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0°至15°和15°至0°角这个范围,通常被人们称为太阳初升和太阳欲落时段。这段时间的光线很有特点,太阳的光线要透过浓厚的大气层,穿过晨雾和暮霭照射到地面上。由于空气中介质的作用,到达地面的光线被大量散射,光线比较柔和。但是,地面上垂直的景物受光面相对来讲照度高、亮度大;而一般的景物则受光少,反射和散射光能力差;垂直于地面的物体的背阴面得不到充足的辅助光照明,与受光面的反差较大。再者,被太阳照射的景物和地面上没有被照射的一般景物,也有较强的亮暗差距和反差。由于太阳近似于平行照射,它同地面所成的入射角小,照射角度低,地面上物体的投影比较长。一天中这段时间的色温比较低,变化比较大,光线中多橙红色的长波光,色温在2800K至3400K之间。这时如能站在逆光的角度登高远眺或俯视,就可发现各种景物透视效果强烈,近浓远淡、近深远浅的效果十分明显,大部分景物周围被晨雾、暮霭所笼罩,它们的外表似乎都披上了一层纱,朦朦胧胧,有藏有露,有虚有实。除地面景物之外,天空上的云彩也形状各异,在逆光的照射下,有的风姿翩翩,有的轻柔飘逸,有的浓云密布,有的蓬松散漫,它们有时沉寂不动,有时飘浮不定。
图7-1 一天中直射光变化示意图
综上所述,太阳初升和太阳欲落时刻光线有以下几个具体特点:
1.照明条件不稳定;
2.时间短促光线变化大;
3.明暗对比明显亮暗间距大;
4.地面被照明物体投影长;
5.光线偏暖色温偏低;
6.近浓远淡透视层次明显。
太阳初升和太阳欲落时段的光线,在电视剧中有时具有象征意义和喻意色彩。电视剧《走向远方》的结尾镜头是男女主人公沿着山坡小路向太阳的方向走去。金色的朝霞,半掩在小路尽头,山的那边,两人深色的身影映衬在远方橙红色的天幕上,此时此刻早晨光线的运用,具有深刻的含义,剧情与主题在观众的回味中得到了完美表达。4集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雪》中,工程连战士大部分都回城过春节了,只剩下裴晓云一人。傍晚她怀抱唯一能给她安慰的小狗,悲凉、孤独地出现在广袤无垠的雪野上,伴晚霞缓缓而行,深色的身影依托在天空中,时间和光线表达了主题未直接表达的深切含义,让观众油然产生同情心理和展开丰富的联想……傍晚对一个人来说,是思维最为活跃、情感最易波动的时候……远方,千家灯光,万家团聚,母女相亲,姐妹相依;眼前,冰天雪地,只身一人。这是命运?还是天意?这里光线合理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喻意色彩。(www.xing528.com)
在电视照明创作中有“二次着色”之说。“光色可以统一和协调画面中所有可视形象的色彩,对场景中的布景、服装、化装及道具进行‘二次着色’,如果借用绘画的语言,就是光把画面上的东西都统一在一个‘调子’里了。”[1]电视剧《南行记》三部曲之《边寨人家的历史》和《人生哲学的一课》中,也大量选用太阳初升和欲落时的光线照明,经常会看到清晨暖黄色的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大地上的万物都被涂上了一层暖暖的金色,整个画面都被这种色调笼罩着。使光线照明效果与剧情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光线所形成的特有的视觉语言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
这段时间较利于表现浓郁的气氛。可充分利用天空亮而地面相对暗的特点,把地面上有特点、清晰、简练的物体线条衬托在天空彩霞中,形成光线照明的剪影半剪影效果,用光线强烈的反差对比,突出景物的线条或人物的身姿、轮廓等。电视艺术片《啊,草原》,用远方橙红的亮色调衬托地面上行进的牛车和马匹、野炊的炉灶、弹马头琴的人等陪衬在天空上,较好地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段时间的光线有利于表现剧情的时间概念。光与影不但能反映物体的形状和景物的空间透视,还能通过光影的多少、大小、长短变化表现时间概念。太阳初升和欲落时刻,由于太阳与地平面所成角度比较小,所有被照射的物体都有很长的投影。影子可以增加画面构图的新意,同时可以给观众造成强烈的时间概念。如上学的儿童、上班的工人、晨练的人们,影子可形成视觉语言,丰富剧情的表达和艺术的表现力。影子的表现有直接、间接两种。直接表现即“那种与投射物体直接连结在一起的阴影”,有影亦有物。这种直接投影能交代时间概念和物体富于变化的影子形态,它“能把这些生命体形状以及它们的一举一动都逼真地再现出来,但它们自身却是透明和非物质的”。[2]观众对物体的“弦外之音”的想象,一般局限在造成这种影子变化的物体或光线本身。间接投影一般较含蓄,应用范畴较广,写意效果较浓,有时影子在一些镜头中为主要表现对象,能给观众的想象提供余地,借以丰富剧情和主题表达,如人的脸上树叶的晃动,地面上各种物体“变形”的长长投影,平行照射的光线洒落在门窗上造成室内墙壁上门窗的投影等。
按照内容和情节要求,在这段时间内拍摄以人物神情为主的画面时,要注意对光线进行选择处理:顺光照明时,人脸表面质感细腻,有柔和的过渡层次;侧光照明时,由于光线近似于平行照射,造成的脸部投影不理想,阴影会出现在人物脸上暗部的颧骨部位;逆光照明时则需加用人工辅助光照明,缩小画面明亮的轮廓边缘同暗部的亮暗差距。
太阳初升和太阳欲落时段的光线运用,贵在变化,贵在有新意,贵在同剧情要求相吻合。要防止在照明上的“格式化”运用,也就是说,不一定绝对地以太阳为拍摄对象,要避免千篇一律(不反对以太阳为拍摄对象,但不能每当剧情需要表现早晚时,镜头总是离不开太阳)。如果在用光上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总结,就能经常地受到启迪。许多在一线工作、创作的同志,经过大胆的探索,创作出了许多间接运用早晚光线的成功例子。
电视剧《南行记》的导演、摄影和照明共同确定了以暖调的自然光拍摄为主,并追求自然光效下的诗意和美感。导演在创作构想中曾说:“要用光构图,用光作画。不是还原自然,而要表现自然,创造自然。”“主要外景,我倾向选择在早晨和黄昏拍摄。”该片摄影在摄影阐述中也说:“在表现20世纪20年代的边寨时,尽可能地采用早晨的光线及日落时的光线。”早晨和日落时的光线“是云南最有特征的日照。这时的画面光线明媚而柔和,光影很长,富有生命力,加上暖调的效果,这样就比较好地创造了一个气氛。它既准确地表达了当年年轻的艾芜对云南边陲的印象(带有浪漫色彩的),同时也为阿星阿月一家的传奇故事和人物命运冲突创造了适当的气氛。”[3]
如电视剧《今年在这里……》中傣族女青年在傣楼外会见缅甸男青年一场戏,就是利用傍晚夕阳的逆光拍摄的。木质傣楼沐浴在金色的夕阳之中,远方的凤尾竹若隐若现,大自然显得遥远而宁静、美丽而迷人,不时从草丛中飞出的一只只小虫也被光线勾勒、表现得十分真切。光线的设计,使整个环境洋溢着友好的和平气氛,令人们不由回忆起中缅之间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与友谊。又如一些电视片中,大面积浓密的树林中投射进的一丝微弱的霞光洒落在地面上,晨光中溪水荡漾,树梢上夕阳流淌……这些富有变化的光线运用,饱含着创作者精心的设计、独特的想法、认真的构思,同时,也给画面留下了让人品味的余地。
早晨和傍晚的日光光线也常被“引用”到室内节目制作中来,利用演播室的人工光线在天幕上模拟自然光早晨和傍晚的光线效果,用以增加节目的时间状态、浓郁的气氛、视觉的审美效果和节目的情感追求。
在电视剧室内戏拍摄中,早晨和傍晚的自然光光线也常被“临摹”使用,凸显这段时间光线的魅力、特色、隐藏在剧情之中的“话语”。电视剧《大宅门》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这部戏在表现复杂生活中的家族事业、人物的兴衰史同时,展示了较强的生活气息。一些模拟上下午接近早晨和傍晚的光线,利用光束投射的方式,一反常态的用来营造“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比如在表现白家与詹王爷家围绕大格格怀孕的争斗中,很多场景都出现了比较强烈的光束。当时两家看似平静的背后却隐预着家族的矛盾与危机,冲突在不断的酝酿之中……强烈的光束预示着潜在的冲突。
早晨和傍晚的光线有共性也有一定差异。早晨光线纯正、清新,所含杂质少;傍晚光线受暮霭和大气中灰尘影响,被介质一定量地散射,比较浑浊;由于色温和大气影响,早晨光线常为橙红色调,有时稍偏蓝色,而日落时光线常为橙黄色调,色调比较浑厚。从反差来讲,早晨光线反差比较明显,有一定的亮暗对比,傍晚光线则较柔和,反差缩小,对比不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