以天空作背景,逆光造型的一切优点非但体现不出来,还要遭到破坏。有时在前期拍摄时,虽以天空或亮色调为背景,人眼观察仍可明显感觉到被摄体亮的轮廓边缘同背景有区别,但到了画面上,这种区别却没有了。所以,要努力克服和缩短人眼同最终形成的画面之间的视觉差别,尽量选择比较单一的、暗色调的背景,把一切没有必要的、杂乱的线条压在背景的黑暗中。另外,形成暗色调的背景,不适合选择高逆光照明。

5.选择理想的光线入射角

对人物造型来讲,逆光照明最佳的时间选择应该是太阳初升(早晨)与太阳欲落(傍晚)时或接近于这个时间的一天中“两头”的光线。换句话说,光线入射角越小,逆光照明效果就越好。这段时间的光线照明能保证被摄体边缘有较为细腻、柔和、醒目和单一的轮廓光。其他时间的逆光照明效果同这段时间的逆光照明效果有很大差异,其差异有:照明亮度和强度增加,相对亮暗差距变大;被摄体的轮廓光条变宽,逆光照明不再单一地强调轮廓,由轮廓扩大到附近的其他部位;暗色调的背景相对减少。

6.防止不良的镜头眩光,提高画面的清晰度

所谓镜头的眩光是由镜头视角中亮度极高的物体或视角中主要物体与周围背景间较大的亮暗差别引起的。在拍摄中,逆光照明有时处理不当,就会出现镜头眩光,直接影响画面影像的清晰度和画面质量。这种镜头眩光常常是在摄影者不注意、镜头进光情况不易察觉或正逆光(光源入射角比较小)的时候发生的。也不要忽视逆光下亮的背景(天空)同物体大面积暗的部位悬殊的亮度差所形成的眩光和视觉不适。避免不良的镜头眩光,可人为控制或改变画面中不正常的亮度和亮度差,还可在外景逆光照明中给予灯光加遮扉或灯光套筒,镜头可加遮光罩等。但有时人们还故意间接地运用太阳光或灯光形成规律折射,造成画面的规律眩光,如光环、光串、光晕等,能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也能抒发某种特殊的情感。总之,逆光照明下,防止镜头眩光和故意利用规律眩光追求某种效果不是互相矛盾的,其目的一致,都是为主题与内容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